查看原文
其他

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音乐在品德课的意义与运用

贺红艳 守望新教育 2021-10-25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它通过鲜明的音乐形象生动地影响着人的思想情感。

    

音乐教育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展开的,从多种角度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更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和道德修养。


音乐是最擅于抒发情感的、也是最具想象空间的艺术,所以音乐能更深入、更强烈地进入人的内心世界。    


音乐以审美价值为最根本的价值,它以独特的审美方式进入人们的精神世界,在人们的欣赏与愉悦中实现包括道德价值在内的全部价值。


音乐“是以审美的方式进入人的精神世界,能更深入、更强烈地打动人,所以人们从音乐中获得的审美体验能长久留存”。


“《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语言尽头,音乐响起——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为什么要给孩子最好的文学、音乐和电影——孩子将来要面对的生活难题,都不在这些分数里面》《送给你和孩子十首特好听的经典乐曲》)


音乐是进行道德教育的最佳方式

——浅谈音乐与道德

作者|未知

摘要:由于当前人们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在社会大环境中发生某种偏差或断裂,音乐存在的环境也相应发生变化,因此,音乐所体现的道德价值也或多或少的随之改变,所以理清音乐与道德的关系与构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就被提高到一个战略高度来认识和实施,从这个角度再谈这个古老的话题便有了新的意义。   


[关键词]道德 道德教育 音乐教育 音乐艺术道德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际交流带来不同文化的碰撞、现代化技术的广泛运用等,这些剧烈的变化正在猛烈地撞击着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灵,深刻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观念、道德行为和价值取向,因此,必须加强当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在此项工作中,音乐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同时,道德对音乐也会产生重要影响,例如:音乐本身必须道德,音乐需要道德――艺术道德,这些都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一、音乐是进行道德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  

早在我国西周的教育中就分乐德、乐舞和乐语三个方面,其中,乐德之教为“中、和、祗、庸、孝、友”六德,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音乐与道德的问题是很古老的。中国传统对道德的理解,是指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也指个人的思想品德、修养境界和善恶评价,甚至还用来泛指风尚习俗和道德教育活动等。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和生产方式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维持的,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要对人们进行系统的道德教育,就必须从他们的身心特点出发,而音乐恰好是能够对人的身心进行教育的一种方式,正如音乐能“使人的心灵爆发出火花来”(贝多芬语)以及“节奏与乐调有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最深处”(柏拉图语)一样,在这种条件下采取人们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另外,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它通过鲜明的音乐形象生动地影响着人的思想情感。“这种音乐美感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浸入人的内心世界,通过审美体验的积淀,产生巨大的行为力量”,所以说,音乐是对人们进行道德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主要体现在:    
1.音乐是最擅于抒发情感的、也是最具想象空间的艺术,所以音乐能更深入、更强烈地进入人的内心世界。人们在音乐营造的情感气氛中,因联想而产生自我情感的起伏跌宕,并从中受到熏陶,使精神世界在某些方面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化。因此,音乐一直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寻求心灵慰藉,满足审美需要,丰富精神生活,进行道德教育的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2.音乐以审美价值为最根本的价值,它以独特的审美方式进入人们的精神世界,在人们的欣赏与愉悦中实现包括道德价值在内的全部价值。也就是说,音乐不是靠外力强制实现对人的道德教化作用,而是人们在主动的审美体验中不知不觉去接受的。    
3.音乐“是以审美的方式进入人的精神世界,能更深入、更强烈地打动人,所以人们从音乐中获得的审美体验能长久留存”。一首歌或一段旋律往往会伴随人的一生便是这个结论的最好论证,所以说,音乐对人的道德教化作用是长久的、难以磨灭的。        
二、音乐与道德的联系       

音乐本身体现出的内容包括审美教育、道德教育、智力教育等各个方面,同时,它还能够塑造人的品德:一方面,音乐可以把人们心中的理想与人类普遍的伦理道德相结合,引导个体追求崇高的理想;“另一方面,音乐可塑造个体完善的人格和高尚的品格,使积极的性格与品德得以肯定与发展,而使消极的性格与品质得以否定与转变”。  

在我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中就有很多人从不同角度来论述音乐与道德是紧密相联的,如孔子的 “尽善矣,又尽美也”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观点,以及荀子的“广教化,美风俗”和“感动人之善”的观点,这些都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音乐教育与道德的密切关系,在《乐记》中,将这个问题阐述的更为具体,如 “德音之为乐”,“乐者,德之华也”,“德成而上,艺成而下”。在这些音乐美学思想中,都比较注重音乐对人的道德影响。    

音乐作为人的精神创造物,也是人的精神塑造物,这种特殊的精神塑造物可以让人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使人们的情感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到升华,进而培养出一个更加完善、更加和谐的人格,有利于实现其审美价值、思想价值、认知价值,因此音乐必须要与道德价值紧密相连。    

我们都知道音乐不能够直接体现出某种道德内容,更不会具体地表达出某种道德规范或道德准则,音乐是将这些道德内容融入到其内涵里,通过歌颂高尚的品德、称赞善良的品质,抒发美好的情感这样的形式,来正确引导听者的审美指向、思想指向及道德指向进而使听者弃恶扬善、近美远丑,以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这一点在歌曲中表现得更为突出。从这个角度上说,音乐就是在劝导人们“积德行善”,激发和培养听众热爱祖国的情感和道德品质。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通过音乐教育可以达到一定的道德教育的目的,道德教育是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但不是唯一的任务。所以,不能把音乐课变成纯粹的道德教育课甚至是思想政治课。因为,音乐课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或道德教育,是通过它寓教于乐的独特手段和方式来达到对思想情感和道德观念的潜移默化。因此,忽视音乐教育特点,违背音乐艺术规律,将音乐教育变成单纯的思想说教,均难以收到道德教育的效果,这一点是毋庸置疑,不容忽视的。        

三、音乐自身必须道德,音乐需要艺术道德

音乐艺术道德是指“音乐从职人员在社会责任感的前提条件下,在具体的音乐职业活动中具体遵循的行为规范、原则和准则”。它在一定的信念、习惯和传统的基础上形成,来评价和约束音乐从职人员的行为,协调音乐从职者之间,音乐从职者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在我国,音乐家们的音乐艺术道德规范在民主主义革命运动进程中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已经得以充分展现。这是中国音乐家在最广阔的艺术实践中所遵循和表现出来的艺术道德。它不是谁的说教,也不是谁制定的明文规定,更不是谁在一夜中的顿悟和理念。它是时代、社会以及音乐艺术发展的必然需要,主要体现在:    

一件艺术作品要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表现高尚的道德理念等方面的基本素质,首先就要求艺术作品本身是好的,这是问题的出发点。换句话说,音乐本身是否道德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诚然,一件艺术品从创作、发表、演出到群众欣赏、接受以及最后能收到什么样的社会效果,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但音乐本身必须进行道德建设,音乐的道德建设首先是创作者的道德建设,因此,艺术家们必须严肃对待自己作品的社会效果,要做到这一点,这就要求音乐创作者具有深厚的文化和道德修养,不为商业目的所驱使,不失艺术家的艺术道德和艺术良心,坚守艺术的神圣和尊严,表达正确的人生观和精神理念。    

古往今来,中外许多严肃的音乐家无一不考虑自己作品的社会效果,他们都能够严肃对待自己的作品。实践证明,这些严肃的作品均发挥了巨大的、良好的社会效果。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如果这些音乐家没有艺术道德的理念,就不会严肃对待自己的作品,这就导致他的作品不会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这个社会效果就包括一定的道德教育的内容。所以说,要想创作出具有审美价值的“德之华”的作品,它的创作者必须具备“德之华”的品质。  

论文来源:《成功·教育》 2007年第11期‍


‍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作者|贺红艳 
长三角地区中小学德育工作联盟

学校的德育工作是教育的前沿阵地,小学的德育教育主要是养成教育,新课标明确提出:“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音乐教育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展开的,从多种角度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更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和道德修养。

一、德育渗透在歌曲教学中  

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歌曲以优美的旋律,丰富的演唱形式来触动学生的情感,震撼学生的心灵。教师应紧紧抓住音乐形象,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自然的情感。

例如:我在教学生演唱《国歌》时,首先对国歌的时代背景作详细的介绍,我国著名诗人田汉和音乐家聂耳怀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敌人的无比愤恨之情,在极其危险的时刻写下了这首《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歌曲充分地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主义的热情,通过介绍国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使学生对这首歌曲的爱国主义内涵和巨大的鼓舞作用有了深刻的了解。在演唱实践时,特别注意要求学生把歌曲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表现出来,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加深对歌曲的主题“爱国主义”的深刻理解和认识。

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能教会学生很好地表现国歌,而且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达到将德育渗透于音乐教学之中的目的。 

二、德育渗透在欣赏教学中
欣赏教学是以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感知及联想等辅助手段使学生对作品形成一种全身心的审美体验。

例如:在欣赏歌曲《鼓浪屿之波》时,引导学生坚定“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信念。学生通过感受、体验、理解歌曲的情感和思想内容,在聆听歌曲的同时感受到同胞虽然生在台湾却远离了故土,盼望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盼望亲人早日团聚的一片真情。

这种渗透式教学不仅使学生学到音乐知识,还接受了思想教育,从而培养起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为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而立志学习。 

三、德育渗透在课外音乐活动中      
音乐课外活动这块阵地很重要。合唱是一项高度审美的艺术活动,它能丰富学生的情感,增强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艺术的想象力,从而达到陶冶高尚情操、净化心灵、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学校合唱队作为音乐教育在课外的延伸,对学生进行唱歌技巧、技能的训练,不仅激发学生对唱歌及技巧训练的浓厚兴趣,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得到审美教育和艺术实践的锻炼。  
 
我们应充分利用音乐独特的艺术魅力,恰当处理好教育与教学的关系,结合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育形式,让学生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以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世界的效果。

【文章来源:中国德育网(有删改)】


谈音乐在品德课的意义与运用
作者|杨嘉莉

如何为品德课插上音乐的翅膀,充分发挥“第一要件”的作用?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究,使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恰当地使用音乐,发挥其德育功效,可推动品德教学目标的更好的实现。 

一、将音乐引进思品课堂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1. 导入使用音乐能更好地触发学生的共鸣

围绕教学内容,适时插播一首与教学主题相关的学生所熟悉和喜爱的乐曲,不仅能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和良好的学习氛围,还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以最佳的状态进入角色,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例如:我在执教《(粤教版)一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第一单元快乐的生活中《欢乐的元宵节》一课时,我首先就播放了北京童谣《正月正》,随着一声响亮的鞭炮声,音箱里传出了孩子们稚嫩的歌声:“正月里,正月正,正月十五闹花灯……”反复唱了两遍后,班上的同学欢乐的心情油然而生,不禁也跟着唱起来,课堂马上活跃了。根据童谣歌曲中的内容,同学们马上对元宵节有了生动而深刻的印象。一整节课轻松自然,水到渠成。    

2. 活动结合音乐能更好地提高教学的效率

小学高年级的一些课文比较抽象、深奥,运用音乐进行渲染,创设激烈的矛盾冲突情境,能够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兴奋,在振奋愉悦的情境中接受知识,提高教学效率。为了提高效率,我曾在五、六年级的思品课中采用了歌词、歌手、词人、作曲家等素材来设计活动环节和作业布置。例如,在五年级第三单元不屈的民族的教学中,我运用了音乐家冼星海与《黄河大合唱》的素材,我这样设计了问题:① 冼星海是凭着哪些优秀的品质进行音乐创作,谱写出经久不衰的乐章的?②播放歌曲《黄河大合唱》,听完歌曲后你有哪些震撼和启示?③收集有关坚强的歌曲,请写出歌名和其中最有说服力歌词。以这些问题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明显提高了教学效果。    

3. 融入音乐内涵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音乐包含了比词语大一百倍的力量。”音乐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音乐的源头是活生生的社会生活,而思想品德课程则是对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的概括与总结,因此音乐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以及倡导的精神有许多共通之处。将音乐引入思想品德课教学,可以使深奥的理论通俗化,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例如在讲述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五星红旗,我为你骄傲》中《共同的心声》这一课时,播放经典歌曲《我的中国心》:“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心中一样亲?”歌声不但加深了学生对爱国主义的理解,同时也使他们内心产生共鸣,激起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一首《男儿当自强》诠释了“少年强则中国强”的内涵,增强了学生对自身力量的认识,激发斗志,做个自强男儿。    

二、音乐作品在思品课堂运用的注意事项 

1. 立足教材,量体裁衣。音乐作品在思想品德课堂的运用是为教材服务的,它是辅助学习、丰富教学内容的一种手段,而任何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的。正确选取合适的音乐作品后,要围绕教材的知识点进行构思,或突破重难点,或营造良好的氛围或升华学生的情感。音乐环节的构思首先要研究教材的特点,选取符合教学主题的音乐素材。其次要明确利用音乐素材的目的,是为了导人课题激发学习兴趣的,还是为了促进理解引起共鸣的。

2. 精而适量,优化教学。新鲜生动的音乐作品深受学生欢迎,而有些类型的音乐作品相对较多,未免让教师觉得难以取舍。与此同时,过多使用音乐,甚至滥用音乐未免使思品课变成音乐课,本末倒置,过犹不及。因此一定要坚持精而适量的原则。一般来说,一节课以不超过两首歌曲为宜,过多的音乐反而会使学生听觉疲劳,喧宾夺主削弱学生的有效注意,看似热闹却缺乏实效。在歌曲的筛选上首先要能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有利于引领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兴趣;其次,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情感需求,选取能打动学生的心灵、促进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优秀作品。

3. 传播正能量,促进道德生长。社会生活复杂多变,在大众传媒快速发展的今天,文化作品绚丽多彩但良莠不齐。《乐记》中提到“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也就是说,先王制定礼乐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口腹耳目的嗜欲,而是要以此教训百姓,使有正确的好恶之心,从而归于人道的正路上来。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也强调要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引领,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坚持正面导向,同时兼顾时代特色。    

责任编辑邱丽  论文来源:《师道·教研》 2016年9期


让音乐课堂盛开德育之花
原创|校长办公室 
潍坊滨海国际学校

编者按:11月25日上午,首届“潍坊市学科育人示范标兵”经验交流会召开,北京示范大学基础教育实验学校——潍坊滨海国际学校音乐教师孙桂香被授予“潍坊市学科育人示范标兵”荣誉称号,并作为学科育人示范标兵代表,在大会上作了典型发言。让我们一起分享荣誉、领略标兵风采的同时,也慢慢静下心来,倾听一下孙桂香老师的诉说,倾听她那日积月累而成的宝贵学科育人经验。 

优美的歌曲就是德育的种子,可以在学生心里生根发芽 歌唱教学是音乐教育中感受、体验审美情感最直接的手段,也是对学生渗透德育的重要阵地。以前,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我很注重音乐游戏环节,不自觉地淡化了“唱歌”教学,导致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表达的情感美等,学生们体验甚微。现在,教学生学唱歌,我让学生带着问题反复聆听,引发学生在感情上形成共鸣,在共鸣中陶冶性情,在陶冶性情中形成品格。实践证明,学歌曲的过程就是学生情感体验的过程,也就是“唱会歌—唱好歌—会唱歌”的过程。比如,学唱《国歌》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它的歌词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更要抓住歌曲中号角式的呼喊,再三强调的“前进”,后半起的急切呐喊及三连音的运用等音乐本身的特点,既准确地表现了歌曲,又激起对祖国无比热爱之情,进而树立时代责任感。同学们在演唱时严肃、自豪、情感真挚,可谓是情不自禁,寓理于情、情理交融。 

生动的教学就是德育的节拍,可以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积极的音乐活动会增强获得成功的能力!音乐律动、游戏最能体现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有助于学生音乐能力的发展,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表现,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坚毅的性格和团结互助的品质。比如,学唱《什么结子高又高》、即兴编创歌词环节时,我一改以往的语言陈述而是唱着问:“哎……什么地方山最美?(广西桂林),什么人被称歌仙?(刘三姐)问答唱歌叫什么?(对歌)歌词怎么来创作?(即兴创作)。我唱着问,学生唱着答。这样,学生们不但体验到了对歌的形式,还把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了回顾总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顿时豁然开朗,跃跃欲试:“哎……什么会走没有脚?什么会说没有嘴?什么无脚走天涯?什么有网不打鱼”?如此一来,学生们一问一答、一唱一和,创新思维被彻底打开了,我跟着推波助澜,学生无拘无束、七嘴八舌,大家完全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实践证明,通过音乐游戏,激发了学生探究我国不同地区民歌特色的热情,以及热爱我国民族文化的情感。彼得森曾说过:“音乐的好处是它鼓‘励学生实现无边界’的优秀。”放在这里,再合适不过了。

良好的氛围是德育的诱因,可以激发学生心里强大的自我 积极的音乐课堂氛围,能在大脑中创建联结路径、增强获取成功的能力。在学生队伍里,性格差异非常大:有的学生有较强的表现欲,敢说敢唱;而有的学生则显得拘谨内向,不敢表现。为了调动后面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自我展现的能力,我在一首歌曲学会后,不是请个别同学唱,而是说“想唱的同学可以自己站起来”。刚开始时,只有几个同学站起来,慢慢地,站起来的同学越来越多,而那些性格拘谨的学生,也在其他同学的鼓励和带动下勇敢地站了起来。通过这种锻炼,他们不但可以大胆自信地演唱,有的还可以根据歌曲内容进行创作表演。这样,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对音乐的兴趣,同时培养了自信和勇气。渐渐地,这种习惯又转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学生们对音乐的激情以及随之而来的成功,大大提升了他们的学业成绩。 

真诚的鼓励是德育的法宝,可以开启孩子美丽的人生 十几年来,我一直承担着初中毕业班音乐特长生的教学。说是特长生,实际上是一些学习主动性差、行为习惯不规范的学生。对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我觉得思想上的引导远比传授知识重要关键得多。我尝试了多种教育方法。实践证明,专挑学生的毛病只会越来越糟;若把注意力放在发现和赞美学生真、善、美的闪光点上,将会变得越来越好。因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对他们说:“人生的路有千万条,学习差并不是没有了路可走,你的同学是学习上的佼佼者,你可能就是音乐上的佼佼者;在我的眼里,你跟他们同样优秀”。我利用名人与音乐、趣闻秩事加以引导,如音乐家贝多芬,大部分的作品是在28岁耳疾之后创作的;郭沫若在学生时代就有几门功课不及格,但并不妨碍他们以后成为一位著名学者……我告诉他们,成功并不是那么容易,必定要经受挫折和考验;我还抓住他们喜欢流行音乐这一点,教他们唱励志歌曲,如《爱拼才会赢》等;日常生活中,不失时机专找他们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因为我知道挽救一个差生比培养一个优等生更重要。许多家长感激地说:“是孙老师帮这些学生找到了适合成长的路,改变了连父母都不报任何希望的孩子的命运”。我觉得,音乐是释放学生特殊潜力的神奇工具,能让学生乘着歌声的翅膀开启美好的人生。 (校长办公室)

本号致力于“好文”推送,并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所发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留言联系。



“《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麦田里的守望者——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向着新教育的更深处漫溯》《做个内心有光的人——与人同辉,或独自闪光》)

“许多年后,假如有人问我,当年你为社会做过的贡献是什么?我会说:我传播了很多充满人性、良知、散发着正义光芒的文字,我拒绝了与邪恶同污合流。”这句话,据说是柴静说的,无从考证,但说得好。——陈东强(《让教育沐浴人性的光辉,让传播美好成为本能》《当代教育家的知行合一》)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与美好相约同行——新教育实验历届年会掠影(2019版)
新教育研究院简介——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指南(2019最新版)
重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新教育实验的选择与行动
阅读,看见更大的世界
理想与行动的力量——中国新教育实验掠影(内附视频)
一朵具体的花,远胜过一千种真理——用生命书写,用行动言说:新教育教师生命叙事集锦
新教育——未来教育的一面旗帜
麦田里的守望者——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向着新教育的更深处漫溯——深度学习,深度实践,新教育实验的十二个标志性项目成果新教育的精神是什么?——解读新教育精神:理想主义、田野意识、合作精神、公益情怀新教育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吗?新教育实验是怎样促进教师成长的?——新教育实验十问十答新教育究竟是什么?——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作为一个普通教师,牵手新教育的“接口”在哪里?——教师应该成为‌‌幸福完整的代言人
新学年,新征程|新教育如何在一个学校起步?让梦想开花!
文化的进步,变革的力量——一个区域如何有效推进新教育实验?教育最重要的使命是让人成为最好的自己——教育,让梦想成真
“穿过生命散发的芬芳”——2018新教育实验颁奖盛典:榜样教师、完美教室、卓越课程、 智慧校长、年度人物获奖名单和颁奖词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2019年新教育实验十件大事实事
2018新教育实验年度人物事迹简介暨颁奖盛典视频
2018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
2017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2017年新教育实验第十七届研讨会年度盛典2016年新教育实验十件大事        2016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典
2015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