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个孩子不贪玩,比不爱读书更可怕——兴趣的摧毁与发现

郑也夫 守望新教育 2022-04-17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新教育主题歌】——


北京大学教授郑也夫认为,兴趣的形成就三个字:自生长。但是依赖一些条件,这个条件在我们今天的教育系统中变得非常苛刻。


“第一,要有空,空闲全都塞满了,怎么发育兴趣?第二,要能自主,自己说了算吗?时间的不均等分配,对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游戏,可以自主吗?第三,整个受教过程当中要能比较广泛的接触到好多学科,好多游戏,好多信息,才更可能发育兴趣。


这三个条件本来应该是稀松平常的,但在我们今天的教育中,大多数学生都得不到。”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有发明之力者虽旧必新,无发明之力者虽新必旧。道在日新,艺亦须日新,新者生机也;不新则死。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新教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闲暇价值、闲暇精神和闲暇教育
呼唤教育回归恒常、回归正常、回归日常
我们是怎样把孩子教傻的?如何才能避免扼杀孩子的独立思考?——创新教育时不我待、刻不容缓!
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具有怎样的人格特质?好的教育创新成果什么样?——21世纪人才必备核心素养5C模型
......

一个孩子不贪玩,比不爱读书更可怕
——兴趣的摧毁与发现
作者|郑也夫  
来源|深圳师者情怀

北大教授郑也夫曾谈及了“贪玩”的话题。他认为,一个孩子不贪玩儿,比不爱读书更可怕。

郑也夫 北京大学教授

贪玩儿说明孩子对一个游戏有热情,如果一个孩子对于任何一个游戏都没有太大的兴趣,老师让干什么干什么,一点不贪玩儿,对其他事情没有格外的兴趣,其实这真的是一个麻烦——因为日后的发展是要靠人的兴趣来指引我们朝这个方向发展的,完全不贪玩儿的人久了以后就没有兴趣。
 
郑也夫自言自己小时候是一个极端贪玩儿的人,虽然那时候空间比现在要大很多很多,但是还是觉得很受压抑,觉得日后有出息的人其实小时候都是比较贪玩儿的。
 
贪玩儿是对某种东西热忱高涨,这是一件好事,如果都循规蹈矩那就完了。
 
什么叫兴趣?兴趣就是把精力不平摊,把你的精力侧重在某些方面,不需要理性的算计要把精力主要投入在哪,兴趣就给你做了最好的指导。一般来说你的长项和你的兴趣是贴合的。
 
所以说,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郑也夫教授也曾为北大社会学系一年级本科生做了一场题目为《兴趣的摧毁与发现》的演讲。以下为演讲的部分内容,值得一看:
 
01
兴趣在生存与学习中的意义
 
演讲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兴趣在生存和学习中的意义。
 
我的重心肯定是放在兴趣在学习中的意义,那么前面挂上“生存”是什么意思,是夸大其词?不是,非得从生存说起,不然就没有说到老根儿。因为兴趣是在生存中,在进化中获得的一种东西。
 
什么是兴趣?我们从功能的角度来解析。兴趣把每个人有限的精力和注意力,不均等的放在你所遭遇的人物、学科、游戏、事件上面。
 
兴趣帮你做出选择,推动或者阻遏你的某种行动。
 
说推动很容易明白,阻遏是什么意思?因为兴趣实则是一个硬币,上边是兴趣,下边是没兴趣。老师和家长叫你做一件事,你没兴趣甚至厌恶,这情绪便是在阻遏,或者是消极地做。
 
但在我们的身体里,能完成这种功能,即选择、推动或阻遏某个行动的有两个系统。一个是理性,另一个是情感。
 
兴趣落在情感这个系统中,它是情感工具箱当中的一个工具。在哺乳动物崛起的过程中,随着进化慢慢产生一些得心应手的工具,叫作情感,喜怒哀乐、恐惧、厌恶,等等。当你遭遇不同的场景,不同对象的时候,马上有一个情感涌现,帮你做出选择。当哺乳动物中的一小撮走到灵长目晚期的时候,进化出另一个系统,叫作理性。

这两大系统在相当多的场合相辅相成。一个下快棋,一个下慢棋;一个当机立断,一个仔细算计。
 
但是不幸有的时候它们发生了对峙,比如说就在前不久你要参加高考。此前你有兴趣读诗歌,听音乐,踢足球,这是兴趣所致。但是你的理性告诉你:不能干这个了,要去干最无聊的事情,就是补你学科上最短的那块板儿。对劣势的科目多半是没兴趣的。
 
虽然两个系统同样可以帮你做选择,但是二者作用的强度是不一样的。兴趣,能给你注入更大的热情和能量,理性做不到。理性算计了半天,同意做这个事儿,可是远不如热爱时的状态。今天我们不讲明智的理性算计,只讲兴趣这个东西。
 
有诸多因素能推动你的学习,这是毫无疑问的。我差不多认为,这诸多因素里能排第一位的就是兴趣。不做对比我的说辞就太空洞了。
 
第一个对比的是勤奋。
 
我们看到两个同学的学习状态都是废寝忘食,极其刻苦,但是一个人是兴趣驱使的,另一个人是算计驱使下的勤奋,没什么兴趣,不干不行了。但是两个人只是在表面上呈现相似的状态,并且只是共存于短暂的片刻。当然在实现近期的目标上也可能有相似之处,没兴趣的努力也没白努力,要不你怎么进了北大。
 
但是长久地看,这是大不一样的学习。有兴趣者是点点滴滴到心头,学到的东西会长久地跟随你。另一位目的达到后,就与努力学习的东西拜拜了。这些乱七八糟东西,我也不喜欢,垃圾一样占据我头脑里的硬盘,清盘吧。
 
我给大家举个小例子。

我是1950年生人,我没上过高中,对古诗词只是一般化的爱好。我的学生们要毕业了,大家吃饭喝酒吹牛,就说到唐诗宋词。我的新老学生三十多位,几乎没有一个能练过我的。
 
我大惑不解,我说这些诗词也不是很生僻,可能在中学课本上就有,怎么我能背诵你们不能,我天赋没有你们高呀,什么原因?他们当年只是用功,考试完了就清盘。我是兴趣驱使,我从众多诗词中选中了这些,我喜欢它们,怎么能清盘呢。可见兴趣驱使的行动和无兴趣的用功太不一样了。
 
同学可能记得一些格言,很多顶级的科学家,文学家,包括一些体育大明星,都曾告诫我们:做好一件事情靠勤奋。
 
这不是和我观点对立吗?一点也不对立。当他们说勤奋的时候,他们是对有兴趣的人说的,即你不能只凭兴趣,你要勤奋。如果你对大师说你没兴趣,他们会说:你去干别的吧,我刚才说“用功”是对有兴趣的人说的。大师们讲“勤奋”时,兴趣是不待言的。
 

第二个对比是智商。
 
你一定急着问我:要学好东西,兴趣要紧还是智商要紧。我明确告诉你是兴趣。要想把一个科目学好,肯定需要一定的智商。
 
有个门槛理论,说要想学到一流,智商没有120是不成的。大家听了别哆嗦,在座的有一个算一个,智商全过120了,不然你走不进北大。但是你别得意,智商包打不了天下。智商不到120,不可能做出一流学术。但是门槛理论告诉我们,过了智商120这个门槛,可就不看智商了。智商150的人未必超过智商120的人。
 
过了智商门槛后比的是性格因素。性格因素里排在比较靠前的就是兴趣。其中还有一些,想象力,自主性,意志力,这些东西通通都对你学有所成发生作用,绝不仅仅是一个智商。人类这一百年来都魔怔着崇拜智商。而崇拜的最过火的是我们中国人。智商没有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而我们民族的弱项,我们教育没有培养出的东西,是性格,是个性。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的学校,进来的人智商都挺高的,但是别的素质,性格,兴趣,自主性,都强吗?大概是这些方面弱,所以北大的毕业生没有达到他应有的高度。
 
再举个例子来说明兴趣的重要性,学习拉提琴。
 
一个爱好者要能上台给大家来两段过得去的演奏,必要操练过三千小时,一个专业的琴手则要操练过一万小时。一万小时,很多人是练不下来的。能练一万小时也真的难乎其难。光靠励志和刻苦精神干不下来。刻苦精神和兴趣一定要都具有才可能完成。而天才都是乐在其中的。
 
02
教育对兴趣发育的功能
 
我带的学生,多数是研究生,也有本科生,早年的时候,学生跟我第一次见面,我问到你有什么兴趣的时候,他们通常都一脸茫然,过一会儿,表情变作一脸无辜。
 
我的解读是,他在想你怎么不换句话问我,问我是哪个级别的状元;我容易吗,十二年教育中,家长、老师的种种要求我全都超水平达标,我千辛万苦走到这儿了,一个老师劈头第一句话“你有什么兴趣”,你们谁给过我发育兴趣的时间了。
 
我以为,教育的宗旨,教育的使命,是帮助受教者产生这样那样的兴趣,包括对日后将投身的某种工作的兴趣,也包括生活的兴趣,对音乐的兴趣,对美术的兴趣,对体育的兴趣,对木工和烹调的兴趣,等等。不然的话,不管你挣多少钱,生活缺少乐趣,早年没有培养这些爱好啊。
 
兴趣是怎么形成的?三个字:自生长。但是依赖一些条件,这个条件在我们今天的教育系统中变得非常苛刻。
 
第一,要有空,空闲全都塞满了,怎么发育兴趣呀。
 
第二,要能自主,自己说了算吗?时间的不均等分配,对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游戏,我可以自主吗?
 
第三,整个受教过程当中要能比较广泛的接触到好多学科,好多游戏,好多信息,才更可能发育兴趣。
 
这三个条件本来应该是稀松平常的,但不幸在我们今天的教育中,大多数学生都得不到。
 
前十年、二十年,很多望子成龙的家长认为,成才的路径就是向孩子灌输知识。今天有些家长好像明白过来了,说不能这么对待孩子,我要培养孩子的兴趣。他们好像开悟了,其实是从一个误区走进另一个误区。
 
他的兴趣凭什么是你能培养的,你太霸道一点了。兴趣是一个自主的生命体验,你能帮的事儿,让他多接触一些信息,多接触一些游戏,一些学科,仅此而已。他对哪个有兴趣,是之前谁都看不清楚的事儿。那是自生长过程,自选择过程。
 
做一个不太贴切的比喻,就是自由恋爱,不是包办婚姻。
 
这里有好多同龄的少男少女,作家长的怎么就不相信自由恋爱呢。这不是一个完美的比喻。因为家长帮助孩子找到兴趣,大概比家长帮助孩子找到合适的配偶,概率还要低一点。兴趣是如此微妙诡异的东西,它的自发性非常强,他着迷一件东西之前,外人看不出来,他自己也不预知。
 
03
发现自己的学术兴趣
 
谈这么几点,第一是端正认识。
 
要知道你们是从异化的教育过程中走过来的。如果从正常的教育过程中走过来的人,到高中就发育出兴趣来了。也就是说,兴趣的发生几乎是一件无意识的事情,就好像一个适龄的男女,置身在同龄男女中,你不必有意识地提醒自己。
 
当你发现意中人的时候是不由自主的,还用提醒吗?你处于这个年龄,在正常的教育环境当中,你肯定早就自生长出兴趣了。但是你是在一个异化的教育环境中走过来的。
 
到了这个阶段,第一你要知道你已经晚了,你到现在对兴趣一脸茫然,你面临的问题是亡羊补牢。所以,你要不断提醒自己,我要在今后几年中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你要把有些人可以无意识的发育,变成一个有意识的活动。不然,你大概就就错过了你一生中选择兴趣的末班车了。这可不是耸人听闻。
 
最后要谈的是怎么找到你的学术兴趣。
 
要珍惜你在这个校园里,在今后四年中的种种因缘,读到了一本好书,遇到了一个良师,相识了一位辩友,脑子里纠缠的大小问题。当你遭遇到这些人物,事件,图书、问题的时候,你心中升起的一些兴趣,你要珍惜,不可以让它们随风而去,你要一把抓住,这些兴趣不会没完没了的出现。
 
就像在这四年当中,我也祝福你们找到异性朋友,他(她)不会没完没了的出现,抓住机缘至关重要。正因为至关重要,我给大家条分缕析。
 
先说书。不管这书是怎么撞着你的,老师布置的,同学推荐的,图书馆偶遇,不管来路,反正这书进入耳目让你感兴趣,你不能放过它。
 
感兴趣就照着感兴趣的方式来读。书读多了,通常读过五分之一就知道这本书合不合你的心。如果符合,就提升你对它的关注度,马上开始一个忠实于自己的兴趣,伺候自己兴趣的阅读过程。
 
通常一本书能打动你他,这个作者的其他著作打动你的概率是很大的。找书读不能没头苍蝇似的。这本书非常打动你,你马上查看这位作者还有哪些著作,特别是翻译成中文的,毕竟阅读更方便。如果你忠实于个人兴趣,他的书你都得过一遍,竭泽而渔。
 
还有就是,学术是一种传承,书中有些观点特别打动你,对此他引用了一些别人的著述,你把那些书也找来读读。如果说这本书特别好,书后的参考书目你一定要好好看,从其中选书,找来翻一翻。这个过程叫做“滚自己的雪球”。
 
世界上好书很多很多的,但是这个世界上平庸的书是汪洋大海。何况什么是好坏,涉及主观。有很多书很好,但跟你没缘分。这无所谓,因为还有一些好书可能跟你有缘。所以,和你有缘分的好书就没那么多了。
 
别听别人说,为自己滚个雪球。四年下来自己喜欢的书能有几十本,你可望成才了。
 
再说第二点,喜欢哪个课程的老师,盯住他。
 
老师很多很多,但是平庸的老师肯定比优秀的老师要多很多,而优秀的老师当中和你有缘分的只是一部分。所以对哪个老师有兴趣,搜索他的履历、作品,和他神交,想出一些你自以为深刻的、怪异的问题请教他,争取吓他一跳。
 
第三点就是寻找智力生活中趣味相投的同学,在这里找到的概率最大。
 
当你离开这个校园,到了社会上,智力生活中兴趣接近的同龄人,就稀薄了,太难找到了。
 
还是这个字眼,要“有意识”,强化这个意识,不要不当回事儿,要珍惜生存、生命当中的这些机会。你本来有一点兴趣,很薄弱,如果在这个兴趣上找到一个志同道合的人,你俩一起切磋,这个兴趣就会壮大。
 
我从来都以为,无论是在中学还是大学当中,同学间的帮助超过老师。因为彼此接触太频繁了,还因为名校中不乏少年天才呀,这些同学给你的激发,给你的营养,不低于老师的。
 
同学是校园中需要极度珍惜的一种资源。
 
最后一点。属于这样的一个年龄,很多问题会来敲击你。要珍惜这些问题,努力解答。
 
不要轻易相信成人、教师、教科书、官方给你的答案。它既然成为一个问题浮现在你头脑,就说明你对现存的答案不怎么认可,有了怀疑之心,这太宝贵了。首先是自己解答,但是常常找不到完美的解答,不会一步到位。你要追问第二个、第三个问题,一路问下去。这种穷根问底叫做研究精神。
图片

我评价学生不看绩点。要能自己找书读,选择好的老师和课程,交往智力生活中的同道,能不断地提出和解答问题。形成这样的习惯,就是上路了,可望成为一个学者。祝愿你早日上路。我们相忘于江海。
 
(来源:搜狐教育观察。转载请注明出处!)


“《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向着青草更青处——深耕十大行动,共享幸福完整》)

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朱永新(《教师幸福‌‌来自‌‌美好关系——朱永新教师节致新教育同仁》)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新教育研究院简介——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指南(2019最新版)

重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新教育实验的选择与行动

向着青草更青处——深耕十大行动,共享幸福完整

“新教育实验”价值系统的特征与实现路径

新教育之光——新教育实验的奥妙何在?

在新教育的田野里舞动梦想,用心开一朵属于自己的花

图说《新教育在银河》(十二讲)——走,我们去找好教育

新教育——未来教育的一面旗帜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