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教育之所以成为教育,教育之所以区别于其它社会活动,就在于它有一个恒久如常、亘古不变的原点,这个原点就是育人。
而当下中国学校教育的一个相当突出、相当普遍的根本性存在问题,就是常常有意无意忘记教育应当基于的这个原点,忘记教育应当拥有的这种恒常。我相信这是包括我们在内的许多教师和校长的真切感受。
回归正常、敬畏自然,根据学生成长节律把握教育的节律,引导、帮助学生顺畅、高效、快乐的发展,便成为对当今中国学校教育的又一个急切呼唤。
回归恒常、回归正常、回归日常,实际上是一种“回家”。如果做到了这三个回归,我们的学校教育便会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家中有我们所向往的恒常与原点,家中有我们所需要的正常与自然,家中有我们所熟悉的日常与朴实。
只有先回家,才有可能再出发,才有可能走得更远走得更好。也只有不断回归,不断回家,才有可能不断地再出发,不断有所创造、有所突破。
回归恒常,坚守原点;回归正常 遵循自然;回归日常,朴实无华。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
新教育的彼岸是什么模样?我想,彼岸是一群又一群长大的孩子, 从他们身上能清晰地看到:政治是有理想的, 财富是有汗水的, 科学是有人性的, 享乐是有道德的。——朱永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有发明之力者虽旧必新,无发明之力者虽新必旧。道在日新,艺亦须日新,新者生机也;不新则死。”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新教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呼唤教育回归恒常、回归正常、回归日常
作者|吴康宁
来源|无索味
(作者作者注:摘自本人11月28日在常州市局前街小学召开的“江苏省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终期展评活动暨‘儿童成长节律’全国研究联盟成立大会”上的发言。感谢局小张芳芳老师根据现场录音整理!)
感谢伟平校长的邀请!我和伟平校长只有过两次面对面的接触,却有一见相近、二见如故的感觉。今天到局小来是第一次,却仿佛已来过多次。对局小的教育探索一直耳有所闻,尤其是对他们现在进行的这个前瞻性项目(“儿童成长节律”学校生活整体构建与实践探索)很感兴趣,经常关注。我同意刚才吴永军教授的看法,局小的这个项目的意义超出了项目本身。事实上,局小的这个项目的价值也远远超出了小学教育本身,因为它实际上回应了对于当下中国包括小学教育在内的整个学校教育的呼唤。这个呼唤便是刚才张俊平主任所说的“回归”。我的理解是:呼唤教育回归恒常、回归正常、回归日常。教育之所以成为教育,教育之所以区别于其它社会活动,就在于它有一个恒久如常、亘古不变的原点,这个原点就是育人。而当下中国学校教育的一个相当突出、相当普遍的根本性存在问题,就是常常有意无意忘记教育应当基于的这个原点,忘记教育应当拥有的这种恒常。我相信这是包括我们在内的许多教师和校长的真切感受。
在这个意义上,回归恒常是对当下中国学校教育的一个根本呼唤。而在回应这一呼唤方面,局小是一个极好的典范。这么多年来,局小人一直坚守着教育的原点、教育的恒常。他们全力以赴、心无旁骛地所想、所言、所做的其实只有一件事,那就是育人。这一点我们从刚才局小老师的沙龙中可以很容易感受到。因为回归了恒常、坚守了恒常,所以,在国家的总的教育方针之下,局小再设了自己的具体育人目标,对于到底要育什么样的人这个最根本的问题作出自己的具体回答。这个回答便是:育共生之人 —— 与自然共生、与社会共生、与自我共生。这个时代、这个世界、这个社会所需要的人,是能与自然共生、与社会共生、与自我共生的人。不与自然共生,终将受自然惩罚;不与社会共生,终将被社会淘汰;不与自我共生,终将一无所是。细想一下,教育如果出了什么问题,个人如果出了什么问题,一定是在这三个共生中的某一个共生方面出了问题,或者都出了问题。什么叫正常?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自然而然便是正常。所谓回归正常,就是敬畏自然(这里的“自然”不只指天和地,而是包括自然生长、自然发展在内的整个“自然”),尊重学生成长的自然节律,循序渐进地引导、帮助他们成长和发展。因为,只有这样,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才有可能是顺畅的、高效的,快乐的。而当下中国学校教育的一个同样相当突出、相当普遍的存在问题,就是有意无意不顾学生成长的自身节律,硬要他们去学习、接受教育者按照自己的意志和偏好强行安排的学习内容与学习进程,结果导致育人过程常常成为反常的过程、缺常的过程,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过程常常成为非常别扭的过程、经常受挫的过程、缺少尊严的过程甚至痛苦不堪的过程。因此,回归正常、敬畏自然,根据学生成长节律把握教育的节律,引导、帮助学生顺畅、高效、快乐的发展,便成为对当今中国学校教育的又一个急切呼唤。在回应这一呼唤方面,局小同样是一个典范,而且是卓越的典范,因为局小再构了自己的育人范式,包括符合儿童成长节律的生活时序、符合儿童成长节律的课程体系、符合儿童成长节律的力量聚合,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非常值得称道的成果。什么叫日常?日常就是每天都在发生、都在呈现的常态。这种常态是我们对于生活、对于实践进行判断与评价的依据。一种教育实践,只有当它并不只是个别现象、并不只是偶然现象、并不只是经过包装的表演现象的时候,只有当它已经成为学校的常态、成为学校的日常的时候,才可用来作为判断与评价学校的依据。很显然,对于日常来说,最重要的是淡定专心、有条不紊、朴实无华地去想、去说、去做,最忌讳心神不宁、哗众取宠、炒作包装。炒作包装出来的东西代表不了日常。严格来讲,日常是可以放到正常里去讲的,我这里是特地把日常从正常里抽取出来专门谈论一下。因为,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学校教育,包括小学教育在内,热切但却十分浮躁,热闹但却十分喧嚣,表演的成分太多,夸张的色彩太浓,煽情的口号满天飞。局小则不是这样。在回归日常这一点上,局小也做得非常好。他们今天下午是全方位开放,所有活动所有班级你都可以任意去看一看。育共生之人、遵循学生成长节律去育人在局小这里已经成为常态,成为一种日常。通过回归日常,局小再构了自己的育人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讲,回归日常可能比回归恒常、回归正常更值得钦佩,因为在我们的当下氛围中,回归日常特别不容易做到。这样来看的话,难道只有小学教育才需要回归恒常、回归正常、回归日常吗?中学难道不需要回归吗?大学难道不需要回归吗?其实,即使是其它社会领域,何尝不需要回归?因此,局小的探索的价值也就也不限于学校教育本身了。杨九俊会长说要让课堂向四面八方打开。我想,如果局小向四面八方打开的话,四面八方只要愿意,也是可以从局小学到很多的。学校向四面八方打开,学校需要向社会中的优秀与卓越学习,社会也需要向局小这样的学校学习。回归恒常、回归正常、回归日常,实际上是一种“回家”。如果做到了这三个回归,我们的学校教育便会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家中有我们所向往的恒常与原点,家中有我们所需要的正常与自然,家中有我们所熟悉的日常与朴实。只有先回家,才有可能再出发,才有可能走得更远走得更好。也只有不断回归,不断回家,才有可能不断地再出发,不断有所创造、有所突破。现在人们总喜欢讲创新、讲创造,殊不知这是需要在回归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的。回归是个前提。哪怕你迄今为止做得很好,但你一不小心,狐狸尾巴就会露出来;一不留神,就会不按教育的基本规律与基本常识办事。因此,回归应当成为一种常态。我还有许多感受,来不及多讲。比如,我想说,局小的探索很好地体现了思想、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比如,我还想说,在局小这里,不光可以感受到一种热情,一种力量,而且还可感受到一种美。因为共生,所以必然是美的。当然,共生并不意味着没有矛盾,并不意味着没有冲突,并不意味着只有妥协。但有一点是清楚的,不共生,就只有鱼死网破了。因为回归了恒常、回归了正常、回归了日常,所以,局小的老师与学生便充分享受着他们在局小这样一个家园里的快乐时光。美国有位学者写了一本书,书名叫《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我有一篇随笔就以这个书名为引子,说到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不应当是官场、不应当是战场、不应当是游乐场等等。现在我觉得还可以说,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就应当像局小这样回归到恒常、回归到正常、回归到日常。我们经常说教育很复杂,但细想一下,教育其实也很简单。这句话的确切涵义是,教育的精髓其实并没有多少深奥之处:只要回归恒常、坚持育人就好;只要回归正常、遵循自然就好;只要回归日常、朴实无华就好。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要套用一下“文.革”的语言:向局小学习,向局小致敬!在都在讲梦想,我也有一个梦想:假如还有来世,我愿意我的小学生活在局小度过。如果那个时候,果然李伟平先生还能继续做校长,果然刚才参与沙龙的任何一位老师、特别是那位流泪的老师能做我的班主任,那该是何等幸运。可惜的是,全国的许多儿童没有这样的幸运。所以,我们也特别期待联盟(“儿童成长节律”学校生活联盟)能够发挥更多作用。当然,局小的这个探索若是继续进行下去,肯定还有可以进一步拓展的空间,还有可以进一步讨论的地方……(略)总之,局小一点也不局限,而是非常开阔;局小会不断成长,不断进步。我们也会不断不断向局小学习,和局小一起成长。【项目简介】在“教育是一种生命关怀”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常州市局前街小学始终坚守学校育人价值的正确导向,并积极探索学校教育生活的综合变革。为了让学校教育生活进一步与儿童的“成长节律”相契合,2014年7月起,学校初步进行了学期节律生活的尝试。2016年5月,“儿童‘成长节律’学校生活的整体构建与实践研究”成功申报为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学校进行了学校节律生活的内容建构,探索了核心素养的培养逻辑,尝试了学校教育生活内容的应时浸化,并创造了学校学期生活的节令时序。学校以儿童“成长节律”为线索构建校园生活节律,让学校教育生活更贴近儿童和自然发展的规律。本文系2016年度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儿童‘成长节律’学校生活整体构建与实施”(苏教办基〔2016〕9号)的阶段研究成果之一。文章摘要:传统学校生活学习方式单一,综合度弱,学校生活与自然、社会生活割裂。常州市局前街小学基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与认知规律,以贯穿儿童生活主线的学期节点、自然节气、人文节庆为生活内容,实现了校园生活时序变革、学校生活内容重构、学习方式转型、评价方式重建,努力体现了学校生活中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本文关键词:成长节律;学校生活;整体构建。
全文链接如下——局前街小学“儿童成长节律学校生活”项目迎来终期展评暨全国研究联盟成立大会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初冬的常州市局前街小学盛友云集,高朋满座。“儿童成长节律学校生活”整体建构与实践探索终期展评暨全国研究联盟成立大会观摩活动在这里隆重举行。国家督学、江苏省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原所长成尚荣先生,国家督学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吴康宁先生,江苏省教育学会名誉会长杨九俊先生,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副院长、博导操太圣先生,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南京师范大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博导吴永军先生,江苏省教育学会副会长叶水涛先生,常州市教育局杭永宝局长、常仁飞副局长、天宁区人民政府管黎芳副区长、天宁区教育局任洁局长、陶建平副局长,常州市教育局、天宁区教育局相关处室的领导,各辖市区教研室负责人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联盟学校代表出席此次活动。著名教育媒体《中小学管理》《江苏教育研究》《江苏教育》 以及光明日报《教育家》杂志社主任也应邀参加了活动。活动由常州市教育局基教处戚宝华处长主持。天宁区教育局任洁局长致辞,她代表天宁区教育局对各位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关心局小发展的各位表示衷心感谢!她说该项目是对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有效落实,意义重大成果丰硕。她感谢局小教师为天宁孩子的发展智慧的付出!常州市教育局杭永宝局长充分肯定天宁教育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探索区域现代化和教育均衡等方面所作的工作。他认为该项目是天宁教育科研实力与实效的集中体现,常州市教育局将一如既往地支持项目提高影响力与辐射力。常州市局前街小学教育集团李伟平校长从项目概况、目标达成、联盟工作三方面作了项目研究主题报告。他详细介绍了通过校本化设置学校生活的结构比例,增加跨学科学习、超学科学习的比重,实现了小学“学校生活结构的变革”;打破了学生学期生活的节律传统,实现了课程模块乃至学校教育生活时序再构,形成了学校儿童“成长节律”生活设计和核心素养培养逻辑;创造了大中小课时节律、学科教学与跨学科及超学科互动节律,实现了“学习时空的统整”。 教师沙龙由国家督学、江苏省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原所长成尚荣先生主持。王冬梅、王婉璆、刘佳、王惟一、张磊老师参加沙龙。沙龙首先围绕教师在实施中的“改变”展开。“改变在哪里?”“还想继续做吗?”……在成尚荣先生的不断追问下,不同类型不同年龄的教师都结合自己的实践分享智慧、滔滔不绝,动情之处引得全场动容。成尚荣先生幽默风趣的主持,高屋建瓴的点拨,让每一位心中种下了“儿童成长节律”的种子。《江苏教育》杂志主编张俊平先生用五句话谈了自己对项目的感受:儿童在学校生活的中央、回归学校生活的常识、学校生活向四面八方打开、重构学校生活的人际关系、让学校生活美好的发生。他认为该项目让儿童过一种完整、科学、美好的儿童生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南京师范大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博导吴永军先生认为该项目的研究已经超越其本身的意义,不仅在理论上归纳了理性主义与自然主义平衡等重要的问题,而且实践有独特的探索,他希望该项目在理论上获得更多的高品质的鲜活的成果,出独创的普适性意义的成果。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副院长、博导操太圣先生点评说他看到了该项目实现了教育与生活的融合,实现了学习质量的提升,激活了百年老校青春活力。《中小学管理》杂志社社长柴纯青先生:该项目从教育哲学是集先贤思想,实现了系统改变学生的学校生活。该项目的是一种逃离现代性的一种尝试,打破了习惯了的学习与生活的隔阂,实现了儿童节律的主动建构,实现了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与课程教学的系统关联。国家督学、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吴康宁先生也认为该项目的研究超出项目本身,它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小学教育本身,回应着当下教育的呼唤。他还从理论依据、效能分析与人文内容等方面对后续联盟深化研究提出了具体的建议。联盟成立仪式由江苏省教育学会副会长叶水涛先生主持,联盟副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余颖校长宣读了《“儿童成长节律学校生活”研究联盟章程》。 随后,成尚荣先生与杭永宝局长共同上台为“儿童成长节律学校生活”研究联盟揭牌,来自全国11个省的73所联盟校接受授牌。最后,江苏省教育学会名誉会长杨九俊先生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认为局前街格局不小,局前街一直在前。他用“有追求”“有实践”“有成效”对项目进行了褒奖。联盟的成立将会惠及更多的学生,扩大影响力,进一步放大局小的格局。下午第一节,观摩的领导和嘉宾步入操场,与近两千名小龙娃一起“送秋迎冬”。送秋迎冬的仪式是“告别秋天”“迎接冬天”的交接,“吟诗歌”“拔萝卜”“送饺子”“交冬礼”“立冬歌”的喜迎,带来大家在“送”与“迎”的更替中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庄重与魅力,体悟季节更替的潜藏意义与价值,从而更加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热爱自然。下午第二节课,项目组分自然节气活动、人文节庆活动、期中游历活动、学科融合课程等7类57节课进行了现场展示。与会代表或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全程观课,或边走边看整体感知。他们时而与老师、上课学生轻声交流,时而驻足细细观察与体验,不时用手机记录精彩的课程瞬间。这是一场“读懂儿童,智慧分享”的教育盛会,局小人用开放的心态,欢迎来自五湖四海的同行一起感受儿童成长的节律,触摸儿童生命的脉动。引梦人——
记常州市局前街小学校长、
常州市首席专家李伟平
欢迎你来局小做客,你们的到来让局小的生命更加丰富。正是因为你们,让局小人不断地“送出关怀”与“被关怀”,与你们相处的日子里理解生命的真谛,发觉生命的价值,认识到生命关怀不仅只是关心近日生命之享用,还应该关怀明日生命之发展,最终获得生命的超越……上面是《生命关怀:学校教育的本真回归》一书结尾部分的摘录。局前街小学师生无时不刻都在关心着弱小的生命,还有天底下的一花一草!“生命关怀”教育从关心弱小生命、一花一草开始,这都与局前街小学李伟平校长倡导的“生命关怀”教育的理念密不可分。当笔者赶到常州市局前街小学,见到李伟平校长时,问了一个自己多年关注和研究的问题:“现在的孩子不缺吃、不缺穿,长得比以前也漂亮了、帅了,可是像玻璃人一样,变得越来越脆弱了,打不得也骂不得,动不动就寻死觅活走极端,并且年龄层次从高中到初中,从初中到小学,不知道令多少家庭陷入绝境……针对这个现象、这个教育问题,你是怎样考虑的?”李伟平校长本来笑容满面,听到这个沉重的话题,表情立即变得凝重起来:“生命关怀,我们推行生命关怀教育,不能把孩子培育成为只是一个装知识、懂考试的冷冰冰的‘机器人’!”“生命关怀?”这听起来有点像敬老院里的口号,笔者自然有些疑惑!李伟平校长随即向我做了解释,并从办公桌后面走了出来,到书架上找了一本他自己创作的《生命关怀:学校教育的本真回归》的书。此书共分为“尊重生命的独特性”“唤醒生命的自主性”“激活生命的可能性”“培育生命的共生性”“追寻生命的超越性”五个部分。令笔者意外而又符合情理之中的是,书中最后一个“追寻生命的超越性”的章节描述的都是局前街小学师生与飞蛾、小白兔、小鸟等小动物之间发生的感人肺腑的故事,也就有了文章的开头。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在天真烂漫的孩子心中它们都是充满生命的,通过让孩子呵护生命、感悟生命、敬畏生命的教育,唤醒孩子的爱与责任。这是局前街小学“生命关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李伟平是什么时候开始当老师的?又是什么时候开始提出“生命关怀”教育理念的?这要从30多年前说起了。
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一批勇于“拓荒”、敢于担当的年轻人成了改革开放的“弄潮儿”。在武进成章,也有这样一个年轻人,他靠灵敏的市场嗅觉和勤劳吃苦的精神,经营着花木生意,单位形势一片大好。不过,随着年龄的增加,他一心盼着儿子能够早日“学成归来”、子承父业,替他出把力。当然,事情往往不会按照某一个人的意愿发展,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独立的思想、独立选择的权利。1987年,我国改革开放如火如荼,各行各业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人才紧缺现象比较严重,大专生、大学生都是社会的“宠儿”。那年,李伟平从无锡师范学院毕业,当然是小学教育的骄子。不过,他却面临着艰难的抉择。他的父亲要其回家乡经营花木企业。是选择“树木”,子承父业,腰缠万贯,如了父亲的愿?还是选择“树人”,清贫一生?最后,李伟平没有听从父亲的安排,毅然选择当一名平凡的老师,开始了他“生命关怀”教育的第一步。李伟平被分到了常州师范附属小学(现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踌躇满志的他到学校报到时,学校还没有造好……面对唯一的一幢教学楼,是去?是留?李伟平不断叩问自己的内心,自己的梦想到底要在哪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李伟平再一次尊重自己内心深处的选择:留!然而,这一留,就是16年。2003年,38岁的李伟平从一所名不经传的小学调到常州市局前街小学当校长。这是一所百年老校,在常州的地位极高。由此,他实现了第一次华丽转身,“生命关怀”教育的理念得到真正推广。一个年轻的校长,如何扛起百年老校的大旗?对于李伟平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他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新官上任三把火”,而是抱着对“教书育人”的初心,围绕“生命关怀”教育的理念展开各项工作。《生命关怀:学校教育的本真回归》是李伟平校长倡导“生命关怀”教育的心血和结晶,更是学校领导管理变革的图腾。掩卷遐思,局前街小学成功的答案都在里面了。如何变革?如书中所述。李伟平校长将学校还给老师,实行项目化、扁平化管理;提倡与老师、与学生、与家长、与自然共生,发挥大家的智慧;师生将课堂还给学生、将操场还给学生,成为引燃孩子梦想的人。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内心都装着一个丰富的多彩世界。怎样让他们融入外部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培养他们的健全人格,引燃他们的梦想呢?于是乎,特色课堂、科技课堂、生活课堂……在局前街小学开讲;航模社团、3D打印社团、机器人社团……不断在局前街小学设立!多年来,局前街小学的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机器人大赛,获得世界级奖项7个,其中冠军3个;国家级奖项4个,其中一等奖1个;省级奖项超过百个,其中冠军2个,一等奖17个;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更是获得了骄人的成绩,获得国家级2个;省级6个,其中一等奖5个;市级奖8个,其中一等奖6个;在首届常州市市长奖评比中,局小获得大满贯,学生获得市长奖和市长提名奖各1位,教师获优秀辅导员1位,学校被评为摇篮奖。为了给学生提供展示才能的舞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技素养,每年的十一月份学校都会组织科技节活动,加上局前街小学科学小院士评选、龙娃发明展览等,极大地营造了校园的科技氛围。所做的努力,无外乎为了丰富孩子的内心世界,让他们懂得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内心也是暖暖的、坚强的、阳光的。李伟平校长期坚持“生命关怀”的教育理念,这不意味着无条件的放纵学生。由此,他设计了一套《小学教育惩戒的制度》。文中表述,教育惩戒某种程度上是对学生生命成长的另一种尊重,是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教育手段之一,它比那种无条件放纵学生的伪“生命关怀”更具生命关怀的意义。另外,惩戒是为了让学生知道,什么事不该做,做了不该做的事后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小学教育惩戒的制度》对哪类学生要进行惩戒以及惩戒的方式都有了详细的描述,操作性极强。如经常不能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经常不能达成局前街小学学生日常作息规范、经常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影响班级集体学习和活动、经常怂恿他人犯错,并借助谎言推卸自己应负的责任、经常出现暴力倾向等七种类型的学生都要受到不同形式的、不同程度的惩戒,如指出学生的错误并进行严厉批评、加倍完成任务、取消部分特权、暂时收管、静坐等等。2009年,李伟平成为“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首批培养对象,由此“生命关怀”教育理念更趋向系统化、科学化。他实施集团化办学,通过几十年的改革实践,形成了“真实开放、结构灵动、综合生长”的教学风格,获得了“江苏省科技特色学校”、“江苏省优秀少年科学院”、“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团体会员”和“金钥匙竞赛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学校”等称号。
同时,李伟平从事国家级研究项目“新基础教育”研究二十余年,职务和荣誉满身。全国“新基础教育”兼职研究员、常州市“新基础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常州市“新基础教育”研修学院院长。先后获得“江苏省优秀园丁奖”“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全国小语会先进工作者”“常州市突出贡献奖”“常州市教育领军人物”“常州市特级校长”“天宁区‘才富天宁’英才人物”、常州市首席专家等荣誉称号。“教书育人,教书是传授知识,育人是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两者决不能分割!”李伟平校长说,“唤醒孩子的梦和内在动力,让他们懂得真善美,是我们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