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新教育主题歌】——
营造书香校园,阅读丰盈人生。
【本文摘要】“1+N”链接式阅读是由一篇文章到一类文章的阅读,是课内与课外阅读相结合的阅读方式。它是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把教材作为“1”进行的拓展与链接阅读,可以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求宽”“求深”,同时也是语文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积极探索。“1+N”链接式阅读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的素养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本文关键词】阅读、链接式 “1+N”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有发明之力者虽旧必新,无发明之力者虽新必旧。道在日新,艺亦须日新,新者生机也;不新则死。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新教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1+N”链接式阅读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戴晓燕
“1+N”链接式阅读是一类文章的阅读,它联通课内课外,打破单篇课文的壁垒式教学模式,成为一种具有整合性、探究性、深刻性特征的课堂阅读新方式,在基于教学资源优化组合的基础上,实现学生尽可能的优质发展。
“1+N”链接式阅读是由一篇文章到一类文章的阅读,是课内与课外阅读相结合的阅读方式。“1”是指课内的一篇文章或一个片段,“N”是指基于一篇文章或一个片段所勾连出来的若干个补充性阅读材料。两者链接的点来自于“1”,是从“1”中提取最核心的知识点,这个知识点具有固定性,是这篇文章中最有价值的知识;同时这个知识点又是不固定的,随着“N”的介入,它将更丰满、深刻,更有意义。与单篇课文相比,“1+N”链接式阅读主要呈现三方面的特点。与单篇文章的阅读相比,“1+N”链接式阅读对象从 1 个增加到 N 个,阅读内容随着数量的增加而丰富,多元的材料在同一个知识点的关照下,建立起知识间、文体间、作者间等多维度关联,较之单篇文章的阅读,学生的阅读广度、阅读深度都会产生改变。比较阅读是将两种或多种材料进行对照阅读,分析其相似点和不同点的一种阅读方式。在单篇文章的阅读中也可以进行比较阅读,如前后的比较、不同人物间的比较等,但内容简单且比较阅读的点少。在多篇文章的阅读中,比较阅读成了最常见的阅读方式,不仅变革了阅读方式,促进学生对知识进行自我建构,更能让学生在辨析中提升复杂性思维的水平。单篇文章的阅读顺序通常都是从头到尾纵深式的阅读,但“1+N”链接式阅读因其材料的丰富性,使得阅读顺序既有纵深式的推进阅读,又有横向式的联系阅读,还有围绕着重点进行跳读等取舍阅读,阅读顺序呈现出网状的样态,既培养了阅读能力,又扩展了思维容量。与群文阅读相比,“1+N”链接式阅读突出两个特点:①操作简单。群文阅读与链接式阅读都是要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教学。蒋军晶老师对于群文阅读的研究极为深入,在全国各地公开展示了许多经典的课例。我们从蒋老师的课堂中看到他具有一般老师难以企及的文学修养和选题视角。对于一组文章尤其是陌生文章的选题如何确定是极为考验老师的。而链接式阅读要确立选题非常简单,因为这些选题都来自教师们熟悉的教材,来自“1”,教师极容易把握有价值的知识点。链接式阅读教学的目标在于“一课一得”,选择学生最近发展区内的知识点,通过一组文章的学习加深认知、强化训练。②切口较小。链接式阅读是目标非常明确的教学,在学习“1”的时候,教师就会把重点需要提升的知识点凸显出来。接下来的链接式阅读,就是奔着在学习“1”时提出的知识点进行选择性跳读、比较阅读,目标更明确。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掌握在经历四十分钟的学习后会有非常明显的提升。如苏教版六下的 《理想的风筝》,课文采用了“融情于事”这样的写作手法,在教学中教师链接了采用同样抒情方式的《我的老师》这篇文章,学生经历了“发现手法—品悟妙处—迁移表达—交流提升”四个环节,学会了新的抒情方式———融情于事,学会了在叙事时画龙点睛地抒发情感。“增加阅读量”不应是每天喊着的口号,对于小学生而言,也不应把该完成的阅读量全部放在课外。传统的课堂,一个学期 140 多节语文课完成二十几篇课文的教学,而落实“1+N”链接式阅读,教材中的二十几篇文章都加“N”的话,能完成教材 3 到 4 倍的阅读量,实现了求宽。多文本阅读的复杂性,给学生带来了阅读新挑战,打开阅读视野,有助于提升阅读思维品质;其次,阅读一组有关联的文章,会建立起学生阅读时的求联思维,会自觉地进行比较、分析、提取有用信息,提升阅读能力,并有助于课外阅读质量的提升。“1+N”链接式阅读的教学内容虽然比单篇教学丰富,但遵从“一课一得”的教学理念:即一课只有一个核心教学目标。“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面对一组文章,更要关注最能凸显文本核心价值的内容,从而确立最独特的目标。在根据“1”确定“N”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考虑学生学了什么,现在要学什么,将来还应学什么,寻找“N”的过程就是把小学语文“听说读写”的目标清晰地定位在各年段,从而不越位,扎实地夯实语文基础。而一组文章对应一个核心目标,这个目标的落实自然深了,透了,学生也就懂了,会了。3.“1+N”链接式阅读是语文课程校本化的积极探索语文学科的特点、课程目标以及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都体现了语文课程校本化开发的必要性。语文课程的过于单一,将导致课程功能的缺失;语文课程的过于固化,将阻碍师生创新精神的发展;语文过程的过于教条化,将让语文课程失去生命力。语文课程,我们可以怎么做?我们以“‘1+N’链接式阅读”为研究专题,迈出了探究的一步。从单篇文章到一组文章,教学内容发生了变化,教学过程一定也会发生变化。而语文课堂变了,语文课程的校本化体系也会在变革中形成。链接式阅读由一组文章构成教学内容,这组教学内容组合在一起,相互联系、彼此影响,这组文章的组合不是随随便便的加法,而应该是建立在积极意义的关联点上的勾连。而这个具有积极意义的关联点是确定“1”的关键,这个关联点首先是文章突出的知识点,其次对于学生来说,是“跳一跳能摘到的桃子”。《“番茄太阳”》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篇叙事课文,文章以人物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娓娓叙述了“我”和明明之间的一段交往,释放了温暖的力量。《“番茄太阳”》被确定为“1”,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明晰的叙事线索。“以情感变化为线索”是《“番茄太阳”》突出的核心点,也是小学阶段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知识点。在三下的《“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和《剪枝的学问》中,课后练习明确提出让学生读读相关的句子或词语感受人物心情的变化。在四上的《我给江主席献花》《珍珠鸟》、四下的《“番茄太阳”》等文章中,我们均能看到这一知识点的延伸,且对于“情感变化”的表现方式也从单一走向复杂。“以情感变化作为线索”这一知识点分解难度散落在各个年段,因此,到了四下,教师要用“瞻前顾后”的眼光审视教材,把知识点的联系贯通起来,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构关于这一知识点的完整体系。二是学生的学习需求。对于学生而言,从三年级开始正式接触作文,到四年级第二学期,已经有一定写作基础。而他们在平时的写作中,写得最多的文章就是写人叙事类的文章。在写文章的过程中,往往对于一件事能完整叙述,在叙述过程中也会穿插心理描写,但是对于巧妙运用心理描写写出情感变化,从而贯通全文是模糊的。因此,把学生对情感变化的认知从感知阶段推到迁移运用阶段,对于学生而言,这样的知识是学一学就能学会的,这样的过程是极具生长感的一次探究。围绕“1”的重要知识点———以情感变化作为线索,查阅相关材料,寻找适切的“N”。小学四年级主要由老师选择并确定“N”,不过随着年级的升高,也可以由学生自主寻找相近的阅读材料,这样会更有意义。“N”的选择一般从其他不同版本的教材中选择,或者直接选择课外阅读的文章,有时候为了降低难度,还会从学过的文章中寻找。“N”的确定不是简单地围绕主题找到相关的文章即可,在选文的过程中,需遵循三个原则:一是适合性。链接式阅读教学在课堂中进行,从授课对象来看,不同年段的学生都可以开展链接式阅读教学,但组文要充分考虑年龄特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文章太长、太多、太难都会影响孩子们的阅读兴趣,从而让教学效率大打折扣。一般低年段选择篇幅较短、形式活泼的文章或片段;中高年段可以选择整篇文章,但尽可能选择其他版本的同年段的教材选文,因为一般编入教材的文章大多数经过编者的修改和调整,相比原文更加适合学生去阅读。二是求同性。即围绕着“1”中提取的知识生长点,选取在某一点或某几点上相同或相近的几篇文章作为课文的链接文, 试图在同向阅读中强化对某一知识点的认识和习得。如《“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番茄太阳”》《母亲的纯净水》放在一起, 是因为这三篇文章都以情感变化作为文章线索,且一篇比一篇复杂,在层层递进的学习中,使得学生对“以情感变化为线索”这一知识点有了深刻认知并能初步尝试迁移。三是互文性。链接式阅读的一组文章是属于同一类,但组文时在同类的基础上讲究“不重文”。“不重文”的特征是互补性、多角度、多方位,一组文章呈现给学生,才能给学生传达一种明确的信息:阅读时要学会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如“雨”主题的教学,选择了《春》节选(朱自清)、《春天的小雨》(陈木城)、《七彩的雨》三则材料,这一组文章“不重文”的特点十分突出:《春》节选展示的是作者眼睛看到的雨,《春天的小雨》 则是从听觉的角度来写雨,而《七彩的雨》写出了想象中的雨。也就是说这组文章都在写“雨”,但是从视觉、听觉、想象三个不同的角度来写了雨,从而让学生清晰而深刻地掌握了写“雨”的角度,并对“雨”有了全面而深刻的感知。材料找得再好,但是如果没有被学生接受且熟练运用,一切都是徒劳的。链接式阅读是在 40分钟之内开展的学习活动,时间有限,材料丰富,因此,组织恰当的预习活动,让学生先熟悉“N”,设计好预习单引导学生开展预习并反馈预习结果是非常有必要的。在《“番茄太阳”》链接式阅读课中,笔者设计有三个练习题的预习单,层层深入,让学生对三篇文章进行不同程度的阅读、思考。同时对于学生的预习单要认真审阅,从中可以精准把握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基点和难点,以便真正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预习是开展链接式阅读的必要学习活动,教师不妨在此环节上多花些时间和精力巧妙设计预习单,将课外的先学和课堂的导学融合,为学生搭建向上攀登的支架,引导开展自主探究学习,从而让课堂更灵动。“1+N”链接式阅读,“1”是根本,教学中要着重读好“1”,在此基础上阅读“N”,强化“1”的重难点。《“番茄太阳”》链接式阅读课中,教学分为这样几个步骤:检查预习—精读“1”—链接读“N”—创造“N”。精读“1”,跟常规的单篇阅读课精读有所区别,链接式阅读的精读“1”,指向于一个核心问题,即一组文章所体现的核心问题。如精读《“番茄太阳”》的核心问题是:划出相关的句子,读出句子中所表达的情感,思考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写的?链接读“N”,所指向的就是精读“1”的核心问题:读读另外两篇文章,划出相关的句子,读出句子中所表达的情感,思考作者用什么方法写的,前面已经交流的方法请在阅读时跳过,不再重复。精读“1”和链接读“N”,所指向的核心问题是相同的,但回答问题时,对于精读“1”中出现的答案不再赘述,而是要交流“1”中所没有的知识,因此“N”对“1”是极好的补充和提升,“N”的存在是让“1”的核心知识更深刻。语文教学有着独有的责任,那就是让学生学习表达、学会表达。链接式阅读是阅读课,不是写作课,但是学会表达可以成为阅读课的价值追求,让学生凭借一组文章学表达,用自己的眼睛和脑子去发现语言的密码。比如《“番茄太阳”》链接式阅读课,三篇文章以情感变化作为线索串联起文章。在孩子们的作文中,情感表达呈散点状,他们只是表达当时人物的情感,不明确情感变化贯穿全文,就是文章线索,可以让文章条理清晰,情感动人。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初读,就能发现三篇文章的共同点都是以情感变化为线索,从而在头脑中建构起“情感线索”这一概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去探究怎么写情感变化,可以直接运用表示情感的词语,也可以通过动作暗示、心理独白、神态特写等方法,侧面表达人物内心的情感。在学生掌握知识要点后,安排学生进行片段练习:以“考试后……”为题,写一写回家签字或听报分数等场景,要求写出自己情感的变化。
链接式阅读选取一组有意义的文本,让学生在四十分钟有限的时间内,围绕有价值的提升点,通过精读、略读、比较阅读等多种阅读方式,经历“精读 1—扩读 N—创造 N”这样的阅读学习过程,从量变到人“变”。对教师而言,“1+N”链接式阅读为教师校本化实施国家课程提供了很好的抓手,让教师在个性化实施语文课程时感到“有形式”,从而“有行动”。在寻找 N 的过程中,教师既要考虑材料间的关系,也在考虑材料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对于教师的专业教学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成长的机会。教师从被动走向主动,从使用教材走向开发创编教材,极大地提升了教师开发课程的意识,大幅地改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给教师带来了创造的快乐和职业的幸福感。对学生而言,“1+N”链接式阅读改变了阅读方式,变碎片化阅读为整体性、结构化阅读,让学生尝试更多的阅读方法:跳读、略读、比较读、扫读等等,阅读能力的提升落实在每节语文上,同时复杂文本的阅读,对于思维的训练是极有帮助的。“1+N”链接式阅读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孩子阅读的量,尤其是跟课文相关的材料,既能扩大阅读量也能帮助他们理解课文的要义和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