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德国父母与小学教育缘何从容淡定?——德国中小学的家校合作是怎样的?

孙进 守望新教育 2022-04-17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新教育主题歌】——


【聆听窗外声音】,致力本土行动。


与我国高学业负担、高竞争压力、高时间投入的小学教育相比,德国的小学教育显得十分轻松。


与早早便被作业、辅导班和升学压力绷紧的中国孩子相比,德国孩子显得自在而放松。


与焦虑和忧心忡忡的中国父母相比,德国的父母显得从容与淡定。


德国的父母和小学教育为什么能做到从容与淡定呢?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

我唯愿保持住一份生命的本色,一份能够安静聆听别的生命也使别的生命愿意安静聆听的纯真,此中的快乐远非浮华功名可比。——周国平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新教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日本学校还要上“家庭课”?原来这才是生活化教育该有的样子
以智慧与爱读懂孩子——爱的智慧在哪里?
CCTV、BBC 神级纪录片(共211集)遍及102个国家,让孩子假期大饱眼福!
假期,给孩子最好的电影、图书、音乐......
谢谢您!感谢生命中那些温暖的遇见
......


德国父母与小学教育缘何从容淡定?

作者|孙进

来源|德国研究者 



与我国高学业负担、高竞争压力、高时间投入的小学教育相比,德国的小学教育显得十分轻松。与早早便被作业、辅导班和升学压力绷紧的中国孩子相比,德国孩子显得自在而放松。与焦虑和忧心忡忡的中国父母相比,德国的父母显得从容与淡定。德国的父母和小学教育为什么能做到从容与淡定呢?


一、德国小学教育的目的和定位


首先,这和德国小学教育的目的和定位有关。作为介于幼儿园和中学之间的教育阶段,德国小学教育的一个首要任务是逐步引导孩子从幼儿园阶段的游戏式学习转向系统式学习。除了传授阅读、书写、计算等基本的文化技能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任务之外,德国小学教育的任务还包括保持和呵护“孩子们对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好奇心和学习的乐趣”。为此,德国小学保持慢节奏的教学,跟着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循序渐进。小学在一二年级的教学仍带有游戏和互动的特征,没有正式的评分,更没有排名。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进行个性化教学,不要求所有的学生用统一的进度学习。每学期期末,教师会为每位学生出具详细的学习发展报告,指出其优点、进步之处以及需要加强和改善的地方。从三年级开始(有些州从二年级下学期开始),教师才会给学生打分。评分采用等级式分数,通常包括从优秀到不及格五个等级。成绩不会公开。学生不会因此有很大的学习和竞争压力。


德国小学生的学业负担也不重。每周的课时数从低年级的20学时逐渐增加到高年级的29学时。因为大多数小学生(67%)接受的是半日制的学校教育,所以,每天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并不长。此外,德国多数联邦州都禁止中小学在周末、法定节日和假期给学生安排家庭作业。平时虽然允许教师留家庭作业,但是,小学生每天写作业的时间通常不允许超过1小时。如果教师作业留得多,还会遭到父母的抗议。另一方面,德国教师的考评和晋升并不和学生的学习成绩挂钩,所以,教师方面也没有给学生更多学习压力的动机。


对德国父母所做的调查显示,德国多数孩子(76%)每天写作业的时间确实低于1小时。因为学习负担不重,德国小学生普遍喜欢去上学。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与 柏林一家杂志(Geolino)2014年发布的调查报告,近90%接受调查的 6-14岁德国学生表示喜欢去上学。


二、德国父母的升学决定权和教育观念
其次,这和德国父母的升学决定权和教育观念有关。小学毕业后,德国的学生会升入几类不同的中学,如主体中学、实科中学、总合中学和文理中学。这其中,文理中学是声望最好的一类中学,直接通向大学,主体中学则是声望最低的学校,直接通向职业教育。小学升初中,是德国孩子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过渡。学校和教师会向每个学生提出上哪一类中学的建议,但是最终的决定权掌握在德国父母手里。这在德国被称作“父母的教育权高于学校教育权”。尽管绝大多数父母会听从教师的建议。但是,如果父母愿意,他们也可以不管教师的建议,将孩子送入自己想去的学校。拥有升学的决定权,德国父母便少了焦虑的一个诱因。

此外,德国父母对于孩子的期待和中国父母不同。与望子成龙的中国父母相比,德国父母可能只是希望孩子能做好自己就行了。他们似乎记住了雷默·拉尔戈的劝诫:“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并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或者听从了歌德的建议:如果孩子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本来面目成长的话,我们就会拥有绝对天才。与此相应地,德国父母更多的是根据孩子能力和兴趣来选择适合孩子的教育道路,而不是像中国父母那样,为了走上特定的教育道路而不惜以其要求为标准来塑造和改造自己的孩子。这也是德国父母能淡定与从容而中国父母难以做到的一个原因。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德国父母没有类似中国父母的教育焦虑。根据阿伦斯巴赫的一项调查(2015),德国绝大多数父母不担心孩子的升学毕业。83%的父母认为,他们的孩子能拿到想要的毕业证书,在上文理中学的学生父母那里,这一比例甚至高达90%。

三、德国教育体系具有贯通性和发展均衡的特点
再次,德国没有“高考”,且教育体系具有贯通性和发展均衡的特点。德国没有“高考”这一压力源,在小学毕业后便对学生进行分流,近一半的学生在中学毕业后进入了职业教育体系,没有类似我国这种千军万马挤高考独木桥的情况。学生在小学毕业后会升入不同类型的中学。不过,不同类型的学校之间存在贯通性:一方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成绩在不同类型的学校之间转学,另一方面,同一学校会提供获取不同类型毕业证书的可能,供学生选择。因此,在德国教育系统中,学生向上或向下的流动通道都是畅通的。上什么学校虽然重要,但是还没有重要到决定一切的地步。即便学生在小学毕业后进入主体中学,参加了职业教育,也仍然有上大学的机会和可能,并不会因此而进入一种死胡同。

另外,德国学校具有发展均衡的特点。政府对不同类型的学校和同一类型内部的学校在教育资源配置上不会厚此薄彼,没有重点学校或重点班。《基本法》第72条第2款要求各州在联邦境内为居民“创设同等的生活条件”。不管人们在哪个地方生活,政府都有义务为其提供同等的基础设施、教育机会和条件。这种均衡性和贯通性让德国父母和学生可以更多地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四、德国是一个社会福利国家和经济发达国家
第四,德国是一个社会福利国家、法治国家和经济发达国家。作为一个社会福利国家,德国会为国民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即便人们在教育上失败了,在工作上失败了,还有国家的福利救济作为最后的保障。

作为法治国家,德国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均须依法依规办事。不一定要“出人头地”,才能过上好生活。即便是无权无势的“小人物”,也一样可以活得有尊严,不用担心会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因为保障[教育]公平是德国《基本法》(第3条第3款)的明确要求:“任何人不许因为其性别、出身、种族、语言、出生地、信仰、宗教或政治观点而受到歧视或优先对待。任何人不许因为残障而受到歧视。”在教育选择和决定方面,德国各州的立法者要求学校尊重学生及其父母的需要。例如,北威州的《学校法》在第1条第2款规定:“年轻人的能力和兴趣以及父母的意愿决定学生的教育之路。学校教育的大门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都依据其学习的意愿和能力保持开放。”巴符州的《学校法》(第1条)也保证学生“有权获得与其天赋相符合的教育,不论其家庭出身和经济状况如何”,同时要求学校要“尊重父母参与决定孩子教育的权利”。

作为经济发达国家,德国教育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免费的,政府还会向有需要的家庭提供教育补助金,所以,私人家庭在教育上的经费负担不重。德国孩子在整个受教育期间(从小学到高中毕业)的花费平均为20700欧元,还不到德国家庭一年的平均年收入(37103欧元)。家庭教育投入少,父母期待回报的压力也小,孩子也少了这方面的心理负担,生活得都比较轻松。这当然要归功于德国政府的教育担当。德国教育投入(2016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6.4%,总额高达2001亿欧元。政府承担了超过五分之四的教育投入,在中小学领域,政府承担的比例更是高达87%。另外五分之一,由国外机构、企业、非营利性组织和家庭分担。

因为上述原因,德国人的生存和竞争的压力不是很大,加上有法律保障的权利,父母也就不会将未来生活的压力传导至对孩子乃至学校的教育期待和要求。

五、德国理性的社会环境和舆论导向
最后,小学教育的从容与淡定也得益于德国理性的社会环境和舆论导向。德国社会没有攀比之风,每个人都安静地过自己的生活。德国人的国民性格偏向于务实,讲究循序渐进,能够静下心来做事情。教育问题在德国不是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媒体上很少有宣传课外补习的教育广告,也很少有制造紧张和竞争气氛的文章。媒体更多是向德国父母传递科学的、健康的育儿观念,包括批判过度关注和保护儿童的“直升机父母”以及过于挑剔孩子分数的父母,让父母们知道课外补习和家庭作业对于大多数孩子起不到改善成绩的作用,让他们不要盲目行事。

正是在以上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德国的父母以及小学教育才能够做到从容和淡定。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轻松”的教育不仅让德国孩子的心理更为健康,而且也没让他们日后因此而在知识和能力获取方面居于劣势,更没有妨碍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发展。2015年的国际学生评估测试(PISA)显示,在参加测试的72个国家/地区中,德国学生在阅读方面的成绩高于中国学生,在自然科学和数学方面的得分低于中国学生。不过,若是以学生投入的学习时间和最终的学习成绩之比(即学习效率)来衡量,德国学生的表现仅次于排名第一的芬兰,排名第二,远好于中国学生(排名倒数十四)。作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力和创新力的一个国家,德国教育虽然在本国也常受到批评,但无疑成功地为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培养了所需的各层次人才。德国的经验表明,轻松的教育一样可以造就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成就幸福和满意的人生。

作者孙进系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删改版刊于《光明日报》,2019年2月21日,第14版,标题是:《德国的小学教育缘何从容淡定》阅读请点击“阅读原文”。

德国中小学的家校合作是怎样的?

原创|孙进 
来源|德国研究者

因为孩子在国内读完两年小学之后转学到德国,所以我对德国的家校合作有了一些近距离的观察。我发现,我国和德国的家校合作方式有一些看起来很相似,比如家长会和家长委员会,但是若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相似的只是名称,就内容和实施方式而言,存在明显的区别。本文介绍一些德国中小学家校合作的情况,希望能对我国家校合作制度的完善和实践的改进有所启发。
 
形式多样、深度参与是德国中小学家校合作的特色

德国中小学家校合作的形式多样,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而且具有实质性的特点,并非只是走个形式。具体来看,德国的家校合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与父母交流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情况。除了接送孩子时随机的非正式交流之外,教师与父母的沟通主要是通过家长会、父母谈话、父母对话日、学习进展会谈、家访等正式的家校沟通机制。家长会是班级层面上的活动,根据法律要求,家长会须安排在工作时间之外(通常是晚上),以便于父母有时间参加。因此德国家长会的正式名称就叫“父母之夜”(Elternabend)。每学期至少要举行一次家长会。在我第一次参加德国小学的家长会之前,孩子刚刚参加了数学和德语两门科目的期末考试,并知道了成绩。我原以为老师会在家长会上讲班里的考试情况,例如,平均成绩是多少,以便于我们可以衡量孩子的成绩水平。结果,教师只是向父母说明了在新学期各科目的教学内容以及计划使用的教材,并未提及考试情况。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学习成绩不重要。德国教师通常会在另外的场合和父母沟通孩子学习的情况,如父母谈话(Elterngespräch)。

父母谈话是教师与父母约定的会谈,根据具体需要进行,没有次数上的明确限定,通常来说每学期有一次。在我们孩子转学至德国的第一个学期中,我们和班主任老师有过两次正式的谈话,每次时间都是一个小时左右。在谈话中,双方交流孩子在家庭中和学校里的各方面表现,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共同商议解决的办法。例如,我们孩子因为错过了德国前两年的小学教育,直接升入了三年级。所以,德国老师特意给了他一套二年级德语的学习材料,让他自己每完成一部分就交给老师批改,还特意叮嘱我们不要替孩子修改,以便于老师知道孩子的真实水平和问题所在。此外,老师在知道我们给孩子的学习安排后,还提醒我们不要给孩子安排太多的学习任务,对我们说:“小草不会因为有人拔它就长得更快”。

在父母对话日(Elternsprechtag),父母有机会向各科的专业教师了解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父母对话日也须安排在正常的工作时间之外,以便于父母能够在下班后参加。学习进展会谈(Lernentwicklungsgespraech)是指教师、父母和学生同时参加的有关学习情况的三方谈话。谈话内容是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以及目前的成绩水平。有时候,教师还会和父母签订《父母协定》,确保约定好的教育行动和目标可以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实施。家访在德国比较少见,只在需要时才进行,例如当学生出现逃学的问题时。家访须事先和父母联系好。

第二,父母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这是各州《学校法》赋予父母的权利。父母直接参与或者(在人数有限制的情况下)通过由选举产生的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各个层面的管理与决策。家长委员会的代表会参加学校的各级委员会(如班级会议、专业会议、全体教师会议和全校会议)。其参与的权限从低到高包括列席权、建议权和表决权。在全校会议这一学校最高的决策机构中,家长委员会的代表们拥有三分之一的表决票数。此外,父母还会参加一些专门的委员会,例如教科书委员会,与教师和学生代表一起讨论和决定教科书的选用。在学校教育质量的保障环节,父母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学校质量的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均要求有父母的参与。按照法律规定,学校须将政府主管部门对学校督查的评价结果以及全州学业测试的结果告知父母。除了学校层面上的家长委员会之外,在地方和州的层面上,也有对应的地区家长委员会和全州家长委员会,分别代表地区和全州父母的利益,参与相关的决策。

第三,父母为学校提供各种志愿服务。在家长委员会的倡导和协调下,父母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为学校提供不同的支持,例如:组织安排学校在下午的学习活动或主持兴趣小组,参与组织校园开放日和其他节庆活动,参与设计校园、布置校舍,组织和陪同班级郊游,为学生读书、做讲座,帮助学生联系实习岗位,邀请学生参观自己的工作单位等。许多有关健康教育、交通安全教育、环保教育、媒体教育、消费者教育、暴力预防以及在音乐和文化领域的项目都是父母参与组织的。

第四,学校为父母提供各种信息和咨询服务。学校通过宣传册、家长信、学校简讯以及校园网等途径,向父母介绍学校的办学情况及活动安排。当学生遇到困难,如出现学习问题、心理问题或者行为表现方面的问题时,学校会通过心理咨询教师和社会工作教师为学生及其父母提供咨询服务,帮助学生和父母解决问题。此外,学校还会组织一些专题性的父母活动,如父母咖啡会、父母研讨课等,通过相互交流经验或邀请专家做讲座的方式帮助父母提高家庭教育的能力,更好地应对网络成瘾、青春期、校园霸凌等青少年成长中的常见问题。
 
法律制度保障与全社会支持是德国家校合作成功的基石

家校合作对于中小学的教育工作和父母的家庭教育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德国家校合作为什么能做得相对比较成功呢?我认为主要得益于以下三个方面的促进和保障因素:

首先,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得到全社会的认可,并以法律的形式被确定为学校办学的基本原则,同时也是父母的权利和义务。各州都在《学校法》中明确要求学校和父母建立起相互信任的、伙伴式的合作关系。例如,巴伐利亚州的《学校法》规定:“学校的领导、教师、学生及其家长须相互信任和合作,维护坦诚交流的文化”。萨克森州的《学校法》规定:“教育学生是父母和学校共同的责任,需要双方相互信任地合作。学校和父母须在教育中互相支持。”与此相应,学校与父母在校内外开展合作的情况成为衡量德国学校教育质量的标准之一。落实家校合作由此得到制度上的保证。

其次,将信任与平等确定为家校合作的基本原则。如上所述,相互信任是立法者对家校合作提出的要求,每个州的学校法中都有这样的要求。此外,父母和学校是平等的合作伙伴。虽然学校在教育中扮演着主要角色,但是,德国立法者认为,教育孩子首先是父母的责任。德国《基本法》第六条第二款规定:“照管和教育孩子是父母天然的权利,也是首先由父母承担的义务。”与此相应地,德国立法者赋予父母更高的教育决定权。例如,德国学生的分流比较早,在小学毕业后,学生可以升入不同类型的中学。那么,孩子是升入社会声望比较好的文理中学,还是就读于面向职业教育、声望相对较低的主体中学,决定权并不在学校,而是由父母来决定,学校仅负责提出推荐意见。父母因为这一法律赋权而成为与学校地位平等的教育主体,家校合作是平等的伙伴之间的合作。这种平等的地位是良好合作关系的基础和保障。

最后,教师和父母会获得相关的知识和培训,提高自己参与家校合作的能力。德国的师范生在见习期会完成一个有关如何与父母合作和沟通的教学模块,学习掌握相关的法律规定、组织机构以及教育咨询理论方面的知识,并随后在见习学校将其应用于实践。在正式参加工作后,教师也有机会得到有经验的教师的指导或参加相关的继续教育,提高自己与父母合作的能力。父母也会从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州立的教育研究所、全州家长委员会等机构那里得到相关的资讯或者培训。例如,巴登-符腾堡州的父母基金会会为该州的父母提供培训,帮助其更好地开展家庭教育和家校合作,其中也有专门针对参与学校各级委员会的家委会代表的培训。汉堡的州立教师教育和学校发展研究所也为担任家委会代表的父母提供免费的培训,为其履行代表工作提供支持。巴伐利亚州的课程与文化部印制了《学校和家庭——共同承担起责任:父母和父母代表在学校的权利和任务》宣传册,为父母提供参与家校合作所需要的知识。这也说明,德国的家校合作并非限于家庭和学校之间,而是得到了社会其他相关机构的支持和帮助。

德国的经验显示,成功的家校合作需要有制度上的保障,需要双方相互信任与尊重,需要让合作和交流建立在地位平等的基础之上。家校双方都应该尽可能获得相关的知识和培训,以提升家校合作的质量。此外,除了家庭和学校之外,全社会的相关力量都应该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因为仅仅依靠学校或是家庭尚不足以让孩子获得全面的发展,教育是全社会的任务和责任。好的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来成就和实现。(作者孙进系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教授)
 
*本文修订版刊于《人民教育》2020年第9期,标题是《德国中小学家校合作的成功经验及启示》.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向着青草更青处——深耕十大行动,共享幸福完整》)

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朱永新(《教师幸福‌‌来自‌‌美好关系——朱永新教师节致新教育同仁》)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新教育研究院简介——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指南(2019最新版)

重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新教育实验的选择与行动

向着青草更青处——深耕十大行动,共享幸福完整

“新教育实验”价值系统的特征与实现路径

新教育之光——新教育实验的奥妙何在?

在新教育的田野里舞动梦想,用心开一朵属于自己的花

图说《新教育在银河》(十二讲)——走,我们去找好教育

新教育——未来教育的一面旗帜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