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以于漪为师,写就做教师的一篇大文章!

成尚荣 守望新教育 2022-04-17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新教育主题歌】——


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青春。在躁动不安的灵魂里,有一个年轻的梦。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创造。在探索求知的丛林里,有一面个性的旗。......


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未来。在传承文明的长河里,有一条破浪的船。——朱永新


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站在自己肩膀上攀升,站在集体肩膀上飞翔!——《新教育》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致友人】什么是新教育?怎样加入新教育?新教育怎么做?》。[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点亮生命灯火
从事教育的人就要有点气象
文化底蕴是极其重要的
写作是对语言文字魅力的深刻领悟与实践
最缺失的不是技能技巧,而是思想与批判性思维
......

以于漪为师,写就做教师的一篇大文章!

作者|成尚荣 
来源|“校长Principal

于漪老师是从普通教师队伍里走出来的“人民教育家”。她对“教师”有自己的理解,并进行了自我定义。她说:“做教师是一篇大文章。” 这句话,是于漪老师为师之道的凝练,也是她长期以来对自己的要求,是她近70年为师境界的升华,几近成为她的誓言和座右铭。
    
与于漪老师有过好多次接触,每次见面,每次交谈,她都给我留下十分美好的印象:淡定,从容,亲和,大气。听她讲话,恰似在读她这篇大文章,读她这本大书,平实但很有“嚼头”,值得回味。


大概是2015年,江苏省镇江市召开教学改革座谈会,我提议邀请3位语文教育大家来指导,因为他们都是从镇江走出去的著名特级教师,分别是于漪、李吉林、洪宗礼。

于漪老师第一个发言。85岁了,仍坚持站着讲,她要向家乡的老师致敬。她说:“我发言一般不事先打草稿,但我有腹稿,这是故乡母校老师教给我的传家宝,我一直带着、用着。”

她说,教育就是要给学生带得走的能力。接着她讲了几个故事。其中,她讲到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来扫荡,老百姓到乡下去逃难,在这紧张的时候,音乐老师给他们上了最后一堂课,教唱的是《苏武牧羊》。

她说:“这一课让我永远记住,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但不屈不挠,这最后一堂课是我人生最难忘的课;故乡的中小学在我的学生时代,不仅打造了我一颗爱国的赤子之心,同时塑造了我作为文化人的基本品质。母校镇江中学的校训‘一切为民族’伴随了我的一生,这五个大字掷地铿锵,镌刻在我心中,成为我铸造师魂的基因。”

她说,“我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我坚守的是教师的本分。教师的本分就是我的责任、我的使命”。她说,深入到教师骨髓里去的东西,可以用四个字来表达:教书育人。育人需要育知识,但育知识不能等同于育人,育分数更不是育人。后来她又说:“立德树人是教师的第一基本功。”于漪老师写就的做教师的大文章,有个鲜明而坚定的主题:立德树人。
    
与于漪老师交谈,听她演讲,看她的著作,给我最为深刻的印象是:于漪这位人民教育家,写了一篇大文章,题目是:做教师,做好教师。我们应该以她为师,写就属于自己做教师的一篇大文章。

于漪:点亮生命灯火——心中要有一盏明灯
于漪:从事教育的人就要有点气象


01教师的肩头要挑起学生的现在

文章总有自己的“文眼”。“于漪老师说:“‘做教师是一篇大文章’的‘文眼’,当是学生。”把学生比作文章的“文眼”,同样准确、深刻而又生动,含义非常丰富。

其一,于漪老师告诉我们,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教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学生的成长服务,这是教师的天职。

其二,于漪老师告诉我们,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他们应该成为教育的主人,成为自己学习和发展的主人,他们是教育活动的发出者、参与者、创造者。

其三,于漪老师告诉我们,学生还是教育者。在教室里只有两种人:“教师学生”和“学生教师”。教师应当向学生学习,师生互助,构建民主、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总之,教师的核心理念应当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教师的根本任务,就是鼓励学生、支持学生、引领学生,帮助他们先成人再成才。
    
于漪老师讲过两个故事,我一直记着。一个故事是,高中学生喜欢流行歌手、流行歌曲。于漪老师总在想,那些流行歌曲好吗?她没问学生,而是自己选择流行歌曲去听,还认真学唱起来,细心地体味。当她和学生一起唱流行歌曲的时候,学生向她敞开了心扉。于漪老师说,学生喜欢总有他们的道理,不能简单否定,只有和他们一起去喜欢,才能走进他们的世界,也才能相机融入教育,用正确的价值观来引领,才会有“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的教育效果和教育意境。

第二个故事是,学校要把一个屡次逃学、偷窃、打群架的学生放到她带的班级,班上学生都反对。此时,于漪老师说的是:“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坏习气不是娘胎里带出来的,而是社会上的污泥浊水侵蚀的结果,我做教师的责任是帮助他们洗刷污垢,要像对其他同学一样满腔热情满腔爱。”整个过程,于漪老师以心换心、以情激情,耐心地对他进行心理疏导,让他感受亲情,终于让他走上了正道。于漪老师说:对学生丹心一片,师爱要纯真,就像眼睛一样,容不得半粒沙子。
    
于漪老师把学生当作“文眼”,让我想起她的另外一句话:“在教室里,我一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另一只肩膀挑着民族的未来。今天的教育质量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

学生是民族的未来,有什么样的学生就会有什么样的民族;只有着眼于国民素质,教育质量才会是素质化的、科学的,才不会是试卷上一个个分数,而是国民的私德、公德和未来的职业道德,才会是一颗颗的爱国心,才是所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所以,于漪老师将学生当作“文眼”,是为中华民族塑造眼睛、塑造生命、塑造灵魂、塑造时代新人。这,才是“做教师是一篇大文章”的深刻、深远之意所在。于漪老师尊重学生的背后是大爱,尊重的深处是责任感、使命感。

于漪:文化底蕴是极其重要的
于漪:写作是对语言文字魅力的深刻领悟与实践

02心中要亮起一盏中国灯

 “教师是一篇大文章”的底色是什么?于漪老师说,她的成长有两个基因,一个是血缘的,一个是文化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于漪老师“做教师是一篇大文章”的厚重底色。她的为师之德,是中华文化之美德,她的心中永远亮着一盏中国灯。

这盏灯照亮了于漪老师的理想与信念,让她增强了民族自豪与自信。她说,“树中华教师魂,立民族教育根”是自己终身奋斗的目标、忠贞不渝的信念、深刻的精神内核,最终让她在信仰中站得更高、立得更稳、看得更远。而这种信仰化成朴实的誓言和燃烧的激情:“教育青少年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是极其伟大的事业。不热爱教育这多情的土地,就不能完成世界上的伟业”——朴实中的坚定。

“一走上讲台,我的生命就开始歌唱”,把生命融入育人的伟业,把小我融入大我,生命为学生而歌唱,生命为祖国而歌唱,她高唱的是理想之歌、信仰之曲——激情中的深刻。无论是朴实的誓言,还是燃烧的激情,都是理想、信念的表达,是信仰生发的澎湃的力量。信仰之灯,照亮了她的心,照亮了她的课,照亮了她的学生,照亮了教育未来的前程。
    
2014年,于漪老师吐露了自己的夙愿:“我这名年已耄耋的教师,心中翻腾着一个强烈的愿望,那就是急切盼望能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这部教育学有磅礴之气、和谐之美……这部教育学是中华优秀文化教育传统与时代精神的高度整合,投射出民族智慧的芳香,充满育人成人成才的活力。”

于漪:用精神的成长创造使命的精彩
于漪:做教师是一篇大文章


03育人绝不能有“错字”

于漪老师急切盼望当代能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不是写在书斋里,也不只是少数专家、学者来撰写。这部教育学应当是写在学校里,写在课堂里,写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由我们每一个教师来撰写。

要写成这部教育学,每个教师首先要写好“做教师”这篇大文章。无论是教育学,还是大文章,主题就是立德树人。于漪老师提出,立德树人是教师最根本的基本功,有了第一基本功才能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她刚开始改教语文的时候,一天在办公室里备语文课,坐在一旁的一位老教师突然对她说:“于漪老师,你备课笔记上写错字了,写错字是会影响学生一辈子的。”于漪老师仔细一看,果真把“着”写错了——把“羊”字头写断头了。从此,她牢牢记住,写错字会影响学生一辈子,同样,说错一句话、做错一件事,抑或是一个错误的表情,都会影响学生一辈子。于漪老师更加坚信,“做教师”这篇大文章,绝不能有“错字”,育人就在每一个细节中。
    
不仅如此,立德树人这一主题还要体现、落实在学科教学中。20世纪70年代末,有毕业生来看于漪老师,说:“老师,以后你还应多教《文天祥传》,让现在的学生懂得什么叫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文天祥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可贫贱也不能移啊!”她听了,突然又一次想到,语文教的不仅是字词句篇、听说读写,而且是在字词句篇里、在听说读写中透射出的思想、精神、情操、品德,透射出的核心价值观;语文不仅是工具,而且是人文关怀。


1979年,于漪老师发表了《既教文,又教人》一文,首先提出语文教学的“人文说”,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如果没有学科教学育人价值的落实,立德树人这一重大主题必定是虚空的。
    
于漪老师不仅注重细节育人、学科育人,还注重整体育人。于漪老师提出了育人整体学生观,打开了学科边界,教师共同携手,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寻找育人的切入口和生长点,探索育人的实现方式,于是一篇大文章写成了,大文章上“立德树人”四个大字闪耀着新时代的光彩。
    
老师们,让我们用一辈子来写这篇“大文章”吧!这是对“教师”最生动、最深刻也是最美好、最具体的诠释!

来源:选自江苏省教科所原所长成尚荣的新书《做中国立德树人好教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有删改。

于漪:做校长,顶大的事就是培养青年教师
于漪:让孩子拥有幸福生活的能力
于漪:最缺失的不是技能技巧,而是思想与批判性思维
......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我唯愿保持住一份生命的本色,一份能够安静聆听别的生命也使别的生命愿意安静聆听的纯真,此中的快乐远非浮华功名可比。——周国平(《【致友人】什么是新教育?怎样加入新教育?新教育怎么做?》)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向着青草更青处——深耕十大行动,共享幸福完整》)

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朱永新(《教师幸福‌‌来自‌‌美好关系——朱永新教师节致新教育同仁》)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