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于漪:用精神的成长创造使命的精彩

于漪 欣驰 守望新教育 2021-10-25

{置顶本公众号][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人的成长是一辈子的事。一辈子学做老师,就是着力于自己的精神成长,和学生一起发展。

教育从来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生命展开的过程,它永远面向未来,不会结束。

什么叫教课?教课就是全身心投入,用生命在歌唱。只有自己感动,才能感动学生。

课不是上在课堂上,教在黑板上,课要教到学生身上,教到学生心中。

我上了一辈子的课,没有一节是十全十美的。我的课都是省略号,没有句号。

真正的教师他有真东西,而且能把真东西教给学生。

关键在于内心的深度觉醒。

人有了脊梁骨才能直立行走,人有了理想信念,就有了精神支柱,心灵就能辉煌起来。

要牢记,站在中国土地上,你就是语文,你的质量就是中国语文的质量,你优秀,你卓越,中学语文就是一片光明。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日新之谓盛德。——《易传·系辞上》。惟进取也故日新。——梁启超。德贵日新。——康有为。常新,自新,全新。——陶行知。(《新教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做校长,顶大的事就是培养青年教师
劳动的缺失即教育的缺失
最缺失的不是技能技巧,而是思想与批判性思维
做教师是一篇大文章
在新教育中成长
要追问自我是否成长
......

用生命歌唱
——用精神的成长创造使命的精彩
作者|于漪

当前,在价值多元、文化多元背景下从事语文教育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如何应付?如何破解一道道难题,促使语文教育健康发展,有效提高质量?《道德经》中说得好,“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我以为,关键在“自胜”,在切实锤炼我们这支队伍。我们这支队伍需要提升,特别需要精神成长。

习近平主席今年教师节情真意切地对教师提出殷切期望,要求教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做党和人名满意的好教师。这“四有”都是精神成长的事,说到了教师人格魅力的学识魅力的根本。我们的语文教育迫切需要一大批中青年教师成为精神成长极其优秀的排头兵,在这个领域精心耕耘,改革创新,创造母语教育的辉煌,恩泽莘莘学子。
 
为师者的思想须有高度,脊梁骨须有硬度

人的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教育从来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生命展开的过程,它永远面向未来,不会结束。因此,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展开生命,不断成长。然而,不是所有的教师都意识到了成长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有的更是听凭妨碍精神成长的因素在自己身上滋长。妨碍的因素不少,有社会层面的,家庭层面的,学校层面的,等等。最可怕的是对待语文的不知不觉。语文是什么?我到底要做什么?我应该做什么?我现在在做什么?很少去想,甚至不想去想,更不用说想清楚。我怎么说我就怎么做,怎么考就怎么教,或者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有一套“应试法宝”,一遍一遍盲目去干。究其原因,缺失的大概不是教学技能技巧,而是缺失思想、缺失精神、缺失学术修养,缺失了自我的主体。从所周知,讲坛不必在乎高低,但为师者的思想须有高度,脊梁骨须有硬度,因为肩挑的是“立德树人”的刚性责任,肩挑的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神圣职责。为师者须有精湛之思想,自主之精神,不能做思想的矮子。任凭教学参考资料、电脑下载教案、媒体炒作信息、教育时尚操作说短长,脊梁骨就挺不直。精神成长要从拒绝平庸,树立自信开始:我思,我想,我要以勤奋与智慧创造学生心驰神往的语文学习新天地。

课堂教学是教师安身立命之本,它的质量高低是教师精神成长的直接体现。怎样把课教得有吸引力、感染力,能叩击学生心灵,触发学生思维?怎样不仅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能,而且让他们求知有欲罢不能之势,对语文宝库有探宝觅宝的热情与积极性?怎样营造语言文字散发能量的磁场,思维活跃,心灵碰撞,让学生享受文化哺育的快乐?这些问题是追求卓越的优秀教师必须认真思考、深入思考的问题。不仅要思考,而且要在教学实践中反复验证,积累正反经验,并及时加以改进,切实提高。这些问题的破解不是一时一事的短、平、快,而是要潜下心来持续不断地刻骨钻研,夙兴夜寐,锲而不舍。表面看起来是对怎样上课的思考与实践,内在支撑的却是敬业精神与对学生的仁爱之心。
 
教课就是全身心投入,用生命在歌唱

我们往往花费相当精力上一节质量上乘的公开课或研究课,这当然值得赞扬。但它的可贵不在于获得什么奖,而在与你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符合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在学生心中撒播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文化和人类先进文化的种子,让学生的心灵获得美好的滋养,让静态的语文知识能够活化为他们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种质量上乘的课的背后是你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教育对象的满腔热忱,对教学内容的反复推敲,对教学方法的精心选择。这就是你的精神,你的成长中的精神;你对待语文,在主动地“知”,在积极地“觉”,在全身心地投入。然而,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可贵应该努力常态化,从课的质量到人的精神,努力做到每节课都有亮点,都有耐人咀嚼、耐人寻味的东西,经得起听,不同层面学生都能受益,都有满足感和上进心;每节课都有你的信念、情操、学识在闪光。什么叫教课?教课就是全身心投入,用生命在歌唱。

这是一种境界。这是一种诲人不倦、乐育英才的境界。这种境界是不是高不可攀呢?并非如此,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榜样。如研究古诗词的大家叶嘉莹说她老师顾随上课是:“先生之讲课,真可说是飞扬变化,一片神行。”  “飞扬变化,一片神行”,那真是左右逢源,出神入化,令人神往。顾随自己曾把自己的讲诗比作谈禅,“禅机说到无言处,空里游丝百尺长”,缭绕不断,启人心扉,这是何等的美妙!又如北大袁行霈教授讲白居易的《琵琶行》“座中涕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他说“哭几回才能把青衫哭湿啊,不是衣袖湿,不是手绢湿,是青衫湿”,此时他眼中充满了泪水,这就是老师,全身心投入,进入作品之中,与作者情感共鸣,捧出的是一片仁爱之心。再如,北大谢冕教授一上课就哆嗦,不是因为学生,因为课,而是因为诗。有段时间他似乎不生活在现实生活中,而是生活在诗的世界里。他说,一粒树叶,掉到了南中国的海里,浑身哆嗦。学生一下子就知道叶子、南中国和诗的关系。确实如此。诗人倾听生命呼唤,用诗歌唱,敞开一个世界,亮出整理的光辉,师者教诗怎不为之感动呢?杜甫在《客至》中说,“沧海自浅情自深”,情深到痴迷程度,课还会教不好吗?
 
真正的教师他有真东西,而且能把真东西教给学生 

显然,感人的教学境界的出现时要教师倾心投入、努力攀登的。而这种攀登不只是技能技巧上着力,是人生态度的攀登,情感世界的攀登,是为师者一种风范的创立。而敬畏专业、以心相许的攀登更是基础。真正的教师他有真东西,而且能把真东西教给学生。著名画家韩美林的班主任是中央美院的周令钊(人民大会堂顶灯“满天星”的设计者),韩美林先他磕三个响头,因为老师教会了他本事。如韩美林制作了3000多件作品,两个半小时就能设计出290把椅子。真功夫是学术功底的展现,不下苦攻读书学习,不作精彩透辟的理性思考,教学上怎可能气象万千,入学生耳,入学生心?而今,我们不少语文课泡沫很多,缺少扎实的本体知识,缺少学术含量、文化含量。上了多少年的语文课,教学思想、教学构成、教学中得经验教训说不出个一二三四。原因何在?也许,在分数至上、急功近利者眼中,学术是没有尊严的,文化是没有价值的,专业长短也很难待价而沽。

我这样说,并非指责谁,首先是自责。我深知教得好首先是学得好,但我身体力行远远不够。非科班出身,底子原本就弱,读书虽不是贫困户,但未能下深功夫,因而思想、见识、视野、积累均受到很大限制,形成了教学生涯中得短板,教学中常有捉襟见肘之感,影响工作的质量。西汉目录学家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既读得不多,又不善读,故而至今我未能脱愚。与我高中语文老师赵继武相比,真是羞渐万分。他是国学大师黄侃的弟子,满腹经纶,教课娴熟洒脱而不拘泥,许多文章背诵如流,问不倒他,连写作文评语都有文化含量,妙笔轻点,就能使文章归题。因此,读书学习,文化底蕴是极其重要、了不起的。

人有了脊梁骨才能直立行走,人有了理想信念,就有了精神支柱,心灵就能辉煌起来。

那么,读书学习的意志、毅力从何而来?对教学业务刻苦钻研的持久力从何而来?我认为关键在于内心的深度觉醒。教师从事的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国家的未来,千钧重担!

为此,一是要自觉确立人生的态度,赋自己的生命以意义。“理想信念”是生命的核心。在人生旅途上,能最终领略美妙风景的必然是那些强烈渴望登临并为之不懈跋涉的追寻者。是心灵的渴望,开阔了求索的视野;是心灵的飞翔,鞭策了奋进的脚步;是心灵的富有,孕育了人生的奇迹。一个人要创造生命的意义,首先要让心灵辉煌起来。人有了脊梁骨才能直立行走,人有了理想信念,就有了精神支柱,心灵就能辉煌起来,持久不断努力就能成为堂堂正正的人。人如果太实际了,为物资生活所累,就没有超越职业训练的志向、旨趣和想象力,就很容易沉沦。人一辈子都活在价值取向的选择之中,要学会自觉地选择,明智地放弃,中国优秀、卓越的知识分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对社会、对国家的担当意识是我们的榜样。

二是要积极担负起传承中华文化之根的重任。汉语言文字是中华文化之根。语言是生命之声,语言活动就是生命的活动,它是人类文化心理结构的外化,教学语言文字不仅有实用功能,还有发展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对学生精神领域所起的作用,无论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都是润物细无声的,长期而深远,影响人一辈子的素质。今日的教育质量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容不得半点懈怠、应付和马虎。人类大灾星希特勒曾这样说,“要消灭一个民族,首先瓦解她的文化;要瓦解她的文化,首先消灭承载她的语言;要消灭这种语言,首先从他们的学校下手”。这是从反面给我们敲响的警钟,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肩上挑的是怎样的重担。

有人说,平庸的人有一条命:性命;优秀的人有两条命:性命和生命;卓越的人有三条命:性命、生命和使命。罗曼·罗兰曾说:“生命被赋予了一种责任,那就是精神的成长。”让我们用精神的成长创造使命的精彩,铸就生命的辉煌。要牢记:站在中国土地上,你就是语文,你的质量就是中国语文的质量,你优秀,你卓越,中学语文就是一片光明。努力,加油!

(文章来源于中国教育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作者于漪: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特级教师;特向作者致谢!)

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走进上海师范大学,对话“青椒”和未来教师们(摄影丨郑逸洁)


教育工作只有三个字

——90岁特级教师于漪对话“90后”青年教师

作者|欣驰
来源|新校长传媒

说起于漪这个名字,在基础教育界几乎无人不晓。春秋六十余载,她在基础教育领域默默耕耘,可以说,于漪已经成为整个教师群体心中的偶像。

当90岁特级教师和80、90后“青椒”、未来教师们对话,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在这场与青年教师、师范专业本科生们的对话中,已至耄耋之年的于漪依旧精神矍铄,一气呵成地讲了整整一个半小时,面对“青椒”和未来教师们倾囊相授自己宝贵的教育真经,金句迭出,发人深省。

教师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教育不是一个结果,是生命展开的过程,教育要永远面向未来。

一辈子学做老师,就是着力于自己的精神成长,和学生一起发展。

我们应该教会学生两个眼睛看世界。

课不是上在课堂上,教在黑板上,课要教到学生身上,教到学生心中。

教课是全身心投入,用生命歌唱的过程,只有自己感动,才能感动学生。

我上了一辈子的课,没有一节是十全十美的。我的课都是省略号,没有句号。

“青椒”困惑之一如今的孩子越来越有个性和自己的想法,怎样才能教好这些学生?
于漪:不要轻易否定孩子

于漪开门见山地回应了不少青年教师的困惑。她提起了这样一段故事:

前段时间,于漪收到了一封来自美国的信件,写信的是她当年的学生,如今在美国攻读博士后,即将学成回国。然而,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如今的“学霸”竟是当年让全校教师头疼的“叛逆少女”,调皮到无法正常上课,班主任找她谈话时,她背过身去一言不发。老师们都对这个学生失去了信心,于漪没有推托,接手了这个“叛逆少女”。 

在多年后收到的这封信里,女孩的感激之情跃然纸上,她写道:“是您看到了我傲慢叛逆背后的好奇心、创造力和钻研精神。”

原来,在深入了解这个女孩后,于漪发现她的课外阅读量十分了得,以至于她从小就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特的想法,在学校里显得有些特立独行。于漪由此找到突破口,呵护了女孩叛逆背后的那些可贵品质。

在于漪的教学生涯中,她几乎没有否定过学生。“每个孩子都是可爱的。对待孩子应该丹心一片。”

比如遇到学生抄作业,教师不应该轻易给他扣个弄虚作假的帽子,一定要搞清这个行为背后的原因,是不是在做作业或者听课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

“对孩子说一百遍你不行,他也不会行。老师最大的本事就是要想办法教他会,教他行。”于漪说。

“青椒”困惑之二:社会多元价值并存,信息纷繁,如何引导学生?
于漪:教会孩子用两个眼睛看世界

如今我们处在一个多元价值观并存的时代,如今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很发达,互联网上信息纷繁复杂,往往小小年纪的学生言谈举止就像个“小大人”。这也给学校教育和青年教师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于漪给青年教师们的一个建议是,教会学生用两个眼睛看世界。

于漪曾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有这样一个反思,课堂上只给学生说好的。有学生进入社会后回来看她,对她说,于老师,您在课堂上说的都是好的一面,但我们遇到的却不是这个样子的。

学生的一番话对她触动很大。“当然现在学生可以从各个渠道了解社会上正在发生的种种事件,作为教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引导他们分清真善美和假丑恶。”

新时代的教师应当培养学生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和谐统一起来,把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和谐统一起来,把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和谐统一起来。

“青椒”困惑之三:怎样上好课站稳讲台? 
于漪:好课要教到孩子心中

于漪教过的学生,十几年后再来看望她,还能把她在课堂上讲过的话一字不差地背出来,有的还能记起当时她在黑板上的板书,学生说:“你怎么讲的,我们都记得。”

课堂是教师安身立命之本。教课是全身心投入,用生命歌唱的过程。

一堂好的课不是上在课堂上,教在黑板上,课要教到学生身上,教到学生心中。好的课是经得起咀嚼回味,多年后还会在学生心中留下美好记忆,甚至一想到就精神振奋,勇往直前。

于漪把好课的标准总结为“四个学”,即学生在课堂上学有兴趣,学有所得,学有追求,学有方向。

以课堂提问为例,在她的课堂上,有三个层次的问题:一个是面向大多数同学;一个是让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答得出来;还有一个是需要学生开动脑筋综合考虑的。所要达成的目标正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满足感、成就感。

不过,在于漪看来,自己上了一辈子的课,仍然没有一节课是完美的。

“我的课都是省略号,没有句号。”在每次上课后,于漪都会坚持记录两样东西,一个是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那些令人意想不到的问题,一个就是这堂课的不足和反思。

正如于漪所言,自己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

教师从事的工作就是引领孩子精神世界成长,这就要求教师自己首先要精神成长,而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教育不是一个结果,是生命展开的过程,教育要永远面向未来。一辈子学做老师,就是着力于自己的精神成长,和学生一起发展。

精神成长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要勤于学习。

如今已90岁高龄的于漪仍然每天晚上坚持读书。“有老师说现在学校工作很忙碌,似乎没有时间学习,我的建议是锲而不舍,不断积累,每天挤出半个小时一个小时,雷打不动地学。”于漪表示,这对教师开阔自己思路很有帮助。她建议教师,要在自己的专业里扎扎实实啃透几本书,再加上一点哲学思考,那么面对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复杂情况就能够应对自如。

“教育是管人的精神世界的事情,求学就是要彰显人的内心美德。教育工作其实很简单,就三个字:’教育人’。但怎样教育人却是个大课题、大学问。“于漪表示。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把“教”减到最少,把“学”放到最大
教师应该是一个思想者
做教师的意义感和幸福感,只有你投入其中才能够获得
做好老师,做中国好老师
危机也是契机,一位特级教师写给家长们的一封信!
教育的真正落地,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站立


“《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麦田里的守望者——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向着新教育的更深处漫溯》《做个内心有光的人——与人同辉,或独自闪光》)

“许多年后,假如有人问我,当年你为社会做过的贡献是什么?我会说:我传播了很多充满人性、良知、散发着正义光芒的文字,我拒绝了与邪恶同污合流。”这句话,据说是柴静说的,无从考证,但说得好。——陈东强(《让教育沐浴人性的光辉》《当代教育家的知行合一》)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新教育研究院简介——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指南(2019最新版)
重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新教育实验的选择与行动
新教育究竟是什么?——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作为一个普通教师,牵手新教育的“接口”在哪里?——教师应该成为‌‌幸福完整的代言人
新学年,新征程|新教育如何在一个学校起步?让梦想开花!
文化的进步,变革的力量——一个区域如何有效推进新教育实验?......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