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老师,做中国好老师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好教师就是一本书,永远站在学生前面,把自己这本书打开,让学生读懂这本书,读懂什么叫做真诚、崇高、纯洁、幸福、道德……所谓教书育人,说到底就是教师的人格在塑造学生的灵魂。学生读懂了,他将来自己也会成为一本书。从书架上回到讲台前的时候,他的感觉完全是不同的。
北京人艺的老艺术家有一句话叫做“戏比天大”,对教师来说是“课比天大”。站在课堂上,他应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什么是风格?风格,是众多合唱声中,领唱者的旋律。用在“好教师”与“名师”的关系上也是同样——所有教师都是合唱队的队员,其中应该有一批杰出的领唱者。领唱者是校长,也包括一批优秀的教师。只有把合唱队建设得更好,名师才能更多、更快、更好地成长起来。(《做"目中有人"的老师——学做人师,一定要让自己精神成长起来、丰富起来!》)
于漪老师去年获得“改革开放40周年先锋人物”称号,她在发言时说:我一走上讲台,我的生命就在歌唱。这就是说,教师走上讲台时要有激情。如果没有激情的燃烧,情感的沸腾,怎么能把课上好呢?怎么去感染学生呢?“生命在歌唱”,还有一层意思——生命融入到课堂中去了,生命为祖国而歌唱,为民族的未来,为学生的成长而歌唱。这才是“做好教师”,这才叫“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中国好教师,当前最根本的任务是要将立德树人落实在自己的学科教学中,落实在每一节课中。立德树人,最具有中国特色,最具有“中国心”“中国表情”。
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新教育(《新教育实验的关键因子》《让教育沐浴人性的光辉》《明德至善绽放人性芬芳》)
做中国立德树人的好老师
作者|成尚荣
来源|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
中国教师面临新的使命
前不久,我受邀参加清华附小开学第一天的教师大会。清华附小已经成为中国小学教育的一块高地,站在很高的平台上与世界对话,教学改革、课程改革、教师发展都走在全国前列。
那天的大会开始之前,屏幕上播放的视频是“清华附小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会议开始,主持人请全校教师起立,党员举起右手,重温入党誓词。这个环节,全场庄重肃穆。接着主持人请所有教师举起右手,重温清华附小教师誓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四大重要组织联合发声:“复兴始于教师”。国家振兴、民族复兴,从教师开始。一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优质高位发展,当然也从教师开始。(《真正优秀的教师无法被机器人取代——答《中国教师报》快速十问十答》)
当今新时代,中国的教师面临新的使命,教师的发展要走向更高境界。同时,在教师的发展中也呈现出新的走向。作为南外仙林分校的教师,当然要迎合时代的要求。
如果将当今时代对我们教师的要求归结成一句话,那就是今天我向大家汇报的主题:做中国立德树人的好老师。
“好教师”与“名师”的三个比喻
首先,要做“好老师”。我们需要名师、骨干教师、特级教师,南外应该出现更多的教育专家乃至教育家,这是一所学校发展的至高点。但做名师,首先要做“好老师”。我领会出三个比喻,能够描述“好教师”和“名师”的关系。
第一,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说到,中国的文艺创作有一片高原,但缺少高峰。应该出现更多的名作家、有更多的经典之作,高原上才有高峰。没有高原,就没有高峰;高峰之下的高原,绝对不会平庸。好教师和名师,就好比高原与高峰的关系。如果在座老师都做“好老师”,那么我相信,在这批教师当中会有更多的名师,出现更多的特级教师。作为南外仙林分校的教师,你们有很好的平台,应该站在高地上瞭望高峰,让自己成为高峰。
第二,北京人艺的老艺术家有一句话叫做“戏比天大”,对教师来说是“课比天大”。站在课堂上,他应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什么是风格?风格,是众多合唱声中,领唱者的旋律。用在“好教师”与“名师”的关系上也是同样——所有教师都是合唱队的队员,其中应该有一批杰出的领唱者。领唱者是校长,也包括一批优秀的教师。只有把合唱队建设得更好,名师才能更多、更快、更好地成长起来。
第三,诗人纪伯伦说,生命是一支队伍,快步的人发现队伍走的太慢了,他要走出队伍。离开队伍,是为了领跑,过段时间,他又要回到队伍中来。名师在队伍中是“不安分”的,他总是要超越和突破,要带领整个队伍向前走,但他不能离开队伍,要时刻记住自己是队伍中的一员,因为只有在队伍中,才能接受到整个集体带来的温暖和力量。(《心灵成长的启示录——《儿童的人格教育》: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
将这首诗做延伸,还可以说“一个人也可以成为一支队伍”,如果一位教师能带领一群教师一起向前走,比如说名师工作室、教研室、备课组、年级组的组长、主任,能起到引领队伍的作用,那么他就成为了一支队伍。
名师首先是一个好教师,并且永远是一个好教师。所以国家层面提倡做“好教师”而不是“名师”,做“好教师”更具有普遍意义和战略意义。(《论爱与教育爱——当你成为爱,所有资源都会涌向你》)
先生远去,先生回来
那么什么是“好教师”呢?说起“好教师”,我想起前几年北京举办的一个展览,创造了一星期之内有10万人参观的奇迹。展会上播放了一部纪录片《先生回来》,说的是蔡元培、陈寅恪、傅斯年、胡适等一批“先生”。先生远去,犹如华夏的背影,那些远去的背影,是一个民族的正面。
在我们江苏的镇江,诞生了20多位教育家。下属的县级市丹阳,就诞生了5位教育家:包括南大老校长匡亚明、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还有中国著名教育家、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马相伯先生说:“我是一只狗,只会叫,叫了一百年,还没有把中国叫醒。”一个好教师,心中总怀有家国情怀,怀有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当今镇江在中国中小学语文教育界,还有三位大师仍然在世,他们是: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泰州中学副校长洪宗礼,南通师范二附小语文特级教师李吉林。我向镇江市教育局建议,请他们三位回到镇江,举办一场教学改革座谈会。
我主持了这次座谈会,当时我说,这次座谈会的主题是——先生回来。何止是先生其人回来?更为重要的是为师之道回来,先生之德回来,是“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永远流淌在我们中间。
于漪:我一辈子学做教师
座谈会上,于漪老师第一个发言。她说自己作报告从来不写发言稿,但是会打腹稿,这是在镇江念书时老师教的习惯。她上的是镇江小巷子里的一所普通小学,有一天语文老师让大家描红写汉字,那天阳光特别好,老师让大家拿描红纸迎着阳光看,她第一次发现中国汉字真红、真亮,母语真美。
我不知道那位老师是不是名师,但肯定是一位好教师。我也不知道智慧教师是什么样的,但一定是不张扬的。因为智慧总是在默默的、悄悄的教学行为之中。那位老师一定也是一位智慧教师,她将对民族的爱、对母语的亲,像种子一样播撒在孩子的心田里。(《做"目中有人"的老师——学做人师,一定要让自己精神成长起来、丰富起来!》)
于漪老师还说,日本兵进城扫荡,城里人纷纷去乡下逃难,一片混乱。就在那天上午,音乐老师还给他们上了最后一堂课,教唱的是《苏武牧羊》。说到这儿,于漪老师轻轻哼唱起来。
从她哼唱的旋律和歌词中,我们再一次感受到民族的血性,看到民族的脊梁。一个好教师,总是将他的课堂,和祖国命运、民族未来联系在一起。
于漪老师用两句话概括她的“教师之道”,这两句话非常普通:我一辈子做教师;我一辈子学做教师。一辈子做教师,是对职业无限忠诚、不离不弃;而一辈子学做教师,是说教师是永远的、终生的学习者。只有终生学习、终生发展,才可能做一个好教师。
学做教师,向谁学习?向老教师学习。老教师的品格、作风是最值得学习的。有一次备课,坐在旁边的老教师突然发现于老师有一个字写错了,“着”字的竖撇,她写断头了,将一笔写成了两笔。老教师对她说:“一个教师写错字,会影响学生一辈子的。”的确,一个教师写错字、说错话、做错事,甚至一个不恰当的表情,都会影响学生一辈子。所以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我。
还要向学生学习。现在已经进入了后喻文化时代(小编注:所谓“后喻时代”,指的是在当今高科技时代的某种条件下,晚辈(或学生)由于掌握了一定的新知识新技能,给先辈(或教师)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时代。文化反哺是后喻时代的最基本特征。),晚辈、学生都是我们的老师,要做一名好教师,必须也向他们学习。
她的学生非常喜欢流行歌曲,爱听王菲、周杰伦的歌,一开始于老师不理解。王菲唱的歌词“第一口蛋糕的滋味,第一件玩具带来的安慰,太阳下山、太阳下山,冰淇淋流泪……”,于老师读后觉得不知所云。但是学生告诉她:“于老师,你可别小看流行歌曲。就拿这首歌的歌词来说,写的多深刻啊!”学生还举了个例子:男生追女生,女生考验男生,问他,你爱我吗?男生马上回答,我爱你。女孩马上说,这句话你不知道说了多少遍了,早就不是“第一口蛋糕的滋味”了。于老师立刻感到,她不了解自己的学生,没有走近他们的生活。学生所喜欢的东西,都包含着一定的价值判断,而这种价值判断,我们并不了解。做一名好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的价值选择,有时候还要进行引领,所以“我一辈子学做教师”。
于漪老师去年获得“改革开放40周年先锋人物”称号,她在发言时说:我一走上讲台,我的生命就在歌唱。这就是说,教师走上讲台时要有激情。如果没有激情的燃烧,情感的沸腾,怎么能把课上好呢?怎么去感染学生呢?“生命在歌唱”,还有一层意思——生命融入到课堂中去了,生命为祖国而歌唱,为民族的未来,为学生的成长而歌唱。这才是“做好教师”,这才叫“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洪宗礼:把工作当作学问来做
第二个发言的是洪宗礼老师。虽然只是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洪老师却带领着一批大学教授和学者完成了中外母语教材的比较研究,他自己也从一名教师成为了学者和教育家。他编写的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通过了教育部的审定。他还通过自己的教学总结出“语文教学之链”。他的语文教学形成了从理论到实践的体系,被命名为“洪氏语文”。
洪宗礼老师也有两句话,对我们有很大启发。第一句:我从来是把工作当作学问来做的。老师们都很忙,哪有时间做学问?洪老师说,学问在哪里?就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之中。把研究和工作结合起来,以研究的态度、研究的方式对待工作,对待教书育人,那么你的水平肯定是不一样的。(《变革的四个路标——回到本来,思维解锁,流程再造,专业自觉》)
洪老师的第二句话:我站在讲台前,但我要站到书架上去。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每天都要读书,难以想象,不读书怎么能成为一名好教师,怎么能将课上得更加生动;意味着他要著书立说,总结自己的教育经验;还意味着他自己就是一本书。
好教师就是一本书,永远站在学生前面,把自己这本书打开,让学生读懂这本书,读懂什么叫做真诚、崇高、纯洁、幸福、道德……所谓教书育人,说到底就是教师的人格在塑造学生的灵魂。学生读懂了,他将来自己也会成为一本书。从书架上回到讲台前的时候,他的感觉完全是不同的。
李吉林:竞走运动员&跳高运动员
李吉林老师20多岁的时候,参加在常州举办的一场江苏语文教育座谈会,会上她发表了很好的意见,给当时主持会议的省教育厅厅长吴天石留下深刻印象。吴厅长后来遇到南通市的领导,对他们说:你们南通有一位好教师,你们要好好关心她、帮助她。后来李吉林却因此被下放到村小。
回城后,李吉林对自己说了两句话:我要克服一个女人的弱点;我要把浪费的时间夺回来。于是她立即投入改革实验研究,以之为使命,提出“情境教学”,进而研究“情境教育”“情境课程”。研究的核心问题指向儿童的学习,于是她又研究儿童的情境学习。结合心理学、脑科学的发展,建构了中国儿童情境学习范式。她的著作被德国出版社购买,翻译成德文、英文,一位普通的中国教师的著作开始受到外国人的关注。
李老师有两个比喻,浅近而又深刻。她说:“我是一个竞走运动员,我又是一个跳高运动员。”
运动员,首先是要行动、要实践。
竞走运动员,永远向前走,走得又快又好。同时竞走运动有它的规则,逐渐形成竞走运动员的品格——双脚不能离开大地,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向前走。远方是地平线,地平线是一个地理概念,实际上并不存在,地平线永远到达不了,但一个有理想追求的教师,永远瞭望地平线、追逐地平线。其实,地平线不在远方,就在自己的心中。地平线存在的最高价值,就是两个字:向前。
跳高运动员,在他面前总有一根横杆,他的使命是翻越横杆、突破自己。横杆不断抬高,他要不断超越自己。这个“高度”对教师来说,可能是教育理想的高度,也可能是人生意义的高度。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意义的存在。人生的意义不是别人赋予的,是自己创造出来的。
“立德树人”是中华民族的育人初心
中国好教师,当前最根本的任务是要将立德树人落实在自己的学科教学中,落实在每一节课中。立德树人,最具有中国特色,最具有“中国心”“中国表情”。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早就有“立德”“树人”的概念和意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就有“明德”。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底色或本色就是伦理道德。孔子的“仁者爱人”,孟子的“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分别生出的“仁义礼智”,都讲的是伦理道德。《管子》中有: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立德”为人生之“三不朽”(人生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树人”为人生之根本任务。“立德树人”从中国文化传统的历史深处走来,整合成一个最具有时代意义的概念。如果要写一本中国的教育学, 我以为那就是一本“立德树人”的教育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立德树人”就是中华民族的育人初心。它是个胚胎,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芽,内在蕴含着发展的基因。正因为如此,我们说“立德树人”是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任务。(《树什么人?立什么德?如何立德树人?——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与实施路径》)
“立德树人”的三个命义
全国教育大会上讲,自从十八大以来,我们始终围绕着“立德树人”,要研究解决三个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的确是重大的战略问题和现实问题。我把这三个问题称作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命义”(比“要义”更加重要)。
第一个命义:培养什么样的人?
为社会主义培养优秀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这样的人,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应具有“三个有”: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有”是指向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世界各国都重视“核心素养”,但很多国家更重视“关键能力”。而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在“关键能力”前面还有一个“必备品格”。而在修订高中课程标准时,导言部分,在“必备品格”前面又加上了一个“正确价值观念”。因此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指: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正确价值观念”就是“三个有”中的“有理想”。讨论价值观、讨论核心价值观、讨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讨论我们中华民族的理想——中国梦。讨论价值观,就是听从未来理想对我们的召唤。“有本领”是关键能力,“有担当”是必备品格。(《拓展生命的长宽高》)
培养这样的人,十九大报告中又提出,有一个重要的着眼点: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业的时代新人。
“立德树人”,关注人、指向人。它让我们的教育改革发生了一个重要的转向:从关注知识、能力,转向关注人。让人在以学习知识为载体,以培养能力为重点的过程中,成为人,成为时代新人,成为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业的时代新人。
第二个命义:怎么培养人?
“立德树人”告诉我们,通过“立德”来树人。《资治通鉴》中说,德为才之帅,才为德之资。“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我们要为时代而明德,为教书育人而明德。
明德,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特有的,也是具有世界普遍意义的。林肯总统说,一个人要登上高山,靠的是能力;但一个人如果要永远站在山巅之上,靠的是道德的力量。杜威说,道德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中国古代,教育指的就是德育。
这里涉及道德的重要价值。
比如,道德之于幸福。人来到世界上,当然是为了追求幸福的。美国学者说,教育有许多目的,其中核心目的就是获得幸福。那么幸福究竟是什么呢?如今我们讨论幸福问题,往往是从心理学角度来考虑的。的确,幸福是一种内心体验,离不开心理,离不开心理学。但是,幸福的感觉说到底是一种对价值的认知、选择和追求。我们对幸福的讨论要从心理学走向价值论,到达价值论的高度,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如果一个人的价值观不正确,他永远没有真正的幸福,他有可能就像“非诚勿扰”中那位女士说的:“我宁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要坐在自行车上笑。”
英国小说家毛姆的著作《月亮与六便士》中说,人一路走来如果总是低着头在寻找六便士,他哪有功夫抬头去看看月亮呢?金钱在此岸,幸福在彼岸,从此岸到彼岸有许多环节,如果太过突出其中的一个环节,金钱永远在此岸,走不到幸福的彼岸,这个环节就是享受和娱乐。美国人波兹曼写《娱乐至死》就是告诉我们,如今处在消费时代,最大的特征就是享受、娱乐。最后人类消亡,不是因为自己所憎恶的东西,而恰恰是因为你最喜欢的那个东西。
一个好教师,真是应该有着理想追求,应该有着崇高感的。现在很多教师比较现实,这本无可厚非,但如果只看到现实又远远不够。人要在世俗中生活,但又要超越一点世俗,让自己体验到人生的意义。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说,幸福是完美生活中德性的实现。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才有真正的幸福。(《教育之道,即幸福之道——教育如何影响一个人的幸福》)
比如,道德之于智慧。我们追求智慧教育,教育智慧特征很多,但最为重要的是道德。无道德的聪明只是聪明而已,只有当聪明与道德牵手、相伴而行,才可能成为智慧。智慧教师首先是道德教师,智慧学生首先是道德学生。
比如,道德之于法律。孟德斯鸠讲得好:法律是最基本的道德,道德则是最高的法律。法律支撑道德,道德滋养法律。进行法治教育,从某种意义来说,就是进行道德教育。
同样的,道德与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就是德,既是个人之小德,又是民族、社会之大德。核心价值观聚焦在道德上,聚焦在“最大公约数”上,聚焦在“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上。
第三个命义:为谁培养人?
这是一个无需回答的问题,但又必须认真回答:为新时代培养时代新人,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优秀的建设者,是社会主义可靠的接班人。他首先是一个中国人,现在有的大学生,虽然是中国人,却缺少中国心,没有中国情、中国味,那么他可能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要有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人,也是我们要培养的人。
为谁培养人?首先是民族认同,其次是国家认同,第三是社会主义道路认同,第四是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最终第五是文化认同。
斯霞老师的一节语文课
著名的儿童教育家斯霞老师拍了一部教学微电影,是一年级的语文课文,叫做《我们爱老师》。课文中有一句话:“我们爱祖国,我们爱老师。”
对一年级的小朋友怎么讲祖国?斯老师用问答的方式:“同学们,什么是祖国?”有孩子答:“祖国,就是南京。”教室里发出一片笑声。斯老师说:“不要笑,南京是祖国的一个城市。”那么什么是祖国呢?学生马上知道了,回答:“祖国是国家。”斯老师说:“是的,祖国是国家。国家有美国、英国、日本国……哪个是我们的祖国?”学生马上知道了,祖国就是我们自己的国家。斯老师又说:“是的,祖国就是我们自己的国家,是我们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祖祖辈辈、世世代代生活着的那个国家。我们的祖国就叫做中华人民共和国。让我们一起读:祖国,我们爱祖国。”
斯老师在教语文,在教一个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语言文字,从学科的特质出发,在培养人。她把厚植爱国主义精神的种子播撒在儿童幼小的心田里。
斯老师,是中国立德树人的好老师。
今天我们做教师,就要牢牢记住:我们应当有追求。
南外仙林分校的老师要有更高的追求:做好老师,做中国好老师,做中国立德树人的好老师。
文字整理:郝也。摄影:沈钧。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重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新教育实验的选择与行动
一朵具体的花,远胜过一千种真理——用生命书写,用行动言说:新教育教师生命叙事集锦
向着新教育的更深处漫溯——深度学习,深度实践,新教育实验的十二个标志性项目成果
新教育的精神是什么?——解读新教育精神:理想主义、田野意识、合作精神、公益情怀
新教育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吗?新教育实验是怎样促进教师成长的?——新教育实验十问十答
作为一个普通教师,牵手新教育的“接口”在哪里?——教师应该成为幸福完整的代言人
“穿过生命散发的芬芳”——2018新教育实验颁奖盛典:榜样教师、完美教室、卓越课程、 智慧校长、年度人物获奖名单和颁奖词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