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育之道,即幸福之道——教育如何影响一个人的幸福

文东茅 吴颖惠 守望新教育 2019-11-24


[置顶关注][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教育大家谈]


教育生活应该是幸福的。教育既然是努力地去促进每一个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它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新教育强调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不仅仅有对教育终极意义的思考与追求,同时还有对当下某些教育问题的担忧与不满。当然,“幸福”不是片面强调感官的享受,而要加上“完整”。人应该是完整的,人格健全的,包括每个人个性的完整。——《新教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教育之道,即幸福之道

原创|文东茅

来源|良知涌泉学院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就告诉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就应该是为师生谋幸福,衡量教育成败的最重要指标也应该是学生、教师以及家长的幸福。(《办人民幸福的教育——瞄准人民幸福办教育》)


大量的中外调查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以及收入、地位的高低都与人的幸福感没有明显的正相关。由此看来,所有教育工作者以及家长和学生是否都应该做一次深刻的反省:我们的教育是否忘记了幸福这一初心和使命?怎样的教育才能真正促进人的幸福?


一、幸福之道,吾性自足


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对于何为幸福、如何获得幸福,各种论述可谓汗牛充栋。但在我看来,绝大部分理论都可以称之为“需求满足论”。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人都会有吃、穿、住、行等基本的生理需要,还会有安全、生育、社交、情感、受人尊重等各种进一步的需要。当需要得到满足,就会产生身心的愉悦,这就是通常意义的幸福。如果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痛苦;而需求得到满足,又常常会产生更大、更多、更难以满足的需求,因而人们需求的满足和幸福感总是短暂的、有限的,更多的则是不满足和痛苦。所谓“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就是说的这种状况。这种幸福理论也可以称之为“缺失-外求论”,它认为作为个体的人,生来是孤立无依、一无所有的,只有不断从外部获得食物、关爱、尊重等等一切,才能满足需求和成长。因为担心缺失,人们总是希望拥有更多,会不断地产生欲求,甚至贪得无厌。在人类历史中,绝大部分人都是在这种对缺失的担心和不断的外求中度过一生。(《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拥有幸福的人生和完整的生活——学习科学引领教育未来》)


还有一种幸福理论,可以称之为“自我实现论”或“自足-内显论”。这就是圣贤给我们的教导。阳明先生龙场悟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务者,误也”,这也就揭示了世界的一个重大秘密:人的内心拥有无尽的宝藏,不仅圣人的智慧和能量可以吾性自足,圣人幸福、自在、圆满的人生之道,同样可以吾性自足;幸福不必外求,幸福就在每个人的心中。(《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的》)


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为什么?他进一步指出:“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他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心中原本拥有万物,无需外求,诚于内心,所有的幸福就在其中。


老子也教导我们:“甚爱必大费,厚藏必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罪莫大于甚欲,咎莫大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足者富,知足常乐。知道我们原本富足,原本拥有天下万物,这才是知足者富,才是真正的知足;因为知足,才不会感到缺失,也不必去贪求、厚藏,才会始终感到满足和快乐,这才是“知足常乐”的本意。


正因为“知足”,才会有“孔颜之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饭疏食而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这种安贫乐道,是因为深深地懂得“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道理,因而时刻刻都能体悟顺应天理大道的平安喜乐。

 

二、致良知,致幸福


那么,如何才能获得圣贤之心、圣贤之乐?阳明先生给了我们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就是“致良知”,找回那颗纯乎天理、原本清澈、光明的初心、本心。(《“幸福”才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根本动力》)


幸福快乐原本就在心中,圣人之所以能时时觉察,只是因为有至诚无息的慎独反省,能克除私心杂念。“乐是心之本体。仁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欣合和畅,厚无间隔……圣人亦只是至诚无息而已,其功夫只是时习。时习之要,只是谨独。谨独即是致良知。良知即是乐之本体。”


幸福快乐原本就在心中,常人之所以忧愁、痛苦、迷茫,就是因为不明白“吾性自足”、“万物皆备与我”的道理,不知道自己抱着金山而四处乞讨。但幸福与否,只在一念之间,一旦幡然醒悟,因明理而诚心,幸福自然显现,而且川流不息。“乐是心之本体……常人有之而不自知,反自求许多忧苦,自加迷弃。虽在忧苦迷弃之中,而此乐又未尝不存,但一念开明,反身而诚,则即此而在矣。”(《当幸福来敲门——其实幸福很简单:有事做,有人爱,有所期待》)


致良知并不困难,因为人人都有知善知恶的良知,都有一颗向善向上的心。阳明先生“四句教”教导我们:“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对普罗大众而言,只需要依着良知,不违背良知,在言语行动以至起心动念处辨别是非善恶、为善去恶即可。“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的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尔只不要欺他,实实落落依着他做去,善便存、恶便去。他这里何等稳当快乐。”(《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脱洒!何等简易!”


三、幸福同心,你我同行


大道至简。老子也反复告诫我们:“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少则得,多则惑”,“大道甚夷而民好径”。因为深信圣贤教导,深信圣贤一定已经用自己的生命走出了一条人生幸福的大道,我们才有充分的信心:只要老老实实依照圣贤的指引,就一定可以走向这条简易而平坦的幸福的康庄大道。(《师者,何以幸福?——一个教师的芳华如何度过?》)


(一)立志为先。阳明先生说: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志就是志向,立志,就是确立人生的方向,就是要做一个心灵纯洁、品德高尚、有益于社会和国家的人。实现人生志向的过程就是不断去除私欲和小我,走向良知清澈的大我的过程。所以,立志是超越小确幸、走向大幸福的开始。我们的理念是:爱Ta就让Ta立志,深爱,就让Ta立大志;要让学生立志,教师和家长先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志向。通过立志,无数的师生、家长都真切地获得了人生的信心、动力。


(二)读书明理。阳明先生告诉我们:圣贤垂询,莫非教人去人欲而存天理之方,若《五经》《四书》是已。经典中蕴含着圣贤无尽的智慧和真切的教诲。所以,我们秉持“读原文,悟原理,知行合一,以生命唤醒生命”的原则,组织教师、家长一起学习《传习录》以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道德经》。我们同时认为,课本知识、科学知识也都是在揭示人生和世界的道理,因而必须认真落实“学科德育”的思想,在所有的学科教学中践行立德树人。我们坚信,有立志在先,有明理和厚德在后,学生的好学、成绩一定是水到渠成的事。(《读书,让我们“活着”——阅读通往自由》)


(三)觉察反省。阳明先生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必须在每一个言语行为以至于不为人知的起心动念上觉察反省,这才是致良知的真功夫。我们要求所有参与学习的老师、家长每天睡前打卡,从反思“不说谎,不抱怨,尽己责”开始,总结一天中的“好幸福谢谢”,即好的和不好的言语行为、意念,幸福的时刻,值得感恩的人和事。要求学生每天用几分钟时间填写《幸福日志》,每天召开10分钟的“小班会”,从中培养觉察、反省、交流、互助的能力和习惯。


(四)教学相长。我们认为,教师最重要的职责就是为人师表,身教胜于言教。教师不仅要成为遵纪守法、勤奋好学、团结友爱、无私奉献的表率,更要在人生幸福方面成为学生和家长的表率,只有这样,教师才真正值得托付。同时,我们特别强调教师、家长要善于向学生学习,学习孩子们的单纯、质朴、善良、诚实、好奇、好学、知足、快乐,要特别警惕成年人的偏知偏见、圆滑世故、算计猜疑、虚伪功利对孩子纯洁心灵的污染。学生、教师和家长都永葆童心,就必然会更幸福快乐!


(五)家校一体。圣人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我们先努力做到家庭和学校的一体,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共同致力于提升心灵品质,一起健康幸福的成长。我们强调家庭的“学文化”建设,注重家风、家训、家规以及家长的立志和日常学习、反省,强调家庭与学校的协同配合,建立并不断扩大家长志愿团。同时,我们特别强调学校的“家文化”建设,因为家不仅提供衣食温饱和安全、照顾,更是一个充满亲情、温暖和爱的地方,尤其是对于单生子女、单亲家庭、留守儿童而言,学校必须成为家的延伸和补充。此外,我们还清楚地认识到,家并不是一个私人空间,恰恰相反,家是培养无私、关爱、真诚等心灵品质的最好的场所。所以,我们要求老师把每一个孩子都当成自己的孩子,要求孩子们把所有的同学都视为兄弟姐妹,要求所有人都把学校当作家。大家试想一下,生活在这样一个无私大爱的大家庭中,师生们又怎能不幸福?(《家校合作是最完美的教育》)


教育之道,就是幸福之道;致良知,就是致幸福。


学生心得


今天讨论了“校道”,个人感觉现在的学校和圣人之教最大的差别便是是否把爱人放在第一位。圣人之教首要任务是唤醒人性固有的善念、德性,个人的知识才能是次要的。


课上我非常同意同学和老师的看法,我们在学校里,经常会有评比和一些奖惩制度,大家都成了彼此的竞争对手,一旦有利益冲突了,难免会触发怨愤情绪,不欢而散也是常有的事情。本科四年同学情最后为“优秀毕业生”这类评比搅扰了、毁坏了,心里留下疙瘩了,这是多么令人惋惜的事情。


试问同在这个园子里的人,优秀的又能优秀到哪里去?又有哪一个不如另一个?顶多是本性与环境交相影响可能得到的结果更加多元罢了。圣人之教,教人立志、成德、安分,现在的学校鼓励竞争、成就、全能;圣人之教,教人要“大”,现在的学校教人要得到“多”。显然,前者是指向爱人的,后者怕是更多地把彼此当做盗贼和敌人。


至于立志,在学校,连同窗都可以嫉妒,又怎么能做到爱天下人,做到为社会奉献,做到“大”呢?今天“国王与天使”的小游戏让人心旷神怡,下课后在路上时,心中也在猜谁会是我的天使呢?看见谁都感觉她/他在冲我微笑,在祝福我开心,这种感觉很幸福,彼时也自然而然地想把自己接收到的光亮传递给身边人,做每一个人的天使。此时去爱一个人,不是为了获得她/他的回报,因为心里知道,每个人都会像一面镜子,将自身接收到的光反馈给身边的每一个人。我想,称这个游戏为“爱人教育”也不为过吧。(《人文之火温暖幸福完整家园——2018新教育国际高峰论坛厦门宣言》)


([守望新教育说明:文章转自[良知涌泉学院]微信公众号。向作者致谢!)



教育如何影响一个人的幸福

作者|吴颖惠


幸福不仅是一种心态、能力,更包含意义的生活,它是个体生存、生活追寻的目标,也是社会发展的价值归属。幸福需要教育,教育也要传递幸福,教育是实现幸福的有效途径。


学校肩负着为学生当下和未来发展奠基的使命,开展幸福教育,关注生命成长,培养学生感知幸福、创造幸福的品质,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和谐成长,能够辐射学校及家庭,影响并推动社会和谐与文明。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人所具备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和具有建设性的力量,核心就是培养个体积极心理品质,进而促进个体学习能力提升、品格塑造、潜能发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既以幸福教育为导向,又是幸福教育落地生根的有效载体。 


海淀区从2009年引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将心理品质培养、生涯规划、发展指导进行有机融合,预防与发展并重,培育积极心理品质,唤醒潜能,促进学生自主管理与个性发展,助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构建了区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实现师生共享教育幸福,促进了区域教育发展。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幸福的人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幸福的人。积极心理学强调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用积极的过程诱发积极的情感体验。海淀区将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积极人格品质,提升教师职业幸福作为区域教育行动,以师生的和谐发展、终身幸福为追求目标。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品格教育,就是要培育学生的学习力、抗挫力、创新思维等积极心理品质。


积极心理品质培养需要以结构化的内容体系为根基,海淀区以塞利格曼六大美德24种积极心理品质研究成果,借鉴孟万金教授本土化6大维度15因素品质划分,按照认知、情绪、交往、意志品质四个维度,形成学段衔接、递进式的内容体系。


幼儿园阶段,聚焦幼儿情绪健康,培养其交往、规则、情绪管理意识;小学阶段关注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培养其好奇、开放、真诚、友善、自信等心理品质;中学阶段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各种关系,学会与自我、与他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促进学生洞察力、辩证思维、创新思维、选择力、自控力、抗挫力等品质的发展。


重视教师的压力管理与情绪调节,激发教师的职业认同,责任担当与宽容自律,全面关注师生幸福发展。


践行幸福教育需要打造幸福校园


学校应把促进“学生的幸福”作为教育使命,搭建多元发展平台,营造幸福的校园氛围,为学生的生命幸福创设良好环境。海淀区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学校改进与发展行动中,建设积极课堂,拓展教育形式,涵养积极校园文化,使学校洋溢幸福气息,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


幸福学校建设的着力点在课堂,我们实施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推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在课堂上系统培养学生的学习力、创新思维与坚毅品质。


学科教学承载着重要的育人功能,学科课堂应成为幸福感受与积极评价生成的地方,让课堂真正为学生发展服务。海淀区在教育实践中提倡挖掘学生的个体优势,给予学生积极关注与积极暗示,分层设立教学目标,调动学生积极情绪,培养学生成功体验;我们关注学生的需求,情绪、思维与心理变化,引用HAPPY积极语言模式,运用促进学生行动的语言方式,进行激励与强化,营造了支持接纳的心理环境,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的习得与转化;课堂上开展过程性评价与增值评价,弱化结果,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改进学习状态,享受学习进步。


幸福教育贯穿教育全过程,海淀区创新教育形式,使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更多教育环节。学校多层次地开展专题化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升旗、班会等德育活动中借助榜样示范、行为训练、角色扮演等形式,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在综合实践、社团活动中创设育人情境,增强学生的表达、沟通与互动,激发学生兴趣特长,促进思维发展。


此外,海淀区于率先在北京市建立了中小学心理健康网,围绕情绪调节、人际交往、学习方法、升学择业等主题,开设心理科普、视频点播、心理论坛、在线咨询等栏目,传递健康生活知识与策略,促进同辈交流与沟通,消除心理烦恼,解决成长困惑,满足发展需求,形成了网络环境下学生心理健康维护与促进的特色,搭建了更为便捷化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平台。


幸福教育需要关心学生丰富多样的个性需求,调动主体发展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千方百计让学生自我参与、自主成长。海淀区开展自助、指导式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多元选择性发展提供动力。


广大中学开展学生发展指导探索,实践学业顾问、学生导师、生涯规划等育人模式,以导师制、成长顾问等形式,架设师生平等对话桥梁,个性化地为学生提供心理、学业、品德、生涯、生活的指导,一方面增添了学生的被尊重与被信任感,促进了民主型师生关系的形成;另一方面,满足了学生发展需求,为学生的多元、选择性发展提供了动力。


同时广大学校赋予学生主体权,设置了“校长助理”等岗位,为学生参与班级与校园管理创设条件,让学生体验主人翁的自豪感;设立男孩节等校园节日,开展成长主题教育,组织研究性学习、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学生社团等活动,让学生在不同情境中迎接挑战,在交往互动中学习,进而实现认识自我,洞察社会,锻炼心智,发展个性的目的。


幸福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幸福的学生


教育需要用生命影响生命,心灵影响心灵。只有健康幸福的教师,才能培育出健康幸福的学生。


教师能身心愉悦地投入工作,是教师获得职业幸福的基础。海淀区关注每位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定期开展自助化、网络的教师心理健康评估,系统考察教师的主观幸福感、人格倾向等心理健康因子,及社会支持、复原力等促进因素,考察教师的思维模式、自我效能、自控能力、行为风格、优势智能等特质,自动生成个体评估报告与建议,增进教师的自我认知与自我改善。


区域层面建立教师心理发展数据库,通过科学的数据采集及分析,了解教师队伍心理现状,摸清各类群体发展的问题,助力教师心理健康维护,为区域教师管理工作改进提供依据,持续推动教师队伍的良性发展。


开展教师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为教师心灵发展护航。向全区教师发出“呵护心灵、关爱教师”倡议,要求关注教师的心灵体验、工作环境、生活状况等领域;从积极心态建构、积极生活、积极工作向全区教师提出“健康工作”十条建设,鼓励教师坚定教育理想与信念,在平凡工作中体验职业乐趣。


海淀区还分层开展师资培训,普及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与方法,发挥教师的正向引导作用,推动幸福师资建设。


为孩子的成长打造一个幸福教育格局


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的生态环境下学习成长。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强调环境的优化,包括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区环境。资源整合,强调盘活家庭社会多方资源,创设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支持系统,建立长效联动机制,全方位地对学生心理施以积极影响,创设全社会育人的良好格局。


家庭、社区是学生心理成长的重要微观环境,海淀区致力营造合作型家校关系,建设家长参与、社会配合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


定期开展 “家庭教育大讲堂”系列宣讲活动,主题涉及同步教育理念、成长发展指导、家庭教育方法、家庭氛围营造、家长自我成长等多个领域,帮助家长端正教育观念,提升幸福家庭建设能力。


开展互联网+背景下的家校协作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借助心理网、德育网等信息化媒介,开展“家校共育”、“共读一本书”等网络征文活动,搭建家校对话平台,开放育人经验,增进家校理解与互动。联动社区资源,组织志愿专家走进社区,提供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菜单式培训,普及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组织亲子拓展活动、体验活动,共创和谐育人环境。


幸福教育永远在路上。未来几年,我们将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发展理念指导下,继续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持续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办好每一所学校,以幸福教育培育幸福的人,不断提升区域教育的质量与品质,为中国基础教育发展贡献区域的实践案例与经验智慧。


([守望新教育说明:文章转自[海教思维]微信公众号。向作者致谢!)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实验指南(2018最新版)

与美好相约同行——新教育实验历届年会掠影(2018版)

理想与行动的力量——中国新教育实验掠影

用生命书写,用行动言说——田野草根的实践,生命在场的叙事

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新教育实验十大行动学习培训参考资料

新教育的精神是什么?——解读新教育精神:理想主义、田野意识、合作精神、公益情怀

新教育,在海门大地上穿行——一个区域如何有效推进新教育实验?

新教育实验十二个标志性项目成果——新教育实验:为中国教育探路

新教育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吗?新教育实验是怎样促进教师成长的?——新教育实验十问十答

你有多专注,就有多自由

活出你想要的美好

新教育是什么?为什么? 有什么?怎么样?怎么做?——关于新教育实验的50个问答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有哪些?

“穿过生命散发的芬芳”——2018新教育实验颁奖盛典:榜样教师、完美教室、卓越课程、 智慧校长、年度人物获奖名单和颁奖词

“我变了,我没变”——2018新教育实验年度人物事迹简介暨颁奖盛典视频

2017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

2017年新教育实验第十七届研讨会年度盛典

2016年新教育实验十件大事        

2016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典

2015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

与黎明共舞,与经典相伴,与美好同行——新平台,天天都有新资源,新教育,天天都有新创造

如何实现生命的幸福完整?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