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做"目中有人"的老师——学做人师,一定要让自己精神成长起来、丰富起来!

于漪 守望新教育 2021-10-25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教师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教育不是一个结果,是生命展开的过程,教育要永远面向未来。(《教师专业成长之路如何走?》)


今天,本期微信为大家特别推荐了多篇于漪老师的文章或访谈,让我们一起再次重温她的故事和她曾经说过的话,向于漪老师致敬!


学做人师,一定要让自己精神

成长起来、丰富起来!

作者|于漪


学为人师,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是要和学生一起成长。教师作为成人,虽然身体长成了,但是精神要一直处于成长的过程。精神成长了,你的课,你的专业发展就会进入新的高度。这是从教一辈子的语文特级老师于漪对所有从教者的忠告。


昨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隆重举行,党中央国务院授予100名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于漪,是100人中唯一的基础教育界代表。


本文为于漪老师在上海市天一教育集团关于读书的主题讲座,分享给大家。文章略长,但相信每个认真读完的老师都能从中获得满满的收获。(《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



今天能够跟我们的小学语文同行来讲读书的事情,对我这个老人来讲,是一种光荣。因为我顶大的优势就是年龄大,八十九岁了。因为天一小学的领导的盛情邀请,我也不顾耄耋之年,和老师们做一些交流。


01

教师的精神要一直处于成长的过程


教育不是一个结果,教育是生命展开的过程,永远面向未来。

 

学历只说明在工作之前接受教育的成果,能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卓越的教师,那是在教育实践当中跌打滚爬的。

 

因此,教师在学校进行教育教学实践的时候,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要和学生一起成长。(《为了成就和成长的教育——万物生长,各自高贵》)

 

我们面对的是花朵一样的儿童,我们看到他们一天一个样,一月一个样,但是我们这些教育他们的老师,身体也许是长成了,但是精神一直处于成长的过程。

 

当然精神成长的方面很多,但是对于老师来讲,十分重要的,就是你要有精神成长之源。

 

这句话什么意思?我们都知道,水,是生命之源。离开了水,所有的有机物质都要枯萎,都不能成长,而经典佳作,就是精神成长之源头。一个人,除了实践当中获得经验体会之外,非常重要的,是要从书籍当中获得精神成长之源。因此书本身是精神成长之源。



为什么会有世界读书日?其实这里面有一个富有浪漫传奇色彩的故事。这是欧洲中世纪的一个传说。(《与人类崇高的精神对话——阅读伟大心灵留下的伟大著作》)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非常美丽的公主,被一条恶龙困在深山当中。怎么才能解救她?就出现了一个勇士,叫乔治。乔治这个人很有正义感,因此就只身赴险,到深山去救这个公主。

 

经过他的奋力拼搏之后,公主就被解救了出来,公主解救出来之后,她要答谢勇士救命之恩,就送了他一样东西。送了什么呢?一本书。因此,书就成为胆识和力量的象征。

 

这是发生在欧洲中世纪的传说,那么后来,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就把它作为“圣乔治节”的文化渊源之一。在加泰罗尼亚就有了“圣乔治节”,节日期间,加泰罗尼亚地区的居民有赠送玫瑰和图书给亲友的习俗。

 

在1995年,西班牙就向联合国申请,把4月23日作为“世界读书日”,人要成长,精神要成长,都要吸取生命之源,精神成长之源。西班牙的申请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的批准,从此以后,每年的4月23日,就作为世界读书日。


我想从这个浪漫的富有传奇的故事当中,我们首先得到的启发是,书是珍贵的,因为它是胆识和力量的象征。

 

为什么是胆识和力量的象征?

 

因为人的一辈子要经历过许许多多的事情,也会碰到很多很多的困难,你要想办法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那么你会进行许多尝试,你的工作、事业要发展、开拓,你会进行很多很多的尝试。

 

这些智慧胆识从何而来呢?很多是从书当中获得的养料。所以,关于读书,我们从这样一个欧洲中世纪的传说当中,都可以得到这样的一个启示,更何况我们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家,正在走向强盛,要实现现代化的强国,那当然教育是最最重要的。(《用精神的成长创造使命的精彩——于漪对话“90后”青年教师》)



02

任何一堂课,必然是你的精神在起作用


为什么说教育是最有战略性的?

 

因为它是育人。

 

在所有的事业当中,最最重要的是人。不管什么路线什么方针什么政策,离开了人的奉献,什么都是一纸空文。因此,教育本身,特别是我们的义务教育阶段,它是战略性的,因为它是关系到我们国家的每一个人。

 

只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孩子,生在这个多情的土地上,他(她)就要接受我们良好的优质的教育,就要很好的读书明理。明做人之理,明报效国家之理。所以我说我们对于书的价值和意义的认识,恐怕就是第一条——书是珍贵的。

 

我们每个老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都希望自己的课堂,能够是生意盎然,孩子听得生动活泼。我们每个老师都有上好课的经验,有的时候自己觉得今天这堂课上得很得意,很开心,为什么你今天这堂课上得很开心很得意?因为你的精神在起作用,你所有好的课,都是你的精神在起作用,比如说,我这个单元这一课,我对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我理解得特别深刻,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他(她)的求知的欲望,他(她)的学习的经历你非常熟悉,因此你教起来就得心应手,这是你的扎实的学识在起作用。

 

你为什么要想把课上好呢?因为你对孩子有仁爱之心。

 

教师跟学生之间没有血缘关系,有血缘关系的爱是不稀奇的,为什么?虎毒都不食子,禽兽都知道生命要延续,要热爱下一代。

 

而老师跟学生之间不是血缘关系,是一种大爱,一种仁爱,也就是陶行知先生讲的“爱满天下”。它没有血缘关系,不存在代继传承,但是它肩负着国家的期望和人民的嘱托。

 

国家把未来的希望交给你们呀,每个家庭把自己的希望交给你培养,因此你肩上挑的是国家的期望,老百姓的嘱托,是一个一个鲜活的生命体。你对孩子有这样一种仁爱大爱,你就一定会钻研业务,深入了解孩子内心的需求,性格的特点。

 

那么当然这里面还有你自己的教育理想,你自己的高尚情操。所以,任何一堂课,必然是你的精神在起作用。而我们今天的队伍建设,就是要把我们的每堂课,都上得你自己很得意,得心应手,孩子也学得很开心,很幸福。

 

因此,我们的精神就要不断成长。因为你有这个学识跟没有这个学识,你的课的质量是不一样的。(《为孩子重塑课堂——学校改革的核心:课堂转型》)


03

读书是人跟禽兽的根本区别,是文明人和野蛮人的根本区别


我举例子来说,小学一定要教识字,小孩子识字实际上有先天的一些基因的,因为语文跟所有的学科不一样在哪里,语文学科是在我们基础教育当中,唯一直接指向人的。它跟数学是数字不一样,到了初中,有物理化学,化学是元素,物理是研究物质,力学,热学,光学,只有语文是直接指向人的。

 

为什么?因为人之所以为人,是离不开语文的。所以我说我们教这个学科,第一个就要认识到,我们的读书是人跟禽兽的根本区别,是文明人和野蛮人的根本区别。

 

早在上个世纪,北大的教授,哲学家贺麟就讲,人和禽兽有很多区别,但是顶根本的区别有两点,一个就是人会制造工具使用工具,禽兽不会;第二个是人有语言文字,禽兽没有。因此人与禽兽的根本区别就是人有语言文字。

 

为什么要读书呢?我们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印度、巴比伦都没有了,巴比伦就是现在中东这个地方,古文明已经都消失了;现在的印度是被侵略后的印度,原来的印度古文明就没有了;埃及也是一样,别的民族打进去,他的古文明全部没有了。唯一的就是中国,我们是几千年的古文明传承了下来。(《读书,让我们“活着”——阅读通往自由》)

 

为什么?我们的文字是了不起的大功劳啊!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要“车同轨,书同文”,李斯小篆要把全国的文字统一起来,这是了不起的,使得我们中国几千年文明能够传承下来。所以贺麟先生讲,读书识字,读现代人的书,是跟现代人在交流沟通,读古圣贤的书,是学习古圣贤的思想结晶,因此,读书是人的神圣的权利。

 

我们认为读书,开卷有益,总归是对自己有好处的,其实,首先要认识到,读书是人的神圣的权利,是人和禽兽的区别,文明人和野蛮人的区别,就在你读不读书。所以,我们理解了这样的一种利益,价值,我们就会认识到自觉读书的重要性。



04

我对于小学这个阶段的工作是非常崇敬的


我刚才讲,我们都希望我们的课能够上得很好,学生非常喜欢,家长很信任。因为我是做师范学校校长,我对于小学这个阶段的工作是非常崇敬的。

 

中国人有句话,三岁孩童忧患始,三岁孩童的思考习惯到80岁都能够反映出来。古文有些话讲,为学贵慎始,一个人要学做人,学文化知识,可贵的在开始,起始阶段,要非常慎重。“为学贵慎始”,这是清代的刘蓉讲的。

 

一开始起步正确,良好的习惯养成,这个对孩子一辈子都是起作用的,到80岁都看得到。我自己经常反思,我之所以能够做老师,我就是得益于小学初中高中老师的教育,基础打得很扎实,打得牢靠。(《我为什么要当老师?——陪伴一个个青春,遇见一个个最美的自己,夫复何求?》)

 

小学识字本身是最最打基础的,基础打的是六层楼的基础,还是八十八层楼的金茂大厦的基础,最后这个人的发展是不一样的。我希望我们天一小学、古北路小学、玉屏南路小学、天二小学和金山枫泾学校,都给孩子打下扎扎实实的基础。

 

我说我一辈子做老师,都不是名高校名教授教的,基本上都是小学初中的老师打的基础。我的爱国主义思想就是小学的老师撒播的种子,当时我只有七八岁,抗日战争开始了,卢沟桥事变,八一三淞沪战争,日本鬼子一路沿着我们这个铁路打到我们家乡,我们的小学,是一个好的小学,就要关门了,要解散了,最后一课就是小学音乐老师,一位男老师教的唱歌,教的什么呢?《苏武牧羊》,那个时候的条件差极了,学校的门厅里面有个破风琴,有个破风琴的学校已经好得不得了了。

 

这个年轻的男老师就教我们唱,最后一课,他唱得很激动,其实这个歌呢,曲调是温柔敦厚的,我至今都背得出来,“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这个年轻的男老师,他最后就讲,明天学校就解散了,日本鬼子打来了,一定要记得,不能做亡国奴,做亡国奴是很苦的,一定要打回来,要“苏武留胡节不辱”。

 

我们这些七八岁的孩子从来没有听到过这么大的字眼啊!亡国奴啊!气节啊!从来没有听到过啊!但是老师教得非常激动,流下了眼泪,我们就跟着老师,这个一课啊,终身难忘,一辈子都不会忘。

 

我后来初中教到《最后一课》的时候,我马上就回想到这个老师教的场景。教我语文的老师是一个四五十岁的中年妇女,我们开始写大楷,一塌糊涂啊!这个毛笔啊,特别是男孩子,脸上像大花脸一样,本子也像大花脸。

 

这个老师没有教育我们,没有责备我们一句,她就要我们对着窗子看,她说什么才叫把字写好呢?当时是描红,她说写的笔要在红的字里头,你们对着窗的光看,你这个字有一个红的镶边,你这个字就写好了,看哪个小朋友能够把字写得有红的镶边。我这一辈子就记住了。

 

所以我就想,今天,我们的教师,你看起来是教识字,实际上是激发孩子的兴趣的问题,有汉字文化的支撑的问题。我老是心脏病发作住医院,住医院的时候,护士给我吊针,老是来告状,她说我这个孩子读四年级,老师老是罚他,要他抄多少遍。

 

孩子写错字,写别字,这是常态。

 

他(她)开始学的时候,一学就会,那是天资很高。字老是写得歪,那是男孩子肌肉还没有长好,男孩子站起来讲话,有时候结结巴巴的,因为研究脑科学的讲,男孩子的脑子语言区域的发育,要比女孩子晚一年到一年半。

 

他没有发育好,因此他们小孩子写字甚至头歪着,他就是用劲地写,所以老师要等待啊!要耐心,要等待。有的就是个子长得快一点,长得早一点,有的就是晚一点。


05

哪怕是教一个字,都要有文化的支撑,都要有学识的支撑


我想,哪怕是教一个字,都要有文化的支撑,都要有学识的支撑。

 

文化从何而来?读书。

 

比如说,我过去一直教高中,后来因为培养青年骨干,教育局局长教我去教初中,初中学生往往写错别字,有的字很典型,有时往往不是一个人错,是一大片错,比如说感染的染,上面往往会多一点,写成“丸”,这个一点,错得很普遍,我想怎么办呢?

 

我就跟他们讲,三点水这边是个“九”,染坊里面为什么要用“九”呢?九就是多,因为染坊里面颜色多,赤橙黄绿青蓝紫,各种各样的颜色,所以就用多来形容,是“九”,是用水来染的。染坊里头绝对不卖丸药,它不是中药房,不卖丸药的。一讲以后,小孩子就记得了,不用抄多少遍,他就记得了,他就不错了。

 

比如说我们写“孝顺”,小孩子老是写错,其实你让孩子表演一下,是个老人,先拿了一根拐杖。那么什么叫孝顺呢?后来他的儿子来支撑他了,拐杖丢掉了,变成了儿子,上面一个“老”的头,下面一个儿“子”,他就不会错,这是有文化支撑的。

 

因此,我们去读一读《说文解字》,如果你觉得难的话,你可以读一读趣味汉语学,也就知道我们识字当中有多少有趣的故事。

 

这时教识字的过程当中,就会减少孩子一些厌恶的心情,因为他(她)老是机械操练,小孩子的好奇心特别强,机械操练,你一遍两遍是可以的,多了以后就不行。

 

我原来住的地方,有一个男孩子,一次走到楼梯上,他对我讲,于老师,我写字会四支笔同时用的,我很奇怪,四支笔怎么同时用?他说每个手指间插一支笔,老师让我抄多少遍,我一遍下来就是四个字。我想他对字形字音字义是没有理解的,他不过是应付老师的操练而已。

 

所以,如果说,我们要激发孩子的兴趣,点燃他的旺盛的求知欲,我们能够对汉字的文化有关的书读一点,能够了解一点,那你上课的趣味性就大大的增加。比如说我们要教《狼牙山五壮士》,这个“寇”字是很容易写错的,你从文字学上一讲就马上知道了,原来的字是怎么样子的,一家人家里来了一个人,手里拿着东西,闯到人家家里去,抢东西。

 

因此,寇,不是强盗就是贼。闯到人家家里去,手里拿着东西,因此有个宝盖头,人家本来是很好的,你拿着东西就去抢,所以我说从这个地方来看就知道了。我们哪怕是教一个很简单的字,你有文化支撑,你对语言的理解结构就不一样了。

 

因为,我们的民族语言,民族文字,就是民族精神。

 

世界上非常有名的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讲,民族精神就等同于民族语言,民族语言就等同于民族精神。你说这两者怎么等同的程度都不为过。


06

如果老师不能很好的读书,就没有文化判断力,教育判断力


因此我们语文是指向人的,为什么要提出人文?其实我提出这个问题,我是受到很多非议的,因为我们开始教的时候,主要就是工具性,然后就是要讲思想性。但是我在教学过程当中就体会到,单是思想性是远远不够的,道德层面,情操层面,审美层面,道德、情操、审美绝对不只是一个思想性就能概括的。所以我在九十年代,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就是《弘扬人文,改革弊端》。

 

经过多少年的讨论,现在是把它当做课程标准,就是21世纪的课标,当时就把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我们语文学科的性质放进去了。尽管放进去了,但是我们至今仍然还有人说“讲内容”是不对的,不是人文。

 

其实你一读书以后你就知道了呀!我提出这个观点,我是读了很多书。

 

从光绪29年,语文独立设科,1904年,当时语文独立设科,因为全部学外国化,当时开洋学堂嘛,所有的教材,都是外国抄来的,数学、物理、化学……语文没有办法抄啊!

 

因此有中国文学,中国文学当时把它定位在哪里呢?

 

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工具,一个是训练,就把它看成工具,为什么?当时写得很清楚就是学语文干什么呢?到官府里面衙门里面写一些公文,还有老百姓写信,因此就是工具。那么工具怎么能够达到呢?就是通过训练。

 

所以我们近百年来的语法修辞全是舶来品,全是国外的。那么单是这一点怎么够呢?因为语文这个学科,不是象牙塔里书斋里出来的,语文是生活当中出来的,与生活同在的,语文是无处不在的。不是只在课堂中,课外,哪个学科不要读语文啊?搞哪个活动不要搞语文?它是无处不在的。

 

语言文字无处不在,因为它是人独有的,所以它具有人文性。将来是不是能够再科学一点,我现在不知道,但是当时我提出这个观点,就是我看了20世纪70 年代的有些欧洲人说,科技上去了,但是人的道德沦丧了,怎么来拯救人类?就是从语言学突破的。

 

在上世纪70年代就讲,语言和思维、情感同时发生的。我在看了清华大学教授郑敏的文章《结构——解构视角》中说道,语言绝对不只是一个自然代码,一个工具,它是有情和义的,是有人文的。

 

你是表达人的情和义,所以你教语文,你离开了人的情和义是没有办法把字、词、句教好的。我们有的孩子初中毕业了,文章写通了,却没内容,干巴巴的,没有情和义,这叫学好了吗?所以现在要讲语文素养,就是这个道理。

 

我讲这一点,就是说明读书是多么的重要。其实我们今天能够有这样语文的核心价值素养,是非常不容易的。

 

我们教语文当中的学术之争,是非常厉害的。所以语法学家张志功先生到晚年讲到,他发表文章说中国没有自己的语法学,没有汉语语法学,这个得罪了很多的语法学家,大家就不承认。

 

所以我做老师,一直有一个心愿就是,中国人要有自己的教育学,中国语文一定要有中国自己的语文学。所以我们自己如果不能很好的读书,对整个学科的来龙去脉都不清楚,就没有文化判断力,教育判断力,而一个人的文化判断力,教育判断力是影响一个人的精神成长,事业发展的。

 

那么文化判断力,教育判断力从何而来?从书中来。比如说古诗词大家叶嘉莹她回忆她的老师上课的情形,她的老师是顾随,国学大师。她说,先生在教她古诗词的时候,先生讲课,神采飞扬,真可说是飞扬变化、一片神行。

 

一片神行是什么样的一种状态?就是说这个课拉起来是左右逢源的。顾随自己说,他为什么上课能够把那些大学生上得如痴如醉,有吸引力,有感染力?他把自己上课比作“谈禅”,那就是说他非常崇敬。

 

我读了这些书之后,我很受教育,就是我们对于教育事业,如果没有崇敬之心,根本就进不去,不要说入门了,不要说登堂入室了。顾随先生的课,“禅机说到无言处,空里游丝百尺长 ”,言已近,意无穷。

 

我想,如果课可以上到这样的程度的话,孩子还会厌倦吗?他们一定会有旺盛的求知欲。为什么课能够上到这样的程度?那是因为他学问渊博啊!学问从哪里来?读书而来。

 

顾随先生已经过世了,但现在活着的人很多是我们的榜样,比如说我们现在的中文大家、北大教授袁行霈,现在是我们的第一块牌子。

 

他有很多独特的见解,他研究陶渊明,说他是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在乱世中,知识分子应该有怎样的气质,怎样的精神。他的学生写文章讲,他在教课的时候,教白居易《琵琶行》,讲到琵琶女哭诉自己苦难的身世“座中涕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他说哭多少回才能把青衫给哭湿啊!不是衣袖湿,不是手绢湿,是青衫湿,这个时候袁先生的眼眶中充满了泪光。

 

这就告诉我们,你在教这个课文的时候,你首先自己要进入课文,与作者同悲同喜。你不是客观地来当评论员,你要感动学生,首先要感动自己。为什么教师难做?你要学生做人,首先自己做人;你要感动学生,首先感动自己。

 

为什么这些大家的课会这样?他们有仁爱之心啊!他(她)活到七八十岁,心还是柔软的,不是铁石心肠,因此他(她)能够感动当今的大学生。


07

老师去读许多的书,会对你的教育方法有很多的启发


感动当今的大学生是很不容易的,我经常听见青年教师跟我讲,于老师,我们上课要感动学生太难了!小学比较好一点,小学到高年级感动已经难一点了,到初中到初三已经很难了,到了高中基本上就是“冷眼观世界”,你再感动的东西在他们那里都不感动,变成情感世界中的盐碱地,乱七八糟的东西,因此上课要把它冲刷掉啊!情感世界是人独有的,他(她)听到的老是世界上负面的东西,他(她)没有学会两个眼睛看世界。我们老师也是,要两个眼睛看世界。在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之前,所有的社会都是正义和邪恶并存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并存。

 

我们要识别假恶丑,与假恶丑斗争,逐步削减它消灭它,因为我们是要做真善美的人,而不是说,我们的小学生讲起话来都七老八十了,还没进入社会已经看破红尘,经历沧海桑田了,这怎么行?所以教学当中许许多多的问题都很值得深入思考。

 

所以我说,这些教授为什么能够这样?他们读书读了以后从中获得的滋养,到了七八十岁,仍然有一颗童心,一颗柔软的心。为什么我们说童心了不起?因为是柔软的恻隐之心,同情之心。所以我说,从小学到高中到高校的教学,都是如此。

 

其实,读书就是了解人的间接经验。俄罗斯作家邦达列夫说,读书就是让你了解人间的第二生活、第三生活。因为一个人的一辈子总是在这个生活的圈子里,读书就可以了解你的第二生活、第三生活。

 

什么叫书?书就是人啊!读书就是读各种各样的人生,是了解世态人情,了解人生的感悟。书,就是人的灵魂,读书,也就是接触各种各样的人,是和人的心灵在交流。

 

所以,书本身就是人。读书,就是读各种各样的人,让你了解社会,了解人生,了解社会的人生百态,从中选择正确道路。邦达列夫讲什么叫读书,他引用列夫托尔斯泰的话讲,读书,一定要把人自己摆进去。

 

要把自己摆进去照镜子,这才叫读书啊!跟着书中的人同悲同喜,你会懊恼,你会惭愧,你会感觉自己要奋起要努力,这就是你受到了感情的传染。这才叫读书啊!

 

读书不是“对”书,对着书不叫读书。

 

我记得研究杜甫的专家,也研究歌德的专家冯至先生,非常有名的西南联大的教授,他曾经写诗给茅盾,他很谦虚地讲“愧我半生劳倦眼,为人为己两蹉跎”,说明自己书读得不好,还没有读进去。他当然书读得好,他是学习莎士比亚,他的十四行诗写得非常有名的。

 

我读了之后想到,读书自己真的要下功夫,刚才老师听我讲大学教授上的课,还有顾随先生的课,不是一个课的技能技巧,我们现在的课太注重课的技能技巧了。

 

我昨天读到一则新闻,一个理工科的教授,说我们现在上物理课是抽掉思想和灵魂,就是只讲数据,冷冰冰的公式定理,所有的公式定理里面都有许许多多的思维的结晶啊,人生的考量啊!现在这些都没有了,只剩下冷冰冰的公式定理让学生背、记,把物理课变成了计算机课,他说,我们的教学已经没有了,我们的教学内容已经变成了“传技”。现在我们教学生就是教学徒,学点技艺,怎么写字,怎么造句,造句的灵魂都没有了。

 

我一个学生在解放日报做记者,他问,于老师,你们的语文课是怎么上的?我很奇怪他为什么问这个问题,他说,我的孩子在小学二年级,造了个句子:水很活泼,老师给他打个错,扣两分。我们就拘泥于标准答案,这个能怪老师吗?标准答案把我们害死了。你看多有灵气的男孩子,结果没有办法,一定要打叉,到最后还是要改正,他没有错啊!

 

我说这么多年来,标准化试题就把我们的老师标准化了。文科是不能用测量这个办法来对待的,但是我们现在的文科是用测量学的办法来对待的。

 

所以现在高考结束后还能看到好文章吗?看不到。标准提高了,二类卷大大上升,都到一定水平,一类卷大大减少,将来怎么出卓越人才?我一直主张,教师要一个人一个样,否则出不来,标准化的怎么出得来?清华大学的一个教师说,我们基础教育的均值很高,我们的均值高过相当数量的发达国家,但是我们的方差很小。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要在科技上在各个领域突破,非得有卓越人才不可。

 

所以我说老师去读许多的书,会对你的教育方法有很多的启发,你知道应该怎么改革,怎么因材施教。因材施教不是大家都得100分,因材施教是在每个孩子原有的基础上能够有明显的进步和发展,是纵向比较,原本看来困难的都能有发展。我就教过这样的学生,开始在初中很困难,后来到了高中突飞猛进,考取了重点大学。

 

孩子是个X,是个变数啊!一分两分算什么?我做校长的时候从来不看分数的,我就进课堂听课,我一听就知道了,怎么培养这个教师,他(她)的长处在哪里,短板在哪里。分数,有的时候手很松,有的时候手很紧,不一样的,特别是我们文科。所以我说你读了很多书以后,你会对你的教学有很多的思考,课的质量的提高,就是一个情感世界的判断,人生态度的判断,不是技能技巧的训练,而是人生态度的判断,对孩子高度负责,对教育事业高度负责,你就会想到许许多多新的问题,新的尝试。

 

那么怎么才可能有这样一种境界呢?如果说本来一学期有几堂课上得很得意,现在每周都有上得很得意的课,每周可以上几节这样的课,你的整体水平就提高了,因此,这是教师范式的形成。


08

我做了一辈子的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所以我说,读书真的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非常熟悉的奥林匹克运动会福娃的设计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韩美林老师,他成名成才之后,给他的老师,中央美术学院的周令钊先生,磕了三个头,周令钊先生是谁?开国大典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像的绘制者,是人民大会堂顶灯“满天星”的设计者,是十大元帅军服的设计者。韩美林说先生有真本领,于是给他磕了三个响头,谢谢有真本领的老师教出他的真本领。

 

我觉得很有启发:一是教师要有真本领,二是要把学生教出真本领。怎么能做到?就是读书啊!

 

我也知道读书的重要,因为我不是学中文的,我是一而再再而三改行才教中文的,真的很吃力。

 

我学教育,实际是教心理学,后来工作需要,我要教历史,我要把历史事件,把朝代背熟,上高中,那个时候我一个礼拜要教18节课,一个班级三节,六个班,那个时候是50分钟一节课,三节课连上,讲下来累得不得了,讲得头都痛,一天到晚喉咙发炎。

 

有一天,我们的书记找我说,于漪啊,语文组需要年轻人,你要去教语文。我说我不是中文系毕业的,他说你不是大学毕业了吗?我说我不是学的这一行啊,他说,最高指示,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两分钟就改行了。

 

但是隔行如隔山啊!我b、p、m、f不认识的啊!我没学过啊!因为b、p、m、f是1958年刚刚才有的,我们那个时候读的是章太炎的注音字母,完全两回事啊!我只会英语语法,我不会汉语语法,根本就没有读过啊!没有办法,我们那个时候没有个人价值的,书记的话就是党的话,党的话不能不听的,于是乎两分钟就改行了。多少吃力啊,跟科班出身不一样啊,当时没有教参的,开学了教务主任就给你一本书,你去“唱戏”,什么都没有的。那我非读书不可啊!我记得第一篇教的是鲁迅先生的《药》,高二,我到现在还记得“秋天的后半夜,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最后的这个“着”,有四个读音,在这里读什么?当时没有教参的,查了多少书,最后才查到。

 

备一篇课文,要8个钟头10个钟头,我那个时候教高二高三,我是在高中的课堂站下来的呀!学生会问你的呀!我就怕学生问我,高中的学生读了多少书啊!上课要能够应付自如,不捉襟见肘,真的很难的。

 

我有回上课就给学生问住了,教《木兰诗》,当时从高中到初中,半当中接的班,教好了学生背出来了,两节课,我说你们这个背是强记,强记马上就会忘记,我说范文澜先生在世的时候讲,我们乐府里面有双璧,两块美玉,一块是《孔雀东南飞》,一块就是《木兰诗》语言非常美,课后你们要熟读成诵。

 

一个女孩子很不以为然,我觉得我没讲错嘛,于是下课我就请她站起来讲,她说,好是好,不过全是吹牛,她把两节课全部否定了。我说何以见得?她说,你想啊,“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军队里的人全是傻瓜啊!我说,你们这样否定是不行的,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你要把道理讲出来。

 

一个男孩子站起来讲,我别的不说,行军打仗,走路脚是很重要的,战争间隙一定要洗脚,鞋子一脱,小脚就出来了,洋相就出来了,因此,这就是编造出来的。我毕竟教过历史的,就随口回了一句,那时候还没有裹小脚。

 

学生不罢休啊,那么什么时候中国开始裹小脚的?我没有研究过啊!我备课《木兰诗》怎么可能研究裹小脚呢?你想得到吗?我从来就没有研究过裹小脚啊!于是我告诉同学们我挂黑板了,回答不出来了。

 

我告诉他们,二十四史二十五史都没有,我要去查野史了,后来查风俗史才查到。

 

所以我说,读书很难,我读书就是有一个座右铭,是西汉的刘向讲的: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就好像药一样,要不断地很好地读它,善读之可以医治我的愚笨、愚蠢、愚昧。

 

人实际上就是不断地破除愚昧,走向文明。

 

所以一辈子是边读边学,边学边干。重要的理论反复学,扣紧业务深入学,慢慢地就有文化积淀了,积淀越厚,上课就越有风采。还有就是拓宽视野反复学,因为孩子生活在现代,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问你,你能够解除这种困惑、窘境,那是非读书不可。

 

所以我说,我做了一辈子的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不是谦虚之词,而是真实情况。愿把这一点与老师们共勉,我们共同在这个大好时代,学做人师,不断地读书,使自己的精神能够成长起来,丰富起来,灵魂高贵起来。

 

因为人的高贵与卑贱,不在于当多大的官,赚多少钱,而在于灵魂的高贵,精神的丰富。

 

([守望新教育]小编说明:文章转自网络。本文整理:上海市娄山中学王荣。来源在均已作说明,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向作者致谢!分享美好,传播美好。)



于漪有很多话语

至今仍回响在我们耳畔

给我们每一位老师以启发和感动


做一辈子教师,用一辈子学做教师!


教育,这个让人心甘情愿付出、沉醉的词语,涤荡在教师们心中最明净的位置,教育永远在路上,永远在每一位老师前行的步履中,行走,并铭记。


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这绝不是一句空话,我一辈子都在学,不断完善健全自己的人格。


我们是想让中国的教育在世界上有话语权,我们要有中国教师自己的教师学!


我不断地反思,我一辈子上的课,有多少是上在黑板上的,有多少是教到学生心中的。


生命之魂是德性与智性的统一,教师要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向学生撒播理想的种子、美好情操的种子,这样,这个孩子才能明确人生奋斗的方向,明确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既懂得做人的底线、有追求的目标,又有生存的本领。我想,这就是一名好老师应该全力以赴做的事情。


我觉得一个人的幸福感和他所拥有的财富不是绝对挂钩的,关键取决于你对自己工作价值的理解和热爱。


在这个物质需求不断放大的社会里,作为一名教师,精神上的坚持是非常重要的。这并不是说教师的物质待遇不需要保障,但是,不能过于追求金钱,如果人和钱之间画上等号,失去的就是精神,就是灵魂,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就是学生对学科感兴趣了,对学习有追求了。我一直以为学生的成长就是对我最大的奖赏。


如果教育不追求德性与智性的统一,就是残缺的教育形态。难道,我们要培养的是只有好成绩但自私自利的学生吗?一些学校的口号和标语让人心惊肉跳,让人心寒,什么“眼睛一睁就是竞争”,“现在不吃苦以后就抢不到别人的饭碗”,这哪里还有和谐友善,对这种错误的口号,这种伤害学生心灵的理念,教师一定要有批判精神。


你要做到的就是“艺高胆大”。你把自己所教学科的知识点、整体框架、来龙去脉都吃透,怎么教都可以把学生教好。


教师提问的角度、运用的语言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这样学生就会一下子被你触动。


把讲课要说的每一句话都写下来,然后像改作文一样修改,之后背下来,再口语化。也就是把极其规范的书面语言改造成不那么规范的口头语言。每天,我脑子像过电影一样,把课堂上要讲的话规范化,力求做到出口成章。


对待学习困难的学生,关键是“目中有人”,一定要去了解学生,对学生用心,也要对学生有信心,有耐心。


什么是教师?教师就是给学生点亮人生明灯的,当然首先要自己心中有太阳。教师心中没有太阳,怎么把阳光洒到学生的心中?经典就是点亮教师心中的明灯和太阳的。


学生的天就是你的天下,学生都是你的儿女。


基础教育是一个人终身发展的根基。 为人师者, 当智如泉涌 。 为人师者, 思想当永远年轻。 为人师者, 当为人之模范。 为人师者, 当善读好书。选择了当教师, 就选择了高尚 。


(文章综合自 | 中国教育报2018年12月18日05版、文汇教育、央视新闻)


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走进上海师范大学,对话“青椒”和未来教师们(摄影丨郑逸洁)


一辈子做老师,

一辈子学做老师!

作者|董少校等

来源|中国教育报好老师


时隔四个月,在冬日微雨的早晨再次走进于漪的家。书柜前放着一张简易书桌,打开的笔记本上记着培养青年教师的心得体会。面对改革开放、理想、育人这些话题,于漪兴致盎然,不知疲倦。

    

“困难的时候想到‘一切为民族’的校训,个人的挫折痛苦都可以不在乎了。我的理想就是培养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


于漪是谁?在基础教育领域,她的名字无人不知, 并非因为轰轰烈烈,更多源于踏踏实实——


她写下400多万字的论文专著,上了近2000节的公开课,她的名字和语文和教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她获得了来自政府和业界的所有荣誉,她赢得了同行和学生的一致尊敬,她的一生都在三尺讲台坚守,胸中却怀有江河世界,她是一名真正的老师,我们甚至可以说她是整个中国教师群体心中的偶像。

    

于漪的少年时代在艰难中度过。日本侵略中国,她亲眼看到邻居的房子被炸毁,人也因此殒命,哀哀无告。她往乡下逃难中不慎一脚跌倒,下巴磕出血,留下终身的疤痕。抗战胜利后,于漪在镇江中学读高中,宿舍是以前的养马场,简易的木板当床,点的是油灯。尽管条件艰苦,她的心中已埋下理想的种子。

 

在后来的日子里,于漪遇到过许多挫折,“一切为民族”的理想却不曾动摇。动乱年代,于漪被陌生初中学生打伤腿,两年才好。她亲眼看到学生拿皮带抽老师,还破坏门窗、烧地板。十年“文革”中,于漪却没有趴下,她心里想的是,一定要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彰显善良的人性,驱赶内心的兽性。


恢复高考之际,于漪针对不同学生知识基础差异显著的情况,打算把学生分为快班、中班、慢班,但去问领导,他们都不敢拍板。有人就劝于漪,还是不要跳出来了,以前你吃过的苦头还不够多吗?于漪自担风险,毅然决定这么做。在首批高考中,有两个班的学生全部考入大学,充分证明她的办法行之有效。


于漪担任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校长后,把身边所有老师团结起来,包括那些曾经批斗过她的人,评职称等都不会遇到什么障碍。于漪说,“学校的事业要浩浩荡荡,就要团结起一切力量。心中有了事业,个人的恩怨就不算什么了。”


十年动乱结束后,困在教师头上的修正主义帽子被摘掉,于漪扬眉吐气,感到教育的第二个春天到来了。1977年,北京和上海分别在电视上直播中学老师讲课,于漪是上海的主讲人。导演问她讲什么,于漪回答,就讲高尔基的《海燕》吧,因为里面有一句话“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正是她的深切感受。


1978年,于漪被评为上海首批语文特级教师。年底她到北京参加中华全国总工会的会议,随后作为妇女代表团成员前往日本访问考察。回国时仍然到北京,正值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于漪说,“在北京的每一天,我都能听到干部平反的消息,感受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巨大威力。从脱掉修正主义帽子到评为特级教师,我是改革开放的直接受益者,还在北京见证了春回大地。”


从课堂授课到教育改革,从呼吁“教文育人”到倡导“弘扬人文”,从培养学生到培养老师,于漪倾情投入到改革开放进程中,为教育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时至今日,快要满90周岁的于漪依然在忙碌着。“教育是滴灌生命之魂。老师教历史风云、天地人事,目的不是让孩子学会应对考试,而是唤醒他们的生命自觉,点亮生命之火。”于漪说。



故事——

坚守三尺讲台,胸怀江河世界


20世纪80年代,于漪老师的公开课《海燕》在电视里直播时,大上海万人空巷,全国人民纷纷守在电视机,争睹她上课时的风采。事后,连高教界都在谈论于漪与她的《海燕》,一位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谈及当年盛况,说一位同事出差回上海,问及上海最近有什么动静,这位教授说,都在看《海燕》直播呢。这在现在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这位老师教过的学生,十几年后再来看望她,还能把她在课堂上讲过的话一字不差地背出来,有的还能记起当时她在黑板上的板书,学生说:“你怎么讲的,我们都记得。”



这位老师曾说出,“师爱超越亲子之爱”这样的话,她说,“学生的天就是你的天下,学生都是你的儿女。”


而她在以后教学工作的60余年里,用切身行动证明着这话无半点虚假。



这位老师愿意踏踏实实地,将自己的岁月奉献给三尺讲台,她的人生教学,是在用生命唱歌,用上课的质量来影响孩子生命的质量,她告诉世人如何“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


这位老师会为了一堂完美的语文课,用格物致知的探索,血肉交融的感应,砥砺前行,以致一位青年老师从1976年开始,听了3000节于老师的课,都没有发现她上课有过任何重复的内容,哪怕是一篇课文教第二遍、第三遍,都没有重样


于漪是教育界的“明星”,她家三代六口全部是教育工作者,回首于漪的一生,从来没有间断过和艰难困苦作斗争,旁人说她有一种忍辱负重、举重若轻的本事,于漪自己解释道,那是因为她想自己少一点,想学生想他人多一点。



情怀——

做老师,要走进学生心里


于漪一生尊重两位教育家,中国的陶行知和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段精彩的话,“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



曾经的一次教育经历,让于漪后悔终生,一位女孩子做操不认真,老师反复纠正都不理睬,情急之下她叫出了这位学生的外号,于漪告诫学生不要去这样喊她,但是这个时候自己却讲了。


事后她真诚地跟这位同学道歉,这份歉意来自内心深处对人性的尊重,和20年前初为人师时那份承诺。



于漪这辈子,没有骂过任何一个学生,没有挖苦过任何一个学生,这件事情让她懂得了,做老师,必须有宽广的心怀,要包容各种各样的学生,而这个包容不是居高临下的态度,而是走到学生的心里头,与他平起平坐,体会他的情感、体会他的想法。


一次家访的时候,于漪看到一家五口人,住在只有12平方米的破房子里,难过得流下了眼泪,经历过贫穷,经历过侮辱,她对这些孩子有着特殊的悲悯。


在那个经济收入普遍都不高的年代,于漪把所有的积蓄都用在孩子们身上,生活用品,学习用品,甚至是学生们家里的困难都尽力承担,对自己的孩子却一再省俭。



于漪说,“我到有些家庭中去看,真的是流眼泪的,工人的家庭就是一间房间,除了睡觉的床,一张桌子以外,几乎什么东西都没有,那个时候有一个姓何的学生患上肺病,雷米封,一瓶6块钱,我的工资是72块,他家里没有办法给他治,没有劳保,那些孩子的家庭很穷,我每个月买给他吃,让他把肺病治好。”


“学生身上的事,都是我教师心上的事,什么叫教师,学生的天就是你的天下,学生都是你的儿女,所以我说,师爱超越亲子之爱。”



于漪认为对待孩子应当丹心一片,是全心全意,还是半心半意,还是三心二意,学生心中一清二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把真爱播洒到学生的心中,学生心中才有老师的位置。



专业——

提升专业素养,是一个教师最好的敬业


1978年,中华大地百废待兴,中学语文课堂,犹如一块干裂的土地,于漪的一批教学实录、教学磁带横空出世。


根据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于漪用口述的方式完成了《中学语文教学探索》《中学语文备课手册》等多部著作,这些浸润着于漪二十多年,不停思索和探究的语文教学实录,对于语文教师们来说,恰如久旱甘霖。



截至上世纪80年代,教育界还没有一个人系统完整地研究过教师学,而于漪把这个课题揽在了心里,她完成了两本教师学著作,《现代教师发展丛书》《现代教师学概论》,教育部将它们作为全国教师教育的培训教材,《现代教师学概论》成为中国第一部研究现代教师学的理论著作。



1986年,上海成立了全国第一个教师学研究会,于漪担任会长,问及为什么叫教师学研究会?


于漪的眼中满是坚定与骄傲:“我们是想让中国的教育在世界上有话语权,我们要有中国教师自己的教师学!”



2002年,于漪退休了,虽然离开了一线讲台,但她仍然心系教育事业,她把自己的晚年时光又无偿地奉献给一批又一批的青年教师。


如今90岁的于漪,仍在为培养青年教师奔忙着……


从事60多年教育工作的于漪,把语文教学看作是她一生的事业。


教育,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民族的未来,已经融于她血肉的教育,早就是生命里再也割舍不下的部分。


回溯人生,于漪有诸多感慨,从受业于师到授业于人,她心存感激:“老师使我从无知到有知,从知之甚少到逐步逐步多起来,所以我就想,做一个老师是了不起的事,他可以使很多学生从不懂得做人的道理到懂得做人的道理,从无知到有知,所以我这一辈子最崇高的目标就是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教师。”



怎样做个好老师?

对话于漪:

做"目中有人"的老师

记者|俞水

来源|人民网

  

“@焦焦”:我是一名很努力的老师,但常常感觉很累、很苦,有时候还得不到学生和家长的理解,会因此而苦恼。怎样才能更快乐、更幸福地做老师呢? 

  

于漪:这个问题具有一定代表性。老师的工作确实很累,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引导学生的心灵成长。老师的待遇也不是很高,属于中等水平。但是,我觉得一个人的幸福感和他所拥有的财富不是绝对挂钩的,关键取决于你对自己工作价值的理解和热爱。 

  

我有这样的感觉,我们年轻的时候很穷,但却感到很幸福。如果每一节课,我认真地研读了文本,又从孩子的实际出发,课上得得心应手、学生喜欢,那么我就有一种成就感、一种满足感,感到很幸福。因为我的劳动在孩子身上起到了积极作用,孩子成长了。 (《用精神的成长创造使命的精彩——于漪对话“90后”青年教师》)


“@博”:没有个性的教师难以出类拔萃,可是当前学校对教师的管理和评价有很多硬性指标,家长也只看重成绩,我感觉很受禁锢。在这种环境下,怎样做有个性的老师呢?


于漪:这个问题问得很好。教师教学必须要有个性,当然,前提是对“个性”的界定要弄清楚。教师要把教学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相结合,追求独特风格,而并非是任性、毫不考虑他人。 

  

教学应该讲究规范,但不能标准化。比如,对于一个教师来说,这种规范和底线是你必须热爱学生,必须忠于职守,真的懂得你所教的学科。不能标准化,是指教学不是工厂生产产品。 

  

我们的课应该一个教师一个样。比如,有的老师朗诵特别好,有的老师写作能力特别强,有的老师在课堂上慷慨激昂,有的老师讲课娓娓动听,有的老师很幽默,有的老师逻辑思维强,这些都可以成为教学特色。教师要善于把自己的优势、特点、兴趣、爱好放大,形成教学个性。 (《师者,何以幸福?——一个教师的芳华如何度过?》)》)

  

“@Me圆梦”:于老师,如何才能让课堂更有趣? 

  

于漪: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孩子们的天性是好奇、好新、好探究,只有课堂上有趣味,学生才能产生求知的欲望。 

  

那么,课堂怎样才能有趣呢?首先,课不能上成一个模式,要研究文本怎样才能教到学生心里。其次,学会设计问题。问题太简单了学生不动脑筋,太难了高不可攀。因此,教师提问的角度、运用的语言,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才会一下子被你触动。在教学中,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语言。教学语言本身要有文化含量,要像磁石吸铁一样,学生才会有兴趣。 (《一堂“好”课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如何上出一堂“好课”?》)

  

“@af.晓芬”:对家长不管、自己不学的“学困生”,您有什么好办法吗? 

  

于漪:教师要有平常心。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不可能都是天才,不可能都很聪慧,学生的自身条件和家庭条件不同,知识积累情况会不同,这是一种常态。教师不能去埋怨,否则问题会更大。 

  

对于这类学生,教师要深入了解,找到问题的根源:学生是因为生病落下了课程,还是思维慢跟不上进度?是因为学习习惯不好,还是学习态度的问题?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目中有人”就是这个道理,一定要去了解学生,对学生用心。教师既要有耐心,也要对学生有信心。(《相信孩子,静等花开。也许你的种子永远不会开花,因为他是一颗参天大树——林虹的种子课程》)


(文中提问者均为“好老师”微信用户,中国教育报刊社全媒体中心俞水采访报道,实习生韩春晓、梁春玲整理)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新教育真教育]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实验指南(2018最新版)

与美好相约同行——新教育实验历届年会掠影(2018版)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有哪些?

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我们正在创造的地方

新教育的魅力,到底何在?——对于新教育,我有很多的话想说

新教育实验十二个标志性项目成果——新教育实验:为中国教育探路

只有走进,才会发现

与美好相约同行——新教育实验历届年会掠影

十年坚守:开一朵属于自己的花

十年:修炼、深耕与传扬

新教育实验|如何营造书香校园?

一朵具体的花,远胜过一千种真理——榜样的力量

新教育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吗?新教育实验是怎样促进教师成长的?——新教育实验十问十答

你有多专注,就有多自由

活出你想要的美好

新教育是什么?为什么? 有什么?怎么样?怎么做?——关于新教育实验的50个问答

2017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

2017年新教育实验第十七届研讨会年度盛典

2016年新教育实验十件大事        

2016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典

2015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

与黎明共舞,与经典相伴,与美好同行——新平台,天天都有新资源,新教育,天天都有新创造

如何实现生命的幸福完整?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