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了成就和成长的教育——万物生长,各自高贵

李政涛 刘俏 守望新教育 2021-10-25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故事汇]


所谓的“成功”,既离不开成就,也离不开成长,后者之所以更为内在和根本,无非在于,有了“成长”,“成就”自然就水到渠成,且纷至沓来。——李政涛《为了成就和成长的教育》


为了成就和成长的教育

作者|李政涛


每到岁末年初,各种总结接踵而至,但大抵是外部驱动所致,更多是为完成外在任务而不得不为之的工作。这样的总结当然不可或缺,只是另一种小结也不能缺席,我把它称之为“自省式总结”。这是自己多年以来养成的习惯,每年的最后一天晚上,不去逛街购物,不去赏灯游玩,不去任何一个热闹的场所,不做热闹别人也热闹自己的事情,不在醉意朦胧的状态下,让已逝的一年变得模糊不清,让即将到来的一年继续朦胧。我会安坐在书斋里,让身心处于静寂甚至孤寂的状态,沉思默想于这一年的诸多收获。收获的类型自然多多,可以有获得了什么奖项、荣誉,可以有发表了多少论文著作,可以有多少年终奖励收入等等,这些都是有形可计算的收获,与之相对,还有一些无形且难以量化的收获,我最在意的是,这一年我究竟长了什么?怎么长的?哪些长处继续保持发扬,哪些短板得以弥补甚至补齐?我读了哪些书,开了什么会,认识了何种人,因为读了这些书,开了这个会,认识了那个人,我因此而有什么不同?尤其是从所识之人中,我看到且学到了什么优点,又有哪些弱点是我自身需要警惕和避免的?


总体而论,有形且能够数算的收获是“成就”,无形但可能更重要的收获是“成长”。这是叶澜先生在一次讨论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做出的区分:一“外在”,一“内在”,内外结合才是最好的教师发展。


若以此尺度审视今日的教育,大致也可分成两种目的的教育:为了成就的教育和为了成长的教育,二者的取向和目标有所不同。


为了成就的教育,鼓励学生追求的是财富、名誉和地位等外在之物,以此为标杆,乔布斯、盖茨、扎滕伯格、马云、梅西、刘翔这样的技术天才、商业领袖与体育精英成为膜拜追寻的对象,他们是这一代人的人生偶像、生活标杆。郭敬明的《小时代》电影系列,尽管频频遭致专业影评人的恶评,但并不妨碍其票房屡创新高,成为大众追捧的对象,无非是因为他们契合了满足了这一代人对“成就”,特别是“物质成就”的渴望。


这样的教育是今日教育的常态。经常有家长为他们的孩子向我咨询考什么大学,读什么专业最好,我理所当然会反问:你们判断选择的标准是什么,大多数家长提供的答案是“是名校,毕业后工作好找,收入高,有身份有地位”,为数不多的家长会与孩子的兴趣需要联系起来,但几乎没有家长会以“与什么样的大学和专业,最能提升孩子自身的成长与发展空间”作为评价标准。


我过去经常进行偶像对比:这一代人的偶像往往是影视体育商业明星,我们那一代人的偶像则是科学家、文学家、军事家,似乎我们的精神含量要高于前者,并引以为豪,在心中悄然滋长的是对这代人精神品质的不满。但若从“成就”的角度看,二者实质上是一样的,至少都与名誉地位有关,只不过不同时代看重的职业载体和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说到底,为了成就的教育并不是现在才有的教育,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之说,就是这种教育的古典版。


为了成长的教育,将目光转向人自身,看重的是人在学习各种课程知识,接触不同人群,完成各种任务过程中内在的变化和发展。最大的变化发展是内生力和自生力的提升。曾有学者建议他的学生,大学阶段先不要忙于到处兼职实习,至少不要在上面花太多时间精力,先把最重要的知识掌握,最核心的能力练就,将来走入社会就有了安身立命的根本。与之类似,我建议学生思考一个问题:四年或三年的大学生涯,究竟为了什么?拿到一个文凭和学位证书,自然很重要,但长本事更重要。所谓的本事表现为要有“好的心态”、“好的思维品质”、“好的口才”和“好的笔头”,有此则无论何时何地,从事何种职业,都会受欢迎,都会无往而不利。但这依然还没有触及到“成长”的底层和根部:只有具有强大内生力和强悍自生力,即自我生长能力的人,才算是教育和自我教育彻底完成之人。有此种自生力之人,无论处在何种境地,都能做到“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都能持守自我生命的根基,把握生命之船的方向。这样的人,既能卓尔独立,更能越而胜己,因为他能不断用内生力去冲撞打破自身的惰性和习惯,避免自我固化、自我板结化和自我化石化,他能用自生力持续实现自我更新、自我再造和自我越狱,冲出用各种固有经验、荣誉和地位而自设的监狱大门,走向新的天地,冲击新的高度,在人生不同阶段,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新我”。这样的人,就是有独立人格之人,是卓越之人,因而是教育最应培养之人,也是成功教育的最终旨归。


所谓的“成功”,既离不开成就,也离不开成长,后者之所以更为内在和根本,无非在于,有了“成长”,“成就”自然就水到渠成,且纷至沓来。

 

(原载《教师博览》原创版2015年2月“专栏”。



万物生长,各自高贵

——北大光华院长刘俏2018毕业致辞

作者|刘俏


刘俏,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金融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于2013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奖,2014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7年担任中国证监会第十七届发审委委员。


亲爱的同事,尊敬的各位亲友,亲爱的同学们: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光华管理学院的全体教职员工,衷心祝贺2018届所有的毕业生!你们多年的辛勤努力和你们的家人长年累月的支持,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祝贺你们!


毕业意味着暂时的告别。燕园数载,大家经历了或从容或慌张的旅程,留下了也许是嚣张轻狂也许是战战兢兢的印记……就在大家带着愉快或是不愉快的记忆,确定或是不那么确定的心情重新出发之际,因循惯例,我代表母校,也作为一名教师,给大家一些叮嘱和祝福。


我不祝愿大家都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我对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育的价值充满信心。大家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培养出的自信,形成的社交网络已经让大家在通向所谓“成功”的赛道上占有先机。但是,成功具有多个维度的涵义,不同的人自然有不同的理解。我们甚至不能为它找到适当的度量。用生活置换财富算是成功?为了更为功利的目的牺牲灵魂是否也是成功?遵循内心的呼唤,执着于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在自己认定的成长方向上“甘于平凡”,这难道不算成功?事实上,定义“成功”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大学教育的本质从来就不是帮助大家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大学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视野、格局和批判性思维,寻找内心的激情,培养科学理性的思维模式和分析问题的框架体系,为生命的成长确定方向。



但我祝愿大家能够一直成长。


我们生存的世界正经历着急剧的变化:发展不平衡、对环境和资源的过度开发、收入不平等、社会阶层固化等结构性问题严重挑战着我们赖以为荣的经济增长模式的合理性;人工智能、基因和纳米技术等不可避免地改变着人类生活的方式和命运——计算机和生命科学技术等正在改变着我们对自由意志、道德规范、甚至文化、艺术等各种事物的理解;泛滥而随意的信息获取与交流,碎片化的知识、似是而非的观点、林林总总质量不一的思维泡沫挑战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理性和智慧;全球治理的巨大变化和新技术的强烈冲击下我们变得惊慌失措,开始毫无依据地挑战人类业已形成的那些对穿透时间,具有普适性的规律的基本认知,对知识界甚至对科学理性精神本身产生了巨大的怀疑……


面对时代大潮的冲击和裹挟,一直成长是我们能够做出的最好回应。个人或组织都需要成长。“成长”或是“没有成长”是我们这个时代度量时间的唯一方法。



怎样才能一直成长呢?


真正的成长,意味着拥有明确的自我进化的方向,不断自我改进,坚定地将推动自我进化的力量和推动人类社会进化的力量结合起来。这需要我们坚定地去培养自己的科学理性精神。我们生存的时代正经历一场对科学理性和普世规律的信任危机。剧烈变革下,我们张皇失措,主动或是被动放弃独立思考的能力,将思想自由拱手让出,通过形形色色的“屠龙术”和“炼金术”重构对世界的认知。混沌时代,我们更需要清醒认识到我们最大的希望在于我们向往的未来,而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是我们能够不断生长的源动力,是我们成为一个合格公民的必经之路。带着好奇心,开放的心态,包容的精神和自律去追求真理;通过更为系统、注定辛苦的思考而不是知识的积攒去深入理解事物背后的本质;提出问题,通过不断的检验和事实观察去建立对本源和普遍性的理解。怀疑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让我们活在一个更大、更包容的世界里。致力于追求真理但宽容异见的科学精神真正展现着人类这一物种的成长之美。


不断成长,需要我们知行合一,始终保有出发的勇气。就像约翰·缪尔(John Muir)在《夏日走过山间》中所说的那样,“群山在呼唤,我必须出发”。(The mountains are calling and I must go)。在传统秩序遭到颠覆,核心价值逐渐式微,原有世界分崩离析之际,我们更需要保有自己最初的梦想,并和有梦想的人在一起,坚定地捍卫自己的使命。用思想、声音、和行动去做出改变。摆在我们面前的是无尽的挑战,带着善意和同理心,捕捉我们身边温暖的瞬间及其带来的启示,行动起来,参与到实践中。任何微小的行动,都有摄人心魄的魔力。约翰·缪尔在同一本书中写道:“虽然他形单影只,但是世界因为他的存在而丰腴。”若此,多年以后,在我们回首自己“一百万分之一的人生”时,就能满意地发现,我们一直在成长,我们一直在以各自或宏大或细微的方式,改善着自己和身边人的生活。



万物生长,各自高贵。波诡云谲的大时代迎面而来,这是由你们来定义的时代!关于未来的答案其实隐藏在现在!


最后,送给大家几句鲍勃·迪伦(Bob Dylan)的歌词,祝愿大家一直成长。


赶紧来吧

作家们、批评家们

所有用笔预测未来的人们

睁大你们的眼睛

像这样的机会稍纵即逝

但别盖棺定论得太早

因为时代的车轮还在旋转。

再次祝贺大家!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 刘俏


2018年7月


(刘俏,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金融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于2013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奖,2014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7年担任中国证监会第十七届发审委委员。)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新教育真教育}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实验指南(2018最新版)

新教育实验十二个标志性项目成果——新教育实验:为中国教育探路

只有走进,才会发现

与美好相约同行——新教育实验历届年会掠影

一朵具体的花,远胜过一千种真理——榜样的力量

新教育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吗?新教育实验是怎样促进教师成长的?——新教育实验十问十答

行动的力量——新教育十大行动的理论与实践

你有多专注,就有多自由

活出你想要的美好

新教育是什么?为什么? 有什么?怎么样?怎么做?——关于新教育实验的50个问答

2017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

2017年新教育实验第十七届研讨会年度盛典

2016年新教育实验十件大事        

2016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典

2015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

与黎明共舞,与经典相伴,与美好同行——新平台,天天都有新资源,新教育,天天都有新创造

如何实现生命的幸福完整?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