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名真正优秀的教研员——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的视角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第一语文 Author 高子阳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新教育主题歌】——


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站在自己肩膀上攀升,站在集体肩膀上飞翔!——《新教育》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播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致友人】什么是新教育?》。[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中小学教师如何做研究?
教育行动研究的三个特征
在行动中解决自身的问题
教育研究的方法、步骤、逻辑及其发展
从关注教师的教到研究学生的学
......

做真爱学科教育教学的教研员

——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的视角

原创|高子阳

来源|中国教师



教研员与一线老师本身是一个共同体,从平等之角度,从共爱教育教学这一事业之角度,我觉得当下教研员,有三件事非常重要:


一.教研员应该是“教学案例巨星”


先来看一看姜仁仙在《哈佛毕业典礼没有雨》一书中怎样评介哈佛商学院:


自1920年哈佛商学院将案例教学方式作为核心教育课程以来,近 90年时间,该学校 80%以上的课程以案例方式进行教学。该学院年均研究出 800篇新案例,这些案例在不同课堂被不断利用,许多案例经常被引证及广为流传。 


MBA学生在校两年间要接触 500-700个案例。该学院教授、学生是如何理解案例教学的?案例教学是彻底的归纳教育方式;案例教学方式的力量在于促使人思考;案例教学会把知识倔强地印在人的头脑里;案例教学没有标准答案不教内容只教方法;案例教学不要怕与别人想法不一致,讨论中的攻击不是罪过,无论多么犀利的批判,都不是对个人的人身攻击、人格亵渎,只是对某种意见的看法;每一个案例整理得很详细,有帮助理解的附录,但每一个案例总感觉缺少什么,这是案例的独特之处;学生接触案例,首先要缜密思考找出问题,分析原因,最后陈述自我解决方法…… 


看到这些文字,我首先想到我国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至今不知道哪所师范院校有着类似的案例教学。我个人认为,师范院校的非案例教学现状较长期地影响了教研员的工作方式。


当下各学科教研员到底有多少案例可以呈现在中小学教师的面前?我想很多中小学教师与我一样没有明确的答案。比如语文的课文解读,问题很多,这也是各级语文教研员非常清楚的事。而这几百篇课文的正确解读直接关系着语文课堂教学质量,这也是教研员的共识。如何正确解读每篇课文?我觉得就一篇篇课文分别做出精彩案例,对于一个区域来说,不应该是多么困难的事,但目前还没有听说哪个教研员带领着当地语文老师做这个案例库。像写作、口语交际、综合实践、写字等均缺少精品案例。再比如数学教学,陈省身大师提出的“数学好玩”已经有好多年了,笔者听过好多常态性的数学课,总的感觉是教师教得不好玩,学生学得不好玩。而至今没有发现,哪里的教研员以“数学好玩”为主题,建立数学教学案例库,笔者以此搜索、查看好多教育局教研室网站,“数学好玩”案例几乎没有。


我个人一直认为,教研员应该是“教学案例巨星”,也完全有可能成为教育教学行业上的“巨星”。因为教研员本身在自己的专业上是当地的优秀或者精英;因为他们自从事教研员这份工作以来,职业决定着他们比任何一位老师的机会都多,他们最有机会听到国内外质量不同的观摩课、评优课、常态课(当然,其中也不乏作秀课);因为他们必须要到中小学校去,到班级里去,必须与很多老师交流研讨;因为他们必须出若干试题……这些条件应该说得天独厚。有了这样的条件,不把自己做过的数以千次的听、看、思、议转化成案例,是非常可惜!这也说明当下一些教研员的确缺少案例意识,缺少着将自己所做的事上升为案例的理念,缺少根据当地教师实际情况、教师的不同需求分类做好若干案例的思维。


一个真正优秀的教研员,肯定是当地教学案例巨星。一个真正爱“教研员”事业的教研员,应该引领和组织当地教师建立好教学案例库。目前,建立这个案例库,比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容易,教研员完全有时间、有能力使用博客这一平台,创建一个互动型教学案例博客平台决不困难。我国共有一万多名教研员,如果都能带领当地的教师团队建立起这样的博客群,几年、几十年坚持做下去,必然是教育上的幸福事,中小学教师的幸福事,中小学生的幸福事!


二.教研员应该有个“相约星期二”


“相约星期二”早已经成为学术研讨的代名词。“相约星期二”是个非常好的平台,每周在固定的时间,由一位主持及一帮人就某个问题进行几个小时的真切研讨,我个人认为这是非常神秘、令人憧憬的世界!我看到好多大学的“相约星期二”介绍,每读到这些信息,心里总是痒痒的,非常想推开那扇门,走进那个殿堂。


1.

“相约星期二”是教研员与一线老师共同锻炼思维好平台


美国教授托马斯·米奇·阿尔博姆记录的与其导师莫里·施瓦茨教授的《相约星期二》,莫里·施瓦茨教授患了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逐渐失去活动能力。病重期间,与他的学生托马斯·米奇继续“相约星期二”上一堂课,又相约 14周,直至 1995年莫里教授去世。读完米奇所记录的这 14堂课,每位读者都会知道人生应该不断地找些难题来锻炼思维,而“相约星期二”是用难题来锻炼思维的最佳方式之一。我想教研员们也愿意持续使用一些难题与老师们一起锻炼思维,讨论教育教学中的若干难题。 


2.

“相约星期二”可以成就教育上更多的“地道的教师”为目标


这本书还让我明白莫里的努力和执著不是为了让自己作为一名教授如何出色,而是为了成为一个更加地道的人。什么是“地道的人”?“地道”一词本身有为人合乎一定的道德规范的意思。而一位称得上地道的人,肯定是德高望重,肯定有自己的终身事业,对待他人肯定民主平等,肯定有大爱大善,肯定能组织一个共同体并经常讨论碰撞,肯定能在自己所属的那片天地中有感召力,并且让绝大多数人佩服。尹知章曾注 :“地道 ,平而无私。”从这里,我们可以充分看到地道之人的综合素养。而“相约星期二”也是在一个个群体中综合展示地道之人的好平台。总之,一个和谐、民主、自由、规范的“相约星期二”肯定是由地道之人来主持、组织,并且有着让参加者成为地道之人的目标。而把“地道之人”换成“地道的老师”,进而换成“地道的教研员”进行深入思考,在加上很少参与或者从未主持、组织“相约星期二”,相信一些教研员如此深思、自省之后,会非常清楚自己真的不太地道。相信,有许多教研员一定会从地道之人出发,组建这个平台与老师们讨论起来,共同成就一番事业。 


3.

“相约星期二”,需要了不起的观察者通过冥想寻找到精彩的话题并进行“正当研究”


有人用启蒙主义时期的诗人波普的一句诗“人类的正当研究便是人”来评价莫里。我也非常喜欢这句诗,它让我突然明白,教育教学的正当研究也应该是人,教研员的进行的学科教学的正当研究必然也是人。有了这个本质的认识,原点的思考,从事教育研究的幸福感油然而生!另外,从这本书还可以看出莫里是一位了不起的观察者、冥想的巨人,就是因为他有常人不备的观察与冥想,“相约星期二”才会有一个个创新的话题及精彩。而一位教研员要想把“相约星期二”搞好,肯定要做个了不起的观察者,肯定要在冥想上下功夫。事实上,教研员的观察力、冥想力本身都是很强的。


当下,各地教研员每一学期都要安排、参与数次活动,也就是说没有一个教研员不与老师相约的,但将这些活动与“相约星期二”相比,大多比较随意、一言堂,可以说是一种“形式主义”,相信大多数的教研员不会反对这一认识。


4.

“相约星期二”一定能创造出生命力极强的教育奇迹


中小学各学科教研员如果能够在当地建构一个“相约星期二”平台,就一定能在自已教育教学生活的区域中创造生命力极强的教育奇迹。“相约星期二”其实就是主题化讨论,我一直认为,讨论是人类成长、科学发展过程中最简单、效果最好的、永远不可缺少的思想,人是不能离开讨论的。而当今世界,教育上运用讨论创造世界奇迹的是意大利的“瑞吉欧教育理论体系”,特别著名的学校就是迪亚纳学校,这所学校原是三流的学校、三流的学生、三流的教师。十年期间,他们每天坚持一个小时的讨论,校长与教师们共同讨论每天的教学得失,明天的课怎样教得的最好,放弃传统的备课,结果产生了这一理论。这是讨论改变一所学校创造教育理论的经典案例。中小学各学科教研员假如每周与当地老师相约,就教育教学上的诸多问题进行一两个小时的争论,坚持十年、二十年,该教研员所负责的学科会有什么奇迹产生,只要坚持做了的教研员,才会有让人们震惊的答案,不去做、形式主义地做、做几个星期就放弃的,肯定不会有让人满意的结局。


而中小学的各门学科需要讨论的话题太多了,每个县市都有很多学校,每一年,一所学校就某门学校承担一个话题与教研员“相约星期二”,很容易做到。我们应该共同坚信,只要教研员与老师们共同做下去,教育奇迹一定会接踵而至。


三.教研员应该用一生爱着自己喜欢的事业


让我崇拜的教研员有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张庆、高万同、高林生、孙景华等,从这几位老人身上,我学到了如何用一生爱着自己的事业。他们早已经从教研员的位子上退了下来,但他们没有停止小学语文的教学研究,没有停止大量的阅读与写作,没有停止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已近古稀之年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主编、著名特级教师张庆先生,高度近视,这两年生病在家,还完成了30万字的语文教育思考。我拜访过张先生,老人藏书上万,老人在电脑前使用五笔输入法盲打非常认真地撰写文章,这一形象永远地刻在我的大脑中。而这几位老人,给省内外众多教师留下深刻印象,他们用一生爱小学语文教育,他们特别尊重、喜爱年轻教师,值得一线老师学习,也值得万余名教研员学习。


一生爱着学科教育教学事业的教研员,一定是个读书者,一定会用一生去读书。教研员为什么要大量阅读,不必赘述,每位教研员都非常清楚。


一生爱着学科教育教学事业的教研员,一定是个研究者,一定会用一生去研究。各地学科教学是参差不齐,如果教研员都不深入研究,当地的学科教学不可能向前整体推进。有两个例子值得教研员们思考:


例一:哈佛大学的莱特教授研究过“为什么有些学生在哈佛的经历很成功,而有些学生却不行呢?”这是一个既平凡又不能忽视的问题。在长达 16年的研究中,莱特教授先后采访了 1600多名哈佛学生,最后写出了主题为“合理安排时间、主动和教授接触、混合选课、选读作业量和考试次数多的课程、组成学习小组、经常写作、学习外语、培养业余爱好、遇到问题不要逃避”的《大学生活快乐指南》,这九条也就是哈佛的九个校训。 


中小学各个学科诸如这类平凡而不能忽视的问题相当多的,比如语文学科,为什么有的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有的学生错误的姿势,几年甚至一生也无法改变?为什么学生害怕写作?为什么学生课外阅读量那些少?……这些问题教研员要不要大量采访师生、学校领导、学生父母,最后拿出一个有说服力的东西来?


例二:著名历史学家陈垣先生写过一篇《元也里可温教考》的小文章,陈先生为了搞清《元史》中不时出现的“也里可温”这个词的含义,就把 210卷的《元史》全部读了一遍,把所有“也里可温”的条目全都抄录下来,然后把蒙古白话写成的《圣旨碑》和其他元代书籍里有关“也里可温”的材料进行参证,终于发现“也里可温”就是元朝基督教各种派别的总称。这也是陈先生“竭泽而渔”治学方法的一个例子。 


用今天的眼光看“竭泽而渔”,恐怕选择“竭泽”者不多了。很多人说,这个时代的人变得越来越浮躁了。我国万余名教研员是否远离了浮躁,是否愿意借用这一治学方式来研究学科教学?



一生爱着学科教育教学事业的教研员,一定会带领当地老师研好课,备好课,上好课。现在各地教研员每年都要检查教师备课、听课。在备课方面,全国教育报刊杂志均做过讨论,但现在的备课还是问题多多。现在中小学,上课前认真备课的少了,把别人的教案抄上自己备课本上的多了,简简单单、潦潦草草地为了检查而去备课的多了,上完课才把教案补上的大有人在。面对这种现象,我想说说著名特级教师张庆先生。张老师最近在家教起小孙子、小孙女,给孩子讲《论语》。对于张老师来说,讲《论语》是小菜一盘,但张老师每次给小孙子、小孙女上课都要备课,都要查找大量资料,一个个字地查阅,写出几页纸的教案,确保“上课”质量,讲之前还将于丹讲论语的录像反复看看,最后才正式开讲。这是没有人检查,也不需要任何检查的家庭教育,这个例子可谓经典,教研员可以用来引领老师备课,所有老师看完张老师的这个例子之后,自己该怎么进行备课改革,应该是不言而喻。而对教研员本身来说,每一次研讨活动,也应该有着这样的准备,“永远不打无准备之仗”对教研员来说不应该是一句空话、大话、套话。

一生爱着学科教育教学事业的教研员,一定是个幸福者,一定会用一生来创造幸福。教研员都是智者,对自己的幸福都有着明确的答案。我觉得一名优秀的教研员应该思索、实践,让自己所属区域的师生幸福指数提高。相信,所有的教研员都在为当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快乐、幸福而努力,让自己变成师生共同成长中的创造者和引领者。

内容来源丨第一语文。作者系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高子阳:2021年,给家长十条建议

找寻通向真善美的教育之路

卓越的教研,造就卓越的教师
一条能够带给教师乐趣和幸福的道路
......

作者说明:一朋友约我周末给一个非常特别的培训班讲座,为什么特别?因为他们是中小学学科教研员。对于我这个小学普通老师来说,这是首次,我也感觉压力非常大。讲什么呢?想了许久。想着想着,想起了我曾经发表在《人民教育》上的这篇文章(2008年第 17期)。我赶紧到网上查找,把自己 12年前写的文章,读了一遍又一遍。我觉得,那时候的我,胆量挺大的,居然敢思考他们的事。而如今读下来,觉得 12年前的这一思考,没有过时。因为很多教研员与这几点还是有距离的。想到这里,我知道讲什么了。不过,这篇旧文,还是值得一读的。 ——高子阳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我唯愿保持住一份生命的本色,一份能够安静聆听别的生命也使别的生命愿意安静聆听的纯真,此中的快乐远非浮华功名可比。——周国平(《【致友人】什么是新教育?怎样加入新教育?新教育怎么做?》)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向着青草更青处——深耕十大行动,共享幸福完整》)

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朱永新(《教师幸福‌‌来自‌‌美好关系——朱永新教师节致新教育同仁》)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