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课堂革命如何才能真正发生呢?——理想课堂的深度追问

陈宝生 许新海 守望新教育 2022-04-17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课堂是教育的主战场,课堂一端连接学生,一端连接着民族的未来,教育改革只有进入到课堂的层面,才真正进入了深水区,课堂不变,教育就不变,教育不变,学生就不变,课堂是教育发展的核心地带。只有抓住课堂这个核心地带,教育才能真正发展。——陈宝生

新教育理想课堂的“六个纬度”:整合度、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延展度、练习度。新教育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落实有效教学的框架;第二重境界,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的魅力;第三重境界,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朱永新

新教育认为,理想课堂应该放在一个更大的背景中去理解与思考,这个背景是全部的新教育实验,只有将新教育的“营造书香校园”等十大行动和“晨诵、午读、暮省”“共读共写、共同生活”“教师专业发展”等看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几个方面,才能真正理解共鸣的理想效果应该是幸福完整。理想课堂变革的力量来自我们对幸福完整的不懈追求,来自新教育实验的行动与坚持。——许新海

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站在自己肩膀上攀升,站在集体肩膀上飞翔!——《新教育》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致友人】什么是新教育?怎样加入新教育?新教育怎么做?》。[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以学生为中心的15个教学策略,重塑课堂教学
“理想课堂”应该是怎样的课堂?——理想课堂的14个必要认知
全学科阅读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将育人方式改革落实在课堂
深耕|构筑理想课堂——关注育人价值的课堂转型
理想课堂与人的幸福——幸福需要教育;教育需要幸福
,,,,,,

课堂革命如何才能真正发生呢?

“课堂革命”要遵循怎样的基本原则?
作者|陈宝生

坚持内涵发展,加快教育由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把质量作为教育的生命线,坚持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深化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掀起“课堂革命”,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陈宝生


为何“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从课堂的战略地位出发,确定课堂教学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课堂是教育的主战场,课堂一端连接学生,一端连接着民族的未来,教育改革只有进入到课堂的层面,才真正进入了深水区,课堂不变,教育就不变,教育不变,学生就不变,课堂是教育发展的核心地带。
只有抓住课堂这个核心地带,教育才能真正发展。
从现实课堂的问题出发,确定课堂教学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课堂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在某种程度上说,课堂模式基本决定人才培养模式,我们现在的课堂,也就是现在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很难培养出学生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一堂“好”课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如何上出一堂“好课”?》)
当下传统课堂有三大无法破解的难题:
1、传统课堂无法破解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
传统课堂是教师拿着一个自己事先预备好的备课簿,面对有个性差异的学生去讲同样一个内容,这样的课堂没有办法满足全体学生的发展,也根本找不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途径,收获不到很好的德育教育效果。
2、传统课无法破解教师进步和职业幸福感的问题。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拥有教育的职业幸福感,是教师进步的两个标志。教师有自己的信仰,能够解决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是教师的进步的两个条件。
我们的传统课堂教师在唱独角戏,填鸭式的满堂灌,布置大量的课后作业,使学生没有时间去思考、提问,根本无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学校课堂转型有哪些指标性特征呢?“核心素养”如何习得养成?》)
课堂上没有精彩的知识生成,看不到学生精彩的表现,时间长了教师就会产生职业倦怠,就会失去职业幸福感。
3、传统课堂无法破解学生的素质和应试水平共同提高的问题。
我们在考试制度不变的情况下,很多学校通过补课,办特长班,学生通过课外补课,来提高学生成绩,难以落实国家多年以来提倡的素质教育要求。


“课堂革命”要遵循怎样的基本原则?
始终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受教育者提供个性化、多样化、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促进学习者主动学习、释放潜能、全面发展。
这就是我们发起课堂革命的总的原则,也是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学为本。
课堂教学改革需要坚持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1、以学生为中心
一切从学生出发,我们做任何工作必须考虑学生喜欢不喜欢,愿意不愿意,拥护不拥护,答应不答应,发展不发展,这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新课堂的“预习”和“展示”两个环节体现着以人为本教育观念。
2、坚持素质教育在课堂
我们必须把课堂作为教育的主战场,不能离开课堂谈素质教育。离开课堂搞素质教育,其实就是把掌握知识与能力提高,品质的培养,健全人格的构建割裂开来。我们搞课堂教学改革,必须寻求素质教育在课堂的正确途径。
3、坚持教为学服务
我们的填鸭式的满堂灌的教法已经不能满足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必须建立教是为学服务的理念,所有的教必须服从服务于学,构建一个以学为中心的课堂行动模式。
课堂革命如何才能真正发生呢?
全面启动自恢复高考以来最系统、最全面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推进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克服“一考定终身”弊端。
这就表明,国家正在用人才选拔制度改革,撬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即通过新考改撬动新课改,也就是要充分发挥高考的两大功能,即科学选拔人才和科学育人的功能。
课堂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一蹴而就,课改是一场心灵的革命,课改是一场教育观念的革命,课改是一场课堂技术的革命,课改更是一场行为的革命。
1、课改是一场心灵的革命
今天的中国基础教育存在许多问题:
学生厌学,教师厌教不是个别现象。只顾个别好学生,不顾全体学生的所谓精英教育比比皆是;只顾升学不顾学生全面发展,把升学率当做教育的GDP的做法被推向极致;只顾学生发展,不顾教师成长与发展致使教师失去了职业幸福感等等。
这些问题的产生有许多人喜欢把它归结为教育体制与机制,但我更认为与我们的课堂培养模式的落后密切相关。可以这样说,基础教育的所有问题最终都会反映到课堂上,目前我们的课堂模式根本不能实现让学生真正发展。
这种课堂很难培养大批优秀人才,这种课堂真正受害的是我们的孩子,当然没有人才也害了国家。
如果我们的内心始终想着孩子的发展,始终想着民族的未来,我们就会从心灵的深处有一种从油锅里捞孩子的历史紧迫感。
面对孩子和充满希望的家长,我们必须寻求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最好的自己的方法。改不改是责任问题,是良心问题。所以课改首先是一场心灵的革命。
2、课改是一场观念的革命


课堂教学改革不是对传统课堂的修修补补,而是对传统课堂的颠覆性改革。要求我们真正树立崭新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课堂观和教学价值观。

我们提倡这样的教育观:解放学生,发展学生;不唯师,只唯生;不唯教,只唯学;最终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我们提倡这样的学生观: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最好的自我。
 
我们提倡这样的教师观:教师是学生学习激情的点燃者,教师是学生学会学习方法的传授者,教师是学生攀登知识高峰的引导者,教师是学生破解知识难题和人生困惑的点拨者,教师是课堂教学资源的整合者。总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
 
我们提倡这样的课堂观:学习必须变成学生自己的事情,学习必须发生在学生身上,学习必须按照学生的方式进行。

我们提倡这样的教学评价观:以学定教,以学评教,以学助教。教育观念的革命才能带来教育方法和教育行为的革命。

3、课改是一场课堂技术的革命
我们的良好愿望和先进理念只有落实到教育方法上,才能真正实现我们的教育理想和教育目标。我们必须遵循学生人性发展的需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遵循知识发展的逻辑规律,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

当前,全国许多学校在教学模式改革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比如杜郎口中学,派尼小学,兖州一中,昌乐二中等等。这些方法虽然各有特色,存在一定的差异。

但这些模式的共同特点都遵循了预习、展示、反馈三个基本的教学流程和教学模块。

我们要根据各地的实际和自身的文化背景认真学习研究和借鉴。我们要积极引导教师掌握课改的核心技术。对那些课改先进学校我们要科学的评价,要善待这些改革者,不能说三道四,自以为是,更不能讽刺挖苦,批评排斥。

4、课改是一场行为的革命

心态决定我们的教育观念,观念决定教育方法,但不论什么样的方法必须变成行动,才能转化成果。想到和得到之间必须做到。所以行动是我们的第一法则。

有许多地方和学校,还热衷于参观学习讨论,在那里坐而论道,而不是脚踏实地的去实践。在实践中的问题才是真正的问题,一个一个的问题和困惑破解了,我们才能真正前进。

我认为,课改不论你说多少话,你思考多少问题,如果我们抓住以上的四个关键,即心灵革命,观念革命,技术革命,行为革命。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就会大踏步的前进,我们的孩子就会得到真正的发展。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服务中心培训中心)

深耕新教育,向教育更深处漫溯
深耕|构筑理想课堂——关注育人价值的课堂转型

【特别推荐】“新课程﹒新课标﹒新课堂”线上专题研训活动(点击文章末尾二维码即可了解详情)

新教育理想课堂的深度追问 

作者|许新海 

构筑理想课堂是新教育最难攻克的项目,也是永远在路上的项目。朱永新先生最早提出新教育实验理想课堂的六个度,即整合度、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延展度、练习度。2008年在浙江苍南年会上,又提出了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落实有效教学框架;第二重境界,是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的魅力;第三重境界,是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无论是六度,还是三重境界,都只是提供给我们观察课堂、理解课堂、构筑课堂的一种范式。对新教育理想课堂的深度追问,应在“六度”与“三重境界”的语境下进行。

一、理想的课堂到底什么样子的

课堂从奴隶社会学校产生起就存在,一直发展到现代社会,其核心的要素,学生、教师、书本、手段、资源等,都没有改变,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课堂的内容与方式伴随着知识更新、科技进步,以及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发生改变。在中国,特别是新课程改革以来,课堂变革成为教育最热门的话题,从洋思到杜郎口,从生本课堂到翻转课堂、随着现代传媒的介入,课堂改革的信息铺天盖地,课堂的新模式不断推出。只是,当我们回到每天的日常课堂,特别是广大农村学校的普通教师的课堂里,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课堂还是发生着昨天的故事,教师仍然是课堂的主宰。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所以,理想课堂的样子从需要培养理想的教师开始,新教育理想课堂倡导每一位教师从改变自己开始,从改变自己的课堂教学理念、方式方法、知识结构等开始,让我们每一个人的课堂既有形、更有神,做到形神兼具。

二、课堂中知识学习的作用在哪里

许多专家总是说,课堂中知识的学习不重要,而获取知识的能力最重要。其实,当下的中国课堂,知识本身的学习与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样重要。所以,新教育认为要不断挖掘知识的魅力,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关注知识本身。我以为,在基础教育阶段,人类最基础性的知识、核心知识对人的成长仍然具有奠基性、根本性作用,当专家们批评我们的教育是为了获得知识而学习,不是为了探求真理而学习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想过,获取知识是探求真理的前提条件。知识,学习,兴趣、探究欲是重要的情感基础,所以,我们在课堂中要挖掘知识的魅力,就是要让学生喜欢学习知识,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探究欲望与兴趣,这是理想课堂的重要追求,也是知识学习的首要作用。只有发挥这一作用,才能带来更优秀的成绩与成就。


三、理想课堂的深刻共鸣有模式吗

当我们讨论知识课堂、生活课堂与生命课堂的历史演变与当下取向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就每一堂课本身而言,知识、生活与师生生命所在的场域不一样,其体现的价值取向也是不一样的。不同学科、不同学段、不同内容,都有其不同的要求,所以,不需要也不应该有统一的共鸣标准。但是,新教育认为,理想课堂应该放在一个更大的背景中去理解与思考,这个背景是全部的新教育实验,只有将新教育的“营造书香校园”等十大行动和“晨诵、午读、暮省”“共读共写、共同生活”“教师专业发展”等看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几个方面,才能真正理解共鸣的理想效果应该是幸福完整。理想课堂变革的力量来自我们对幸福完整的不懈追求,来自新教育实验的行动与坚持。

四、未来教育愿景下的理想课堂还有多远
    
此事看似寻常,实则令人思量。还是学生时,我读过叶永烈的科幻故事《小灵通漫游未来》,觉得“未来”是那样的神奇,令人向往;但又是那样的遥远,远得似乎非常不真实。

这才不过30年的光景,我们海门籍科学家崔维成、崔维兵、顾帅华分别参与设计的“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神舟号”太空飞船、“天宫二号”空间站,已经下五洋捉鳖、上九天揽月了。原本不可预知的“未来”,竟然成为就在身边、眼前发生的事情。

崔氏兄弟是20世纪80年代从海门考入清华的,顾帅华2000年还在海门读书,不敢贪功说他们创造的巨大成就一定有来自海门教师的贡献,但是我却常常列举他们的例子,借以提醒身边正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仁要有“未来教育”的理念。因为知识的更新、科技的创新、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快,特别是以互联网产业兴起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给我们生存的世界带来巨大的变化。如果教师不求进取,活在因循守旧中,对学生照搬书本,应付以浅知陋见,势必会被时代无情地淘汰。反之,如果教师着眼未来、乐于学习,对学生授之于法,激发兴趣与好奇,则善莫大焉。

那么,未来教育是什么样的呢?对此,卡塔尔教育科学与社会发展基金会面向全世界600位教育专家进行了调査,获得了许多值得关注的结论,比如,未来最被重视的将是个人能力;未来教师的最大任务将是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指导;在线内容将成为人们未来获取知识的第一来源;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课程将会替代标准课程的绝大部分市场;大数据将成为构建教育社区的得力工具,等等。


由此课堂的时空越来越大,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元,课堂的个性越来越强,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美国教育部已经把未来教育列入国家战略去推动,发布了2016国家教育技术规划和支持个性化专业学习的新承诺,提出要启动未来准备联盟、未来准备合作伙伴项目,发起未来准备倡议、签署未来准备学区保证等。可以预见,未来教育模式也必将对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我们应该而且必须主动进行前瞻思考,迎接未来挑战。我们未来的学校将成为学习中心,主要是为学生学习服务。这里首先应该是资源中心,拥有丰富的学习资源(网络资源、实物资源、人际资源等),可以提供给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选择。其次应该是体验中心,提供给学生各种体验学习的项目与活动,以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学习经验,体现其实践性、探究性、创造性的特质。还应该是交流中心、共同成长中心、为学生的生命成长服务,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是学习成长的核心要素,学习共同体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可以想见的是,顺应“E时代”背景的未来教育、“智慧校园”将实现校园内各种资源之间的网络感知,建立人人参与、家校互动并向外拓展的在线学习平台,形成互联互通的云服务体系,学生可以根据学习需要“选课走网”。另外,可以对学校教育教学、生活服务、安防环境等信息进行即时采集处理、实现学校管理与服务的智能化。

我们未来的教室将成为学习室,是基于学生的“学”而建设的,在原有硬件基础上,广泛应用移动互联、云计算、智能终端等科技发展成果,不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条件的限制,既可以是真实情境下的实物学习场所,也可以是多屏互动技术下的虚拟学习空间。

这里拥有更丰富的元素,是图书馆,是阅览室,是实践场,是探究室,是操作间,是展览室;是信息站,是资源库,是习惯养成地,是人格成长室,是共同生活所,是生命栖居室。我曾经参观过台湾一所小学的英语学习中心,那里有水果店、面包房、咖啡屋、飞机舱等许多实物模拟情境学习室,给我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未来的学校应该这样,创造多种真实自然状态下的学习新空间,有可视化的学习资源,有满足多学科实物情境资源,有实物图书馆,有体验创意的创客空间……从而引领一场真正的学习革命。


我们未来的学习将是个性化定制的学习。杜威说:“如果今天的学习方式依然如昨,我们就是剥夺了孩子的明天。”由蒲公英教育智库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的主题是重构学习,与会专家认为,从经济全球化到“互联网+”,从大规模标准化制造到制造业4.0定制化生产,世界发展主题的深刻变化,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亟须从单向度、工具化、标准化的培养范式中走出来,适应日益多样性、体验性、深度探究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走向“未来的学习”。未来的学习应该是“无处不在的资源,随时随地的学习”。所以,未来教育需要基于学生的核心素养,重构学校课程,让课程资源更丰富、课程结构更合理、课程实施更高效、课程评价更科学。未来的学习将真正做到以生为本、以学为中心,构建以脑科学、大数据、专业深耕、科学积累、学习流程、内容情景、资源平台为支撑的课堂学习生态,通过课程与课堂重构、技术与评价运用、学程与流程再造来“重构学习”,采取体验式学习、合作式学习、混合式学习等多样化的方式,帮助学生找到学习潜力的方向和成长的动力,真正实现个性化定制。智慧校园网络则通过收集大量数据,全面跟踪和掌握学生特点、学习行为、学习过程,更准确地评价学习效果,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

作为新教育实验的践行者,崇尚的教育价值追求是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我始终认为,教育应给师生乃至父母带来幸福与快乐,带给学生完整健康的身心,每一个人成长为最好的自己。——这正是“未来”对我们最高的期待。当然,未来不是我们要到的地方,而是我们要创造的地方。

(《教育研究与评论》2016年10月第5期 许新海 文)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我唯愿保持住一份生命的本色,一份能够安静聆听别的生命也使别的生命愿意安静聆听的纯真,此中的快乐远非浮华功名可比。——周国平(《【致友人】什么是新教育?怎样加入新教育?新教育怎么做?》)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向着青草更青处——深耕十大行动,共享幸福完整》)

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朱永新(《教师幸福‌‌来自‌‌美好关系——朱永新教师节致新教育同仁》)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