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郝晓东:新时代教师自主发展的困境与路径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新课程评论 Author 郝晓东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教师专业重在通过自主发展来实现。教师不是被学校、教育行政部门被动改造的客体,而是一个有情感、认知、意志的能动的人。人不仅会把客观世界视为认识、改造的对象,而且把自我也视为认识、改造的对象。——郝晓东

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专业写作,站在自己肩膀上攀升;专业交往,站在集体肩膀上飞翔!——《新教育实验》

遇见美好,向美而行——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做最美的自己!
.......

新时代教师自主发展的困境与路径

原创|郝晓东 
来源|新课程评论

郝晓东,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理事,新教育网络教师学习中心执行主任。

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是教师自我经验的嬗变。教师要实现真正的专业发展,就需要从“他主”式发展向“自主”式发展转变。只重视教师“被动性发展”,忽视“主动性发展”,把教师当作被塑造和规训的对象,会削弱教师发展的主动性,引发消极应付和形式主义。自主发展指教师在专业发展中有较强的内生动力,能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自觉主动进行专业学习,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过程。自主发展包括自主发展意识和自主发展行动两个部分。自主发展意识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对专业化发展所经历过程的认知;二是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状态与水平的一种认识;三是教师对自己未来专业化发展的规划认识。从行动方式来看,自主发展行动主要包括:自主研究教育教学,提升教育水平,特别是课堂教学水平;进行专业阅读和专业写作,反思教育经验;通过线上线下,向国内外名师专家请教;加入专业发展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等。
囿于长期以来学校内外和教师主客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师自主发展面临不少困境,通过文献梳理发现,这种困境主要来自内外两方面。外部方面有教师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学校文化、激励机制、学术支持等;内部方面有自主发展的意识、动力、能力、途径,职业认同,职业规划等。现有研究主要从社会、教育体制、学校管理、教师个体等方面分析,而从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角度来探讨教师自主发展的困境和解决路径的成果还不多,本文将从这些角度展开分析。
01
新时代教师自主发展的困境分析

自主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当前,国家在整体脱贫的基础上正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国际局势异常复杂,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根本任务。未来,教育将更加注重公平、个性化,更加重视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的提升。但长期以来受“外铄”型培训模式和学校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师自主发展面临职业认同不够、反思能力不足、专业交往缺乏、自主时间不多的困境。

(一)职业认同不够
认同感是人们精神稳固的源泉之一。教师职业认同是指教师认识到职业有意义和价值,自觉把职业规范内化到自身的行为中。职业认同包含“教师职业价值的认知,教师职业角色定位的把握、教师职业情感的建立和教师职业责任的履行”。按照认同的程度,职业认同感可分为三种境界:一是作为谋生的职业;二是实现个人价值的事业;三是如皈依宗教一样,把教师职业视为与生命融为一体的志业。
现代社会,行业竞争激烈,教师工作既复杂又压力大,许多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不高。究其原因,一是教师职业专业化不充分、入职门槛不高但又比较稳定有保障。一些教师在选择教师职业时,并不是基于生命的内在需求,而只是“用职业满足谋生的需求”,把职业作为养家糊口的工具。工作的价值和意义主要建立在教育之外的报酬、荣誉、职称上,工作的积极性与通过工作获得的报酬和荣誉等有关。如果能得到,积极性就高,一旦得不到,工作就容易消极,久而久之容易滋生职业倦怠感。二是教育工作时间长,工作对象复杂,工作压力大,工资收入不高。因此,许多教师虽身处教师岗位,但内心不喜欢、不认同教师职业。一个内心深处不认同教师职业的教师,很难对工作有执着的追求,很难以主动、愉悦的心态投入工作,很难投入持续的情感,很难有积极的自我肯定,也几乎不可能主动追求专业发展。
(二)反思能力不足
反思是自主发展的关键。“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自我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之依据的‘异位’解析和修正,进而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在于经验加反思。人的认识和行为常常受潜意识的支配和影响,反思的关键在于潜意识的显意识化,善于反思者相当于给潜意识安装了“监控仪”和“导航仪”,避免了在教育教学中的习焉不察和执迷不悟。许多教师反思能力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缺乏批判性思考的意识。习惯于听从上级或专家的指挥,很少思考做法是否合适,背后的理论是什么,为何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二是理论素养薄弱。反思的实质是理论与实践的对话,理论知识不够,反思就缺乏深度,有的甚至把反思写成总结。三是工作繁忙压力大,没有反思的时间。最好的反思方式是书写,如果长期处于压力之下,会侵蚀工作热情,导致自我反思意识慢慢减弱直至完全丧失。四是缺乏专业指导和支持。反思是对思维的思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自己很难客观评价分析自己。专家因为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宽阔的知识视野,往往能一针见血指出问题本质。有的学校重视反思,但忽视专家指导,只是强制收老师的反思本,导致许多老师反感排斥而应付差事,徒增负担而没起实效。
(三)专业交往缺乏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对于教师自主发展而言,通过专业交往,围绕教育问题交流、对话、辩论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和至关重要的手段。维果茨基曾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最近发展区是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按此理论,教师个体独立学习只能抵达实际的发展水平,只有在专家指导或与同伴交往时,才能抵达潜在的发展水平。
现实中,中小学教师专业交往还比较匮乏,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缺乏同伴互助。受应试教育排名考核的影响,教师之间竞争大于合作,封闭大于对话,许多教师内心深处并不愿意真正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心得。即使遇到难题或困难,也不愿意向同事公开表露,不愿意向同事主动请教。虽然学校有教研活动,但受学校文化、教育资源、教师文化素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常常流于形式,如此教师难以从同伴中获得支持和动力。二是缺乏专家引领。教师长期在一种环境中,思维认知同频化、知识结构同质化,而对各种教育现象和问题的理解又多元化。一线教师缺乏学术权威的引领和点拨,很难突破固化的认知结构,难以走出“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思维盲区。即使听专家讲座和报告,大多是单向、独立听,既得不到专家及时的反馈和个性化的辅导,也很少与同伴深度对话交流,很难将专家讲的知识与自我的实践经验贯通融合。
(四)自主时间不多
闲暇产生智慧。充分自主支配的时间是教师自主发展的保障,不论是专业阅读与专业写作,还是反思与科研,都需要充分自主支配时间。否则,时间被工作填满,精力被事务消耗,疲于应付都来不及,很难有自主发展的意愿和行动。
中小学教师自主时间不多,究其原因,首先是工作时间长。教师工作多,任务重。“据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组2016年的一项调研显示,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周工作时间平均达到545小时,超过法定工作时间25%。”其次是非教学任务多。据李镇西的调研统计,中小学教师“真正用于教学及相关准备的时间在整个工作时间中占比不足1/4,剩下的3/4是更为耗时耗力的非教学任务”。非教学任务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参与完成各级各类的检查任务,参与完成学校临时交办的非教学任务,完成各级各类网上学习或是宣传任务。“工作留痕”现象滋生蔓延,将工作内容拍成图片或录制视频上传至APP、工作群……这些都极大地牵扯和消耗了教师的精力。再次,家庭责任重。中小学女教师多,她们上班要完成学校规定的任务,下班后还要承担家庭事务,特别是要抚养、辅导孩子和赡养老人。当自主支配的时间缺少,无暇学习“充电”,生命之树就缺乏滋养而慢慢干枯,本应是生机勃勃的教育工作就变成日复一日机械、枯燥的漫长劳役,职业倦怠感也就接踵而至。
“双减”背景下,教师的负担有进一步加重的迹象。主要表现为:一是工作时间延长。因为学校要提供课前课后的免费托管,教师就得延长工作时间开展课前课后延时服务。二是工作任务加重。有的学科教师除了完成常规的教育教学工作,还得花时间与精力开展课外辅导和兴趣活动。三是非教学任务增多。有的教师还需参与整理“双减”档案、维护“双减”平台、上报“双减”信息、统计“双减”宣传、上传“双减”周报等非教学工作。
郝晓东:影响人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什么?——我的校园求学与职业嬗变之旅
郝晓东 :乡村教师阅读的三大追问

02
新时代教师自主发展的路径探析

当今时代已从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智能社会,人工智能、大数据、云平台等技术为教师自主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为自主发展提出明确的政策导向。破解自主发展困境,需要从系统论的角度,关注各要素彼此的联系和影响,整体思考,统筹谋划,从增进职业认同、提升读写能力、构建学习共同体、减轻教师负担四个方面同时着力。
(一)增进职业认同
职业认同要回答“我要成为怎样的人”。职业认同感高的教师,身心合一,工作、生活与学习融为一体,对学生和家长呈现真实的自己,能与同事敞开心扉真诚互动,共同进步。反之,则是把生命与职业分割,身体与心灵分裂,自我与学生疏远,不仅不会自主发展,而且容易深陷职业倦怠的泥潭之中。新教育实验提出寻找“生命原型”,就是启发教师思考以谁为“自我镜像”,希望成为谁的样子,从而以其为学习榜样来对当下的行动重新做出选择。
美国教育学者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一书中提出实现自我认同与自我完善的三条路径——“遇见导师”“选中学科”“心中教师的召唤”,对职业认同也有启发。所谓“遇见导师”,即遇见关键他人。导师的力量在于唤醒内心去认识真理,导师既训练学习技能,又会引导内在灵魂和价值观。所谓“选中学科”,即真正热爱知识。只有真正热爱学科知识,才能达到“我就是这个学科”和“这个学科就是我”的境界。所谓“心中教师的召唤”,即真正热爱教师职业。帕尔默说,如果某项工作不能令教师出自真心地感到欢快,教师就要考虑放弃这项工作,当教师投身去做的事情,与教师的自我认同相悖、与本心相违时,那教师多半是在加重对外部世界的渴求。
(二)提升读写能力
批判性思维缺乏,理论素养薄弱是反思能力不高的主要原因。专业阅读与专业写作是提升批判性思维和理论素养的有效手段。专业阅读区别于大众生活中的消遣性阅读,是指以知性阅读的方法研读教师专业所需要的根本性书籍,旨在构建一个知识结构合宜的大脑。知性阅读是指通过对书籍的批注、梳理、批判,领会并内化知识的过程。根本性书籍主要包括三类:第一类是指奠定教师学术根基的经典书籍;第二类是在童年至青年期阅读过,并深刻影响一生的书籍;第三类是成为思考教育教学原点的专业书籍。
当前中小学教师专业阅读和专业写作的能力不高,缺乏读写习惯是普遍现象。专业阅读能力弱。许多教师阅读量少,阅读面窄,偏重阅读一些畅销类书籍,如教育散文、教育感悟或教学技巧和方法,对于有难度的专业书尤其是经典书,不愿读或读不懂。如何进行专业阅读?一是创建校内共同体,或加入在线专业学习共同体,通过线上线下、校内校外、自读与共读相结合的方式,创设阅读氛围,解决“如何读”的问题。二是借助专家或专业机构推选的书目。如新教育实验组织专家研制教师必读书目,根据不同类型和需求,推荐出了100本经岁月积淀和学术界普遍认可的经典书,解决“读什么”的问题。三是邀请专家导读,开展对话交流,解决“读不懂”的问题。四是阅读与写作结合,以“输出”带动“输入”,解决“读后记不住”的问题。
写作能提升观察能力、资料搜集能力、分析与论证能力和整合能力。但许多教师日常除了写教案、总结,不愿意写作、不擅长写作,甚至惧怕写作。究其原因:一是受学生时代应试作文的影响,写作内容和形式模式化,存在畏难心理;二是阅读量少,阅读质量低;三是写作与日常教育教学脱节,写作没有成为记录、反思、表达教育实践的工具;四是缺乏专业的指导和共同体的影响。
针对上述现象,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将专业阅读与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有机融合。提倡在阅读中批注、每日打卡、相互点评,形成共读共写共做的共同体,解决“不想写”的问题。第二,强调与实践相关联。提倡撰写教育叙事、教育评论、教学实录、教育随感,把自己的教育生活当作写作的源头活水,把专业写作作为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工具,解决“没内容可写”的难题。第三,“注重事实、学理和逻辑,强调客观地呈现问题,反对任何形式的抒情化、浪漫化写作”,解决“不会写”的问题。四是主张师生共写随笔。即师生通过日记、书信等手段,省察思想认识、日常行为,观察生活,彼此沟通,促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解决“写了没用”的问题。
(三)构建学习共同体
促进教师的专业交往,关键在于构建专业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是有共同价值观的学习者与助学者为了共同目标,聚在一起合作、交流、对话、学习的集体。“共同体”这一概念最早由启蒙运动代表人物卢梭作为社会概念提出,在教育中使用描述“共同体”的是杜威,在其《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虽然没有使用“共同体”这个概念,但描述了“共同体”的内涵。
打破教师之间的隔膜状态,解决教师个体缺少关联,研修活动缺乏实效的问题,“形成对话传统,在专业阅读、专业写作的基础上,借助专业发展共同体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构建学习共同体,有利于营造认同教师职业、理解教育价值、倡导教育创新的教师专业伦理文化,促使教师自主发展;有助于增进教师自由表达教育观点、坦诚交流教育经验、勇于教育创新,凸显教师自主发展的群体效应;有利于促进教师自主发展的学习、实践、合作交流,拓展教师发展空间。
构建专业学习共同体,关键在于把握以下几个要素:一是有合宜的场所和定期的时间;二是有学术权威的引领;三是去行政化,营造自由宽松的学术对话氛围;四是以外在的奖赏和必要的制度约束为辅,以发掘知识本身的魅力为主,享受探索知识的乐趣;五是有真正热爱知识,热爱学习且有热心和责任心的骨干成员。
构建专业学习共同体可以采取几种形式:一是教研组型。以学校日常的教研活动为依托,纳入学校的正常计划中。二是读书会型。校内组建跨学科、跨年组的读书会。三是校外共同体型。四是在线型,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远程与全国各地的专家、教师组建“云共同体”。教师突破时空限制,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开展学习,是未来重要的发展趋势。
新教育实验成立的由高校专家、一线名师担任讲师的新教育网络教师学习中心(简称“新网师”),就是基于“互联网+”的思维对学习共同体模式的一种创新和探索,为有自主发展意愿的中小学教师搭建了学习、交流和对话的在线“云共同体”。“新网师”以新教育实验理念为指导,采用“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混合式授课模式,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理想追求,为教师教育探索新范式,为教师专业发展赋能。“新网师”通过专业阅读和专业写作提升自主发展能力;通过寻找生命原型、撰写生命叙事,增进职业认同,唤醒生命成长的自主意识;通过系统的理论和实践课程,构建知识结构合宜的大脑。“新网师”由选修课程、学员群组、在线授课、课程资源和学习环境五个要素组成,五个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了聚集效应、互惠效应和共生效应。成立十多年来,“新网师”累计有4万余名中小学教师自主参加、自主学习、自主成长,为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探索出一种新的范式。
(四)减轻教师负担
按照负担的来源,教师的负担包括家庭负担、学校负担和社会负担。从教师的职责来区分,学校负担又包含分内负担和分外负担。减轻教师负担,在这里主要指减轻学校负担中的分外负担。为了减轻教师负担,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2019年专门下发了《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的文件。从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统筹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统筹规范精简相关报表填写工作、统筹规范抽调借用中小学教师事宜四个方面做了详细的规定和要求。
那么,如何避免文件落实不够而成为摆设呢?一是党委、政府部门树立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对教师的各种负担进行全面的摸排,制定减负正向清单,凡不在清单中的项目,不得进入学校,从而达到精准减负。二是优化、规范现有涉及教师管理、评价、考核的制度,形成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三是改进工作方法,减少不必要的表格填写和材料汇报。不片面强调“工作留痕”,不简单以照片和视频上传工作群作为考核标准。四是整合与教师和学生有关的信息平台,加强资源共享,实现“教育一张网”。五是将“为教师减负”和“为学校减负”作为重要的督导内容,定期组织督导,并把督导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考核的重要内容。此外,从学校层面,管理上能以人为本,多一些人性化方式,给教师创造一种和谐宽松的氛围。从教师自身来说,需完善自身知识和能力结构,提升自我管理能力,有效管理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对于部分学校在落实“双减”过程中给教师新增的工作负担。一是切实落实教育部关于教师灵活上下班的文件精神。二是补充音、体、美专业教师,减少学科教师充当兴趣班教师的现象。三是提高教师作业设计能力、命题能力,避免盲目地用“题海战术”增加学生作业负担,也增加自己的批阅负担。四是建构以校为本的高质量学校作业体系,节约教师的精力和时间,提高教师布置作业的精确性和有效性。五是学校统筹各学科教师的作业量,避免有的教师多布置作业,挤占学生时间,抢占其他学科的时间。六是减少教师参加迎接检查、整理档案、调查填表等非教学任务,减少检查教案、听课笔记、成长档案等工作中的形式主义成分。
教师专业重在通过自主发展来实现。教师不是被学校、教育行政部门被动改造的客体,而是一个有情感、认知、意志的能动的人。人不仅会把客观世界视为认识、改造的对象,而且把自我也视为认识、改造的对象。教师应该是专业发展的主人,因此,应根据当下的困境,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强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增强主体意识,激发自主性,实现自主发展。
注:本文刊发于《新课程评论》2022/1「专题」栏目。本文摘要、关键词与参考文献等详情见纸刊。
新教育实验的实现路径——没有教师的成长,就没有学生的发展
新教育实验的教师成长——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
当前教师遭遇的三大问题——教师的专业化表现与真正的专业化要求有哪些差异?张志勇:教师必须具备的三条“专业智慧”
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要途径
陈大伟:如何在教育写作中专业成长
教师专业成长的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
知识社群: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路径
......
分享美好,致敬原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陈东强(《向美而行:新教育实验通识与实践五十讲》)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