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卢志文:给成长型教师的四个建议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新校长传媒 Author 卢志文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专业写作,站在自己肩膀上攀升;专业交往,站在集体肩膀上飞翔!——《新教育实验》

卢志文:幸福是教育的目的方向;完整是教育的质量标准
遇见美好,向美而行——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做最美的自己!
.......


给成长型教师的四个建议作者|卢志文
“觉醒了”是人的第二次生命。
成长不是成为家长、局长、尊长,而是成为一种不断向上“生长”的状态!
2018年美国教育趋势报告当中“成长型思维”入选了美国教育界最关注的20个趋势,并且排在第一位。我们说有生命才会有生长,人有两次生命,一次是出生,一次是觉醒,这是《认知觉醒》的作者周岭在他的书里说的,可见“觉醒了”是人的第二次生命。



成长的阵痛
1、为什么要改变
我们在做课堂变革的过程当中遇到这样一个真实的例子,有一位老师坚持不做课堂变革,他认为他的课堂不需要变革,为什么要改变呢?是学生反对吗?是家长不满意,还是我的班级考试成绩不好,其实也都不是。这位老师上班尽力,做事认真,为人诚朴,班级的考试成绩也不错。但是课堂跟学校其他老师一样,也都是满堂灌的、操练的那种传统课堂。 我们认为课堂变革顺应的是时代的需要,不仅仅是一个应试的需要,但是改变是痛苦的。
所有人都进入了课改,他坚持选择不变,其实不变的理由更好找——教育不能试错,不变才能应万变,改革也不能搞一刀切……这些理由让他觉得不改变,非常有理,于是他坚持自己的教学方法,到期末统测的时候,这位老师教的班级居然成绩大好,甚至超出了年级平均分10多分。我们眼看着这位老师在校园里走路都横起来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因为他对一个期末统测这样的考试是熟悉的,他用他的课堂去实现这一切也不是很困难。

2、改革的阵痛与挑战来自哪里
改革有远期成果和近景成效,在改革的过程中是我们经常遇到的。我们找到了这位老师平时和以前的考试成绩做了分析,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考试层级越高,他的班级考试的成绩就越低,平时考试县区统测都不错,但是高考大考成绩就不理想了。我们知道孩子们未来是要应对时代和社会的挑战,他的教学很显然是有问题的。 但是如何让他觉醒,我们分析了他的成绩之后,跟他讲了这样一些道理,他明白了。
于是他也高高兴兴地参与到课堂变革中来。他才真正地领会到为什么教师不能成为学生的天花板,为什么教育不是注满一杯水,而是唤醒、点燃一个灵魂!他才真正地知道,不是我们把自己已经熟练的技能和掌握的知识转手传授给孩子,这就是教育。当他做了课堂变革,找到了教育的价值和意义的时候,他实际上也是完成了自己的一次觉醒。 我们说人都不愿意做改变,就像一场堵车,人们总以为原因在别人,能做改变的也只能是他者。事实上唯一可以改变的只能是自己。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别人眼中的他者。


成长的觉醒
1、内观,重新认识自己
我们的大脑有三重,需要我们重新对自己有一些认识。

本能脑,源于爬行动物时代,主管本能,速度非常快。
情绪脑,源于哺乳动物时代,主管情绪,反应也很快,而且在大脑当中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理智脑,它源于灵长动物时代,主管认知,这是人类独有的。但是理智脑进化时间短,只有250万年,而本能脑已经有3.6亿年了,情绪脑也有约2亿年。
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很容易被情绪脑和本能脑左右,留给理智脑的时间,做决策的时间太短、太少。
2、成长就是为了主动控制
成长是什么?就是为了主动控制,就是能够实现延时满足。人类天性当中最原始、最本能的部分就是及时满足。很多人虽然嘴上说保持耐心,但是身体却是诚实的,游走在及时满足的边缘。
我们常常高估自己的耐心,沉迷娱乐,醉心琐事,想法很多,放弃很快,盲目勤奋,假积极,计划完美,不坚持,收藏干货但是从此不再点开。
所以,当我们缺少内省这个品质,我们很多的努力都会白费。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那些得寸进寸,长期主义,积累性超越,它就显得愈加可贵。 我们需要认知一些宏观的规律,这对我们作理性的判断很有价值。
比如说复利曲线,它显示的价值积累的普遍规律,就是前期增长非常缓慢,但是到达一个拐点之后会飞速增长,这就需要我们冷静地面对前期缓慢增长,并坚持到拐点。你有没有这个耐心?耐不耐得住这个寂寞?
卢志文:在复杂的取舍中寻找新的平衡,重塑面向未来的教与学
卢志文:底线有守,创造无限——安全第一,才是学校的真第一


3、在舒适区的边缘去扩展自己的行动范围
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舒适区的边缘”,我们都怕在困难区,我们都想待在舒适区。
但是成长在哪里?成长在困难区。我们怎么做呢?我们就把舒适区跟困难区之间的这一段叫“拉伸区”,我们总是在舒适区的边缘,在拉伸区来促进我们自己的成长,它既有成就又有挑战,进步最快。我们常常说跳一跳够得着,就是这个意思。人既然都愿意待在舒适区,我们就有意识地去逼逼自己。
所以,我们有一个很通俗的话,什么叫牛?牛人都是被困难逼出来的。穷则思变,很多被逼进困难区的人获得了改变的勇气和动力,所以我们要在舒适区的边缘去扩展自己的行动范围。 微观规律当中还有一个现象需要我们去认知,我们知道“学习、思考、行动、改变”是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要素。但是学习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行动,行动之后的改变,它比学习本身更重要。 普遍的状况是什么?学习很多,改变很少,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另外一个事实,就是很小的改变却有很大的成就。改变之径是非常重要的,关键在行动。
周岭先生认为,不发生真正行为改变的学习,都是无效学习。我们再看一看陶行知,原来叫陶文俊,你看后来改成陶知行,再改成陶行知。他就知道行动的重要,“知”和“行”是“行”放在前面。王阳明强调“知行合一”,他强调在世上磨,也是这个意思。
今天我们的新教育实验有两句话很精彩:行动,就有收获;坚持,创造奇迹。


成长的建议
罗伯特·凯根有一个人的成长模型,叫“借势修人”。他的《人人文化》这本书当中,在腰封上就有这样的话,叫“如何拥有一个‘悍将辈出、良将如潮’的组织”。
它就是通过技术来磨炼人、修人、提高人,成长就在这个过程中发生。我想要借这个机会给大家一些关于成长的建议——
1、坚持长期主义,实现积累超越
《时间的朋友》当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凡我赶不上的,我就做好准备,到未来等它。”要持续地、长期地守住目标,在一个方向上“蜗行”!这种行为模式,叫做“长期主义”。只有长期主义者,才能实现“积累性超越”。
什么叫“蜗行”?就是像蜗牛那样行动。我们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动物能登上金字塔的顶端,一种是雄鹰,另一种就是蜗牛。它虽然慢,但它不停下,这是很厉害的。数学告诉你,只要每天坚持比别人多一点点的努力,你的人生会大不同。
这几个公式,我相信大家都熟悉,1的365次方还是1,但是1.01的365次方就是37.8,而0.99的365次方就只有0.03。如果我们再努力一点点,或者再退步一点点,再看1.02的365次方,就是1377.4,0.98的365次方就变成了0.0006。
所以一点点的改变,一点点的积累,在时间后面就会是一个很伟大的结果。我们不要沉溺,也不要丢掉,让一个爱好终身相伴。随着时间的积累,你就会收获自然形成的积累性超越。
我有一个小小的爱好叫“灯谜”,没有丢掉,花的时间不多,但是几十年积累下来,我也能走得很远。我平时觉得一个老师或者一个校长应该能够写好一个中国字,于是就用碎片化的时间来练一练。这些碎片化的时间,当它积累下来的时候,也会富有成效。
这种长期主义的积累超越,实际上是一种零存整取,我们说是“加拿大”。什么叫“加拿大”?就是加起来,到时候可以拿一个大的,这就是积累的效应,这就是长期主义的效应。
2、掌握多元思维的模型
菲茨杰拉德说过这样的话:“一个人能同时保有全然相反的两种观念,还能正常行事,是第一流智慧的标志。”
大河奔流,蜿蜒曲折,一往无前,为什么不取直线?一个演员在舞台上表演“勇往直前”,他会怎么做?他一定走圆场,他不会走直线!如果他不知道转弯,不用一分钟就会摔下台去!走圆场,才是真正的“勇往直前”!
科学也告诉我们:两点间,直线最短,曲线最快。道理是直的,路永远是弯的。多元思维让我们告别简单,在手拿锤子的人眼里,满世界都是钉子!
俞敏洪:关于成长的认知、能力、标志和关键词
查理·芒格:成长和幸福的秘诀是什么?——不是因为我们才华横溢,只是避免了愚蠢


3、宏观做背景,微观做决策
查理·芒格说过:“宏观是我们必须接受的,微观才是我们可以有所作为的。”比起那些宏观因素,我们更应该关注具体情境中的决策,就是什么呢?就是不要为宏观问题纠结。
薛兆丰说得非常好,宏观的好坏就是跟全球平均气温一样,你要是关心人的命运,你可以关注平均气温,但是你今天出个差,你只要了解那个地方的气温是多少就可以了,你关注平均气温一点用都没有。
所以抽象的两难在具体情境当中并不难,这就需要我们成为一个真正的行动者,做事的人。在做事的人那里没有这些纠结和乱扯,有的只是一张时间表。在这张时间表上具体的活动安排,当然你必须有你自己的轻重缓急。
4、系统代替目标
亚当斯说:“目标,是为失败者准备的。”为什么呢?你设定了目标,实现之前,持续的失败感;实现之后,短暂的愉快,很快就空虚,要重新设定新的目标,而且大多数情况下你设定的目标不会实现。
当我们用系统来代替目标的时候,情况完全不一样,发展一个系统远比完成一个目标更有价值。
减重30斤,是一个目标,保持标准体重,是一个系统;每天走一万步,是一个目标,每天坚持运动,是一个系统;每天练字一小时,是一个目标,而成为一个书法爱好者,是一个系统;每天写一篇教育随笔,是一个目标,成为一个好老师,则是一个系统。


新教育有一个“三专”模式,它提出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交往,通过“三专”让我们走向卓越。
专业阅读是专家引领,是站在大师的肩膀上,是实践与理论的对话。专业写作是一种自我反思,是教师站在自己的肩膀上超越,是教师与自己的对话。而专业交往是一种同伴互助,是站在同伴的肩膀上腾飞,是教师与同行的对话。坚持“三专”就会走向卓越。
作为我们校长和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牢记福禄贝尔的这样一句话:教育之道无他,唯爱与榜样而已。
我们少用嗓子,多放样子。为孩子寻找榜样,不如家长成为榜样!为学生寻找榜样,不如老师就是榜样!为老师寻找榜样,不如校长做出榜样!把团队带到真实的变革场景中去,肩负使命,一起行动,接受挑战,经历磨难,迎接庆典,并不断总结成长,于是拔节就会自然发生。
新手上路,为什么能够创造这样的奇迹?我觉得相信是一种力量。无限的相信,蕴藏着无穷的力量,就是因为给他一个任务,他行动起来了,于是就能创造奇迹。 

来源 | 新校长传媒。编辑 | 白衣。

卢志文|管理的进化与嬗变:从1.0到4.0卢志文|相信是一种力量
卢志文|让我们和整个世界站在一起
卢志文|未来学校的新思考卢志文|让学校成为汇聚美好事物的中心
卢志文|理想课堂的14个必要认知卢志文|一位好校长如何成就一所好学校?卢志文|底线有守,创造无限——安全第一,才是学校的真第一......

分享美好,致敬原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陈东强(《向美而行:新教育实验通识与实践五十讲》)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