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让学校成为汇聚美好事物的中心——不能用管理公办教育的方式管理民办教育

卢志文 守望新教育 2021-10-25

[置顶关注][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文章摘录——


教育“走向多元化”和“增加选择性”,是中国现实的迫切需要。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否在这个方向上,和在这个方向上走多远,成为衡量中国教育进步的一个重要指标。


中国30年持续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其动力之源是“改革开放”。教育积弊较深,通过体制改革可释放的发展能量巨大。“办好各级各类公办学校”和“大力发展民办教育”,要两者兼顾。前者是保障,后者是机遇。


底线+创造,是推进一切事业发展的铁律。底线有保障,发展无止境。保底靠政府,繁荣靠市场。对于教育,公办保均衡、促公平、守底线,民办抓环境、求发展、促繁荣。一定要两手抓两手硬,坚持两条腿走路。


当学校真正拥有办学自主权,以教育服务提供者的身份成为市场主体,教育家办学才成为可能,教育创新进步、百花齐放、繁荣发展的局面就会到来。——卢志文《不能用管理公办教育的方式管理民办教育》


打造一个校园博物馆聚落——我们从课程结构出发,按照“真、善、美、本、综”五个类别,规划设置自然类、政史类、艺术类、生命教育馆、创意馆五大类型场馆,相继建设了“翔宇昆虫博物馆”“翔宇贝壳博物馆”“王羲之书法教育馆”“翔宇中华灯谜馆”“灵舒创意馆”“瓯江书院·越读馆”,并且依托博物馆开设了很多课程,一些学生兴趣社团也在其中开展活动。


一座博物馆,能建设一组课程群,而且这些课程通常都是跨学科的。如生物、地理、语文、美术、数学、历史、英语,都可以在同一个馆里上课。这里的课程、这样的学习,才是教育应该有的模样。“应试的教育只做题,应景的教育常作秀,应付的教育多做假”,我们特别想说,“应然的教育,要做馆”。


如今,我们的校园博物馆已经成为青少年与历史对话、与文明携手、与科学亲近的文化客厅,以及重要的课程基地和探究场所。那么,我们为什么要不惜代价在校园里建设博物馆?这么专业的博物馆是怎样设计出来的?校园博物馆和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有何不同?校园博物馆与学校课程如何衔接?——卢志文《让学校成为汇聚美好事物的中心》(文章附后)


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朱永新(《让传播美好成为本能,让思考为行动导航》)


不能用管理公办教育的方式

管理民办教育

原创|卢志文

来源|温州教育


“走向多元化”和“增加选择性”是现实的迫切需要


“供销社主任”在商品领域早已消失,但在两个领域却依然存在,那就是教育和医疗。“学位”和“床位”,其紧俏程度,比当年的紧俏物资有过之而无不及!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几乎都是以“选择性”的增加来体现的,无论是产品还是服务。可是,划片招生、电脑派位、取消择校、严管学籍……中国教育的“强制性”、“威权化”、“行政化”趋向愈发严重,这和人性的选择性需求也是相背离的。



一方面我们禁止老百姓的孩子在社区间择校,另一方面,一些“有条件”的家庭,却早已在国际间为自己的孩子择校了。


公办学校均衡办学,减少择校,民办学校放开发展,满足择校,这才是正路!


让家长削足适履地去迁就学校,而不是用多元化的优质服务去满足家长。于是,教育的诸多问题皆应运而生,效率不高、服务不优、发展缓慢,供应不足……这是计划经济的老毛病。哪里垄断,哪里的服务和产品就价高质次,就满意度低,就难发展,就供应紧张;哪里开放,哪里的服务和产品就价廉物美,就满意度高,就快速发展,就供应充足。


在经济和文化领域,那些发展最疲弱的行业,率先开放之后,不仅没有被淘汰出局,反而会迅速提升品质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行业。“抱着的孩子长不大”,“温室里没有参天大树”,“不放心永远不省心”,“不撒手才棘手”,其实道理并不复杂。


因此,教育“走向多元化”和“增加选择性”,是中国现实的迫切需要。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否在这个方向上,和在这个方向上走多远,成为衡量中国教育进步的一个重要指标。



“发展教育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


增加教育投入,“依靠财政拨款”和“吸引社会资金多元进入”,要两者兼顾。


一条腿走路不行。财政投入,只能实现稳定保底;社会投入,才会带来腾飞繁荣。国家经济发展,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大幅增加,很多人认为有这一条就够了。但即便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教育经费拨付比例和数额远高于我们,公共教育经费还显捉襟见肘,不敷使用。加大财政投入保障的同时更要大力吸引社会资金多元进入,教育才有希望。


“加大投入促发展”和“深化体制改革促发展”,要两者兼顾。


体制、机制是最大的生产力。不在体制、机制上改革完善,很多资金投入会如泥牛入海。制度的黑洞用资金是填不满的。必须承认作为计划经济条件下事业单位的学校,资金使用效率非常低下,本来就很有限的教育经费加上极低的使用效率,带来了“资金严重不足”和“资金严重浪费”并存的怪象。


中国30年持续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其动力之源是“改革开放”。教育积弊较深,通过体制改革可释放的发展能量巨大。


“办好各级各类公办学校”和“大力发展民办教育”,要两者兼顾。


前者是保障,后者是机遇。


底线+创造,是推进一切事业发展的铁律。底线有保障,发展无止境。保底靠政府,繁荣靠市场。对于教育,公办保均衡、促公平、守底线,民办抓环境、求发展、促繁荣。一定要两手抓两手硬,坚持两条腿走路。



“发展民办教育需要全社会进一步提高认识”


保底靠政府,繁荣靠市场。义务教育保障公平之外,培育市场,深化改革,多元办学,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是最有效的途径。


民办教育在中国教育边缘行走的命运没有改变。面对假民办盛行,真民办疲弱的现实,很多人产生模糊认识,认为民办教育指望不上,可有可无,管理起来又麻烦,任其自生自灭,政府着力办好公办学校即可。这是极其错误的!


简单化地用管理公办学校的方式去管理民办学校,必然越管麻烦越多。


虽然民办教育应“解决政府教育发展经费不足问题”而生,但民办教育绝不是“政府财力不足时的过渡性产物”,而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由于体制的原因,在发展民办教育的观念和政策上,总体呈现“宏观热,微观冷;高层热,基层冷;外部热,内部冷;口头热,行动冷”的现象,基层民办学校的生存境况非常艰难。


走向“多元化”增加“选择性”的社会发展大势需要民办学校;


激活公办学校的办学活力需要民营机制;


实现教育的“公平”与“效率”需要民办教育!


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应该享受同等的国民待遇——


在民办学校就读的孩子,他们的家长同样是纳税人,这些孩子应该享受政府“生均办学成本”全额补偿。


在民办学校教书的老师,他们和公办学校老师承担着相同的社会责任,他们就应该享受与“公办教师”完全相同的社会保障。


如果说发展民办教育也有“底线”的话,那么上述两条就是“底线”。



“本土教育品牌的培育与成长非常紧迫”


按WTO规则,中国必须开放教育服务贸易。国外投资者将大举进入,那时本土教育品牌更将不堪一击。


不能再走过去有些行业“内斗内行”“外斗外行”的老路,“迎外来和尚,杀自家方丈”。


从“行政办学”到“资本办学”,再到“教育家办学”,需要我们变革体制。


公有制有多种实现形式,经济领域已经有很好的实践,发展思路完全可以借鉴。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是实现教育家办学的根本出路。


过去“名校办民校”的路子,走反了,导致假民办盛行,前路弯弯,教训深刻。


“名校民营”才是正路。将假民办明晰产权,改造成真民办。对那些主要靠收费过日子的公办名校,都可以规范地转制民营。这需要政策上的突破。至今,此路依然是被禁止的。


公办名校,实际上是政府通过长期高强度财政投入和政策倾斜精心培育的产物,由于资源紧缺,成了纳税人为少数人提供的教育天堂。这本身已经有悖教育公平,再加上固有的体制障碍,名校也普遍染上了“名疾”——可称之为 “类国企病”。


这部分学校放开,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注入活力,实现自主办学,完成学校生命的觉醒,将省下大笔财政经费。这部分经费用于薄弱学校改造提升,让普通老百姓的孩子得益,实际上是一种“劫富济贫”,既促进教育公平与均衡,也满足高品质教育服务的社会需求。


至于公益性,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教育服务的方式实现。效率更高,公平性更好。


过去“票子”、“面子”、“条子”、“卷子”搅合在一起的复杂交换,会变得简明而清晰,权力寻租的空间亦将被大幅度压缩。


这里有一个悖论要克服——“因为怕转制过程会带来不稳定,所以才要禁止公办学校转制民营。事实上,恰恰因为宏观政策的禁止,才导致转制过程中的不稳定”。宏观政策的禁止,事实上成了少数既得利益者告状、闹事的理由。而这部分躺在那里混日子的人或既得利益者,恰恰是需要改革的对象。


“名校民营”,实践中已经出现一些有益的探索和突破,如果这种点上的突破,能放大实验,最终变成面上的政策,则可释放巨大的教育发展能量!



“教育改革的牛鼻子:学校”


企业是经济的细胞,企业活则经济兴;学校是教育的细胞,学校活则教育兴


教学围绕“应试”,课堂围绕“知识”,评价围绕“分数”——当我们被三座大山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时候……


我们应该换一个角度更深入地思考中国教育改革的出路——当你一直无法推开一扇门时,何妨拉一下试试!


我把学校分为两种类型:“计划经济下事业单位的学校”和“市场条件下教育服务提供者的学校”。两种类型,两种质态,两样结果。


“计划经济下事业单位”的学校——


任务由上级下达,资金由财政拨给,绩效由领导评价,命运由组织掌握。在这里教育是“任务”。


“市场条件下教育服务提供者”的学校——


任务由需求确定,资金由社会供给,绩效由上帝评价,命运由市场掌握。在这里教育是“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分类方式并不是从办学主体角度出发的——前者是公办学校,后者是民办学校,而是从学校运行质态来进行分类的。


就像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之后的企业,“国资的”还是“民资的”并不重要。学校也是这样。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无论公办、民办,学校都可以成为“市场条件下的教育服务提供者”。


当学校真正拥有办学自主权,以教育服务提供者的身份成为市场主体,教育家办学才成为可能,教育创新进步、百花齐放、繁荣发展的局面就会到来。


政府通过购买教育服务,体现教育的公益性,比自己直接举办学校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服务更好。


教育公平可以更好地实现!



让学校成为汇聚美好事物的中心

原创|卢志文

来源|中小学管理


借助网络,今天的孩子们可以更高效率地获得知识,却也更大程度地远离了真实的自然和社会。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浙江省温州翔宇中学在完善学校标准配套的实验室、图书馆、体育场馆的基础上,以学习和学习者为中心,在校内建设博物馆——不是建一座馆,而是建一群馆,即打造一个校园博物馆聚落——我们从课程结构出发,按照“真、善、美、本、综”五个类别,规划设置自然类、政史类、艺术类、生命教育馆、创意馆五大类型场馆,相继建设了“翔宇昆虫博物馆”“翔宇贝壳博物馆”“王羲之书法教育馆”“翔宇中华灯谜馆”“灵舒创意馆”“瓯江书院·越读馆”,并且依托博物馆开设了很多课程,一些学生兴趣社团也在其中开展活动。如今,我们的校园博物馆已经成为青少年与历史对话、与文明携手、与科学亲近的文化客厅,以及重要的课程基地和探究场所。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不惜代价在校园里建设博物馆?这么专业的博物馆是怎样设计出来的?校园博物馆和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有何不同?校园博物馆与学校课程如何衔接?


 

我们的愿望:

让孩子“和整个世界站在一起”


“和整个世界站在一起”——这是翔宇中学的校训。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校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希望以此快速地将更多的既有知识灌输给学生,但却往往使孩子失去了直接面对真实世界探究新知的经历,失去了拥有智慧的过程。我们知道,真正的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播撒智慧,开启心灵,涵养气质,服务成长。我们必须还给孩子接触真实世界的机会。在现实的办学环境中,带孩子到真实的自然和社会中去不是件易事。于是,我们就想在校园里解决这个问题——建设博物馆。


博物馆对于学校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博物馆一般都具有国际视野。比如:学生在翔宇贝壳博物馆里几乎可以看到全世界最具代表性的真实标本,获得有关这一生命群体丰富、多样的世界性见识;其次,博物馆提供了调动孩子们综合感官的教学途径,面对一粒触手可及的贝壳,孩子们可以把玩触摸它的质感,近闻识别它的气味,敲击倾听它的声音,碾压了解它的硬度……博物馆教育带给学生的宏观视野与直观体验都是传统的学校教育无法企及和难以实现的,因此,博物馆具有独特的教育优势,它给予了孩子以近似人类探索真实世界的状态去获得知识、形成智慧的机会和平台。


一座博物馆,能建设一组课程群,而且这些课程通常都是跨学科的。如生物、地理、语文、美术、数学、历史、英语,都可以在同一个馆里上课。这里的课程、这样的学习,才是教育应该有的模样。“应试的教育只做题,应景的教育常作秀,应付的教育多做假”,我们特别想说,“应然的教育,要做馆”。


我们的体验:

让美好事物在校园博物馆中汇聚


“和整个世界站在一起”——不仅是和虚拟的世界、过去的世界、书本的世界站在一起,更是和真实的世界、未来的世界、理想的世界站在一起。我们心中理想课堂的最高境界是实现知识、生活和生命的深刻共鸣。我们发现,这种共鸣发生最频繁、最深刻的地方,恰恰是博物馆。从教育出发,回归教育本身,校园博物馆建设有自己独特的坚守——专业高度、全球视野、卓越品质、工匠精神。



1.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有研究者发现,结合儿童已有知识和先前经历,向纵深发掘和横向拓展的博物馆展品陈列,能极大地激发起孩子的探究心和好奇心。因此,翔宇博物馆的设计,强调立足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创设以体验为中心的活动平台,营造能够调动已有经验的互动环境,在学习和生活之间架起一道学生能自由行走的桥梁。


比如:温州的孩子们每天吃海鲜,但对海洋并不了解。我们便以贝壳为突破口,让他们见证海洋的博大。翔宇贝壳博物馆的贝壳标本及相关化石,组成了完整的“现代软体动物”的标本体系,孩子们由此便可获得与书本、屏幕认知完全不同的真实感受,面对数千种贝壳标本,这些在海边长大的孩子所产生的惊奇,甚至比内陆的孩子还要强烈。



2. 立足本土,连接古今


我们依托永嘉深厚的书法文化底蕴,打造了王羲之书法教育馆。被后世尊称为“书圣”的王羲之,曾于公元347年在永嘉任郡守。翔宇书法教育馆以“王羲之”冠名,再合适不过。书法教育馆以中国书法的历史脉络串联起每个时代的书法经典,是目前中国真正意义上的一个以书法教育为主题的博物馆。


王羲之书法教育馆由八大展区、四大工作室组成,包括商周秦汉书法展区、三国魏晋南北朝书法展区、隋唐五代书法展区、宋元书法展区、明清书法展区、近现代书法展区、当代书法展区、书道雅集区,以及藏品室、工作室、装裱室、书法教室等。展馆荟萃历代中国书法精品118件,当代名家真迹116件,其中古旧拓片60余件,珍贵文物6件,民国藏品18件,日本藏品21件,上海朵云轩藏品1件,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字历程和辉煌灿烂的书法世界。场馆立足“以汉字为圆心的文化学园”教育理念,致力于陶冶情操,促进青少年审美能力的养成与提高。



3. 有限陈列,无限拓展


教材中的知识是有限的,那是有谜底的谜条;而博物馆中的奥秘是无限的,那是没有谜底的待解之谜。翔宇中学校园博物馆提供的探究环境,不仅为孩子们提供了直接观察和动手实践的学习机会,其丰富的资源更为他们打开了一扇探索新世界的大门。一粒贝壳,一只昆虫,一位书法家,一个化石标本……其中都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奥秘,这会极大地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为方便学生自主学习,翔宇中学为每个博物馆配置了资料馆,提供大量的拓展资源,以满足孩子们深度探究的需要。比如:灯谜馆资料室收藏的一万多本灯谜书籍中的珍稀版本,是许多资深“谜人”都难得一见的。博物馆还配合学校课程,提前发布主题式活动,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使博物馆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二课堂。昆虫博物馆展出的来自全球各地的1500多种昆虫,用科学的视角和艺术的形式倾力打造出一个美轮美奂的蝴蝶世界和精巧奇妙的昆虫王国。在这里,生物老师可以带孩子们了解物种的起源;语文老师可以带孩子们观察蝴蝶破茧成蝶的过程,写下心灵感受;美术老师可以带孩子们素描写生,感悟色彩与形状之美;还有各种兴趣小组、社团成员,选修课的研修者,都可以在博物馆开展各种各样的自主学习。



4. 物质空间,精神栖所


博物馆,是一个物质的空间,更是一个精神的栖所。


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做客央视“开讲啦”节目时,谈起过他的两个“中国梦”:一个是希望博物馆护栏越来越少,甚至没有;另一个是青年人把约会地点、婚礼场所都能定在博物馆,让博物馆成为年轻人向往的地方,产生由衷的文化依赖。前者与人的素质有关,后者则是博物馆存在的基础和价值。博物馆要扩大其在人们日常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就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培养公众的依赖感,如通过提供多种公共服务(餐馆、咖啡厅、纪念品商店、书店)满足人们多元化的需求。这样,年轻人到博物馆除了提升审美水平,还能感受到别样的文化休闲。


翔宇中学就是从这个高度规划和建设自己的校园博物馆的。我们关注不同年龄段孩子的需求,通过将博物馆办成孩子最喜欢“在”的场域,让学生觉得博物馆是一个好玩的地方,愿意选择博物馆作为他们休憩、沉思、学习的港湾。他们成为博物馆的常客,博物馆也在无形中扩大了影响,不断绽放新的活力与生机,成为孩子们的精神家园。



我们的探索:

顶端设计、高位引领,专业人建“专业馆”


建设博物馆,关键是要“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新颖、专业、震撼、一流……看过翔宇博物馆的人多发出这样的赞叹。这样的博物馆,没有高屋建瓴的规划和“行家高手”的引领是不可能建成的。翔宇中学的每一个校园博物馆都有一个关键人物做“总工程师”。博物馆既融入了翔宇中学育人目标和课程体系的规划,也承载了每一位建馆老师呕心沥血的付出。



比如:中华灯谜馆,我们请来谜坛高手郭少敏担任馆长。郭少敏是全国各类灯谜大赛中的“获奖专业户”,在他的带领下,中华灯谜馆不仅规模做到了全国第一,专业水平也达到了极高的层次。2017年5月29~30日,灯谜馆成功承办了“第四届中华灯谜文化节暨首届华人中学生灯谜大会”,赢得海内外“谜人”的交口称赞。翔宇贝壳馆和昆虫馆的馆长吴坚老师既是一位“追求卓越的理想主义者”,更是一位“坚韧执着的行动主义者”,思考力和行动力都超强;负责书法馆的赵明老师、负责创意馆的金彬圣老师、负责瓯江书院·越读馆的叶玉林老师以及负责生命教育馆的卢锋博士,也都是因各自在相关专业领域精深的研究,才担起这样的“建馆大任”。


“藏品是基础,展示是手段,课程是载体,学习是中心,教育是目的”。在筹建翔宇校园博物馆的过程中,我们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习为中心,保证博物馆的内容和形式符合学校课程体系对教育资源拓展的需要,符合互联网时代学生的学习特征。



1. 展品收藏追求数量丰富和体系完整


在博物馆展品的收集过程中,我们都尽力做到在数量和质量上向完美无限趋近,我们希望翔宇校园博物馆的专业水平不输校外的专业博物馆。


比如:翔宇贝壳博物馆里收藏了来自71个国家和地区190多个科的2000多种贝壳标本及相关化石,囊括双壳纲、腹足纲、多板纲、头足纲和掘足纲,覆盖软体动物门进化树上所有重要分枝上的代表种类,以及海生、淡水和陆生贝壳在各生境下的优势种和特有种。贝壳馆收藏的贝壳标本种类不能仅仅用丰富来形容,它们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现代软体动物学”研究的参照系统。



2. 展厅环境设计注重整体布局和色彩搭配


在每一个细节上精益求精,是翔宇建馆的一种理念、一种原则、一种姿态。因此,我们在装修过程中常常不惜代价地推倒重来,对介绍文字不计其次地推敲修改,对展示图片反反复复地寻找替换,每个展柜摆放的位置甚至都要斟酌再三。对美好的不懈追求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比如:翔宇贝壳博物馆的展厅设计着实让我们费了不少心思。自然界的贝壳颜色多以灰色为主,在脱离了其生存环境之后会失去原始的状态。多数贝壳博物馆通常采取降低展厅亮度,再用单灯照射展品的方式来凸显贝壳标本的视觉效果。但我们认为,昏暗的展馆会使人感觉压抑。因此,吴坚老师颠覆性地以黑白两色作为基调,通过几何造型、极简主义以及少许古希腊建筑元素,概念化地展示出贝壳标本,使参观者能够将更多的注意力停留在贝壳本身。明亮的展馆设计也给参观者以轻松美好的观展体验。



为了切合昆虫灵动跳跃的生物特点,在昆虫博物馆的设计上,我们以四种不同色彩将昆虫博物馆四大展区做出区分。绿色象征生命、自然、希望,蝴蝶来自自然,其蜕变的过程寓意希望和成长,所以,我们将绿色应用在蝴蝶传奇展区。蓝色让人联想到海洋、天空,具有博大的意象,昆虫作为种群体系最大的生命类型,蓝色便成为昆虫帝国展区的首选色。橙色最温暖,它使人联想到金色的秋天、丰硕的果实……使用橙色作为昆虫文化展区的主色,比喻昆虫文化的热烈与丰盛。黄色象征智慧、想象力、创造力,具有强烈的艺术气息,因此,我们将黄色应用到了昆虫艺术展区。这样的色彩分区设计,使参观者每进入一个展区就会有一个全新的感受,避免了同色调给人感官带来的单调和乏味。展区使用单色,也避免了色彩过多对展品产生的喧宾夺主,形成了良好的环境衬托。



3、场馆功能设置关注“学生”和“学习”


在建设校园博物馆时,我们特别强化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一方面我们以“学生”和“学习”为核心,在馆内配备了大量与博物馆主题相关的手工作品、影视经典、图书报刊、课程介绍等拓展资料,便于学生随时查阅。另一方面,为了使学生们有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我们还放置了许多凳子、软椅。


在这样的环境中,每一个人都不再只是被规训、被启蒙的客体,而是成为在学习中创造知识、思想的主体。比如:我们设置的瓯江书院·越读馆,突破了传统图书馆的定义,集图书馆、阅览室、茶馆、会所、沙龙、画廊和博物馆的功能于一身;不仅要为学生提供知识、思想,还要提供与时俱进的和知识、思想相关联的服务,探索学习新模式。



4. 场馆课程开发聚焦个性化学习


“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到来使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学习进度和学习内容。而场馆才是最适合孩子们进行个性化学习的地方。班级里考试成绩在最后几名的学生,天天按部就班地上课做作业可能学习效果还不明显,不如就让他们尝试在真实情境中发生的个性化学习;考试成绩前几名的学生,应当充分赋权,让他们自己决定学习方式和进度,“学霸”是教不出来的;成绩中等的学生,也应享有更多自主支配的时间。他们只要走出校门,全球的博物馆都是学习场所。


场馆学习可以让孩子触摸真实的世界。博物馆里有最深的历史,最真的现实,最远的未来。校园博物馆不应该是一个静态的存在,它应该彰显一所学校的根本精神。因此,我们要从促进个性化学习的视角出发,综合利用资源,做好基础性场馆课程的开发。一座博物馆,其实就是一个课程群。比如:翔宇中学贝壳馆的课程群设置如表1所示。


 

目前,翔宇中学的“新生命教育馆”正在建设中,未来我们还计划建设更多的博物馆。已经开放的场馆,还远没有发挥出其最大和最佳的效能,学校还将深度推进以博物馆为核心的全方位课程改革。我们深知,不解放学生,场馆会成为摆设;不转变观念,科技会成为阻碍;无机制保障,变革会成为走秀。场馆学习,是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无边界融合课程,将是未来课程的重要样态。随着云教学应用的普及,校本课程体系的完善,博物馆会在学校教育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文章来源:《中小学管理》2017年第7期 · 本刊视点文章编辑:杨晓梦,微信编辑:杨晓梦。文中图片部分为小编2016新教育国际论所拍,部分转自微友和网络,特此致谢。)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与美好相约同行——新教育实验历届年会掠影(2018版)

新教育研究院简介——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指南(2019最新版)

理想与行动的力量——中国新教育实验掠影(内附视频)

用生命书写,用行动言说——新教育教师生命叙事集锦

新教育——未来教育的一面旗帜

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新教育实验十大行动学习培训参考资料

新教育的精神是什么?——解读新教育精神:理想主义、田野意识、合作精神、公益情怀

文化的进步,变革的力量——一个区域如何有效推进新教育实验?

新教育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吗?新教育实验是怎样促进教师成长的?——新教育实验十问十答

你有多专注,就有多自由

活出你想要的美好

新教育是什么?为什么?有什么?怎么样?怎么做?——关于新教育实验的50个问答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有哪些?

“穿过生命散发的芬芳”——2018新教育实验颁奖盛典:榜样教师、完美教室、卓越课程、 智慧校长、年度人物获奖名单和颁奖词

“我变了,我没变”——2018新教育实验年度人物事迹简介暨颁奖盛典视频

在行动中研究,在坚守中创新——2018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

2017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

2017年新教育实验第十七届研讨会年度盛典

2016年新教育实验十件大事        

2016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典

2015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

与黎明共舞,与经典相伴,与美好同行——新平台,天天都有新资源,新教育,天天都有新创造

如何实现生命的幸福完整?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