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疫中碎思 “真善美”——未来学校的新思考

卢志文 守望新教育 2021-10-25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疫情,让我们看到“真”的可贵,“善”的力量,“美”的抚慰。

因为有“真善美”,我们不惧“假恶丑”。“真善美”,有时会迟到,却从未有缺席!

面对扑面而来的线上教学的刚需,强大的倒逼机制瞬间建立,过去我们可以慢慢来,现在不行了,这叫以终为始。它需要我们迅速开启适应模式,以变应变,开始未来学校的当下创建。

杜威说“一切浪费都是由于学校和现实隔离开来”。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要教学做合一”。如何以学习和学习者为中心去整合学习资源,这种学习资源整合的载体是什么?我觉得应该是场馆。

新模式需要好产品,好产品创造新模式。没有产品支撑,“互联网+教育”就是一种隔空喊话。大量的互联网教育产品拿到一个平台上进行PK,哪些有用、好用、想用、惯用的互联网产品会一统天下。——卢志文

“动荡时代最大的危险,不是动荡本身,而是延续过去的逻辑做事。”

《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卢志文:让学校成为汇聚美好事物的中心》《行走大地的思想者》《新教育在银河》《牵手美醍思,相约智慧爱》)


疫中碎思 “真善美”

作者|卢志文

真善美,人类崇高理想。真者,认知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美者,情感之理想。人类认知活动追求真,谓之“求真”;人类意志活动追求善,谓之“向善”;人类情感活动追求美,谓之“臻美”。


疫情,让我们看到“真”的可贵,“善”的力量,“美”的抚慰。


确诊人数一天跳涨一万多,并没有制造恐慌,却带来踏实。回过头来看,当初“可防可控”的,并非“疫情”,而是“真相”。这个时候,真言珍贵,院士钟南山、医生张文宏、作家方方……他们的“真言”,成为了“箴言”。“真”,真可贵!

救援,有赖国家力量宏观层面的强大有力,也离不开小哥汪勇这样民间慈善力量微观层面的及时补缺。善意,不能拒绝。做好事的权利,更不能垄断。重大决策,所为者,大善也。大善之下,必有很多小牺牲。这些牺牲,或如微尘,然而这粒微尘落到具体人的头上,则或是一座大山。所有冠以“一律”的禁令,不能不思其“害”,不可不慎其“危”。兴利同时要避害,居安必须要思危。“善”,需善用!

“武汉加油”,是一种美。“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也是一种美。疫情期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演艺明星精致的脸,是一种美,一种装饰的美。医生护士被护目镜和口罩勒满印痕的脸,更是一种美,一种大爱有“痕”,震撼人心的“美”。全民追星的时代,我们的审美被扭曲了。该追什么样的星,崇拜什么样的偶像,疫情让我们找到了正确答案。

因为有“真善美”,我们不惧“假恶丑”。“真善美”,有时会迟到,却从未有缺席!人类历史长河中,农业文明时代,彰显“善”的力量;工业文明、信息文明时代,彰显“真”的力量;智能文明时代,必将彰显“美”的力量!从工具进步,到认知进步,再到人格进步,人类前进的脚步不会停止。(《让童年与美好相遇》《牵手美醍思,相约智慧爱》)


未来学校的新思考

作者|卢志文 
来源|新校长传媒

3月,早已经过了开学季,现在对教育人、师生家长来说,何时开学是最纠结的,而学校是聚集性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延迟开学是必然选择!学校开学,将是疫情真正结束的终极标志!

疫情一面是危机,另一面是行业格局变动的机遇,基于这样的现实催生了另外一种学校形态的变化,我们迎来了未来学校的元年。


迎接未来学校元年
1月23日武汉封城之后,移动互联网应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武汉学生通过移动互联网进行的学习增长了383%。香港全球化中心研判:随着5G时代到来,2020年已经无可非议的成为远程办公的元年。疫情之下的医疗行业、在线教育、远程办公,线上娱乐会异常的“火”,尤其是在线教育迎来了东风。2020年,无疑是大规模在线学习的元年,同时也是未来学校的元年、智慧校园的元年。(《朱永新:构想《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


除了社会对教育信息化良好的预测,从国家到地方,相关政策也早已经到位(见下图)。



政策的到位为未来学校的建设提供了清晰的目标:


基本完成智慧教育环境建设。无线网络环境、公共服务区域终端以及信息化,教室等基础设施建设;


基本完成现代教育化管理体系。汇集动态数据,助力科学决策,形成智慧管理系统,促进教育集团规模化发展;


升级课堂教学模式,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创新校本资源“师生消费与生产并存”的共建共享形式、优化校本课程建设方法;

建成教育信息化新生态。建成“教育云”平台支撑下的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生态环境。(《人工智能将如何改变学校教育?怎样融入课堂?未来学生该如何抉择,未来教育该何去何从?》)


对于学校而言,当务之急是构建智慧教育环境,促进学校内涵发展。这包括六个方面:


1.无线网络环境建设。校园无线网络的全覆盖实现是 “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重要基础。


2.公共区域智能终端建设。配备学习与管理的公用终端,提供数字资源与管理入口,方便师生通过这些公用终端自助阅读、查询、提交信息等操作。


3.个人数字终端建设。推进师生数字教学终端建设,人人拥有至少一种便捷可用的移动终端,成为伴随式采集学生行为数据的重要工具。


4.数字化教学空间建设。引入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和教学软件获取教学信息、资源和服务,提供开展信息化教学的物理场所。


5.创新创造空间建设。提供开展学科实验和创新能力训练的物理场所,完善创客实验室的课程体系。


6.文化生活空间建设。支持校园信息、班级文化、学生优秀作品等内容的多媒体发布与展示。


看起来我们不仅目标清晰,路径也已然就在脚下,但是,怎样去完成这件事仍然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迎接未来学校的三大挑战
1.教育信息化:“起大早,赶晚集”!


互联网诞生的那一天,人们开始做的最大的梦就是互联网教育梦。


互联网的很多梦想早都实现了,但互联网的教育梦到今天为止还没有实现,或者说没有很好的实现。特别是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不仅落后于教学的需要,也落后于其他行业。在教育信息化规划、对信息化的认识、基础环境建设、应用培训体系、信息化素养的普及和评价体系建设等方面均有不足。


在这种状况下,学校被疫情倒逼进入全面信息化教学,自然就会出现问题。


在教育信息化扑面而来的浪潮当中,老师和管理者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依然是当务之急。T数据2020年2月的报告显示“超六成的员工对于远程办公的经验捉襟见肘”,教师信息素养水平总体上未必肯定好于这个数字。


面对扑面而来的线上教学的刚需,强大的倒逼机制瞬间建立,过去我们可以慢慢来,现在不行了,这叫以终为始。它需要我们迅速开启适应模式,以变应变,开始未来学校的当下创建。 
2.教育的内、外技术没有深度融合。


在线教学不是简单的把课程从线下搬到线上,它是全新教育理念下的一种重新建构。


首先,我们要跳出“硬核科技”的教育误区。长期以来,人们总是把教育之外的技术在教育教学当中的最新运用,作为教育科技进步的标志。但幻灯片、投影机、多媒体、智慧屏、互联网、平板电脑、大数据、人工只能……这些科技进步在教育领域当中的应用只是教育的外技术。


什么是教育的内技术?它是指教育本身的技术,是在教育学、心理学、认知科学、脑科学等基础上诞生的教育教学技术。比如现在普遍用的翻转课堂先学后教,实际上是教育的内技术。再比如新型考试测评系统,也是一种教育的内技术。


教育的内技术长期以来被人们忽视,它既被传统教育忽视、也被互联网教育忽视。教育外技术如果不与内技术结合,它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


为什么广播和电视没有能够成为颠覆教育的技术力量?这背后有没有值得我们思考的东西?当时广播电视大学通过电视让人们去听课,那也是几万、几十万人啊!今天,我们为什么对未来学校的建构更有信心?这主要是因为互联网带来的互动无边界,这是过去广播和电视做的不好的或者做不到的东西。教育,不是信息单向传递的过程,它是“活泼泼”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


3.教学太平面化。


信息技术的进步让孩子们更高效率的面对文本和图片,也更多的远离了真实的自然和社会。因为教学太过平面化了,教材是平面的、习题集、试卷、黑板、投影是平面的,平板电脑也是平面的。于是认知是平面的,思维是平面的,人格也是平面的。 


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远离自然,就远离了人类智慧的源头。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个体的社会化。远离了社会,当然就偏离了教育的本质,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每个人的重视。关起门来,只面对屏幕,是不可能完成一个个体的“社会化”的。(《教育的本质是什么?问题到底在哪里?我们该何去何从?——顾明远的教育观》)


我们需要了解再炫目的虚拟都无法代替最朴素的真实。


看一个例子,现在都说多媒体。它到底多不多?其实并不多,无非就是作用于人的视觉和听觉。但教学中一个真正的体验活动,常常都需要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直觉同时一起上,那才是真正的“多媒体”。


我们还有必要警惕教育的“低幼化”。


什么是教育的“低幼化”?就是我们借助于网络、多媒体的手段,把知识发生的过程省略了,用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直接告诉孩子结果。这让教育看起来变简单了,但由于它没有了过程,就偏离了教育本质。孩子的智慧没有增长,这就是教育的“低幼化”。


同时我们还要注意感官疲劳。因为借助于线上教学,过度使用了孩子的听觉和视觉,那么其他感官的运用就变得更少了,甚至引起退化,从教育角度来说,是不利于成长的。
杜威说“一切浪费都是由于学校和现实隔离开来”。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要教学做合一”。如何以学习和学习者为中心去整合学习资源,这种学习资源整合的载体是什么?我觉得应该是场馆。(《让学校成为汇聚美好事物的中心——不能用管理公办教育的方式管理民办教育》)


未来学校应该是博物馆的模样
新教育“理想课堂”的最高的境界是:实现知识、生活和生命的深刻共鸣。而这个共鸣发生最多的地方,正是博物馆。博尔赫斯说“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今天我更想说天堂其实是博物馆的模样,如今的博物馆可以把图书馆的功能兼具,也就是说我们今天所说的场馆。


在翔宇博物馆中有两个牌子:一个叫“新教育体验学习中心”,一个叫“翔宇未来学校实验室”。翔宇从2013年就开始进行探索,为互联网大面积进入学校,为线上大面积学习开展做“提前纠偏”。如果线上学习大面积的铺开,没有场馆支撑,没有环境和生态建构,是一个不可想象的事。(《让学校成为汇聚美好事物的中心——不能用管理公办教育的方式管理民办教育》)


我们在学校不是建一个博物馆,而是要建一群博物馆,从真、善、美、本、综中来建构博物馆群落。
翔宇的核心理念是“和整个世界站在一起”,不仅是和虚拟的世界,过去的世界,书本的世界站在一起,而是和真实的世界、未来的世界、理想的世界站在一起。


未来学校的模样应该是博物馆的模样。博物馆是最深的历史,最真的现实,最远的未来;是课堂的有效延伸,课程的复合载体,研学的理想场所;为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构建环境,提供条件,触发动机,创造可能。学校封闭于围墙之内,网络连接虚拟世界,场馆让孩子触摸真实的世界。


实现在线学习的技术和装备门槛会急剧降低,配置越来越容易,价格越来越便宜,学校体验场馆能否跟上会成为制约未来学校发展的“瓶颈”。


在我看来,未来学校的建设有两种抵达方式:


一是实体学校,学校建设各种体验场馆,加上在线学习的条件,成为未来学校。


二是在现实的各种体验场馆中,配置互联网学习的各种要素,举办未来学校。


通过网络整合实体场馆资源,建设跨境未来学校。知识学习在云端,体验实践在场馆。家庭、博物馆、公园、体育场馆、景点以及所有的实际工作场所,都可以是“场馆”!都可以建设成独具特色的“学习中心”。它们的不同“组合”,构成未来学校的特色之一。


家庭是未来学校的另外一种形态。现在家庭拥有智慧大屏的数量已经达到了5.5亿台,智慧大屏日渐成为家庭学习终端。家庭学习共同体,会是另一种学校形态,比如一个家庭里爷爷奶奶要学习老年大学课程,爸爸妈妈进行各种职场培训,孩子们要上学,他们都有学习的需求,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真正的进行“共读、共写、共同生活”。(《共读共写共同生活——新教育实验年度报告》)

迎接未来学校,变革这样发生


1.变革的三个基本前提


迎接未来学校的变革有三个基本条件:
解放学生、转变观念、提供制度保障。


不解放学生的时间和空间,再好的装备终究只是摆设。中小学的装备多是放坏了,而不是用坏了,用的上装备才能解放学生。


不转变观念,科技会成为帮凶。科技只会让坏事效率更高,板书更多的题目、印刷更多的题目、投影更多的题目和推送更多的题目,哪个更容易?毫无疑问是“推送”更多的题目。很多学校开展线上学习后学生的负担更重,更加疲劳,因为推送题目太容易了。应用才是转变观念的抓手。说教改变不了观念,应用会,抢红包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观念已变。


无机制保障,变革会成为走秀。过去的改革很多都是两张皮,只做加法,而不是彻底转型转轨。变革才是机制保障的源头,应试既然是指挥棒,能否让指挥棒正确指挥。


2.教师转型


从”教为中心”“师为中心”“书为中心”到“学为中心”到“生为中心”“问题为中心”“任务为中心”……教育即解放,教师即开发,课堂即学堂,天性即个性,成长即成功。


线上教学不会让一个差老师变好,但是它会让更多的学生更好体验一个好教师的好,也会让更多的学生更糟的体验一个差教师的差。线上教学,如果没有“学习者个性选择、学习者参与建构、学习者自主分享、学习者深度互动、学习者社群建设”……有效学习和教育就很难发生。教室里面对面孩子们都不愿意听的“老生常谈”和“喋喋不休”,可以想像隔着屏幕会怎样呢?(《教师成长之路究竟该如何走?——新教育人的选择:职业认同与“吉祥三宝”》)


大面积线上教学的展开对教师是一种解放,但对很多老师来说,也可能是一种淘汰:封闭保守当个体户,加班加点干体力活,挪移知识做背桶人,再不转型来不及了。未来学校的形态当中,可能大概率会形成网红老师上课其他老师辅导的局面。能者为师、愿者为师的时代已经来临。


从教师的角色来说,在原始社会、农耕时代,长者为师,到后来变成能者为师,再后来变成专者为师,要成为专业的教师,就要有教师资格证。但是今天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到来,是不是个个都要有教师资格证,才能开展教学?不一定,我们不需要查教师资格证,今天只要你愿意,你就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做老师,看抖音和头条,教与学,是不是随时随地在发生。


3.促进教育内、外技术深度融合


教育的内技术在未来学校中占据主流,教育的外技术的“瓶颈”已经克服了,这个很多领域当中会有体现,尤其是学业测评领域当中会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学业的测评会从“望闻问切”到“CT扫描”。


建立信息化评价体系,开展师生多元评价,也会有效促进教育内、外技术深度融合。


运用外技术科学、多元的采集数据。比如,过程数据:依托“翔宇教育云”,利用智能终端,构建分布式数据分析系统,记录学生成长数据、教师成长数据、教育管理数据;互动数据:通过对教师与学生终端实时采集、记录,客观、精确分析教师施教数据、学生学习数据、互动关联数据;测评数据:考试成绩数据、投诉建议数据、空间展示数据、点赞激励数据、活动拓展数据等多元数据采集和沉淀。


运用内技术开展多维、动态、全面、智能的综合评价。比如,能力评价:教师施教能力、学生学习表现、教研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管理能力、活动组织能力、沟通能力等;综合评价:综合素质教育、德育评价等形成全面多维的分析报表、建立科学评价体系。


这些都会给我们带来全新的体验,教育内、外技术的深度融合会成为未来的方向。


4.最好的抓手是“产品”。


新模式需要好产品,好产品创造新模式。没有产品支撑,“互联网+教育”就是一种隔空喊话。大量的互联网教育产品拿到一个平台上进行PK,哪些有用、好用、想用、惯用的互联网产品会一统天下。


科技行业当中大规模应用最终依赖的是产品,而这些产品不可能像现在这么多元、丰富,最后大浪淘沙一定会有更好的东西呈现。只有大家都用相同的平台,沟通起来才会方便。当所有的老师用的平台越来越趋于同质化的时候,沟通、交流和分享就会越来越方便,未来学校的建设也会越来越容易。


“动荡时代最大的危险,不是动荡本身,而是延续过去的逻辑做事。”这是德鲁克《动荡时代的管理》一书中的一句话,我把这句话送给大家。


《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向着新教育的更深处漫溯》)


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朱永新(《让教育沐浴人性的光辉,让传播美好成为本能》《当代教育家的知行合一》)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与美好相约同行——新教育实验历届年会掠影(2019版)

新教育研究院简介——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指南(2019最新版)

重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新教育实验的选择与行动

阅读,看见更大的世界

理想与行动的力量——中国新教育实验掠影(内附视频)

一朵具体的花,远胜过一千种真理——用生命书写,用行动言说:新教育教师生命叙事集锦

新教育——未来教育的一面旗帜

麦田里的守望者——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向着新教育的更深处漫溯——深度学习,深度实践,新教育实验的十二个标志性项目成果

新教育的精神是什么?——解读新教育精神:理想主义、田野意识、合作精神、公益情怀

新教育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吗?新教育实验是怎样促进教师成长的?——新教育实验十问十答

新教育究竟是什么?——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作为一个普通教师,牵手新教育的“接口”在哪里?——教师应该成为‌‌幸福完整的代言人

新学年,新征程|新教育如何在一个学校起步?让梦想开花!

文化的进步,变革的力量——一个区域如何有效推进新教育实验?

教育最重要的使命是让人成为最好的自己——教育,让梦想成真

“穿过生命散发的芬芳”——2018新教育实验颁奖盛典:榜样教师、完美教室、卓越课程、 智慧校长、年度人物获奖名单和颁奖词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2019年新教育实验十件大事实事

2018新教育实验年度人物事迹简介暨颁奖盛典视频

2018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

2017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

2017年新教育实验第十七届研讨会年度盛典

2016年新教育实验十件大事        

2016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典

2015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