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国珍:叙事探究,滋养教师回归心灵——叙写教育故事,收获心灵成长

吴国珍 守望新教育 2024-01-09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新教育主题歌】——


教师叙事,是老师的一种生活方式,是让我们遇见自己心灵导师的深层行动!

成为心灵导师的过程,本质上是自己的内在潜能自然唤醒的过程,而教师叙事探究就是要营造促进这自然唤醒的氛围。

教师专业成长密切联系着教育的神圣性。教育要实现从人的心灵内部引出智慧内核、用真理启迪生命,就必须先让教师大写自己,拥有教师明朗完整的真实身份。

教育的对象是无穷变化中又不失深刻通性的人,课程与教学过程最活跃的变量是教师和学生,这是上天赐予教师职业得天独厚的礼物,珍惜这份厚礼,让教师的工作可以有无数的探寻,可以充分施展大疑之心带来的能量与智慧。——吴国珍

只有当我们识别认领我们自己的阴影(恐惧),并且对我们创造的黑暗负有责任时,我们才有可能唤醒“我们天性里的更美好天使”,即一种使得个人和制度机构都更具人性化的内在源泉。——怕尔默《教学勇气》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播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


一条通向自我职业生命成长幸福的路

找到你自己,唱出你的生命之歌

“叙述”“故事”何以称得上“研究”

书写属于自己的故事——唱出你的生命之歌

......


叙写教育故事,收获心灵成长

作者|吴国珍 

来源|中国教育报好老师


教师叙事就只是讲故事吗?


教师叙事“叙”什么?如何叙事?


看看北京师范大学吴国珍老师关于教师叙事的观点——



吴国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翻译的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2005,2014)深受中小学教师喜爱,出版专著《心灵的觉醒:理解教师叙事探究》等,持续策划组织八年北京跨校教师心灵叙事探究活动,历届“教师勇气更新”系列公益活动的推动者。


教师叙事探究是什么?


对话、理解和倾听,唤醒沉睡的经验


叙事探究是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叙事探究是一线教师或教育研究者从最细微处用心领悟教育的精妙极致道理,自然激活教师的心灵智慧,唤醒和提升教育者内在生命力的一种体验方式。

 

叙事探究是“知行合一”的行动力。叙事探究能够帮助教师通过真诚分享和尊重倾听微妙复杂曲折的教育事件,外显缄默的个人实践知识,藉由解释性理解共情聆听和内听,理解建构其意义,重组个人经验,探究理解日常教育教学行为后的深层意义,把鲜活的教育细节处理与追求的教育理念融为一体。

 

教师为何要进行叙事探究?


成为自己的心灵导师

 

教师专业成长密切联系着教育的神圣性。教育要实现从人的心灵内部引出智慧内核、用真理启迪生命,就必须先让教师大写自己,拥有教师明朗完整的真实身份。


只有当教师自己能够清醒地与他的自我意识深层对话,倾听到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声音,体验到自由的心灵全神贯注于当下所产生的能量,才能够尊重和默契地回应学生内心深处的声音,引领学生成为照亮自己的光,找到自己的心灵导师。


真善美分享作为教师体验一种内需的生活方式的第一步,是为了先照顾好教师自己的心灵,让教师在沐浴相互理解尊重的氛围中,远离担心焦虑或冷漠嘲讽,在应接不暇的挑战中气定神闲,保持优雅灵动的心境,在共同学习相互询问中获得灵魂自在的自我改变,摸索适合自己天性的自在教学。

 

成为心灵导师的过程,本质上是自己的内在潜能自然唤醒的过程,而教师叙事探究就是要营造促进这自然唤醒的氛围。


正如诗人里尔克描述的:“发展跟每个进步一样,是深深地从内心出来,既不能强迫,也不能催促。一切都是时至才能产生。让每个印象与一种情感的萌芽在自身里、在暗中、在不能言说、不知不觉、个人理解所不能达到的地方完成。

 

叙事探究使教师享受教育研究。只有经历了和教师们共同体验叙事探究的真诚与智慧,只有领略了教师们在体验解释性理解中的开放与坦诚,才会体会到教育研究原来是一个享受过程——那无法言说的微妙心灵旅程,那心灵深处与教师们感同身受的颤动,让人回味无穷的倾心互动,那共同沐浴的内心深处的通透明朗,那彼此感受到的在清朗的心中升腾着的朝霞满天!


这些,都让人真实地而不是仅仅在理念上触摸到,叙事探究确实可以内化为教师所需求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能够让教师深深感受到职业幸福感的生活方式。



教师如何进行叙事研究?

追问真实、共同体验、自我更新


叙事还要探究。探究理解日常行为后的深层意义,理解小故事中包含的大原则。而探究的本质是询问,以激活新鲜、活泼的大疑之心和整体洞悉智慧,不断地询问自我,让自己处于不断唤醒自我和扩充心量的状态。


追问是怎样理解教师专业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让自己处于重新求证、乐于自我改变和自我更新的状态,在关键点的探究重组中探寻教师专业成长的整体脉络,领悟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逻辑,帮助教师生成信息,自我反思日常行为后的深层意义。


去询问自己是否经常真实地内听;是否真的体会到“教师的内心是他们所遇到的最通达清醒的对话伙伴,只要我们稍微给自己内心声音一些注意和尊重,它就会以一种更温柔的方式回应,使我们参与到赋予生命活力的灵魂的对话中”。


去询问教师和学生是否都体验到,只有对自己诚实才能保持心灵的敏锐,只有开放心灵才能够扩充心量。


不断地询问教和学的过程是否引起了内心真实的触动?教师的教学是否把学生、学科、教师的自我紧紧编织在一起?是否体验到将心比心感同身受的共情,是开放心灵、使得心灵新鲜活泼的通道?是否愿意警觉地守望自我,不会违心地不知不觉地弱化自己的能量?是否真实内听自己的起心动念,直接面对,绝不逃避任何想法,在平和地与各种负面心态的共处中感受到自己潜滋暗长的能量,善于让身边的每一个事件、每一种环境和每一种条件,都转化成为自己进步成长的机会,面对各种挑战都能够把能量带回到自己身边。

 

叙事探究现场文本要真实,而就叙事探究研究文本而言,则重点在于把握其中引用的现场文本的真实。


研究文本可以把多重叙事编织成材质丰富的叙事,重构经验图像,重要的是能够通过相互套叠的故事,深度探究叙事如何形塑了经验。


教育的对象是无穷变化中又不失深刻通性的人,课程与教学过程最活跃的变量是教师和学生,这是上天赐予教师职业得天独厚的礼物,珍惜这份厚礼,让教师的工作可以有无数的探寻,可以充分施展大疑之心带来的能量与智慧。


在和教师们共同体验解释性理解活动过程中,当你感同身受地聆听教师们用一个故事唤起另一个故事,或用相互套叠的故事重构教育经验、形塑专业经验、唤醒心灵智慧、获得自我更新的生动过程,那么你就能品味到钱锺书先生阐述的“积小以明大,举大以贯小;推末以至本,探本以求末”,其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都蕴含在坦诚的互动氛围和故事内涵的丰富生命活力中。



吴国珍:乡村教师的自我认识和生命关怀


本文根据吴国珍教授在10月17日开设的讲座《乡村教师的自我认识和生命关怀》整理而成。


10月17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研究中心吴国珍教授与全国青年教师分享了《乡村教师的自我认识和生命关怀》。吴国珍教授的分享主要围绕以下两个主题:一是生命关怀需要教育智慧;二是自我认识助缘教育智慧。


在谈到教育智慧时,吴国珍老师强调了觉知的重要性。我们如何对万物有感觉呢?吴国珍教授认为唯有永恒的觉知。事实上,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天生带有天然的宝库,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过度地使用我们的身体、情绪、情感,而没有意识去唤醒我们觉知的潜力,而它对于我们贴近生命实相至关重要。


自我觉知需要教师自我认识。那么教师又应该如何自我认识?吴国珍老师认为要自我认识需要我们回归心灵秒境。所谓回归心灵妙境是指警觉超越小我,静观明暗、悲喜、宠辱、成败,清醒觉知,净化内心。只有回归心灵秒境,我们才能自然散发喜悦轻安,联结智慧创造力源头,回归心灵,静能生慧,才能让教育享受生命回响,增强教育行动力。


但是,现实却裹胁太多制约我们回归心灵秒境的因素,教师更要坚定不移地回归心灵。印度的经典著作《伽梵歌》中提到“造化三性”,其构成心理世界和外部物质世界(个人、大小群体、社会)。所谓三性即悦性纯真(即人的天性、深层次的本质)、变性(指力量很强大,但内心是散乱的、无方向的,它往往给人带来忧虑)和无明暗(指已经丧失了人最基本的趋利避害的本性)。在现实生活中“悦性纯真”的比例很小,教育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增加悦性纯真的群体的数量,减少“无明暗”的人的数量。


自我认识需要警觉容易错失的自我,创造无恐惧的氛围。让自我的内心安适自在、复归内在完整、体验平和自信、让力量汇聚不分离。让内心安适自在则需要教师依靠叙事分享,叙事分享是一种体验方式,而分享的主体就是我们教师这个共同体。

 

智慧是日常意识敏于联结“源头”的自然馈赠。怎样才有智慧?取决于自己的日常意识是否不自觉地向到净的心灵深处敞开。智慧是日常意识敏于联结创造源头的自然回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选择),喜欢自己做的事情(入迷,联结源头),追随天赐之福(心灵纯净敏于联结“源头”,就自然馈赠纯净的心灵智慧和创造力,联结生成最佳未来)。


认识自我就是“源头”滋养,心灵成长。心灵成长,即人们开始和真正的自我(大我)深度联结“有生于无“,触及创造“源头”。



叙事探究,滋养教师回归心灵

原创|吴国珍 
来源|中国教师

一位年轻教师问询:班上学生纷纷表示受不了新调来的一位老教师,我作为这么年轻的班主任,怎么去和这位教师沟通呢?
直觉回应:不用说你这么年轻,即使是校长和年长者直接沟通效果也未必好。如果这位教师有机缘身处开放坦诚的叙事氛围中,有机会聆听到种种师生默契相处的智慧和快乐,或许会有触动自行转变。
一位校长问询:引进了一位优秀的骨干教师,引进后因至亲亲人长期生病,需教师陪伴护理和治疗,工作无法进入状态,直到失去亲人却难以启齿,只表示今后会好好为学校工作,很担心她最终会顶不住,又不知如何帮她走出来。
也直觉回应:从这位教师身上,感到我们真的需要死亡教育,需要教育芸芸众生如何举重若轻面对生老病死。试着邀请她进入叙事探究活动,一种真诚安全无恐惧的分享氛围可能会帮她自我突围,尤其是当有人分享曾经经历过的类似痛苦,曾经读过什么书让内心敞亮,重获力量。
这并非把教师叙事探究作为灵丹妙方如法炮制,而是相信一切实质的转变都意味着复归真正的自我,或回归心灵,即贯穿帕尔默《教学勇气》的核心概念:自身认同与完整,一种自信与平和的生命内核。重获自身认同与完整的转变需要开放内在空间,需要尊重聆听安全无恐惧氛围的滋养。
教师叙事探究旨在回归心灵
开放内在空间是相当了不起的内在革命。陷入极端的负面情绪的心灵,正在经历被支离分裂扭曲,力量难以汇聚。不能接受师生关系紧张是自己的原因,难以启齿正经历的不幸,意味着感受到外部的恐惧不安全,还没有机缘在新调入的环境把真实自我和力量展现出来,还没有感到自己的能力是被信任的,恐惧只被同情不受尊重。
当没有勇气接纳不幸,没有力量拥抱内心深处的痛苦或恐惧,在封闭地承受支离的心灵面前,除了尊重与等待,可选择的援助之一,是让当事人有机缘亲临一种彼此分享“教导自己认识自我”体验的场中,意识到要重获力量,必须复归自身认同与完整。而自身认同与完整的真谛,是尊重直面生命经历的一切,有定力让所有力量汇聚不分离。抽身静观自己的思想、情绪和身体,悦纳悲喜宠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重新汇聚力量获得勇气更新的密钥。
一种开放真诚的叙事探究氛围,用鲜活的体验领悟心灵成长原理,就在自然建立安全无恐惧的信任关系,彼此散发和接收心灵被尊重的温暖,也就自然助益当事人穿越恐惧回归心灵,重获自我更新的勇气。因此,教师叙事探究中呵护尊重聆听的氛围,唤醒回归心灵,这对于教师心灵成长的意义绝对是第一位的,远远超出它的一些附加价值,如叙事的分享或写作满足了外部标准(发表或获奖)、归纳锤炼叙事素材获得专题性研究成果等。这些附加价值不需要刻意追求,而是获得心灵成长的生命的自然水到渠成。而且,附加价值的质量是取决于叙事探究第一位的根本价值——助益教师复归自身认同与完整。自身认同让内心力量汇聚不分离,才有定力如其所是进行选择,获得自身完整,成为最好的自己。


回归心灵需要安全自在的叙事氛围
由此,呵护真诚安全无恐惧的聆听分享氛围,是教师叙事探究的灵魂。帕尔默在《教学勇气》“对话的基本规则”中强调,焦点人物能够开放分享正遭遇的纠结困顿,其前提是分享小组能绝对尊重聆听或诚实问询,集中精力,忘掉自己,自然生成滋养心灵复归自在的氛围。不打断,不评判,不热心提建议,一切只是为了陪伴分享者更深入他的内心,悄然化纷导滞,重获自信平和的生命内核,相遇自己的心灵导师,以最佳的自己应对挑战。而且,聆听者在陪伴他人进入内心中,也神奇地进入自己的内心深处,不自觉地向自己和他人的心灵深处敞开,并把这种接纳和开放内心空间的常态,带入和学生、同仁、朋友和家人的相处中。这样,聆听者和分享者是同样受益,当事人是否分享可以尊重自愿,但聆听的机缘助益和自己内心深处对话。因此,叙事探究氛围的熏陶,帮助每位参与者悦纳一切,无论外力如何扭曲支离的心灵,内在力量都能重新汇聚,活出最好的人生。

吴尧达:穿过生命散发的芬芳——新教育·新网师2021年度“十佳”生命叙事

王辉霞:如何更好地完成年度生命叙事?——用心讲好自己的生命故事

任敬华:让人文之光照亮每一个生命——弘毅班人文教育行动叙事

新教育的年度生命叙事意味着什么?——找到你自己,唱出你的生命之歌

......



“《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向着青草更青处——深耕十大行动,共享幸福完整》)

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朱永新(《教师幸福‌‌来自‌‌美好关系——朱永新教师节致新教育同仁》)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