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谢维和:五步修养——教育家的“样子”

谢维和 守望新教育 2024-01-09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陶行知先生赞成什么样的教育家呢?他说必定在下列两种要求素质当中得到一种,方才可以算为第一流的人物。第一种素质,就是敢探索未发明的新理。第二种素质,则是敢入未开化的边疆。

在创造精神方面,至少有两件事值得我们关注。第一,积极地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办法,克服办学工作中的各种困难。第二,能不能积极探索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

作为一个教育家的修炼,可以有很多很多的办法。但《大学》说的“定、静、安、虑、得”,至少是一种可以供大家考虑的选项吧!——谢维和


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专业写作,站在自己肩膀上攀升;专业交往,站在集体肩膀上飞翔!——《新教育》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

成尚荣:一颗改变世界的种子——袁隆平,伟大的教育家
朱永新:当代教育家的知行合一

......


教育家的“样子” 

作者|谢维和 
来源|人民教育


民小编说陶行知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专门讨论教育家的素质。在他看来,常见的教育家有三种:一种是政客的教育家,第二种是书生的教育家,还有一种是经验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赞成什么样的教育家呢?今天的教育家究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素养呢?今天为您分享谢维和教授在“未来教育家成长计划”启航仪式上的报告,我们一起来看。



教育家究竟是一个什么样子呢?我觉得这个事情真的挺值得研究的。我用“样子”这两个字,指的是教育家应该具有一些什么样的素养、特征或者是特质。今天的教育家究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素养呢?我结合陶行知的思想给大家做一点介绍。
1
陶行知的观点

陶行知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专门讨论教育家的素质。在他看来,常见的教育家有三种:一种是政客的教育家,只会运动,说官话、说套话。我觉得,我们学校当然要有宏观政策的指导,但是不能仅仅说一些套话,上下一般粗地说一些报纸上领导的讲话;第二种是书生的教育家,只会读书、教书、写文章、发表论文,只会把知识教得很好,他不知道当教师更重要的是教人,而不是教书,这一点陶行知先生和叶圣陶先生也说过很多遍;还有一种是经验的教育家,只会干、盲动,闷起头来办办办,不去思想,只会就事论事地做事,不能就事论事地想事,这样也不行。第一种肯定不是教育家,第二种、第三种也不是最好的教育家。尽管教育家的确需要读书、写文章,尽管教育家也需要有实践,但这些也不是最好的。那么,陶行知先生赞成什么样的教育家呢?他说必定在下列两种要求素质当中得到一种,方才可以算为第一流的人物。
第一种素质,就是敢探索未发明的新理。也就是说,我们在教育界做事的人,胆量太小,战战兢兢的,对于一切新理小惊大怪。我们现在有的时候看到学生写作文,一定要写“大惊小怪”,好像写“小惊大怪”就变成了错字,其实没有错,关键是他意思表达了没有。我们有的时候一说就是“大惊小怪”,实际上“小惊大怪”为什么不可以?梁漱溟先生说,他写文章的时候,为了强调某种意思,也经常会以某些非常通俗的方式与文字表达自己的想法。有时候我们的老师则认为是错的,表达不通。“小惊大怪”,如同小孩子见生人,怕和他接近,又如同小孩子遇到了黑房,怕走进去,究其结果,他的一举一动,不是欺凌古人,就是仿效外国;也如同一个小孩吃饭、穿衣,都要母亲帮助,走几步路也要人扶着,真是可怜。陶行知写文章就是写得好,读起来爽快。这是他说的一个,要敢探索未发明的真理。我们在教育界任事、做事的人,如果要想自立、想进步,就必须胆量放大,将实验精神向那未发明的真理贯射过去;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碍,不怕失败,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奥妙新理”,一个个地发现出来,这是何等的魄力。教育界有这种魄力的人,不愧受我们的崇拜。 
第二种素质,则是敢入未开化的边疆。什么意思呢?从前的秀才以为“不出门能知大天下事”,久而久之,“不出门”就变做“不敢出门”了。我们现在的学子,还没有解脱这种风气。试将各学校的《同学录》拿来一看,毕业生多半是在本地服务,那在外省服务的,已经不可多得,边疆更不必说了。一般有志办学的人,也专门在有学校的地方凑热闹,把那边疆和内地的教育都置在度外。推其缘故,只有一个病根,这个病根就是怕,怕难、怕苦、怕孤、怕死,就好好地埋没了一生。我们还要进一步看,这些地方的教育究竟是谁的责任,我们要晓得国家有一块未开发的土地,有一些未受教育的人民,这些人民都是我们没有尽到责任。责任明白了,就放大胆量,单身匹马,大刀阔斧,做一个边疆教育的先锋,把那边疆的门户一扇一扇都去打开。这又是何等魄力的人。有这样的魄力的人,也不愧于受我们的崇拜。
2
开辟与创新

我真的是喜欢读陶行知先生的文章,我觉得在读的时候,我自己也是在做自我教育,我也常常反思我自己做到了吗?我自己有这种魄力吗?我自己有这种勇气吗?敢探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即是开辟精神。
陶行知先生说的这两条标准,属于什么样的素质和能力呢?是意志品质、是非智力因素,这是一个大道理。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讲,心怀“国之大者”,把握大势,敢于担当,善于作为,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做教师的、做教育研究的、做“教育家”要有这种大道理在胸中,不仅仅是智力的因素。陶行知先生说真正的教育家,更重要的是这样一种魄力、这样一种意志品质。这种教育家的意志品质,这种创造精神与开辟精神今天应该具有什么新的内涵,他当年讲的敢入、敢做,这样两种教育家的意志品质,结合今天的实际有哪些具体的含义呢?我希望大家都要注意这种方面的训练与修养。
创造精神,陶行知先生说得非常好,那种敢开辟、敢进入新的理论,也就是说敢于创新,不要单纯模仿和崇拜外国。我们当然要向外国学习,但是我们不能仅仅向外国的东西去交作业。习总书记跟我们说,70后、80后、90后、00后,他们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尽管国外有很多好的东西,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参考,但我们不能还是像过去那样,只是向他们“交作业”,我们要能够自立自强,不断探索新的道理和新的方法,难道不是吗!
我想在创造精神方面,至少有两件事值得我们关注。第一,积极地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办法,克服办学工作中的各种困难。我们素质教育实施了多少年,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们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成绩是肯定的,但是实事求是地说,我们还有很多的困难,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怎么样真正在学校里把素质教育落实在根本上,要去探索这些道路。换句话说,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当中有哪些难题需要大家克服的,要有一种创新精神。比如说教育评价,我们怎么样能够在学校中真正落实中央关于深化教育评价总体改革方案的各种要求,去改善结果评价,去丰富过程评价,包括增值评价和综合评价,怎么把四种评价结合起来。怎么有充分的勇气勇敢地抓住教育评价这个“牛鼻子”,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怎么去做?怎么去创新?这就是我们要做的一件事、要去完成的一件事。
第二,能不能积极探索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在基础教育阶段,虽然我们不一定提人才,更多是提人的培养,但它可以为将来的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的成长奠定一个基础。尤其是到高中的时候,怎样能够顺利地过渡到大学,作为基础教育和大学教育的一个中间环节,我们怎么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种创新意识的培养,实际上也与学前教育,甚至与小学教育有关。对儿童来说,我们是用教育还是用管理更合适呢?正如赫尔巴特所说的那样,对于儿童来说,我们更多是不要督促他们去做什么,更主要的是阻止他们做一些不明智的行为,包括伤害自己和伤害他人;让他们有更多的灵性与自由,能够按照自己的本性或本能去发展。这也是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再举一个例子,我们怎么去培养男孩子的阳刚之气?虽然现在人口调查中男性已经超出女性,可如果男孩子没有阳刚之气、女孩没有创造精神,整个新一代没有一定创新性的话,我们民族的伟大复兴会怎么样呢?大家可以想一想这件事,这是教育家的责任。这就是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教育家要有一种创新精神,包括我们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真正把素质教育贯彻到底,真正把立德树人的目标贯彻到底,真正去体现一种创新人才的培养规律。
陶行知先生讲的开辟精神,在今天则是要开辟一些新的更宽更多的道路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宏伟目标,完成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中华民族国民整体素质的使命。我们要开辟新的道路,开辟新的计划、新的空间来培育他们,使他们成长。这种开拓精神同样有两个方面:第一,学校发展的新空间,校园当然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空间,但在如今的信息化社会中,孩子们心中的世界已经远远超出校园与课堂,他们成长的空间已经得到极大的扩展。我们怎么样能够把学校的教育和学校外的教育结合起来,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大家都知道,孩子们现在使用的语言与教学语言已经有很大的不同;在他们整个知识储备里,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可能有越来越大的比例不是在课堂和课本上学到的,甚至平常所用的语言、所交流的、所热心的东西也并不一定是书本上的。怎么把它们结合起来,我们能不能开辟新的办学空间,在社会中、在操场上、在云端里,尤其是通过网络来进行孩子的教育呢?我们是不是也有足够的办法,利用网络资源、信息社会的力量,包括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智能化等,去开辟出学校教育的新空间呢?而不是仅仅在这里说这个不行、那个不行,或者简单接受它们。我曾经和一些很有名的教育公司的专家在一块讨论这个话题,听他们讲、向他们学习,坦率地说,有些公司在教育技术领域中,他们走得挺快,也挺前沿的。他们也在探索,我们也应该肯定他们。但也形成了很多问题。例如,通过信息技术来实施教育评价,给学生打分,试图减轻教师判改作业的负担,这样的动机是好的。但是大家有深刻的体会,给学生判改作业岂止是打一个分呢?那是老师了解学生非常重要的途径啊!而学生的作业,包括他们不同的解题方式反映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啊。我们能不能够在这种云端里,让课堂得到一种新的合理的拓展、构建一种新的、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环境?如果教育就是要创造一种新的环境,我们面对网络、面对虚拟空间,这样一种新的环境该有什么样的开辟精神呢?第二,除了学校的发展空间要开辟,我们还要为所有学生的成长开辟一个新的更广阔的空间,提供更多健康成长的机会和途径。各位老师,你们的胸怀就是学生成长的空间。你有这样的胸怀吗?你的胸怀有多大,学生就有多大的成长空间。而你的胸怀就在于你能不能接纳不同的学生?接纳,不一定认可他的做法,但是能接纳他;接纳,并不一定同意他这些东西,但能接纳他;接纳,并不一定接受,但是我能够在我的班级里、在我的胸怀里,给这个学生同样的成长空间。这是一种修养问题,这是一种道德修养。我们说要有仁爱之心,仁爱之心落到教育、教学,落到教师的实践中,就是你能够接纳不同的学生。谁都知道孩子们是千奇百怪,是千样万态的。就像所谓天底下没有任何两片相同的树叶,世界也没有任何两个相同的学生,你能接纳他吗?你能用你的胸怀为他的成长提供更大的空间吗?这是一种开辟精神。没有这种开辟精神,你仅仅是用你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学生,那是不行的。
有一句非常有名的成语,叫做“条条大道通罗马”,这句话可是很有教育含义的。教师都是知识分子、都是学者,可是我们作为教师的知识分子和一般的知识分子、和一般的学者的区别在哪呢?我们的师范大学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在人才培养上,作为教师的培养和一般学术人才的培养区别在哪呢?这是非常重要的学术与教育问题,是在人才培养上的开辟精神。“条条大道通罗马”,是指到罗马去有很多不同的道路。如果我们按照一般的角度来解释它,包括我自己的诠释与体会,它指的是我们教师和其他学者的学术道路起初可能都是一样的。要不断地去学习,追寻真理、获取知识、提升我们的境界,包括实现我们对社会的一种责任。我们一步一步把罗马这样一个假想的目标作为我们的目的地。我们奔向罗马,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我们和其他学者一块都到了罗马城里头,可是在这个时候,作为教师、教育家和科学家,他们的分野就开始出现了。作为科学家,要深入到罗马里头去,探索它的街巷、各种风景点,包括角斗场、皇宫等等,他们在里面继续探索。作为教育家,当然也要探索,可是他在里面逗留一段时间以后,他们又离开了罗马,他们走出来了。他们走出来干嘛呢?他们要把别人带到罗马去,他们自己到了罗马以后还要带别人,即引导学生去罗马,这是他们的责任与使命、他们的伟大之处,这是他们的价值。但是他又不能简单地带学生走他去罗马同样的道路,而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优势,包括长处,选择他去罗马最适合的路子。所以老师心中应该有更辽阔、更恢弘的路线图,可以根据不同儿童、不同学生的特点带他走一条适合去罗马的道路,并且在这条道路上浏览世界的风光、拓展知识、增长他的才华。这样,他同样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学者,并不仅仅停留在罗马城就是了不起的学者,这就是他的接纳、他的胸怀和他的开辟精神。所以这样一种创造精神、开辟精神,恰恰是作为教育家,或者是未来教育家应该去探索、应该去实践的。
坦率说中国的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还是有很多需要去创新、去开拓的地方,有很多很多值得我们去总结的地方。在教育与学习中是不是还有值得我们去探索的空间?是不是还有值得我们去挖掘的东西?是不是还有那些带有水分的虚假的东西呢?我想,在我们的教育中还有很多“奥妙新理”需要我们去探索。在教育领域中,还有很多尚未开垦的荒地,我们的教师、未来的教育家应该有魄力敢于创新、勇于开辟,去发现教育中存在的困难与探索解决问题的道理。
3养成的功夫

当然,陶行知先生在说这两个教育家的标准之后,又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即这种人才究竟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出现呢?究竟由什么学校来造就呢?究竟用什么方法来养成呢?这也是我们现在最关心的问题。
我现在可以回答前面两个问题,然后尝试回答第三个问题。首先,这个时候应该出现了,我们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候,我们需要有一大批的教育家,也已经涌现了一批教育家。试想之,如果没有一大批教育家,我们能说中国教育、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吗?其次,由什么学校来造就?我觉得,北师大就可以造就呀,这也是北师大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使命。
但是究竟要用什么方法去养成呢?我下面来回答这个问题,因为光说道理而不去做,这不是一个教育家的样子。陶行知先生作为一个教育家,他树立的榜样,不仅是有很多很好的教育理念,同时他去从事大量的教育实践,包括在晓庄师范学校、江苏教育会的各种活动,等等。
我在这里想引用《大学》第一章的话谈一点我自己的理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们都会背这些话,背得都非常熟,从来也不会忘记。但是后面有些话大家就不一定记得了,“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里实际上就给了我们一种修养和锻炼的方法,即 “定、静、安、虑、得”的方法。
所谓“定”,按照朱熹《四书集注》的说法,叫做“志有定向”,说的是一种定力,你是否能够抵御外部的各种诱惑?特别是优秀的教师和校长,面对很多的诱惑。有人会请你们做这个事、有人会请你们做那个事,甚至有很多人给你提供更多的机会去干别的事。可是你有没有定力,能不能抗拒这种诱惑?这是“优秀的风险”。我在清华一些学院的开学典礼上跟大家说,我并不担心你们的智商,也不怀疑你们的认知能力,但是我不能保证你们将来能够成功。而我之所以有这种忧虑是因为我不知道你们的意志品质怎么样。因为优秀的人经常机会多、诱惑多。什么都可以干、什么都能干,于是乎骑驴找马,这山望着那山高,一会儿跳到那儿、一会儿干这个,没有一种定力。我们要有创新精神、要有开辟精神,但我觉得各位首先要有一种定力,在你的学校里安安心心地干好,如果有可能就干一辈子,一个小学教师、小学校长、中学校长也是值得干一辈子的,是值得的!这是一个定力。做教育尤其需要这样一种定力,因为我们都知道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就是长周期。我甚至建议大家在有这种定力的时候,真正做一点长远的规划。10年、20年的规划,而不是做3年规划,做2年拍拍屁股就走了。这是定力。我曾经请清华大学的校友会把优秀校友的材料帮我收集一下,整理和分析那些优秀的毕业生、优秀校友,从毕业以后的第一份工作到第一次调整工作的周期、时间有多长?当然,有的是因为工作的原因调整,基本上都在十年以上。清华的学生非常优秀,坦率地说,他们面临的诱惑也非常大,但其实优秀教师校长面临的诱惑比他们更大。
静,即安静。如果说定力是抵御一种外部的诱惑,那么安静则是你抵御自己内心的躁动。朱熹说,所谓静为“谓心不妄动”,心能够静下来。它是一种状态,一种能够把握自己的修身方式和途径。实际上真正引起人们不安和浮躁的因素,更多是来自于自己本身,所以克服和抵御内心的躁动就是静。这个静也有方法的,这个方法就是做减法。老子《道德经》里面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叫做“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意思是我们每天读书要增加新的知识、每天工作要增加新的经验,可是对于道德修养来说,对于追求的目标来说,对于内心的欲望来说,需要做一些减法,让自己的欲望少一点、单纯一点、专一一点。大家看有很多优秀的运动员,包括乒乓球运动员、网球运动员、体操运动员等,本来平时锻炼时水平都很高,可是到关键时刻动作失常了,为什么?想法太多。足球比赛罚点球的时候,某些非常优秀的运动员也会出错,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想法太多,想法太多动作就会变形,是这个道理吧。人不要有那么多想法,单纯一点。做教育家就是要能够安静,不要成天在外面开会,成天在外头跑。要怎么做到“静”?就是安安心心在学校里工作,一周5天,至少保证4天半在学校待着。这就是“静”的修炼方式。实际上我知道很多校长周末都在学校里,大家能不能5天工作时间,有4天半在学校待着,不出去?有些不重要的开会可以让别人替你。我可不是教你去敷衍,我是需要你把主责放在身上。过去蒋南翔校长在清华工作的时候,他对学校的干部、老师都提出这种要求。有的时候,静是一种智慧的表现,是非常有价值的。
安,在“定”和“静”以后就能够“安安心心”地工作。朱熹的“谓所处而安”,就是待在这个地方安安心心做事,能够专心致志把工作做好。所谓安心并不是不变,而是对变化有一种积极的预期,能够在不确定中找到确定的东西。现在世界发展这么迅速,教育也发展得很迅速,可是我们能不能在这样一种快速变化中让自己能够有一定的“安”呢?不是犬儒主义的态度,也不是安于现状,而是能够把握规律,知道这种事怎么发展,对变化有一种积极的预期。这就是你的智慧、你的安。能够在驾驭、把握规律的基础上从容对待社会与教育的发展和变革,以及各种各样的政策。有人会说现在教育改革的政策太多、各种文件太多,实际上关键在你内心能不能安、内心能不能把握这个规律。各种各样的政策文件,其实都是体现了教育规律,其目的都是一个,即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都是要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抓住了这个关键与核心,我们的心就能够“安”下来了。
虑,按照朱熹的说法,就是要“处事精详”,做事要能够思考,要能够提升自己的精神,能够有一种很好的思维和思想的水平。《黄帝内经》里面有对这个“虑”的解释:“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虑和思是不一样的,思是目前对某件事情的想法,而虑是对事物长远发展的思考,是对长远事务的慕、向往和思考。
得,什么叫“得”呢?当然是一种结果,通过前面的定、静、安和虑,当然会有收获。请大家注意,这个收获并不单纯是物质上的收获,也不是各种头衔、名利的收获,更重要的是什么?按照郑玄所说的,“得”是“谓得事之宜”,讲的是作为一个教育家,能够言行得体,这是得的含义,得体真的是非常高的境界。一个人固然可以很有学问,也可以很有财富,或者是很漂亮,等等,但更重要的是得体。我觉得一个教育家做人做事最重要就是能够得体,做人的境界和品位最重要的就是得体。“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就是能够按照事情的本末、终始、先后或轻重缓急进行实践,只有在你的工作中把握什么是最重要的,做到善始善终,能够分清轻重缓急,这就是得体。你能做到这一条,“则近道矣”,就可以逐渐成为一名教育家了。
我想,作为一个教育家的修炼,可以有很多很多的办法。但《大学》说的“定、静、安、虑、得”,至少是一种可以供大家考虑的选项吧!而且,能够做到这些,我觉得就非常不错了。用原来清华的教务长,也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教育家,或者说是优生学家、社会学家潘光旦先生的话,这是非常重要的五步修养的功夫。
这也就是教育家的“样子”。
作者系著名教育社会学家,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原副校长。本文系作者在“未来教育家成长计划”启航仪式暨新时代校长高峰论坛上的报告,有修改。
朱永新:每朵乌云背后都有阳光——一位教育家写给儿子的信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之“八字”精髓
20世纪新教育运动的重要推动者——杜威
欧洲新教育运动的杰出代表——蒙台梭利
这是一本奇书!——《教育的目的》因为真正懂得,所以幸福完整——新教育实验通识与实践五十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我唯愿保持住一份生命的本色,一份能够安静聆听别的生命也使别的生命愿意安静聆听的纯真,此中的快乐远非浮华功名可比。——周国平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

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朱永新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