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邱华国:从陪读到伴读,让孩子在字里行间中悄然生长

守望真善美 守望新教育 2024-01-09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从陪读到伴读,让孩子在字里行间中悄然生长作者|邱华国新教育研究院新学校管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家庭伴读,缘何知易行难?
我们的小家庭是整个大社会中最小的组织单元,同时也是社会最坚实的堡垒,构筑这个堡垒的支柱是家人之间的亲情,是每个家庭成员的精神——当然包括家庭中年龄最小的那个。
阿德勒说“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用一生去治愈”,而成就童年的幸福,阅读的独特作用不可替代。如果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精神发育”,那么,儿童在家庭中的阅读,就是精神发育的胚胎。
▲作者|邱华国,资深校长,苏州半书房发起人
可是,家庭伴读是一件知易行难的事情。尽管,应该让孩子多读点书,应该是大多数家长的共识,但事实上许多家庭还是为如何支持孩子阅读所困。我想,这首先跟我们大多数家长没有受过良好的阅读教育,自身未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关。虽然一些家长想有意识地为孩子的阅读“留白”,给予一定的阅读时间和空间,但真不知道如何指导孩子阅读。要让孩子读起来,不只是将一本本书随手扔到孩子面前那么简单。
首先是选书的难处。据统计中国每年童书出版就将近5万种(暂且不提国外出版的)。对于普通家长而言,在这浩如烟海的童书中,究竟选什么样的书才是适合孩子、有利于孩子发展的呢?往往无所适从。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大多数家长曾经在上学的时候,自身积极有效的阅读体验就严重不足,更谈不上有一定的阅读研究。所以他们无法复制自己以往的阅读经验。

伴读如何为家庭共读解困
苏州半书房有一句广为流传的阅读理念:读了,再说。如何理解“读了,再说”呢?
许多孩子目前最大的问题是阅读量不足,没有机会、没时间读,所以最首要的是先让孩子们读起来。至于读了有什么收获,通过阅读知识与精神成长收获了什么,收获了多少,暂且不管。
“读了,再说”还有一层含义是:先阅读,然后再进行表达。所谓表达就包括“写”。读了以后再表达,表达反过来再促进阅读,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由“读了,再说”,可以引申出四个阅读层次:第一个层次叫“读吧,随意”;第二个层次叫“读了,再说”,“读了”这个词表示过去时、完成时;第三个层次是“读到才好”;第四个层次,叫“读破为本”。当前最紧要的问题其实出现在第二个层次上,也就是“不读”。
“读了”比“会读”更重要,至少对目前的很多孩子而言确是如此。
《学记》中说,“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我还经常举“春蚕吐丝”的例子,我们现在经常会要求孩子“表达”、“输出”,叫他“有思想”、“会写作”,但是没有给他足够的信息输入,便如同“春蚕吐丝”一样——倘若不给它吃桑叶,却偏要叫它吐出丝来,而且还要一个劲儿地比谁的丝吐得好,这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吗?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认为这其实也不复杂,具体而言就是要做到“五有”:有共识、有好书、有时间、有指导、有伙伴——当然,如果加入“有环境”,也可以说是“六有”。
刚才我们讲“读了再说”其实算是一种共识,接下来我们重点讲一下其他的“四个有”。

有好书
什么是好书?哪里有好书?好书需要读多少?其实“好书”这一概念很难界定,一方面千人百态,各有所好;另一方面世界上本身就没有哪一本书是值得所有人必读的。
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论什么是好书:一是“事实意义上的好书”,指经过时间的沉淀和筛选而流传下来的经典;二是“人家的好书”,即专家学者、身边朋友等人口中的好书;三是“我的好书”,就是我自己读过的并因影响我而被我认为的好书。那么这三类书当中,究竟哪一类算是好书呢?不能作静态定论,我认为真正的好书应该是这三类书在不断地交互中,逐步扩大交集,融会贯通,或许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好书。孩子的阅读,也是如此。
关于书单,在此不妨推荐新教育研究院领衔研制的“造就中国人”系列的书单,涵盖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各个学段。每一个书单背后,是一个专业团队多年打磨的结果。书单质量用朱永新老师的话说:“这些书虽定有遗珠之憾,但一定不会鱼目混珠”。
书到底要读多少好呢?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是145万字,初中阶段课外阅读不少于260万字,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约400万字。这数量是多还是少?很难说,但这是“基础量”,也可以说是底线。语文教育界有人主张“海量阅读”。那么,什么是“海量”呢?有人说是每年300多万字(每天万字),也有人说小学高年级、初中生应达一千万字。是否合适,很难有标准答案。
关于“阅读量”的问题,我主张八字方针:“足时足量、结构优良”。什么叫“足时足量”呢?就像我们人吃饭一样,究竟是三碗好还是两碗好呢?其实很难讲,所以“足时足量”也不能对所有人有一个标准的定量,但是总体上可以有一个“基础的量”。
新教育推荐的九大书目——全民阅读造就中国人



“结构优良”是什么?孩子们阅读的书目,总体结构还有待优化。目前,小学生阅读主要来自民间的一些推荐的阅读书目,初中有20多本教材中推荐的书籍,如《骆驼祥子》、《傅雷家书》等。但是,就读这些书是不是就够了?如果真能把推荐的书读好,就课程标准要求的阅读量而言基本过关,但对于满足学生精神发展需求来说恐怕远远不够的。
苏州半书房团队曾经研发了一个多维通识阅读的文史哲科美阅读框架。小学受知识积累的限制,主要是文学、少儿、哲学这三门课程,初中开始读一些历史读物、科学读物以及一些适合孩子的少儿哲学读物。龙应台的《我为什么建议孩子从小读闲书》:“哲学就是,我在绿色的迷宫里找不到出路的时候,晚上降临,星星出来了,我从迷宫里抬头望上看,可以看到满天的星斗。”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汹涌而来,请问何种才是真相呢?怎样的文章代表着基本的事实和趋向呢?我们如何看待各种现象?如果缺乏审辩性的思维做基础,就很难做出自己的思考。久而久之,人就会迷失在这些信息海洋中,失去判断力,整个脑袋成为信息与思想的“跑马场”。

有时间
第二个“有”是“有时间”。从本质上来说,“没时间读书”是个伪命题。“有没有时间读书”其实是表达读书对于个人的一种“重要性”而已,当然事实要比这个假设复杂得多。要让孩子有时间读书,我的经验也是八字方针:适当压力,足够魅力。
一些非常难读的书是要费神、费脑“啃”的,这个时候还需要有一点自加的或外在的压力,如“打卡”、“同伴互助”、读书比赛等活动。我们都知道时间管理的“四个象限”,阅读属于“重要而不紧急”的。将“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变成“重要而又紧急的事情”易于将此事进行下去。当然,这显然不是根本之举。
孩子的阅读当然也可以起因于外在压力,但最关键的是要让孩子先有积极的情感体验,“读了再说”,然后读着读着自然而然形成一种价值追求的能动力量。相信书本身具有足够的魅力——让孩子在阅读中,将知识、生活与生命形成共鸣,体验心流,不断享受阅读的乐趣与意义,这样,时间保障才会有真正的可能。
从为孩子创造阅读时间开始——不受干扰才能安静自主阅读
重要的事情总是有时间的——读书,让力量植入心灵


有伙伴
接下来一个“有”是“有伙伴”。曾经有一次,我们跟家长交流,有一位家长说道:“我的孩子本来很喜欢读书,可是班级里喜欢读书的同学不多,一下课就聊游戏,所以他显得很孤单。”我想每个班级应该都有这样的孩子,那么我们能不能把这些孩子召集起来,让喜欢读书的学生像其他喜欢聊游戏的“小群体”一样,有自己的“伙伴”,有自己的“组织”和“归属”;更进一步,能否让那些只聊游戏的学生也参与聊一聊读书相关的事情,既能聊游戏,也能聊读书,岂不更好?
为了让孩子不再“孤读”,苏州半书房探索过多种形式的“伴读”活动。有面向家长的亲子伴读活动,有面向语文教师、班主任的“伴读者”研习营活动,有面向孩子的“驻读营”,还举办了“倾听时间的声音”新年诗会、首届“伴读峰会”等活动。让孩子们在充分的个体阅读基础上,加入群体阅读,从而进一步提升阅读兴趣和能力。
郝晓东:自我进阶的有效途径,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网络写作,新网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与启示

有指导
第四个“有”是“有指导”。“伴读”的目的不仅仅是简单的阅读,而且要“越”读,“超越”的“越”。有一本书叫《越读者》,是台湾著名出版家郝明义写的。他在书中谈到怎样躲避一些不值得付出那么多时间去读的书,如何阅读小说、诗、历史、哲学,为什么要阅读漫画与影像。相比于艾德勒的《如何阅读一本书》,同样是阅读指导,这本书深入浅出,对教育工作者及中小学的阅读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那么,作为“伴读者”的老师、家长们需要做什么呢?我认为是这样三件事:第一,总在陪伴;第二,时常帮助;第三,偶尔引领。阅读,首先陪,伴读,首先是伴。在此推荐一本由英国少儿阅读研究专家艾登·钱伯斯打造的经典系列作品中的一本——《打造儿童阅读环境》,它用科学系统的伴读方法,帮助家长成为阅读核心圈中有协助能力的大人。
“伴读”一定首先是陪伴然后再是帮助的,而不要反客为主,把“伴读”做成变相的“阅读理解”。松居直的《爱的种子》一书中可以找到许多对家长伴读的忠告,而其中最有价值的一点就是:在陪伴孩子阅读的时候,家长要少干涉,少插话、少说无用的话。
那么,我们的老师、家长在“伴读”过程中到底充当怎样的角色呢?可以将《教学勇气》中的一个比喻来说明:“我们要做一个牧羊犬”。牧羊犬有四个特征,第一,维系一个羊群,让他们有草可吃,有自己进食的空间。就阅读而言,我们要仔细甄别,让孩子有书可读,但同时给予他相当的自由度。第二,将羊群聚拢在一个空间内,不停地寻找走失的羊。在阅读中,孩子们可能读着读着就有点跑偏了、理解有误了,那么“伴读者”要做的就是引导他们回到正道上来,把他们聚拢在恰当的空间内。第三,捍卫空间疆域。在汗牛充栋的书籍中,也难免有一些不适合儿童阅读的,甚至会起副作用的,那么我们必须将其阻挡在外。第四,当放牧地方的草被吃光的时候,护送羊群到另一个可以得到食物的空间中去。当儿童无书可读的时候,要重新为他们找寻新的值得阅读的书目,让他们继续徜徉书海。
邱华国:让师生不再“孤读”


这四句话,我认为非常贴切地表明了我们作为“伴读者”的教师、家长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和担当的角色。
婴儿的肉体生命,需要母亲十月怀胎来孕育;而让儿童养成阅读习惯来奠基他的精神生命,则需要整个家庭一二十年来孕育。伴读——不管是家庭伴读,还是学校教师的伴读——目的就是让孩子在字里行间中悄然生长,实现其与肉体发育相协调的精神发育。今天交流的话题——伴读,也正是基于此而得以有必要、有意义起来。
(来源|全课程 優教育。本文由“優教育”根据邱华国校长在“学校在窗外”公益云课“在家上学”课程的演讲稿整理。
以行动书写,用生命言说——新教育是由无数鲜活的实践和生动的教育叙事组成的
遇见美好,向美而行——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做最美的自己!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最新指南

分享美好,致敬原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陈东强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因为真正懂得,所以幸福完整》)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帮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智者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同道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