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京生:以阅读为荣,以阅读为乐,以阅读为用

守望真善美 守望新教育 2024-01-09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以阅读为荣,
以阅读为乐,以阅读为用
作者|王京生  
来源|书香中国

2022年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首届全民阅读大会的贺信中指出,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可以让人得到思想启发,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之气。中华民族自古提倡阅读,讲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传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塑造中国人民自信自强的品格。

朱永新和新教育人的阅读观——阅读推广实践创新,我们一直在行动


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深刻阐述了阅读与个人、阅读与社会、阅读与民族、阅读与未来的关系,这必将进一步激发起全社会读书学习的热情,推动书香家庭、书香社会、书香城市、书香国家的建设。
 
读书是一种静穆的伟大
 
读书,看起来是最平常、最普通的事情,也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事情。我认为,阅读对于个人、对于城市、对于民族和国家都是最基础、最重要、最有远大前途的事情。

对个人而言,全民阅读就是要让“以读书为荣”成为我们的价值观念,让“以读书为乐”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让“以读书为用”成为我们进步的阶梯。只有构筑形成这样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进步阶梯,人的一生才能收获精神上的充实、幸福与美满。
 
树立“以读书为荣”的价值观念
 
尊重知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阅读则是获取知识最基本的方式和途径。在古人看来,读书超脱了现实生活的限制,着眼于精神世界的丰富和完美,着眼于对知识的渴求和尊重,着眼于自己对家庭和国家的责任,因而他们以读书为荣。在古代,读书往往与人生志向、气节联系在一起,朱熹“百学须先立志”,顾炎武“博学而笃志”,曾国藩“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皆有此意。
 
陆游的诗《读书》“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讲自己读书的目的不在当官,而是为了黎民百姓,“元元”即老百姓,这是他以读书为荣的原因。即便他作此诗时已80岁,年事渐高,视力远不如前,但依然坚持夜读,在微弱的烛光前,读完两万蝇头大小的文字。若非以黎民福祉为己任,以读书为实现报国为民的途径,更以此为荣,何能至此?

朱永新谈读书100句
 

▲《文会图》局部、北宋、赵佶
 
中国的仁人志士 “先天下之忧而忧”,他们通过读书将个人与社会、国家、民族紧密联结,认为读书是实现人生抱负、彰显人生价值的基本途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如此浩然正气,超越个人名利得失,直至今日依旧振聋发聩。

新教育推荐的九大书目——全民阅读造就中国人
 
培育“以读书为乐”的生活方式
 
读书除了提升个人修养以外,还应该成为寻求快乐之源,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人终其一生在追求幸福,“读书”无疑是最重要的一个源泉。饶宗颐先生曾送我一张条幅“以读书为乐,乐在其中”。在中华文化的语境中,读书乐在其中,是一种高尚的品质。
 
读书之乐,乐在求知。《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论语·阳货》“小子何莫学夫《诗》?……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人生而有好奇心、求知欲,读书首先能满足个人获取知识的天然欲求,带来“知道”“明理”之乐。
 
读书之乐,乐在审美。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学习”对人生的意义,能上升至审美情调的层面。宋元学人翁森所作组诗《四时读书乐》,以四季读书的不同感受,形象生动地呈现了读书之乐。春天里“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就像窗前满眼的花草欣欣向荣,激发出了勃勃生机;夏天里“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读书就像暑热中徐来的清风,还伴着瑶琴轻弹的天籁之音;秋天里“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读书就像万籁俱寂月华如水的秋夜,到户外与高远的明月星空轻快玩赏;冬天里“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读书就像凛冽寒风里傲然绽放的梅花。这饱含着快乐、气节与风骨的意象,带来审美的妙趣与情调。

无阅读,不教育——阅读推广的三个问题:为什么?读什么?怎么读?
 


读书之乐,乐在心灵。伊萨克·巴罗说:“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于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温情的安慰者”,慰藉心灵的朋友、老师、伴侣等,都在书中与你心灵相通共鸣共情;法国作家阿兰将读书与做梦相提并论,读书的乐趣在于阅读的过程中神思飞扬、了无羁绊,依着作者的文字寻找自身心灵放飞的家园。明代于谦在《观书》中写道:“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吾庐别有春。”书就像多情的故人,读书就是与故人促膝长谈忧乐相伴,读完书以后,内心更加澄澈纯粹,在书中感受万紫千红,心灵之乐油然而生。
 
读书之乐,乐在表达。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诗经》是古人学习语言的必读之书,对个人语言表达与社交能力提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春秋时期,“赋诗明志”更是外交场合的重要礼节,是使节的必备技能。即便到了现代,“诗”在外交场合依旧占有一席之地,比如,中印建交初期,毛主席以屈原《楚辞》中的诗句赠别印度尼赫鲁总理:“乐莫乐兮新相知”。读书带来的表达之乐,在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苏轼的“好诗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等诗句,都得以生动体现,读者从中可以体会运用文字得心应手、行云流水的快感。类似的表述还有“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博览群书、增广见闻之后,写文章就轻松多了。

新教育实验的书香校园——没有书香充溢的校园,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校


搭建“以读书为用”的进步阶梯
 
读书对于个人而言,除了满足日益高涨的精神需求,还为实现人生价值铺路,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在知识时代,读书是最基本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
 
读书是实现自我、跨越阶层的阶梯。读书帮助人们积累知识、获取经验,增长智慧和才干,使人走上进步的阶梯,实现阶层跃升,实现人生目标。正如,高尔基所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阶层固化,会限制年青人的发展,影响阶层的流动,严重的甚至会造成社会动乱。读书是打破阶层固化的有效途径。中国很早就以科举的方式选拔人才,让贫寒子弟以读书改变命运、实现阶层跨越。时至今日,高考依然是中国社会打破阶层固化、实现人才流动的基本举措,是个人迈向成功之门的通道与阶梯。当今,我们更是要通过亿万人的读书活动,实现民族的振兴。比如,我们“文革”之后的大学“老三届”——七七级、七八级、七九级,那时能考上大学的可谓凤毛麟角。到2021年全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57.8%,大学的读书和教育,让更多的年青人脱颖而出,也为他们奠定了从出生地走向中国、走向世界,打破阶层固化的平台。
  
读书是学以致用、兼济天下的工具。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读书可以陶冶性情,可以观察世风民情、考见治理得失,可以结交同志、切磋砥砺、提升群体素养,可以“怨刺上政”,即温柔敦厚、不卑不亢地向执政者进谏、提出建设性意见。从个人到社会再到国家,从为人处事到社交雅集再到治国理政,读书是从多方面成就人生的必由之路。人只有通过阅读学习专业知识,才能掌握技能安身立命。中国儒家很早就提出“学以致用”,将习得的知识和经验投入到生产生活中,加快个人发展前进的步伐,也推动民族文明繁荣强盛。同时,读书时获得的各种诗意的感受,或优雅淡泊、或宁静高远、或欣欣向荣、或活泼欢乐、或清新平和、或馥郁清幽,能够让我们身居闹市或于嘈杂浮躁中“诗意地栖居”。
 
读书是提升气质、塑造三观的途径。除了具体的“学以致用”,读书还具有“无用之用”。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中国古代,读书最基本的目的和作用在于“修身”,以无限接近“君子”“完人”的品性。屈原看重的“内美”“修能”,涵盖人性天然的善与德、丰富的知识、内政外交才能、文艺创作才华等。这些都体现在人的气质之中。曾国藩“唯阅读能改变气质”,苏轼“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描绘了读书带给人的气质变化。如果把人的一生比喻成建造一座美丽的建筑,需要砖、木、土、石各种材料,读书则是水,只有通过水,才能把各种物质聚合起来,才能塑造美好人生。
 
培根在随笔《谈读书》中写道:“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性格就包括从阅读中塑造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读书使我们形成高贵的灵魂和思想,能够在复杂社会里成为高尚的人。在这一点上,培根与中国圣人先哲的读书观不谋而合。
 
来源:《晶报》。作者:王京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奖章”获得者 深圳读书月组委会总顾问。

如何营造书香校园?怎样举办校园读书节?——松滋市实验小学“营造书香校园”暨首届“读书节”活动实施方案

林忠玲:书香校园六问

无行动,不幸福——积极心理学是行动的科学

走进法兰西教育世界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最新指南

分享美好,致敬原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陈东强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因为真正懂得,所以幸福完整》)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帮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智者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同道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