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袁明湘:培养卓越口才,绽放生命精彩——让阅读经典成为经典悦读

袁明湘 守望新教育 2024-01-09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一朵具体的花,远胜过一千种真理。”


“以行动书写,用生命言说。新教育是由无数生动的田野实践和鲜活的生命叙事组成的。“


培养卓越口才,绽放生命精彩

——让每个孩子都圆一个播音主持梦

作者|袁明湘 

新疆奎屯市第三小学


雅思贝尔曾经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小时候,我的梦想是做一名优秀的节目主持人,长大后,曾经先后担任过电台、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可是,当我离梦想越来越近时,阴差阳错还是告别了话筒,回到了三尺讲台。可是年少的那个梦却始终在心头萦绕,从未远离。机缘巧合我校去年开设了“诵读”校本课程,因为我有过主持人经历,学校安排由我编写诵读校本教材并担任授课,我欣然接受了。因为这样我就可以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一粒播音主持梦的种子,自己未圆的梦说不定可以在他们身上实现呢?



诵读为径,在循序渐进中培养基础技巧


学校要求自编诵读课程,在一穷二白、没有任何资料积累的情况下,我一头扎进了市图书馆,找来了所有能用的书籍刊物,翻箱倒柜让尘封多年的播音主持专业教程重见天日,从网上查找的资料打印出来足足用了一包A4纸。就这样,一套循序渐进,涵盖语音基础、用气发声、语感培养、语言表达、朗诵技巧的课程教材慢慢成形。


体味音律之美。鲁迅先生曾说过:“汉字有三美,一曰意美,以感心;二曰音美,以感耳;三曰形美,以感目。”的确,汉语言富有音乐性的特点,特别是我国古代的诗文讲究平仄押韵,不仅美观工整更易于诵记。将汉字的美发挥到了极致,将风景与人事赋予和谐的音韵与形式,形成汉诗独特的意境之美,不同的意境有不同的美感。因此,我在编排教材时,大量选取了《三字经》《诗经》《声律启蒙》等古代优秀诗词等作为教学内容,致力于为学生的成长铺设良好的文化底色和品德基础。为了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中国语言文字所特有的抑扬顿挫的声调美,特别是诗歌作品的音韵美、节奏美。我在编排教材时,从三言的《三字经》过渡到四言的《诗经》作品,接下来是五言、七言古诗,之后是字数不规律的《声律启蒙》。让学生逐步体会不同字数、不同作品的断句停连、节奏划分。


着力启智培能。解读教材是老师最重要的基本功,它是以自己的心灵为触角去触摸另一个心灵世界。学生感悟了文章的语言,就能通过他的理解表达出来,即“以读见悟”。比如在《静夜思》的诵读教学中,我就将诗歌解读与诵读技巧进行了有机的结合。首先是推敲关键词语。题目中一个“静”字和“思”字,点明了这首诗静谧与怀想的意境与基调,所以我告诉学生们,在诵读时,声音音量要偏弱、音色柔和,给人以安静的感觉。正是在这样的静谧夜晚,看着窗前的明月,想起了自己的家乡,也许是父母,也许是情人,也许是友人,甚至是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所以在语气上,要有那种怀想之感,语速缓慢,就像眼前一个个画面在逐步展开。其次是品味美的意象。“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霜”字用得更绝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把握住这些意象,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脑海里闪现,优美的丰富的文本语言就会带给学生独特的体验、感受,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情景的美、文字的美、意境的美。所以在诵读时,“光”、“霜”作为逻辑重音,应该有所突出,但更重要的是“疑”这个情感重音的应重点渲染,不能简单的用音量加强的方法,因为这里是怀疑的语气,其实是作者内在心灵迷蒙的外显和思想情绪的蓄积过程,所以可以采用弱读加强法。最后是体验真实情感。教学中我引导孩子们认真体会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以此境感受彼情,以我口抒发我心,声情并茂,读出情感。让学生领略母语的优美,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感情及音乐感,用他们童真稚嫩的声音诵读经典文化,用他们的精彩表演演绎经典韵律。


激发学以致用。我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结构美、音韵美、节奏美,并且遣词造句化为已用,触动每个孩子言语表达的潜能,指导学生借鉴前人的审美经验、美的规律、美的表现方法,形成听说读写的能力。教学《诗经·采薇》时,学生们领会了“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的含义后,我问学生,我们在生活中什么情况下可以用这句诗表达心情呢?孩子们踊跃发言:“有人抢了我的玩具时”,“我考试考砸了的时候!”“爸爸妈妈吵架,没有人管我时!”从此,经常有孩子告诉我,用《诗经·采薇》的句子打电话催爸爸妈妈早归时,爸爸妈妈的那份惊喜,因为我们的孩子学会了用古典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了!教学《诗经·式微》时,我告诉学生,这首诗词句句用韵、每章换韵。所以全诗语气紧凑,节奏短促,情绪紧迫,充分表达出服役者的痛苦心情。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为了君主的事情,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泥浆中奔驰劳作。学生领会了诗句的含义后,我又问孩子们在什么情况下,我们也可以用这句诗呢?孩子们踊跃发言,有的说爸爸妈妈在加班的时候,有的说爸爸妈妈在外面应酬的时候,我就可以打电话问他们,“式微,式微,胡不归?天黑了,天黑了,你为什么还不回家呢?”其中一个孩子还活学活用,大声抢答:“式微式微,胡不归?微酒之故,胡为酒桌中!就这样,孩子们通过诵读,让经典诗词内化为己用,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得古诗文经典的基本修养。



广播为媒,在播音主持实战中积累经验


为了让孩子们在诵读课上学习到的知识有展示的平台,在我的提议下,学校对校园广播站进行了改版优化。结合近年来学校一直打造的“水文化”,我将广播站重新命名为“水精灵”广播站,精心挑选音质条件好、朗诵基础扎实、热爱播音主持的孩子担任小播音员,给他们起名“水精灵”“水玲珑”。每天清晨傍晚、课间,伴随着悠扬的音乐,孩子们甜美的声音回荡在校园,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精心编排节目。为了使广播站真正成为诵读课程的“练兵场”“大舞台”,我带着孩子们精心编排节目单。我请来市融媒体中心的专业人员,按照我的设计加入特殊音效,给孩子们一遍一遍不厌其烦的指导示范,一个字一个字把关。一个新颖独特、让人过“耳”不忘的片头诞生了。伴随着小雨淅沥的声音、滴水的声音、涓涓溪流的声音、瀑布的声音、海浪翻滚的声音,孩子们虽稍显稚嫩,但真挚动情的声音缓缓而出:润物无声,像水一样奉献;滴水石穿,像水一样柔韧;顺势而变,像水一样灵动;赴渊无惧,像水一样勇敢;海纳百川,像水一样包容。以水为魂,滋养心田、以水为魄,浸润人生。这里是奎屯市第三小学水精灵广播站,我是水精灵XX,我是水玲珑XX……“等孩子们喜闻乐“听”的节目成为校园生活的“新宠儿”,成为他们谈论最多的话题。


朗诵技巧提档升级。诵读距离播音主持还有很大差距,我在诵读课上针对不同程度的孩子,逐步采用“看、听、读、演”法进行训练,着力提升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看:即随时利用直观物体和插图,让学生观察、想象,再用口头表达出来。听:即帮助学生选择一些文明礼貌,诚实勇敢,勤奋好学的故事讲和听。读:即凭借教材优势,帮助学生丰富词汇,积累语言,增强语感,逐步把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进而形成准确、流畅的说话习惯。演:即模拟生活实际,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学生进行口头表达的演练,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口头表达的训练。


创新教学模式。我把诵读课程和小主持人的培养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每堂课的前5分钟,组织开展“小小演说家”,鼓励学生上台自由讲述,循序渐进的设计教学目标。第一阶段力争让孩子们能够用一句话到几句话来表达自己想要说的内容;第二阶段能说一段话或几段话,口述一件简单的事,内容具体,条理清楚,词句通顺;第三阶段能完整地表达出一件事,并做到中心突出,表达出自己的意思,有表情,有创见力;第四阶段能有中心,有条理地口头表达见闻,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观点。我始终坚持教学民主,注意在课内营造宽松、和谐、充满信任的氛围,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的心理自由,无拘束地参与,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允许学生没说好再说,允许说长句子、短句子或字、词,这样在轻松和谐积极的气氛中各自表达着、讨论着,以培养他们走上前台的勇气,喜爱表达的习惯,勇于交流的热情,为成长为小主持打下基础。


润心为本,在寓教于乐中弘扬传统文化


在教学中,我注重教育引导孩子们感受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他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激发民族自豪感。


继承中华美德。诵读《三字经》“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时,学生懂得了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了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汉代人孔融四岁时都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都应该知道的。同时也理解了黄香温席和孔融让梨的成语故事。诵读《诗经·木瓜》时,孩子们了解了投桃报李的故事,懂得了“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通过诵读这些经典作品,用他们的实际行动传承经典文明,对推动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赓续红色基因。为了拓宽孩子们的视野,我把校园广播和重大节日相结合,在世界读书日、母亲节、端午节、烈士纪念日、国庆节等关键节点进行专题播音,播放红色歌曲、播讲革命诗词、革命故事,以达到“耳濡”效果,强化主流引导。党史学习教育期间我带着孩子们将自己的原创诗歌《红船记忆》编排成集体朗诵并制作成视频,获得了州级一等奖。在丰富校园文化的同时,不断渗透社会道德要求和教育思想,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全校师生厚植爱国爱党情感。


传承传统文化。我专门做了二十四节气特别节目,将每个节气时间、播种农作物、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历史事件详细做了阐述。在节气来临之前,在校园广播节目中播放,并带着孩子做一些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深度体验,把这些相对陌生的内容,通过听广播、做实验,带进孩子们的生活。通过介绍二十四节气的相关知识,如气候特点、民俗活动、科学实验、动物习性等,从谚语到传说,以生动有趣的形式让节气更靠近孩子的生活,并深刻体会到我们中国人的浪漫。


一路耕耘,一路收获。这些年来我坚持行走在诵读校本课程的路上,学校成了本市传统文化教育的示范校,受到了家长、社会的一致好评。经典字字,领略中华文化魅力; 诵读声声,感悟祖国伟大磅礴。播音主持为梦,让每个孩子绽放生命的最美光华,回归文化的本来,让孩子们触摸到每一个熠熠生辉的有声经典,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我,一直在路上! 


晨诵午读暮省:一种回归朴素的儿童生活方式
没有书香充溢的校园,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校



让阅读经典成为经典悦读
作者|袁明湘  
来源|新疆奎屯市第三小学

 

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学生们的成长需要丰富的阅读滋养,更需要经典著作的引领。为了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积淀和道德素养,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将朴素的“读书是一种需要”上升为“读书是一种责任”“读书是一种乐趣”“读书是一种有益的生活方式”,我校特地开设了“让阅读经典成为经典悦读”校本课程。在成为教师之前,我担任过多年的电台主持人工作,对诗词格律和赏析文章有一定的功底,于是学校安排由我专职编写阅读校本教材并担任授课教师。

中国是诗词的国度,中华诗词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我们与文学经典的相遇要远远早于对阅读能力的拥有,小时候背的唐诗、宋词,听的童话、寓言,文学经典在我们对自己的名字还相逢不相识的年龄,就一直悄悄地滋润着我们的心灵,而大多数人长大后与书结缘也往往是因为文学经典的“诱惑”。鲁迅先生曾说过:“汉字有三美,一曰意美,以感心;二曰音美,以感耳;三曰形美,以感目。”的确,汉语言富有音乐性的特点,特别是我国古代的诗文讲究平仄押韵,不仅美观工整更易于诵记。这些经典之作经受了时间考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人类的智慧美和人性美。尤其是诗词,更是将汉字的美发挥到了极致,将风景与人事赋予和谐的音韵与形式,形成汉诗独特的意境之美,不同的意境有不同的美感,总能深入我们的心灵,见之不忘。因此,我在编排教材时,大量选取了《三字经》《诗经》《声律启蒙》古代优秀诗词等作为教学内容,致力于为学生的成长铺设良好的文化底色和品德基础。


一、以阅读为径,在循序渐进中培养语感,体味文字之美

为了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中国语言文字所特有的抑扬顿挫的声调美,特别是诗歌作品的音韵美、节奏美。我在编排教材时,从三言的《三字经》过渡到四言的《诗经》作品,接下来是五言、七言古诗,之后是字数不规律的《声律启蒙》。让学生逐步体会不同字数、不同作品的断句停连、节奏划分。

从字数上划分节奏。如三言《三字经》,节奏均匀、一字一顿。三字断句,合辙顺律。诗经的时代,主导诗歌形式是四言。所以《诗经》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来状物、拟声、摹貌。教学中我教孩子懂得四言诗经,两个音节为一拍,两字一顿。读重章叠韵的诗句时要逐句加强语调、加快语速,以达到层层递进的听觉效果。

五言古诗的划分节奏大多是二三节奏划分,也就是两个音节后稍作停顿,后三个音节连读。

七言古诗的划分节奏大多是四三节奏划分,也就是四个音节后稍作停顿,后三个音节连读。或二二三节奏,两个音节为一组,前两组分别稍作停顿,后三个音节连读。如:不知绿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不知”“绿叶”分别做短暂停顿,“谁裁出”连读。

从语法构造上分析排列。这方面,五言古诗划分为两个语节就方便得多。一是减少拖腔,第一个语节可有延长音,第二个语节词密,后面却有停顿,既不急促,又不必太拖,而是增强韵味,在句腹上安排一个延长音,造成“二、三”的格式,可以更好地展现意境、体味诗情,不必待全句结束再去回味。其次,立足全诗,即由于一句只两个语节,有利于对各个诗句具体而灵活的处理,克服表达上的呆板。从而吟诵出如歌的韵味。通过有韵味的诵读使“悦读"成为可能。

 

二、以阅读培能,在经典赏析中琢磨技巧,提升审美能力

解读教材是老师最重要的基本功。我觉得,解读经典就是以自己的心灵为触角去触摸另一个心灵世界。学生感悟了文章的语言,就能通过他的理解表达出来,即“以读见悟”。比如在《静夜思》的诵读教学中,我将诗歌解读与诵读技巧进行了有机的结合。

推敲关键词语。《静夜思》表达的是思乡之情。这首诗虽然只有区区二十个字,但流传非常广泛,它几乎是全世界华人耳熟能详的一首名篇。题目中一个“静”字和“思”字,点明了这首诗的意境与基调—静谧与怀想,所以在诵读时,声音音量偏弱,音色柔和,给人以安静的感觉。正是在这样的静谧夜晚,看着窗前的明月,想起了自己的家乡,也许是父母,也许是情人,也许是友人,甚至是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所以在语气上,要有那种怀想之感,语速缓慢,就像眼前一个个画面在逐步展开。

品味美的意象。“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霜”字用得绝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把握住这些意象,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脑海里闪现,优美的丰富的文本语言就会带给学生独特的体验、感受,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情景的美、文字的美、意境的美。所以在诵读时,“光”、“霜”作为逻辑重音,应该有所突出,但更重要的是“疑”这个情感重音的表现,根据逻辑重音从属于情感重音的原则,所以这个“疑”字要去重点渲染,但不能简单的用音量加强的方法,因为这里是怀疑的语气,其实是作者内在心灵迷蒙的外显和思想情绪的蓄积过程。所以可以采用弱读加强法。

体验真实情感。因为整首诗表现的是思乡之情,所以在诵读前还需要激发起自己的诗情,激发诗情不是说自己一定也要处在和作者一样的处境,而是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去感受诗人的情感,以便在诵读时能够快速调动自己的情感。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所以在语势上,“床前明月光”平起,“疑是”涨潮起式,“地上霜”落潮收式,表现内心的迷蒙和清冷。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诵读“举头望明月”这一句是应该从前面的迷蒙和清冷情绪中出来,在语气和语调上和前面两句有一个变化,应该强调“举头”和“低头”动作感的同时还有情绪的变化,“思故乡”把每个字音拉开、低走、缓收。这样才能把思乡的情绪一直拉到远人身边,以此境感受彼情,以我口抒发我心。这样才能声情并茂,读出情感。让学生领略母语的优美,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感情及音乐感,用他们童真稚嫩的声音诵读经典文化,用他们的精彩表演演绎经典韵律。


三、以阅读启智,在生活实践中活学活用,激发创新思维

创编为途,经典诗词化为己用

古人云:“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欲所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我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准确、鲜明、形象,掌握语言的结构美、音韵美、节奏美,并且遣词造句化为已用,触动每个孩子言语表达的潜能,指导学生借鉴前人的审美经验、美的规律、美的表现方法,形成听说读写的能力。

教学《诗经·采薇》时,学生们领会了“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的含义后,我问学生,我们在生活中什么情况下可以用这句诗表达心情呢?孩子们踊跃发言:“有人抢了我的玩具时”,“我考试考砸了的时候!”“爸爸妈妈吵架,没有人管我时!”从此,经常有孩子告诉我,用《诗经·采薇》的句子打电话催爸爸妈妈早归时,爸爸妈妈的那份惊喜,因为我们的孩子学会了用古典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了!

教学《诗经·式微》时,我告诉学生,这首诗词句句用韵、每章换韵。所以全诗语气紧凑,节奏短促,情绪紧迫,充分表达出服役者的痛苦心情。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为了君主的事情,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泥浆中奔驰劳作。其中两段中只变换了两处文字,但就在巧妙的变换中,体现出作者用词的独具匠心。学生领会了诗句的含义后,我又问孩子们在什么情况下,我们也可以用这句诗呢?孩子们踊跃发言,有的说爸爸妈妈在加班的时候,有的说爸爸妈妈在外面应酬的时候,我就可以打电话问他们,“式微,式微,胡不归?天黑了,天黑了,你为什么还不回家呢?”其中一个孩子还活学活用,大声抢答:“式微式微,胡不归?微酒之故,胡为酒桌中!天黑了,天黑了,你为什么还不回家呢?因为贪酒的原因,你这么晚了还在酒桌上不回家!”。就这样,孩子们通过诵读,让经典诗词内化为己用,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得古诗文经典的基本修养。 

同时,我还深刻体会到,在教学中一定要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个性,珍视他们在阅读实践中的“多元化”和“独特体验”。让他们主动积极地去发现和探究,去用心感悟和品味,不失时机地点拨和启发,激励和唤醒他们沉睡已久的潜能和智慧,去实现文本、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对话,在平等、民主、和谐的对话氛围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就水到渠成、轻松自然了。


广播为媒,传统节日、节气牢记心中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根据太阳的周年运动,通过观察一年中时令、气候和物候的变化规律,将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产生的。起初是用于指导农耕种植,但现在已经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孩子们的学习也密不可分。   但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因为二十四节气距离孩子们的生活较远,许多孩子会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层面, 而缺少对应的了解和知识的拓展。  于是我专门做了二十四气特别节目,将每个节气时间、播种农作物、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历史事件详细做了阐述。在节气来临之前,在校园广播节目中播放,并带着孩子做一些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深度体验,把这些相对陌生的内容,通过听广播、做实验,带进孩子们的生活。通过介绍二十四节气的相关知识,如气候特点、民俗活动、科学实验、动物习性等,从谚语到传说,以生动有趣的形式让节气更靠近孩子的生活,并深刻体会到我们中国人的浪漫。

除此之外,为了拓宽孩子们的视野,我还把校园广播和重大节日相结合,在世界读书日、母亲节、端午节、烈士纪念日、国庆节等关键节点进行专题播音,播放红色歌曲、播讲革命诗词、革命故事,以达到“耳濡”效果,强化主流引导。在丰富校园文化的同时,蕴含丰富的教育内涵,不断渗透社会道德要求和教育思想,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全校师生厚植爱国爱党情感。


四、以阅读润心,在潜移默化中汲取智慧,促进德智并行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那种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所洋溢于心中的那种愉悦。”阅读的艺术就是要善于唤起学生心中的“那种愉悦”去优化教学情境,逐步实现人格教育的目的。阅读就像在学生纯净的心田上,撒下一颗颗美的种子,在春风化雨中孕育一片青翠。在教学中,我注重教育引导孩子们感受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他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激发民族自豪感。

学习《三字经》“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时,学生懂得了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了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汉代人孔融四岁时都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都应该知道的。同时也理解了黄香温席和孔融让梨的成语故事。

学习《诗经·木瓜》时,孩子们了解了投桃报李的故事,通过讲述韩信“一饭千金”的故事,孩子们深刻懂得了“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懂得了“人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的厚往薄来的精神,这也是我们祖先教给我们的传统美德之一,教会我们知恩图报。通过阅读这些经典作品,用他们的实际行动传承经典文明,对推动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汲取智慧,德智并行,快乐健康地成长! 

一路耕耘,一路收获。这些年来我坚持行走在经典诵读的路上,渐渐地我们的学校成了本市传统文化教育的示范校,受到了家长、社会的一致好评。

经典字字,领略中华文化魅力; “悦”读声声,感悟祖国伟大磅礴。书香为伴,和经典相遇。从阅读到悦读,回归教育的本来。让每个孩子绽放生命的最美光华。回归文化的本来。以中国文化影响世界,让中国文化重焕容光。让孩子们触摸到每一个熠熠生辉的经典文字。踏歌而行,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叙事集锦|以行动书写,用生命言说——新教育是由无数鲜活的实践和生动的教育叙事组成的
因为真正懂得,所以幸福完整——新教育实验通识与实践五十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最新指南

分享美好,致敬原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陈东强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帮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智者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同道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