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聂明智:用一生的时光,打造教育理想国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当代教育家传媒 Author 丁翌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聂明智:用一生的时光,

打造教育理想国

原创|丁翌 

来源|当代教育家传媒 


这是一所颇有些与众不同的学校,

这里的孩子们格外“忙”。


忙着读书、忙着写作、忙着演讲、

忙着学音乐、忙着登台演奏、


忙着准备演出、忙着做实验、

忙着研究无人机、忙着做各种新奇好玩的事情……


这所让孩子们过着崭新生活的学校,

就是山西运城市新教育集团下属的南风学校。


聂明智的办学密码是什么?

【当代教育家】封面故事


《聂明智:理想教育的先行者》

为你讲述他们的故事。



《当代教育家》2022年第5期  封面人物 

山西运城市新教育集团董事长 聂明智 


01


与时代并行


1998年,山西运城的第一场雪如期而至,飘飘洒洒,将这个黄河弯上的古城染得上下皆白。


运城人民路学校门口,43岁的校长聂明智放下扫帚,长长地哈了一口气。他刚接手学校不久,就迎来了省电教所专家的检查,因此格外重视,早早扫雪,专程迎接。


听完聂明智亲自演示的“实物投影教学”展示汇报后,专家叹了口气:“现在是计算机时代了,你们搞了几年的实物投影,早就落伍了。”


专家说完这番话,径直走了。


聂明智如醍醐灌顶:方向错了,跑得快又有什么用啊!


他从此明白了一个基本的教育逻辑:教育必须与时代潮流同频同步,否则就会南辕北辙,缘木求鱼。


他开始认真研究信息化教育,他发现了一个广大而神奇的世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发展,让传统教学显得笨拙而低效;而彼时已经开始涌动的网络浪潮,让知识变得唾手可得,学生是信息时代的“土著”,对全新的学习方式适应更迅速,与此同时老师知识权威的地位变得岌岌可危。


他意识到教育信息化将深刻影响未来教与学的方式,这是一趟滚滚向前的时代列车,人民路学校一定要搭上这班车。


熟悉聂明智的人都说,这个人很有些“甑气”。


运城方言里,这是个中性词,意为倔强不屈,认准的事就要做到底。


他年少好学,家贫无书,便四处借书来读,到五年级时,全村带字的东西都被聂明智读了个遍。


1967年(五年级毕业照)


师范毕业担任村小教师时,聂明智也靠着这股顽强的劲头,海量阅读、广泛学习,一路从乡村教师,走到市教育局中层领导岗位,进而担任人民路学校小学校长。


实物投影教学验收受到的批评,让新上任的聂明智一下子找到了思路。


他果断出台政策,教师购买一台7200元的电脑,学校补贴3600元。这在当年是一笔“巨款”,很快教师家家户户都买了电脑。


接着,人民路学校发起了教师课后学习,内容包括计算机技术。老师们学会基础操作后,发现校园网上有不少简明易用的教学资源,可以极大提升教学效率,于是大家又自发研究起网络技术来。网络技术入门后,学校的外网又搭建完成,为老师们开设专栏,可以发布教学研究心得。


基于学校网站专栏,许多名师也就此生长起来,后来人民路学校官网竟发展成专业学术论坛。短短几年,学校涌现出近40位各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特级教师。


2002年,运城市课改现场会上,人民路学校的老师们呈现了信息技术与日常教学的完美融合。中央电教馆时任馆长全程记录,返京后专程向教育部时任副部长周济做了详细汇报。


一时间,山西教育界皆知运城有个人民路学校。


“不只是信息技术,每一种新理念、新方法、新工具的引入,都要遵循老师的认知规律。而校长要做的,就是始终站在教育前沿,不断开阔视野,为老师开启新世界的大门。”聂明智说。


信息化教学只是一次教学工具变革。事实上,聂明智做校长以来,就一直谋求为学校带来教育理念的迭代,他不断输送老师前往北京师范大学脱产进修,他本人也如饥似渴地学习,他像雷达一样把思维的触角伸展到四面八方,寻找和捕捉最新的教育变革。


不久后,聂明智与“新教育实验”相遇了。


张建文:白首依然书青云之志——聂明智校长教育侧影



02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聂校长喊开会,全体校委会成员参加!”“大中午的,什么事这么急?”“不知道,反正是急事!”

人民路元老教师郭丽新还记得,2003年那个午后,聂明智火急火燎地召集大家开会。校委会成员们赶到会场时,发现并非应对突发事件,而是学习一篇文章——《南风新教育》杂志上介绍的“新教育实验五大理念、六大行动”。

新教育实验,是朱永新教授发起的民间教育改革行动,在20年前的山西运城声名不显。但聂明智看到后十分激动,当即组织大家学习,深入研究这种全新的教育模式。

聂明智了解越多,心里的念头就越强烈:“不仅要加入新教育实验,还要为这一教育改革办一所新学校!”

2004年8月1日,朱永新教授正式为运城新教育学校授牌,这所尚有些稚嫩的学校,自此成为新教育实验校。9月,聂明智创办的第一所学校正式开学,600个家庭怀着好奇走进了校园。迎接他们的,是新教育实验全新的教学模式。



南风学校小学部校长张燕,就是当年第一批做新教育的青年教师。“学校在小学不同学段,分别引入了《三字经》《论语》《孟子》研读。我们刚毕业不久,连基础的课都未必能上好,何况这些传统经典?聂校长就带着我们共读、集体备课、讨论将传统文化与儿童生活联系起来。那时我虽然懵懵懂懂,但是非常确信,我们正在过一种诗意的教育生活!”张燕回想往事,眼中露出了幸福温柔的光彩。
什么是新教育?如何将“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理念落地?聂明智且行且思,引入了一套适合学情的“生活方式”,也就是后来新教育实验提倡的“晨诵、午读、暮省”教育生活。

每天早晨的教室生活,从一首歌、一篇经典诗文开始。小学低年级唱儿歌,读儿童诗、《三字经》。中段则陆续开始读李白、杜甫、苏轼、狄金森的名篇;到了五六年级,师生开始共读泰戈尔的经典诗文。二十四节气的诗文则贯穿全年,成为诗意的生活方式。

午休之后的第一节课是阅读时间,学生可以自选内容,也可以共读老师推荐的书单。读完便是即兴分享,讨论当下的阅读感想。放学前则有一段“暮省”时光,每个孩子都要在专门的笔记本上记录一天的故事,以及自己的思考、见解。

一周、一个月、一个学期的晨诵午读暮省积累起来,就是孩子们生命成长的印记。到了期末,老师会做一场期末叙事,请学生做班级和各学科的大事记,讲述教室一学期的变化。接着举办“生命颁奖”,为每个学生颁发独一无二的奖项,以书中的角色连接孩子的成长,为他们找到绘本、名著中的“精神伙伴”。这一传统延续至今。

师生共读《吴姐姐讲历史故事》之后,南风学校青年教师段姝妤突发奇想,请孩子们以喜欢的历史人物为原型,自己申报期末生命奖项,她则负责撰写颁奖词。于是教室里绽放出了“小辛弃疾”“小司马光”等伟人光辉,孩子们都在历史人物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让她哭笑不得的是,学业有些困难的男生小朱,为自己申报了“朱厚照奖”。段姝妤找小朱商量:“朱厚照是明朝正德皇帝,是少有的荒唐、爱胡闹的君主,你真的要申报这个奖项吗?改成朱元璋好不好?”

“不行,老师,我就要朱厚照奖!”小朱非常坚决。

一时间段姝妤化身历史学家,查阅了大量典籍,寻找这位著名昏君的优点,最后发现他在带兵打仗方面十分勇敢,能够身先士卒,于是她将“勇敢”作为连接小朱和正德皇帝的符号。而小朱则将这个奖项视若珍宝,新学期里,他似乎受到了历史人物的感召,在班级活动中更有担当了。

一次次晨诵午读,一部部经典名著,一个个伟大人物,构成了“道德人格课程”的血肉。在聂明智看来,学生的道德、人格,是很难用专门的课程来塑造的,更适合放在庞大的读写背景下浸润。“我们透过杜甫、苏轼、王安石的视野,带给学生看世界的方式,其实就是在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建立基本的道德准则。”聂明智说。

道德人格课程与身体课程、艺术课程、智慧课程并列为课程体系的四大支柱,它把德育置于宏大的故事背景下,让课程与儿童心灵契合。比如今天在读《木偶奇遇记》时,老师会在晨诵时引入《弟子规》,并不是鼓励学生对文本里的人物亦步亦趋,而是营造丰富的情感体验,让他们置身故事情境做出选择。在丰富的课程、海量的阅读背景下,孩子们化身李白,化身项羽,化身司马迁……在共情中实现人格的丰满。

《南风》舞剧合照

在20世纪初的运城,乃至整个山西,这样的教育探索无疑都是超前的。教师的专业发展、孩子的生命成长都成了学校最耀眼的名片,运城新教育学校声名鹊起。赵丽霞还记得:“办学第二年,老师们就不用冒着酷暑到处招生了;第三年,学校甚至减少了宣传力度,但很多家长都会提前一夜来排队报名。”

聂明智第一次创校便大获成功,但他并未满足,不断丰富学校课程体系,又引入专业的教育家团队参与办学。2006年,聂明智又创办了运城新港实验学校,进一步扩大新教育的影响力,惠及更多学生;2016年,他创办的运城新港第二实验小学、运城国际学校(现更名为运城南风学校)相继建成投用,聂明智担任集团董事长。

在许多新教师眼中,这位董事长只做两件事,一是教研,二是读书。这位年近古稀的教育人,仍然活跃在教学、共读一线。“我想建成一所全国阅读最好的学校。”他目光笃定,语气诚恳。

共读共写共同生活——新教育实验第七届运城年会年度主报告
张建文:构建多维立体的美育课程,为学生幸福完整的人生奠基

03
让阅读成为“家风”
聂明智爱教书,更爱读书。

“聂校长推动老师读书,可以说是春风化雨,又‘无孔不入’。他不仅组织各种读书沙龙、共读活动,每次跟我们聊天,最后一定会问起读书心得。发现大家读书勤奋,他就特别开心;若是最近无暇阅读,讲不出来,他也不生气,下次见面照样问。如果再讲不出,过段时间,他就会直接送我们书了。”一位追随他多年的骨干教师说。

早在人民路学校时,聂明智就为每个老师发放每年200元的购书补贴,到了民办学校,补贴增长到400元。即便在早期经营困难,乃至需要四处筹款发工资时,聂明智也从未断过老师的买书钱。

经过20多年的浸润、熏陶、推广,读书已经成了几所学校共同的标签。老师们也经历着阅读的“升级迭代”,从只读文学类的书籍消遣,到广泛涉猎教育学、心理学著作,再到如今的全学科阅读,老师们的专业素养水涨船高,更重要的是,读书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不论在新港实验、实验二小还是南风学校,老师们触手可及的范围内一定有书,随便翻开一本,里面往往有好几位读者的批注,显然它们经过了多次传阅。

聂明智说:“我希望让阅读成为一所学校的家风,不论是民办还是公办学校,不论是谁做校长,不论学校身处怎样的教学环境,老师、学生和家长都能保持海量阅读的习惯。”

聂明智参加首届高中生毕业典礼 

如今,运城新教育集团已经形成了一套全年龄段、全学科的阅读体系。小学低段读绘本、桥梁书,中段开始“千万字阅读挑战”,高段尝试广谱阅读,走向深度阅读。进入中学,学生要读《史记》选篇,通读四大名著,向专业性更强、阅读难度更大的书发起挑战。

教师书单则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经典,本学科书目,以及部分跨学科内容。比如初中语文开设了《史记》课程,语文老师不但要研读史书,还要学习地理。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解读“盘庚迁殷”“楚汉争霸”等事件,为学生带来更多维度的知识体验。

同时,聂明智大力倡导中层领导阅读哲学书,邀请高校哲学教授开设通识讲座。新港实验校长李曼说:“哲学阅读让我开始重新思考教育中的关系,师生关系、同事关系、家校关系、儿童与世界的关系,当我带着哲学眼光重新审视学校时,一切都不一样了。”

参加少先队入队仪式

访谈中,一位新港实验的一线教师,谈起自己读《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纯粹理性批判》的感受,笔者忍不住插话:“您列的书单,有不少颇为艰深的内容,遇到阅读中的挑战怎么办?”

“实话跟您说,”对方诚恳地笑了,“这些书有不少是我读不懂,没能读完的。但是那又怎么样呢?只要我读下去,就一定有收获。过去读不懂的,过段时间带着对教学的理解,带着问题再来读,有不少就迎刃而解了。”

如今阅读也是家校沟通的纽带。南风学校研究院院长曹晓丽,组建了家校阅读共同体,以班级为单位,由班主任带着家长一起读书,每天打卡。很多父母会结合阅读体会,跟老师聊两句孩子的情况,老师也会即时给出建议,将成长中的问题与焦虑消弭于无形。

直到中考前夕,南风学校初三女生小竹还在读科学史。此前的《史记》课程结束后,老师组织了一次科学专题阅读,她和不少同学还写了科幻小说投稿。考试前,她突发奇想,又找来人类科技史类的书籍读起来,“想看看科学发展与文明演进有什么关系。”最后她考得不错,但更让她兴奋的是,连日研读让她想清楚了一个道理:“人类历史好像总在循环,但是科学发展一直向前。”

看着小竹的神情,笔者确信,阅读已经成为这几所学校的“家风”了。

朱永新和新教育人的阅读观——阅读推广实践创新,我们一直在行动
专访|曹文轩:这个世界上,最巍峨的宫殿是图书馆——阅读,是实现民族愿景的必由之路

04
领导他人,还是影响他人?

聂明智创办的学校有个特点:不论是在校园里,还是在校长、师生的口中,都很少出现学校具体的规章制度、管理模式。仿佛这是一所“没人管”也“不用管”的学校。

其实聂明智早在20年前,就搞过所谓“精细化管理”。那时学校的信息化建设逐渐完善,校长老师人人可以熟练使用网络。聂明智就上线了信息化管理平台,老师们每天在线签到打卡,完成绩效考核等工作。

但聂明智逐渐有了新想法:“学校不是车间流水线,更像是科研单位,应当以教师的教学、研究和创新为核心,不能用机械化的、过于精细化的管理手段约束老师。”于是,这个运城最先实施在线签到打卡的学校,也成了最先放弃的学校,聂明智由此开启了从行政领导转为专业领导之路。

南风学校党委书记迟庆民认为,当前学校采用的是“大教研,小行政”的管理模式,每个学部,每个级部享有高度自治权,中层领导由学术领袖担任,办公室等职能部门为教学、教研提供全方位支持。学校管理只是“负责守住教育底线”,底线之上,老师可以自由创造。

除此之外,运城新教育集团为数不多的“条条框框”都集中在教研层面——每个学科组每周要共读、教研至少一次;每个一线教师每月至少完成四篇教育反思或教学设计。这种模式“用教育的方式解决教育工作中的问题,教育成本很大,管理成本很小”。

“南风学校的领导都不好当。”迟庆民笑言,除了负责学校的党建工作外,他还是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骨干教师,每天带班上课;同时,还要带着老师们读哲学和教育学专著,谈起马克思主义和康德的“三大批判”,迟庆民如数家珍。“如果我都没能充分理解,就没法在读书会上引领大家,时间长了,老师们自然就没那么信服我了。”

聂明智与老师共同教研

这也是聂明智经常问中层领导的:“你是在用行政职务领导老师,还是在用你的专业素养影响老师?如果你读书不如老师们精,上不好示范课,大家凭什么听你指挥?”也正因为此,聂明智仍然每天听评课,参加各学科教研,与老师们一起读书讨论;也正因为此,全校没一个人放慢学习的步伐。

聂明智还在集团成立了“河东新教育研究院”,由首席教师曹晓丽担任院长,带领骨干教师组成学术团队。他们负责指导教研,组织集团内的专业培训,为大型活动提供学术支持,并带领家长共读等活动。所有研究员必须带班上课,确保新的研究成果足够接地气,接“学生气”。

一场场集体备课、读书分享中,藏着学校的柔性评价。每周的共读讨论中,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必须分享读书、教学心得,接受一线老师们的“学术考验”;同时,年级组也会安排大量的公开发言、展示活动,把分享的机会交给“最需要被看见的人”,一线老师拥有充足的上升空间——前提是具备充分的专业影响力。

05
思维实验课

满足需求,但不主张欲望。拒绝不健康的零食,合理选择零食。

我们不是拒绝一切零食,健康的零食是正餐的有益补充。正餐之外额外补充食物是有必要的。额外补充的食物是满足生长需要的必需,类似正餐的食品,如面包,牛奶,苹果等。

热爱零食的本质源于匮乏带来的欲望。对油炸的,高热量、高蛋白、高糖、高盐、味重的食物的由匮乏而带来的渴望刻写在人类的基因之中,代代传递直至今天。
……

——节选自《关于运城南风学校零食制度的说明》

2022年,运城南风学校师生共同草拟、发布了《零食管理制度》,内容包括允许吃零食的时间、地点,发现违规零食的处理方式等,共计500多字。但规定之前,是迟庆民书记撰写的《关于运城南风学校零食制度的说明》,洋洋洒洒三千多字。这篇《说明》用了超过一半的篇幅论证“我们为什么要吃零食”,从人类摄取营养的基因,到饮食传统,讲到学生身体发育的需求,条理清晰,论证严谨;接着分析需求与欲望的关系,思考“我们为什么被低层次的、本能的欲望支配”;最后讨论哪些零食不宜在公共场域食用,将校园零食界定为“个人权利边界问题”,而非“违纪行为”。

这是学校规章制度,还是德育课?是学生行为守则,还是议论文比赛?

在运城南风学校,有一门独特的课叫“思维实验课”。在课堂上,老师们引入经典思维案例进行讨论,锻炼学生的思维肌肉和说理能力。在这个思维实验课的基础上,学校还经常与学生讨论学校或社会上的重大事件,学生可以通过“少年演说家”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

运城南风学校通过思维实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少年演说家提升学生的公共说理能力,通过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比如上面的零食制度)提升领导力。

初一开学仪式

2020年,聂明智与南明办学团队的合作暂时告一段落,他以65岁高龄再次接任校长。在老同事看来,聂校长只要协调好各方关系,维持学校平稳运行足矣。但聂明智又扎进了课堂,回到了教研现场,发起了新一轮变革。思维实验课就是这两年发展成型的。

这门课由教学校长张建文、书记迟庆民、研究院院长曹晓丽等学术骨干牵头,在初一、高一年级试点开设。老师带学生共读哲学、逻辑学、批判性思维启蒙书籍,掌握基础的逻辑工具与逻辑谬误,让学生以更理性的方式观察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在理性思维、逻辑能力上有所欠缺,所以在小学完成大量浪漫的、充满想象力的学习后,我们要开一门思维课,让学生的思考能力全面发展。”聂明智说,《零食制度的说明》就是这门课的产物。

张建文观察到一个很有趣的改变,过去学生在教室吃零食被老师发现,下意识的情绪是恐惧,害怕老师的权威,担心被责罚;如今被发现后,他们眼中会闪过一丝羞愧——被“本能的欲望”支配的羞愧。在一次次“思维实验”中,学生们不断探索自由的边界,形成集体的价值认同。习惯养成、品德教育、校园生态的建构也就悄然落地了。

思维实验课同样润泽着学科教学。在初中部语文组长张瑶看来,思维实验课推广后,语文课“更容易上了,也更难了”。容易是因为学生可以更准确、更理性地表达思考过程,写作、演讲水平稳步提升;更难则是因为学生思维能力提升,需要老师也学习哲学、逻辑学。她听过的一节语文课上,一位学生把老师辩驳得心服口服,接着另一位学生站起来:“老师,他的论证里运用了‘滑坡谬误’,这是诡辩的一种,您才是正确的!”

青春期的学生仍然会问:“我为什么要学习?”但不同的是,“考重点大学”“找工作”“过更好的生活”这类答案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张瑶从一个人“存在的意义”展开讲,让学生评价孔子、苏格拉底等伟大人物的选择,发现自己内心的真实需求。这才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同。

除了创新课程,聂明智还对此前数年的课程改革优化升级。读《射雕英雄传》,哪些教学细节值得改良;共读《史记》,如何选择更适合学生的篇目;数学课程的分层教学怎么设计,社团活动如何与学科教学融合……都在他的精耕细作中走向完善。如今,他又开始系统研究项目化学习,组织教师研读新课标,不断向综合性学习迈进。

06
四时可爱唯春日

夏日过半,南风学校的睡莲开了。这所学校施工时,就依照二十四节气课程栽植了各种花木,有桃花、杨柳、荼蘼、玉兰、菊花、梅花……六年过去,它们都欣欣向荣,每年次第绽放,是学生们的诗文伴读。

聂明智的生命,也正如夏花般灿烂绽放。

已经67岁的他,面容有些苍老,皱纹爬上了眼角。但是,只要进入校园,进入课堂,只要与老师讨论教学,谈论读书,他的整个生命即刻熠熠生辉,闪烁出明亮的光芒。


他每天仍然早起晚睡,保持着高强度的听课、学习,对于学校老师的读书情况,他也了如指掌。近年来民办教育政策环境收紧,许多投资人采取谨慎的经营策略,但聂明智却斥巨资为学校增添了大量功能教室,他将这栋小楼称为“造梦空间”:“做教育总是要有梦想的嘛。”

采访将尽,聂明智兴致勃勃地分享了自己的学习计划,他要系统学习教育哲学理论,正在重读卢梭的《爱弥儿》,一面聊着自然主义教育,一面信手翻书,从笔记和批注来看,这本书已经读了一多半。看着聂明智聊教育的兴奋劲,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位对教育充满理想和热爱的,有些倔强乃至狂热的教育人从未老去。
四时可爱唯春日,一事能狂便少年。

朱永新:我是行动的理想主义者——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我们一直在路上:新教育实验历届年会掠影(2022版)
朱永新:未来,我们应该学什么?培养什么样的时代新人?
向美而行:新教育实验通识与实践五十讲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最新指南|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新教育分会:关于发展团体会员、个人会员的通知(或加【守望新教育】编辑陈东强:qdc0828 微信。非常勿扰!加微信时需说明个人尊姓大名、单位和身份。)

分享美好,致敬原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