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粮食战争的数学基础——即将来临的粮食世界大战(四)

2017-02-22 汪涛 纯科学
导言
基辛格说: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人类。制粮食权并非农业时代专有,未来将重回战略家门的视野。


粮食自给率安全红线


未来需要大量进口粮食的国家将越来越多。中国自进入21世纪,尽管粮食产量获得持续稳定增长,但按考虑了库存变动、粮食出口,并且以综合各种农产品热值计算的粮食综合自给率2013年已经下降到86.43%(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张元红:“”,2016-6-20),这已经远远低于2008年《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明确提出的中国粮食自给率要基本保持在95%以上的要求。对此情况,农业学家们也只能一脸茫然。因为你没粮食吃只能进口,这不是你想不想维持95%粮食自给率安全红线的问题。中央只能改改概念和叫法,强调“口粮”(指大米和小麦,不包括玉米和土豆)必须100%绝对确保,谷物自给率基本保持在90%以上,中国粮食总体自给率长期要保持在80%以上。但事实上,即使按口粮定义的大米和小麦的进口量近些年也不得不暴增。2016年小麦进口341万吨,稻谷和大米进口356万吨(数据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当前世界谷物产需有0.32亿吨缺口,全球粮食库存消费比已经降到接近18%的低安全线。全球谷物年贸易量3.645亿吨左右,其中大米的贸易量,只占中国消费量的25%左右。中国指望从国际市场获得粮食的空间是相当有限的。

现在中国把土豆也算作第四种主粮,也有人争论大豆是否属于“粮食”概念。如果这些概念定义和争论可以有效提供更多粮食供给,这是有好处的。但如果对“口粮”“主粮”“粮食”的定义变来变去的目的,只是要让“粮食自给率”数字显得让人更安慰一些,那就是糊弄自己、糊弄中国人、糊弄中国决策者了。未来再造出个“有效口粮”的概念,把酿酒行业的口粮消耗全部停掉算进中国有效口粮,那口粮自给率数据就更让人放心了。如果中国人口持续向上突破,那么粮食自给率大幅度持续向下突破就不是难事。当中国14亿甚至更多人口粮食自给率向下突破到低于80%时,事实上就处于非常非常危险的境地了,尤其当外部粮食进口来源越来越集中的时候更是如此。而中国人口现实状况事实上已经碰到这个绝对不可突破的安全红线上了。


布朗行动的五大可行性指标


如果仅仅是讨论粮食自给率的安全红线本身这并不是绝对的。例如,假设国际粮食供给处于非常充裕的时期,粮价非常便宜,本来我可以生产6亿吨粮食的,但增加进口1亿吨,可以把更多土地撂荒以更好保持肥力。这样就算粮食自给率低于80%可能问题也不大。一旦国际粮食供给状况不好了,我可以马上动用储备良好的土地增加粮食供应。但要命的是,中国从2003年以来粮食产量一路上涨是通过持续加大化肥使用量,以及提高耕地播种率来实现的。化肥的过度使用会慢慢导致土地盐碱化,而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化肥量的更大使用暂时模糊掉。等问题不断积累,程度越来越加深时,一些耕地就不得不停下来种不了粮食了。尽管现在农业技术越来越发达,但传统的撂荒方法依然在所有农业发达国家采用。如果一块耕地种了一年土豆,第二年接着种,粮食产量会下降非常厉害,甚至高达50%。所以就不得不撂荒一年,第三年再种。但中国现在播种率太高,很多土地都是连续不断地种粮食,通过化肥硬催把产量死命地往上提,这样下去的结果是土地肥力处于长期不能恢复的状态,甚至不断盐碱化。等将来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突然间大量减产。因为中国粮食自给率一路走低,中国根本不敢让自己的耕地多休息,不断加负荷,加化肥用量。等其情况恶化到极限、粮食突然大幅度减产时,那就是我们蓝军方面发起总攻的绝佳时机。其他一些发起总攻的时机选择点重要参考指标是:

1.  中国综合粮食自给率下降到80%以下。

2.  印度、印尼、越南等人口大国粮食从净出口转变为净进口。

3.  粮食出口蓝军方面集中度超过35%的垄断线。

4.  中国距离人口峰值还有3到5年时间。

5.  加上前述中国耕地盐碱化程度。

以上被称为是布朗行动的五大可行性指标


粮食战争成功条件的数学分析


前面布朗行动的五大可行性指标凭什么要制定成那样?为什么就不能是别的数据,你当然得给出逻辑最好是数学的理由。因此,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要确定出这些可行性指标。粮食消费平衡的数学式应当如下:

产量+库存+进口≧消费+出口             (1)

反过来,要使粮食战争攻击成功进行,就得满足以下粮食战争条件不等式:

产量+库存+进口<消费+出口              (2)

一旦发起战争,红方肯定不会干等着,他们会采取很多应对和反制措施。蓝方也得考虑清楚哪些是自己可直接操控的,哪些是间接可操控的。因此,为了更深入分析双方可操控的因素,我们需要以对上不等式进行一下细化,从而变成:

产量+挖潜+库存+红方可控进口+蓝方可控进口<人员消费-人员消费节约+工业消费+出口 (3)

从红方反制措施来看,他会这样考虑问题:蓝方可控进口很可能降为零,关键是要优先保证人员消费。因此,可采用的措施是:增大产量,提前增加库存,挖掘潜力,增加红方可控进口,控制人员消费,增加人员消费中的粮食节约措施,减少或取消工业消费,减少或停止出口。

而从蓝方攻击措施来看,与以上红方考虑就正好相反。降低产量,减少挖潜空间,减少红方可控进口,减少或中止蓝方可控进口,加大人员消费,减少人员消费节约,增加工业消费,增加出口。问题是,要搞清楚各方直接控制因素”“间接控制因素”“失控因素各是什么。

“蓝方可控进口”因素红方无法控制,是“失控因素”。“红方可控进口”只是“间接控制因素”,因为并不能确保一定能持续成功,它还要取决于相应出口方出口意愿、以及出口能力是否发生变化。其他几个因素是红方 “直接控制因素”。但这些可控因素又都受到很多客观条件的制约。工业消费临时停一下可以,如果长期停止也是有很多问题的。例如,酿酒行业是粮食耗费大户,如果粮食有问题临时停一下是可以的。但如果长期几年时间停止,那就有可能把全部酿酒行业都整破产了,员工怎么安排?另外,大量工业消费的粮食并不是纯消费到别的地方去,而最终还是回到人们餐桌上被吃掉了。例如饼干、方便食品等粮食加工业。因此,能够绝对降低,最终不会回到人们餐桌吃掉的工业消费,只是那些不能再作为食物的“纯工业消费”,例如拿去作化工原料,转化成酒精作燃料等。酿酒也算是纯工业消费。一些粮食转化成肉类虽然还会回到餐桌,但中间会有热量的消耗,有一定转化率,在转化中损失掉的我们也算成是纯工业消费。

蓝方除了“蓝方可控因素”外,其他因素都是“间接控制因素”。其终极目标是:

产量+挖潜+库存+红方可控进口+蓝方可控进口+人员消费节约-纯工业消费-出口<人员消费 (4)

以上左边粮食净值如果小于人员消费的最低限度,就会发生饥荒。由于以上可能在粮食战争时发生最大变化的因素是:挖潜(动用和挖掘之前未种的潜在耕地或其他野生等粮食来源)、人员消费节约、蓝方可控进口、纯工业消费、出口。因此,粗略来看,假设产量、库存、红方可控进口量、人员消费不变,并且之前粮食是刚好平衡的,那么就可以得出蓝方进行粮食攻击成功的可行性条件不等式为:

蓝方可控进口 > 挖潜+人员消费节约+纯工业消费+出口(5)

只要上式条件满足,一旦蓝方可控进口突然间降低为零,红方就必然发生饥荒。根据该可行性条件不等式,就可以推算出五大可行性条件的具体数据。不等式左边的优势越大,粮食战争攻击成功,引发红方饥荒的机率就更高。


以“粮食缺口量”取代粮食自给率


现在我们以此重要的(5)式来阐明一下,为什么对不同国家,粮食自给率的安全意义会存在天壤之别。(5)式右边,事实上就是一个粮食缺口。所以,为更简单理解,我们也可以把(5)式,或前面更全面的(4)式综合简化一下,写成如下即简单又更完备的条件:

蓝方可控进口 > 红方粮食缺口(6)

如果红方没别的办法补上这个缺口,并且只能依赖蓝方来填补这个缺口,那么蓝方的攻击就会非常有效。但是,如果红方是一个很小的国家,那么(6)式右边的缺口总量会非常小。要知道,蓝方的攻击力一般情况下是有最大限度的,它最大攻击力就是把“蓝方可控进口”从常规的量降低为零。如果是比较小的国家,右边缺口总量就会非常小。你蓝方不给我进口,我大不了从别的地方进口就是了。假设一个国家S有700万人,就算粮食自给率为零,假设人均粮食消费量为600公斤,进口总量也就是420万吨。这在全球粮食贸易中的占比也就是1个百分点多一点。假设潜在蓝军占其进口量的比例已经达到30%,也就是126万吨,S对蓝军以外来源的依赖率低到70%,就算你蓝军瞬间把30%比例的粮食进口全停了,我还有50万吨的库存,那么形成的缺口也就是76万吨。我再停掉30万吨的纯工业粮食消费,缺口剩下46万吨。节约一下减少20万吨的粮食消费,真正的粮食缺口量就只有26万吨了。这26万吨缺口只不过是全球粮食贸易量的万分之7,绝对忽略不计,随便在世界上找个出口国增加点进口就全解决了。如果他得到消息提前增加这26万吨粮食库存,那蓝军即使展开最大限度的粮食攻击,也几乎不会带来任何影响。因此,对小国进行粮食攻击是不可能有效果的,除非你用硬实力把对方所有进口渠道全封了。但这已经不是粮食战争攻击方式,而变成传统战争了。

但中国完全不同,中国人口基数太大了。如果粮食自给率降到80%,“粮食缺口量”就是1.4亿吨,这已经接近全球粮食贸易量的40%。如果中国粮食自给率降到70%,缺口就会达到全球贸易量60%。如果其中有一半被某个集团控制,他要是突然撤除掉这部分供应,必须要将剩下40%比例国际贸易量中的75%(总量的30%)全部转向中国,才能补上这么大的缺口。这么大的变化显然不可能做到。所以,单纯地拿其他国家粮食自给率与中国相比较,纯属忽悠。人口总量百万级、千万级、亿级、十亿级,每一个台阶都是完全不同的量变到质变的概念。新加坡540万人口,与中国差了约260倍,拿这个国家的人口数据中的比例问题说事,对中国的意义先降低3个数量级再来讨论。他的粮食自给率就算为零也根本不会有值得一提的粮食安全问题。知道梁建章们讨论人口问题的时候为什么特别喜欢拿新加坡、以色列、台湾、韩国这些地方说事了吧。新加坡总和生育率就算从1变到13,20年内对全球粮食状况影响都可完全忽略不计。就算日本这种人口为亿级的国家,其粮食自给率从90%剧烈地降低为30%,如此巨大的变化对国际粮食贸易总量的影响也就是增加10%。如果有潜在蓝军控制其中的一半,也不过占全球贸易量的5%。这个差额很容易就可通过其他途径弥补掉了。况且,最大粮食出口国美国是日本的盟国,无论差多少美国都可轻易补上。因此,粮食安全问题严重程度,与人口总量成正比,与最大粮食供应国美国的战略关系状况成反比。粮食战争的攻击可行性,基本上只对中国、印度这样10亿级别的恐龙型国家才有实际意义。一旦印度粮食开始净进口,而对外依存度又在安全范围内,那么在全球范围开打粮食战争,基本就变成专门针对中国的定向爆破武器了。

由此可见,粮食缺口量,它在国际粮食贸易总量中的占比,潜在的蓝军可控制进口量等指标,远远比粮食自给率指标重要得多。


石油:另一个“蓝方可控进口”资源参考


为了理解粮食作为一种战略资源的重要性,我们可以参考一下曾经起过类似作用的战略资源:石油。自从石油成为工业社会能源主流,它就成为一种核心的制权资源。基辛格说: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人类;谁掌握了货币发行权,谁就掌握了世界。“制高点”“制空权”“制海权”“制信息权”等概念都曾成为军事家们津津乐道的理论。但事实上,如果我们要真正理解战争最核心的规律的话,需要从最普遍的角度来看问题。任何一种核心的资源,只要具备影响全局的关键价值,就会成为一种战略“制权”的掌控点。因此,制石油权、制货币权、制粮食权都应为军事家和战略家们所高度关注。

太平洋战争的起点公认是珍珠港事件,但为什么日本会在1941年12月7日发疯式地突然去偷袭珍珠,这个事情有多少人认真想过?

从1937年7月7号日本在中国发动泸沟桥事变,到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有4年多时间。在这个时间段内,日本每年石油消费量约为300万吨,石油储备大约为590万吨(可用约2年)。日本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300万吨石油消费基本靠进口,对外依存度为93%,其中80%为从美国进口(蓝方可控进口量),另外10%为从英国进口(一定程度上也属于蓝方可控进口量)。1941年7月,美国冻结了日本在美国的资产,这等于冻结了日本购买所有从美国进口物资的资金。当然了,冻结之后嘛,打起仗来就直接没收啦。美国也曾欠西班牙很多钱,仗一打债就全抹掉了。5个月以后,日本就偷袭了珍珠港。,等视频资料中对这些问题有很精彩且通俗的分析与讨论。

那为什么日本敢开启全面对华战争呢?这之前的事情原因展开就太多,没完没了啦。但如果9.18 事变后美国就停止对日本出口,还有后面的七.七事变的故事吗?1937年七.七事变后美国就停止对日本出口石油,还有后面日本对华全面扩大战争的故事吗?那些故事当然完全是日本的责任,是日本点的火。但如果你更多研究不同战争历史就会发现,好象事情都有一些共同的规律。第一次海湾战争之前萨达姆是直接征询过美国外交人员的意见,之后出兵科威特。阿根挺总统加尔铁里开启马岛战争之前也征询过美国的意见,之后占领马岛……这些战争中点火的人都不是美国,但结果呢?二战后日本被美国驻军长期控制了,借此长期控制了整个东亚。萨达姆入侵科威特之后被美国不断地以各种理由胖揍了十几年,最后被美国彻底占了,萨达姆被绞死。马岛被阿根挺占了之后美国全力支持英国把马岛又收回去了,大量南美洲的资金流向美国,被狠狠地剪了一把羊毛。

宋鸿兵在中认为罗斯福当时犯了与英国张伯伦一样的绥靖政策的错误,这有值得商榷之处。罗斯福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别人怎么知道?如果他以及美国真正最高层的战略制定者们就是故意鼓励日本不断向越来越疯狂的方向走呢?如果他们就是希望等日本在中国战场陷到足够深才动手冻结日本在美国的资金呢?宋鸿兵提供的历史资料里认为是南京大屠杀等暴行传到美国后,促成了美国对日本中止石油出口,但南京大屠杀是1937年底的事情,而美国冻结日本在美资产是1941年7月。这都过了整整3年半了,即使按当时信息传递速度来说,这也应该算是属于“过去时”的事情了。美国真是突然间对日本3年半前在中国的暴行不能再容忍,还是在认为可以对日本下手的时候拿3年半以前的事情说事儿?历史根本就无法再去作出判断,更无法回答了。

对日本来说,为什么在自己石油对外依存度那么高的情况下,居然敢长驱直入大举侵略中国?如果说占领东北还有大量当时中国工业和矿产资源可资利用的好处,而占领中国广大贫弱的腹地,投入自己的资源无穷无尽,却对解决日本核心战略资源帮助甚微。为什么日本在七.七事变后长达4年的时间里,丝毫没有去有效改善其石油战略资源供给状况,却在美国慷慨的海量出口支持下,竟然完全不认为其能源供给存在巨大风险和问题?

但凡点火的人都别去怨别人太阴险,要怨也只能怨自己太傻了。日本就算有人回想起什么,恐怕也只能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了。

中国人也别事后诸葛亮,过于自作聪明地认为日本当时的战略思考怎么那么愚蠢。今天在中国人口总量已经处于极限区域,每年进口1亿吨粮食的情况下,不是有那么多中国人居然认为“中国人口实在是太少、太少了,粮食根本不存在任何问题”吗?今天的那么多中国人又能比当年疯狂的日本人明智到哪里去?

很遗憾,战争起因的规律往往都不在职业历史学家学术研究关注范围之内。对一切战争的历史研究都是从其火开始点起来算起,到其停下来结束。至于火是怎么点起来的,一般情况下不仅不属于职业历史学家定义的研究对象范围之内,而且研究起来也的确困难重重。战争开启之前的事情,顶多算是个历史背景罢了, 发现这个秘密和规律的证据只能存在于火点起来之前,研究它的证据和需要查找的资料那可以是无边无际,你从哪里研究起呢?要考虑哪些因素呢?索性堆几个大的宏观统计数据就算应付了——各国GDP、人口、受教育程度、社会体制、钢产量、三个产业的结构、各工业品产量、军队数量、武器装备数量、飞机数量、坦克数量、军舰数量、军队训练情况、军事体制、枪炮技术、后勤状况、军队食品状况……停、停、停、停,再列下去就没完没了啦。但是,一切战争最根本的、具有最重大意义的规律,就是隐藏在最初的火是怎么点起来的问题上。

一旦战争之火点起来了,那遵从的就不再是历史规律,而主要只是战争规律了。难道不是这样的吗?战争一旦开打,战争循环因果序列的定律会使战争本身就成为其不断继续下去的原因。如果你是打麻将,今天打了,明天你可以像什么事情都没发生一样从此不再打了。但你什么时候见过一场战争双方拼死拼活地打着打着,第二天突然像什么事情也没发生过一样,从此过起正常日子了?战争一旦开始,如果没有特别的原因阻止,就会打到底,直到分出个胜负输赢。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最初火是怎么点起来的,还有谁会去关注?

战争结束之后无数的学者写下无数研究成果。无数的政治家、艺术家、学者们不断呼吁、感叹要接受历史的教训,不能让历史的悲剧重演。遗憾的是人类的忘性太大了,况且你连历史的规律是什么都搞不清楚,教训怎么接受?每一次战争看似都不同,但它只不过都是以不同方式进行历史的重复而已。我们今天难以想象会遇到战争,难以想象为什么战争时期有那么多人去选择随时可能面临死亡的活动。但当整个社会大量的人整天都没饭吃面临死亡的时候,选择一个可能避免死亡拼死一博的机会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制粮食权不止是农业时代的制权资源


尽管基辛格提到了石油、粮食、货币三种战略资源,但人们主要关注的往往只是石油、货币等。军无粮自乱;曹操以善长“劫粮草”而为后世军事家所关注;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果说到粮食的这些战略价值,人们很可能误为它只是农业时代拥有制权能力的资源。这种观念是极端错误的,人类未来可能不再需要石油,未来电子货币时代也可能不再需要货币,但是,马尔萨斯“粮食为人类生存所必须”的公理却永远是真理。制粮食权之所以在工业时代几乎不再被战略家们所关注,只是因为它还没有发展到足够成为稀缺和可被掌握资源的程度。一旦任何一种资源成为具有影响全局意义的资源,它就会成为一种战略制权的核心力量。成功不仅在于需要掌握制权力量,而且在于攻击和破坏对手的相应制权资源。“劫粮草”将在制粮食权时代再次回到军事家们的视野。日本在偷袭珍珠港时有一个重大的战略错误,就是没有炸毁储存在珍珠港的450万桶油料。如果当时有一颗炸弹落到珍珠港的油料库,美军在太平洋的军事能力恢复至少要延迟1年甚至2年。而在制粮食权的时代,对敌方粮库的攻击会成为一种最有效的遏制对手的方式,这会使粮食缺乏的状况急剧加速。而拥有丰富粮食资源国家则在这个时代占尽优势。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基辛格深知粮食的战略价值,我们是否认为美国战略家中间深刻理解到这一点的只有他一个人?

以上是从数学角度对粮食战争进行可行分析,那有人会说,科技发展的潜力是巨大的,如果未来科技发展在粮食极限上获得极大扩展呢?只要20%的粮食产量增长,不就将巨大的对外依存度弥补掉了吗?

接下来,我们就来分析一下“科技发展能解决人口极限吗?——即将来临的粮食世界大战五


如果你关心自己的生死和子孙的未来命运,就请将本文转发给更多的中国人,以及更多可以决定中国命运的人。

本文作者郑重授权一切准确和科学理解了本文的网友,以合法的方式向一切合法的渠道转发,拯救你的家人和你自己,拯救中国的命运!



本文章系列:


参考文章:

为什么说梁建章上当受骗?

人口学本身的脆弱性—人口《规划》缺点解读之二

中国人口“1缺3”的专业不对口问题—《规划》缺点解读之一

《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亮点解读

不研究粮食的统计学者不是好人口学家

未来30年中国人口的最大挑战与机遇

作者简介

汪涛

曾任中兴通讯国际市场副总裁,北京数码视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际市场总经理,现为数码视讯国际投资总裁。

出版专著:

《通播网宣言》

《生态社会人口论》

《纯电动拯救世界》

《超越战争论——战争与和平的数学原理》

《实验、测量与科学》(即将出版)

《科学经济学——看见看不见的手》(即将出版)

敬请关注:

微信公众号:纯科学 

新浪微博    @汪涛_纯科学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