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的雨越下越多?兼看降水量统计背后的“一城两制”
了解更多请关注 西安城记
发现身边这座城
前言 | Preface
根据目前情况,想要在“华西秋雨”时节“拨云见日”,恐怕还要等一段时间。
西北地区“变暖变湿”的话题,央媒频发报道、中科院发声说明以及中国气象局进行相关答问。但是,307.9万平方公里的西北五省疆域极其宽广。我们,更聚焦从西安和陕西层面,来看这场气候下的陕地之变。
那么,受“大环境”和“小环境”影响的西安,这个缺水城市该如何面对未来变化?
就在央媒集中报道《真正的大事:干旱寒冷的西北正在变暖变湿》之后,中科院也以《我国西北变“暖湿”了没》进行回应。
实际上,中科院权威性极强。早在2002、2003年,西北气候由”冷干”向“暖湿”转型的研究,由当时中科施雅风院士和沈永平研究员等提出。施雅风,中国冰川学奠基人,中国冻土学和泥石流研究的开创者,被誉为“中国现代冰川之父”。
他们的观察以下几个方面:1、西北部分地区降水增加;2、冰川融水径流增加;3、部分湖面上升面积增大;4、部分河流洪水增加;5、沙尘暴减少;6、部分区域植被地貌变绿。
黄土高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变绿◎NEWS
“中科院之声”记录当时情况:“尽管还没有明确的结论,但是西北变‘暖湿’的想法还是让很多人异常兴奋,并给中央写建议,认为应该趁着西北气候好转,进一步加快开发的步伐和力度。”
后来,中央把此建议交予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就此征询叶笃正院士的意见,叶先生和其他科学家共同参与了讨论,并对这个地区数据进行分析,最后结论是:尽管近20年这个地区降水增加趋势明显,但其增加绝对值并不大,并不能说明这个地区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发生质的变化。这个认识后来基本就成了业内共识。
也就是说,西北是在变暖变湿,但不代表西北会真正变得像南方那样湿润。大家一定要注意一个时间点:2000年以后。当时的讨论,也在此时。
西北地区的水汽主要来自西风带◎中科院
对此,中科院用了一个比方来说明:
“暖湿化”核心是“化”,代表在某一个时间段趋势,并非可以达到“暖湿”。A干旱和B湿润,从A向B的方向迈出几步,并不表明一定可以到达B点,一方面距离尚远,另一方面变化可能会有反复。
中科院同时指出:西北地区植被覆盖的变化有多个影响因子,例如,我国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已经有20年,人为保护作用是很多地方变绿的主要原因。另外,部分植被的恢复来源于治理工程的效果。全球变暖带来冰雪消融加剧,部分水资源的增加,并不是来自于降水和环境的改善,而是冰冻圈衰退的结果。
显然,如果说“更西北”地区水资源增加,“是冰冻圈衰退的结果”。显然,西安及陕西水量增加就与其没有直接关系。
部分网友的留言反映西北气候变化◎NEWS
由于“更西北”的戈壁、沙漠等带来蒸发量极大,中科院还提出:由于降水与潜在蒸发差了一个数量级,只要降水量还远远小于潜在蒸发量,任何降水的增加只是意味着极端干旱状况的些许缓解,并不能说明西北变得“暖湿”起来。
但是,作为权威的研究机构,“暖湿化”标准值是多少,中科院给出一个参照值:
“西北地区干湿状况要发生质的变化,年降水量需要达到至少500mm以上!”对于“更西北”的甘疆等地来说,这难度尚大。但对于西安和陕西来说,这实际上已经常态化。
西安城 | “一城两制”下的降水量
根据官方数据,西安连续十年平均降水量在558毫米。单纸面数据,在北方中等偏上。然而,近些年大家直接感受,降雨量远不止如此。
因为降水量统计方面,西安存在“一城两制”。
2019年4月22日《三秦都市报》报道:“据西安市水务局局长介绍,目前西安市多年平均降雨量740.4毫米。”但是经我们核对发现,该数值与省市相关部门公布数据有150-200mm的偏差。
因为,省市两级统计下的数据,不包括临潼、长安、高陵、鄠邑、蓝田和周至。当时,我们在《西安,到底有多少人》中对人口数据有质疑,也是同样的道理。
而且,被“绿肺”秦岭所横贯的长安、蓝田、周至森林覆盖率,分别为35.25%、51.8%、67%。仅在2017年,三地降水量就达939.7mm、826.8mm和792.8mm。若纳入以上区域,整个西安降水量应该在737.2mm——这个数据在北方主要城市排名前列。
由于统计口径,国内专业论坛上收录西安的降水量,目前为554mm。它的来源,也依旧只是“一城两制”下的数据。
有读者留言表示,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西安就是如此。没错,长安大学《西安地区近50年降水量统计分析》,分析1951-2000年结论是:
“50年代,降水偏多;60-70年代初基本正常;70年代末偏少;80年代初降水偏多,80年代末基本正常;90年代降水持续偏少。”长安大学另一份《1970-2013年降水量研究》中指出:“1993-2004年显著减少,其中1997年最小值仅347mm。”梳理西安历史可知,90年代也恰洽是西安水荒最严重时期。
这也契合了施雅风院士的观察时间点(侧重“更西北地区”)——从2002年开始,西北降水量有了显著增加。这个时间点上,西安也不例外。
数据是指标,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西安曾多次发生内涝,除极端气候因素外,城市管网建设滞后于城市扩张是主要因素。但是,气候的变化将会影响城市的基建标准。
另一方面,随着生态改善带来人口再度集中,产业将决定城市发展前景。过去,西安因为缺水而难以发展工业,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今天西安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随着降水量的增加,用水问题的逐步解决,对于降水量的统计,不应该还局限在小小的主城区范围中。
那么,西安从2000年以后降水量重回上世纪五十年代和九十年代,除了有整个西北“暖湿化”趋势的“大环境”外,还有陕西省南北的“小环境”。
2000-2017年陕西省植被覆盖度变化◎NEWS
读者在陕北地区的直观感受◎来源/西安城记
十年来陕西各地区降水量数据◎制图/城记智库
一些变化正在发生
当然,我们在《西安的“水源”是如何建起来?亲历者这样来说》已有说明:西安依旧是一个“结构性缺水”的城市。但是,在新气候变化和陕西的“南水北调”——《这个“世纪工程”,将给西安带来什么根本性改变》背景下,西安应该重新定位和思考这一变化。
城记关于降雨的专题:
城记关于环境的专题:
文=雨林
▶专题❶:政策解读
▶专题❷:发展建言
▶专题❸:区域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