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为何错失“一汽”?兼谈西安工业缘何不强 | 西安观察
前言 | Preface
作为“西北首位度”最高、千万级人口的特大城市,西安经济不强会有一系列连锁反应。
经过“大西安时代”的洗礼、讨论和争锋,西安的官方与民间已形成一个共识:西安经济不强,是产业不强;而产业不强,核心在于工业不强。当然,这与“为何西安未成为首都”有着本质的不同。
以史为镜!置于全域范围,西安工业历程如何,其“短板”和优势如何形成的?
第一,从西安错失“一汽”讲起
1949年,共和国主席访问苏联,当看到汽车一辆一辆驶下装配线时,对随行的人员一字一句地说:"我们也要有这样的大工厂。”
1950年1月,共和国主席和总理在莫斯科,商定苏方援助中国建设一批重点工业项目,包括援建年产三万辆吉斯150型载重汽车的工厂。1950年3月27日,中央重工业部成立汽车工业筹备组。
当时备选争论很大,有石家庄、西安、太原等。由于苏联汽车厂址在莫斯科,故苏方建议“中国第一个汽车厂要在首都或附近”。
1956年7月14日第一批解放车出厂◎NEWS
除此之外,当时苏联专家还指出几个关键因素:
建一个大型现代化的汽车制造厂,首要考虑电力供应、钢材供应、铁路运输、地质和水源等基础条件。此外,因为国际环境的不稳定性,大型工厂优先考虑内地而非沿海、沿江。
陈云当时兼任第一任重工业部部长,主持第一汽车制造厂的筹备工作。他主张,索性再远点设在西安。经过向专家请教,他认识到当时的西安有几个关键问题无法建设汽车厂:
时任重工业部长的陈云◎NEWS
1、电力问题:若年产三万辆,电力就需要2.4万千瓦;而当时西安只有九千千瓦,光建电站就需要几年时间; 2、钢材问题:一年要二十几万吨钢材,北京石景山钢铁厂的这个产量,也要在五、六年以后,西安没有基础;
3、木材问题:用量多达两万立方米,当时测算是如果在西安砍木头,可能山(指秦岭)都要砍光。
4、运输问题:每年运输量100万吨,而西安到潼关铁路运输量不超过200万吨,光汽车厂原材料都将不堪重负。
结果,陈云主持大家重新研究,决定把中国的第一个汽车工厂设在东北四平和长春之间,并选定了长春的孟家屯。1951年3月,国家计划委员会正式批准了这一方案。
那么,“一汽”对长春经济带动力有多大?
2017年10月19日,时任长春市委书记王君表示:“‘一汽一感冒,长春都要打喷嚏’,的确是我们实际情况。最高的时候,一汽产值占长春经济规模60%。但通过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2016年一汽产值占比已降至40%,工业内部结构逐渐趋向合理。”
按照2016年数据,长春GDP为5928.5亿,“一汽”占比40%达2371亿。相比之下,2018年西安的第二产业(工业)总值为2922亿。
2018年长春在东北三省省会排名第一◎NEWS
所以,当下西安乃至陕西的共识是:“经济不强在工业,工业不强在汽车。”新能源汽车成为“战略突破口”,实施“百万汽车计划”,这是后话。
当时“一汽”选址长春,与它自身基底密不可分。
首先,长春地区本身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第二,1949年以前,“东三省”就已拥有雄厚的工业基础;第三,长春紧邻京哈铁路,便于建厂时大量苏联设备的输入,也便于就近利用东北的钢铁、煤炭、木材、水电资源。
一个健全的工业体系,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实现的,它需要数十年高度集成和完善的体系。在1949年以前,西安最大的工厂就是由石凤翔创办的大华纱厂:当时,发电机从石家庄运来,主要机械和设备也都从德国和日本进口……
“万丈高楼平地起”。从这点上分析,西安错失“一汽”的背后,需要要清醒的认知自己的“家底”,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
第二,“计划经济”的“宠儿”
“区域有东西,发展有先后”。西安现代工业的奠基,与抗战时期有关。
当时,国内东南沿海的452家现代工业企业大规模西迁。其中,44家迁到陕西,其中:有8家机械厂、19家纺织厂、8家面粉厂、3家化工厂、4家其他行业的工厂。这些,奠定了西安工业基础。
彼时,1935年4月,陇海线“西安-潼关”段竣工,标志着西安向东的路线被正式打通。
实际上,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世界大环境极其不稳定,各种战争和摩擦几乎是一触即发。交通大学从上海西迁内地,即是这个背景。
交通大学西迁与当时的西安“唇齿相依”◎NEWS
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签订。苏联援助中国156项重点工业建设项目,相当大一部分布局内地。这其中,陕西获得24项,西安有17项成为接受项目最多的城市。
可谓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虽错失“一汽”,但是苏联援华让西安的工业崛起,成为“计划经济时代”的“宠儿”。
在五十年代第一轮《西安城市总体规划》中,西安被定位“以轻型精密机械制造和纺织为主的工业城市”。城市格局上,形成围绕陇海铁路的韩森寨“军工区”、西郊“电工城”、灞桥“纺织工业区”三个传统大型工业区。
西安第一次总体城市规划的产业布局◎NEWS
1、韩森寨工业区:
选址靠近陇海铁路和火车站,又在城区东侧,不仅可利用旧城设施,还能引浐河水作为生产用水。
1953-1957年,西安东郊建成以炮弹铜壳制造为主的秦川机械厂、以坦克制造为主的华山机械厂、以钢弹体和火炮制造为主的昆仑机械厂和以高射炮、雷达制造为主的黄河机器制造厂等六个兵工企业,形成了军工城。
2、灞桥“纺织工业区”
得益于石凤祥创办的“大华纱厂”,西安拥有了发达的纺织业。在规划建设时,中央纺织工业部将陕西省列为纺织工业发展基地之一。
1952年12月正式确定在西安建设国营西北第五棉纺织厂,逐步形成以国棉三、四、五、六厂,西北一印等五座大型纺织印染企业为支柱,以西北电建四公司、纺织科研所等十余家大中型国有企业为主体的现代工业集群。纺织城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纺织工业基地。
3、西郊“电工城”
“一五”计划期间,与“一汽”同为156项重点工程之一的西安高压电瓷厂、庆安宇航设备公司、西安新华印刷厂、西安印钞厂、西安制药厂、西安油漆总厂、西安保温瓶厂、西安机床厂等大中型企业,也按规划相继在西郊建立。
时至今日,由于其工业产业的特点,仍有化工厂和制药厂在进行生产。但是,区域已从郊区演变成为主城区,造成区域发展的极度不均衡。
红色坡屋顶是老西安人一代的记忆◎NEWS
所以,现代化的城市发展,第一步和关键的一步就是“工业化”。它们夯实了城市发展的基础,也奠定了城市格局。
作为“计划经济时代”的“宠儿”,这些铸就了城市辉煌。“电灯电话”时代,中国十个“三位数”区号的城市,西安就是“029”。在改革开放之前,诸如杭州、宁波等绝大部分沿海城市,发展并不比西安和成都好。
改革开放初期,工业体系相对健全的西安还有较强的竞争力。遍布的科研院所和高等学府,让西安长期保持了相当高的科研水平,为后期高新产业打下坚持的基础。
但随着市场经济、外向型经济和工业产品的迭代,特区、沿海、沿江等地区快速发展,西安“计划经济”下的工业失去竞争力,直接影响西安经济总量。整个九十年代探底,这其中还有一个不可回避的城市现实——缺水。
和GDP走势一样,随着2000年以后黑河水库的投用,以及“群峪联水”的实现。告别了“水荒”后西安,开始逐步爬坡。
第三,“探底时代”的启示录
水资源短板,困扰西安太多年。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西安一直是中国极度缺水城市之一。
曾经八水环绕的西安,近代很多河流已干枯。1980-2005年,西安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234立方米,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1.6%,也低于陕西省人均水量还要1133立方米的水平。
国际公认,维持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人均水资源1000立方米临界值。2005年以前西安,就低于这个临界值。
排队等候接水◎资料图
1969年夏,西安出现过第一次水荒,85%自来水上不了楼,40%地区定时供水。到1994年,西安缺水近50万吨。为解决用水问题,西安先后建成四期供水工程,形成以地下水为主,地面水为辅的全市供水水源。
1952年10月1日,西安第一座自来水厂投产,日供水能力2000吨,使3.6万人喝上自来水;接着开辟了浐灞、沣、渭和沣渭交汇处四个水源地,修建净水厂五个,打深机井200多眼。最终,各工厂、机关、学校的自备井竟有1000多眼。
即便如此,1995年西安还是爆发了史上最严重的水荒:这年夏季,数十家工厂因无水而停产,多所高校提前放假,数十万居民在缺水中度日。
大雁塔不同年份倾斜情况,2008年后逐步回正◎资料图
人们半夜起来排队接水,职工上班回家带水做饭,高价水沿街叫卖,一车水卖到280元。
当时,曾经担任过水利部部长的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来西安视察,发出了“抢救西安”的呼声。
长期单一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沣、灞河由上世纪50年代年均断流30天左右分别增至113天和255天。水位下降引发地面沉降,最大水位下降达80米。
加上自身污水处理设施的不足,大部分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十几条河流被污染,地下水四项指标超标,而污水排放量还在一直增加。
“Hope is a good thing,mab y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这是《肖申克的救赎》中经典台词:”有希望是件好事情,也许是世间最好的事情,好的东西从不会逝去”。
▶西咸合并的署名文章: 呼吁:西咸合并还要等多久?莱芜归济,只十个月 评析:西咸如果再不合并,可能将错过最佳的时期 地铁:西安北部将现“撤县设市”:隐现“成都模式”
文=聂海峰
©版权声明:首图自西大街游民,部分图片自文献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专题❶:政策解读
▶专题❷:发展建言
▶专题❸:区域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