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会10 || 沈茂德:让孩子拥有更多热爱与向往
导读
10月开始,我们邀请江苏无锡南外国王国际学校校长沈茂德为校长会栏目执笔。沈校长的第一讲,与我们共同聚焦学生未来教育的重心。
对比中西方现代教育发展,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当下的东西方现代教育都在关注一个共同主题——“全人教育”,都在研究同一个课题——“关键能力的培养”。我们相信,教育应该可以更美好。
我们相信:“全人教育”已是东西方基础教育的共同走向
基础教育是每一个孩子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通行证。因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与规划人生发展的能力,培养其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为学生拥有走向社会必备的共同价值观、基础知识、关键素养奠定基础,已成为东西方基础教育的共同追求。
担任过芬兰校长协会会长和全球校长联盟主席的Ari Pokka撰写的《顶尖学校》(中文版)在中国出版,他的助理邀请我写书评,我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
阅读本书,有一段话深深震撼了我,那就是:“芬兰学校制度的优势之一,一直是注重儿童的全面教育,我们不希望学校成为‘竞争的中心’,这是芬兰教师和校长成长的基石,也是芬兰教育的核心价值所在。”
“缺少成功往往会导致竞争性的文化,教师和学生都被压力逼到筋疲力尽的边缘,这最终将侵蚀整所学校的文化。这场‘人为的战争’中,工作和学习的乐趣、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阅读这样一些语言,中国校长的内心一定是震颤的……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关于素质教育的研究与探索。进入新世纪,在江苏省天一中学,“假日新视野”“选修课”“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给了孩子们激扬兴趣、施展才能的舞台;名人课堂,众多的各领域的领军人物与孩子们对话。现在,在江苏无锡南外国王国际学校,“延时服务”催生了“延展课程”。每天的延展课程,有了艺术、体育、戏剧、辩论等方向的近百门选修课程,看着孩子们一群群走向自己的兴趣领域,我内心常回荡这样一句话,“飞翔的蝴蝶最美丽”……
40多年的教育经历使我深悟,“优化学习过程”“丰富学习方式”应该是现代素质教育的着力点,而优化学习过程的基点应该是“尊重学生个性,提供更多的学习选择”。教育工作者不可能创造“天才”,但我们一定可以发现“天才”并为其成长提供土壤。在我看来,“天才”的含义,其实就是“个性”。当教育真正尊重了孩子们个性成长的权利,孩子们的学习有了更多选择,我们才可能看到“每一个孩子的个性与特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每一个孩子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我们相信:真正的素质教育应该有更深刻的内涵性追求
虽然很多地方已经轰轰烈烈地开展了许多素质教育项目,但理性地观察这些实践样本,仍有许多值得警觉的地方。在学校层面,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学校的常态课堂仍然未进入核心素养培养的层面,学校的德育工作仍然有漂浮式、运动式的特征,如何形成有效的、生活性的、沁入孩子心田的德育工作仍然任重道远。在社会层面,错误的教育文化仍在弥散,“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谬误,还在误导孩子的早期成长;课外培训,使“应试”倾向还在不断下延。在改革者层面,还是有用应试的思想(考几门、每门多少分)推动教育改革的嫌疑……
我们相信:未来教育可以更美好
尽管有许多未尽如人意之处,我仍然相信: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实践中,至少在这样几个方面我们应该可以做得更好。
其一,升华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基于长期的教育经历与感悟,我认为,素质教育应该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合力,奠定每个孩子良好的习惯与成长的内驱力,形成一种民族性的言行风格。
其二,强化“丰富课程”建设。有了丰富性,才有选择性,有了选择性才会有个性发展的真实。今天的课程改革与课程建设,一定不是为了展示,不是为了获奖,而是为了奠定孩子们的终身习惯,为了孩子们的学习有更多选择,为了孩子们能拥有丰富的校园生活,为了孩子们的终身发展。
其三,着力“关键能力”的培育。当前,通过“双减”的落实,我们应该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的个性生长土地,让孩子们有更多的个性选择,有更多的兴趣发展空间。家庭生活中,学校教育中,更加着力于培育关键能力,帮助孩子们成为有责任感、有梦想、有良好的学习品质等关键能力的优秀公民和各领域的贡献者。
综之,我们相信:基础教育绝不是要在基础教育阶段把每个孩子炼成钢,而是要确立孩子们对生活、对人生的热爱,在其成长中不断升华他们对科学和人文的兴趣,进而发展为对某学科、某领域的爱好,乃至内心的无限向往;并在社会生活中不断拓展孩子们的视野,促进孩子们在道德、学术、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2021年校长会栏目文章链接↓
陈文艳 马天明 | 减负行动40年:以作业改革撬动课堂“轻负高质”
文章来源:
《中小学管理》2021年第10期 · 校长会
文章编辑:孙金鑫
微信编辑:杨晓梦
微信设计:新媒体运营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