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随想录17 || 成尚荣:作业改革的“第一原则”——完成的真实性

成尚荣 中小学管理杂志社 2023-08-28

全文共1764字,阅读大约需要3分钟

 本刊从不收取任何审稿费、编辑费、版面费

《中小学管理》唯一投稿邮箱: zxxgl@bjie.ac.cn

  

作业,原本就是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更具有自主性与相对独立性。就这样,作业陪伴我们走过了一年又一年,平静也略显平淡,似乎正在等待一个什么样的契机,可以爆发一场什么改革。


改革终于到了。“双减”一下子将作业改革提升到一个极高极重要的位置,作业定位、作业设计、作业形式、作业评价,作业成了减负增效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业的导向性、丰富性、选择性、实践性、跨界性、灵活性,作业的组织方式、呈现方式、完成方式等也成了一个个热词。这是很有道理的,我们应当把作业改革当作课改、教改的重要切入口和突破点,使其成为撬动“双减”深入实施的一个支点。然而,讨论某一个问题,我们的目光既要向上也要向下;既要在理论上探寻原因、摸清规律,也要在问题的症结处把握关键、对症下药。没有向下,可能会目空;没有在症结上下功夫,放矢可能会无“的”,作业改革也正是这样。


清明节期间,我在月牙湖畔的丛林间游玩,看到一对父子忙忙碌碌在寻找着什么。一打听,原来他们正忙着完成学校布置给孩子的一项作业:养蚕。当时父子俩就是在给蚕宝宝找桑叶。我对孩子的父亲说:你儿子真努力,对作业态度认真、负责;你也不错,陪伴孩子一起完成作业。孩子父亲显得一脸无奈:没办法,学校布置的作业总得要家长签字。这还在其次,最麻烦的是,有些作业没有家长帮助孩子根本完成不了,家长只能代替孩子完成。我问父亲:哪些作业是孩子完成不了的?父亲说:比如制作小报、制作视频、完成一个设计作品,名目还真不少。这时我的眼前突然出现了一些镜头:在研讨会上、在学校开放日的活动中,那些精美的展示作品,难道不全是孩子完成的?我把问题抛给那位略显疲惫的父亲,他回答:十有六七吧。说完这些,这位父亲带着孩子离开了,因为所采的桑叶喂蚕宝宝还远远不够,他们又要去另一个地方寻觅。要知道,现在在城市里找到一棵桑树已经很困难了。


望着这对父子远去的背影,我有好多话要说,又不知道从何说起。后来,冷静下来,我最想说的是:作业改革最需要关注的是什么?是作业完成的真实性。真实性,就是保证作业让学生自己完成,就是让作业的效用真正发生。没有真实性,那些丰富性、跨界性、创新性等等有什么意义,又价值几何呢?没有真实性,就不能达至作业的目的,就不能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与过程中受到真切的锻炼,作业育人便是一句空话。


也许我遇到的那位家长只是个例,但假若我们深入调查,当下学生作业缺失真实性的现象不在少数。当然不能说所有学校、所有学科都这样,如果作这样的判断不仅武断、不切合实际,而且也是对教师精心设计和安排作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漠视和不尊重。我们的教师还是执着改革、努力创新的。但作业完成是不是很真实,确实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究其原因,可以先归结为一点:作业设计缺失适宜性。所谓适宜性,就是作业的内容、形式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要符合所有条件与基础,不能强求。否则,结果有二:或是小组中最优秀的学生能完成,其他学生坐等结果;或是学生不能完成,由家长代替。事实上,第二种情况居多。所谓适宜性,就是作业设计还要符合地方的资源实际,否则就会面临那对父子遇到的情况,城市里的桑树越来越少,要养活蚕宝宝还真不容易。


和适宜性相联系的还有作业的统筹性。翻看道德与法治、语文、科学等教材,还有综合实践活动手册,要做调查访问的作业比较多。做调查访问前要研制计划、设计提纲,过程中要做记录、拍照,结束后要完成报告……如果每个学科每学期有一次这样的作业,加起来就是五六次。这不是加重学生负担、迫使学生把作业转移给家长吗?对此,加强学科和活动作业的整合,用统筹的方式来设计作业就显得特别重要。同时,教师在作业评价过程中,要将作业完成的真实性作为重要的评价内容:一方面,对于实践性作业的评价不能流于形式;另一方面,不能仅从最终作品的质量进行评定,而应该增加对于学生参与作业全过程的监督与评价。


如果再往深处想一想,一定会有这样的结论:作业完成的真实性,关涉作业育人的目的性。学生不能自己完成作业,由家长代替,学习主体地位的回归又怎能实现?说到底,任何改革都要从育人宗旨出发,要克服功利、浮夸、浮华之气,尊重儿童学习的本来面目。真实的才是可贵的。坚持作业完成的真实性,坚决摒弃家长替代性作业(包括替代性劳动),这应当作为作业改革的“第一原则”。



随想录2021-2022年文章汇总↓

[ 随想录 ] 2021年全文合集

随想录12 | 对孩子在学校的每一天负责

随想录13 | 让学生成为思想劳动者

随想录14 | 在大脑深处准备未来

随想录15 | 成尚荣:奥林匹克格言中的“——更团结”

随想录16 | 成尚荣:“不知道”与“知道”之间……




6期文章回顾 


史宁中丨新课标视域下的教学管理改进

刘可钦 | 提升学校实施新课标新课程的实践转化力

柳夕浪 | 构建基于课程标准的核心素养测评体系

吴欣歆 | 语文课标(2022年版):彰显以文化人的价值导向

曹一鸣 刘   冰 | 数学课标(2022年版):开启数学课程改革新征程

顾建军 郝天聪 | 劳动课标(2022年版):建构新时代以劳育人课程体系

王  蔷  葛晓培 | 英语课标(2022年版):突破有“语言”无“文化”的教学窘境

朱敬东 李梦儒 | 艺术课标(2022年版):锚定以美育人、启智润心新航标

褚宏启 | 以现实主义态度落实义务教育新课标

薛红霞丨 一体化设计与实施:破解项目学习的实践误区

王学进丨 “教·研·写”一体,优化教师专业成长路径

于   伟 | 激活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细胞”


文章来源:

《中小学管理》2022年第6期 · 随想录

文章编辑:王淑清

微信编辑:刘   姣

微信设计:新媒体运营部


注册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什坊街2号
办公地址:北京市东城区鼓楼外大街56号
邮      编:100120
网      址:www.zxxgl.com
投稿邮箱:zxxgl@bjie.ac.cn;请勿一稿多投!
邮件主题:姓名一手机号一栏目一文章主题一单位名
稿件查询:010-82089176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