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随想录14 || 在大脑深处准备未来

成尚荣 中小学管理杂志社 2023-08-28

全文共2026字,阅读大约需要3分钟

 本刊从不收取任何审稿费、编辑费、版面费

《中小学管理》唯一投稿邮箱: zxxgl@bjie.ac.cn

  

未来,总是那么神奇,令人神往,我们想象着,也深深地思索着。2021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1届大会向全球发布了《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这份报告再次将“未来”凸显在我们面前。“重新构想”,意味着我们要有新的视野、新的理解、新的创造。这份报告展望未来的2050,启发我们思索三个问题:我们应该继续做什么?应该抛弃什么?需要创新什么?于是,关于未来的讨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急切、这么紧迫。


的确,未来既遥远又不遥远,我们时常听到“未来”向我们走来的脚步声,它既撞击我们的心房,又叩问我们的心灵。是的,学生有什么样的明天,取决于我们现在的选择。反过来看,就是杜威早就指出的:假如用传统的方式教今天的学生,那么学生就只有过去,没有未来。就像2021年在上海举办的“第四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中科学家所言:未来的答案就在现在青少年的手上,今天英才学生的形象就是未来的模样。我想,这是对“共同构想”的最佳构想,是对“投资教育未来”的最好回应。这样的回应又可凝练成10个字:“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


值得注意的是,当下的教育中存在着“学习的贫困”。“学习的贫困”源自世界银行2019年发布的世界发展报告中所提出的“终结学习贫困”。学习的贫困内涵是多元的,比如教育上性别的歧视、处境不利儿童学习权利的缺失等。其中肯定还有另外的“贫困”,那就是学生不会学习,也不会生存、不会共处、不会处事。“共同构想”的报告里明确指出,学习要解决五个问题: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何时学、何地学,这五个问题不能得到真正解决,“学习的贫困”肯定不能得到缓解,而今天的学习贫困就是未来的贫困,贫困的未来实质就是没有未来。


需要追问的是,学习的贫困究竟是怎么产生的?答案肯定也是多元的,不过,对知识的曲解以及对学习要义把握不完整,应该是其中的关键性原因。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另一份重要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对何为知识、何为学习作了精准的阐释。何为知识?已往我们对知识的界定过于窄化也过于僵化,知识绝不是简单的概念、知识点、训练题。报告提出,要“将知识广泛地理解为通过学习获得的信息、理解、技能、价值观和态度”。正如杜威所指出的,知识不是固体,而是流动的液体。至于学习,报告也作了整体性的解释:学习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既是结果又是过程,既是个人的努力又是集体的事;学习是有计划、有意义、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认知上的偏差和浅薄定会导致“学习的贫困”,学习贫困的终结,要从改变认知开始,从转变理念开始。


杜威指出,学习就是要学会思维。我们的理解是,让学习真正发生,就是让思维真正发生;让学习看得见,就是让思维看得见;所谓深度学习,实质上是充满挑战性的高阶思维学习与发展的过程或活动。未来是我们创造出来的,而思维则是创造的基础和先导。在诸多的思维方式和品质中,我们尤要培养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反言之,综合素质的提升应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为核心。而创造性思维离不开学生想象力的发展。爱因斯坦说,逻辑让你从A走到B,而想象则让你走到任何地方。难怪雨果将想象比喻为“伟大的潜水者”。想象需要特定情境的激发,这样的情境让学生产生惊奇感、陌生感,惊奇感、陌生感又触发了求知欲与探究欲,想象力就在情境里生成,在情境上空飞扬起来,把学生带入一个无限的时空,去遐想、去幻想、去“乱想”、去狂想,创造就在其中发生了。所以,想象力是在内心和大脑里,在创造性思维里发生的。


想象力具有不确定性,也显得十分脆弱,亟须呵护乃至保护,也亟须宽容与等待,这里用得上一个观点:不可能存在没有缺陷的优点,事物永远不可能十分完美,缺陷其实是优点的一部分。学生想象力的发展需要教育者拥有海洋般的胸怀。胸怀又和大脑自然联系在一起。大脑也是一个无垠的大海,想象正是那个在大海深处的“伟大的潜水者”。


让我们努力寻找开启大脑的钥匙,和学生一起走向“大海”深处;让孩子们在大脑的深处准备未来,把未来写在脚下这片无垠的大地上。

 

(本文封面图片来自网络)


随想录2021年文章汇总↓

[ 随想录 ] 2021年全文合集

随想录12 | 对孩子在学校的每一天负责

随想录13 | 让学生成为思想劳动者




3期文章回顾 


崔若峰 | 从将就到讲究:追求美的学校教育

褚宏启 | 教育之美:以“美的教育”培育“美的人”

马   宏 | 守正创新:永续生长的巴蜀之美

王淑清 | 马宏:当卓越成为一种习惯

张东娇  董  静 | 当代学校管理的美学观察

黄兴力 | 从具象走向意象:校园建设的美学回望

张云鹰 | 构建学校美学格局:让师生享受生命的美好

滕亚杰 | “学校是座美术馆”:让美成为学校生活底色

逄凌晖  褚艳秋 | 重塑课堂理性:“教学评一致性”的区域化实践

朱志勇等 | 中小学学者型教师内涵与培养路径的探究

于   伟 | “双减”背景下教育评价的加减法


文章来源:

《中小学管理》2022年第3期 · 随想录

文章编辑:孙金鑫

微信编辑:杨晓梦

微信设计:新媒体运营部


注册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外什坊街2号
办公地址:北京市东城区鼓楼外大街56号
邮      编:100120
网      址:www.zxxgl.com
投稿邮箱:zxxgl@bjie.ac.cn;请勿一稿多投!
邮件主题:姓名一手机号一栏目一文章主题一单位名
稿件查询:010-82089176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