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想录38 || 成尚荣:课间10分钟,你好!
本刊从不收取任何审稿费、编辑费、版面费
《中小学管理》唯一投稿邮箱: zxxgl@zxxgl.com关于课间10分钟,有不少有趣的故事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至今都难以忘记。
一个故事发生在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当时,大概是因为看到同学们在课间比较吵闹,老师一上课就教导我们说,苏联有所列宁小学,那里的学生非常守纪律,下课时校园里一点声音都没有,你们要向他们学习,课间要安静。当时我很惊讶,也很纳闷,他们一点声音都没有是怎么做到的?看来,我们不是乖孩子。第二个故事是我从斯霞老师的教学案例里看到的。案例中提到,上课铃响后,学生们都安静下来,斯老师提了个问题,一个小男孩马上高高举起手来要求发言。斯老师走到小男孩身边,帮他把小脸上的汗珠擦掉,把红领巾戴正,亲切地说:你慢慢讲。小男孩停了一两秒钟后把问题回答完了,而且答得很好。第三个故事发生在我儿子身上。一二年级时,他一下课就立即飞奔出去疯玩,直到上课铃响后才去厕所,然后再不慌不忙地走进教室上课,当然常常因此迟到。
现在回想起来,第一个故事我认为是不真实的,下课了,小学生总会说这说那,玩这玩那,叽叽喳喳吵个不停,这才像小孩子的样子。用苏联著名教育家阿莫拉什维利的话来说,最美的声音是孩子的叽叽喳喳——课间10分钟,就应该让孩子用各种方式释放一下,这是最好的休息。第二个故事说的是学生在课间10分钟后回到课堂,要上下一堂课时应有个思维转换过程,这时教师最应该做的是稳定孩子的情绪,引导他们进入学习状态,其功能就像缓冲器、镇定剂,又像是启动器。第三个故事告诉我们课间10分钟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以及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这些是需要教师引导的。教师既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安排,又要关心指导学生如何对课间10分钟进行合理安排。
当下,有关课间10分钟的安排问题引起极大关注,竟然成了一个热点,甚至各种声音沸沸扬扬。开始我觉得很奇怪,后来想了想还是有深层次原因的。事物总是在发生变化,现在的教育背景也和过去不一样了。但是不管情况怎么变,对于课间10分钟的基本定位是不能变的。基本定位关涉学校的教学秩序,而教学秩序又要依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换言之,课间10分钟的科学安排折射的是教育规律,准确说是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教学规律的统整。由此,我们应该凝聚这样的共识:课间10分钟反映的是学校日常生活秩序,但又是个专业问题,关乎学生的健康和学业发展,对此我们应该抱有科学态度。
回到基本定位上来,课间10分钟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获得休息抑或短时间的休整。一是活动放松一下,有利于身体健康;二是看看蓝天,看看绿色,或闭目养神,有助于保护视力;三是去卫生间方便;四是适当玩些简单的小游戏,开心一下;五是准备下一堂课要用到的课本和学具。这样,学生既能放松身心,又能在放松中转换思维方式,因为不同学科的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以上几点是课间10分钟安排的“基本点”,并不复杂。像有些学校那样,让课间10分钟也“课程化”,既没有必要,也不现实。再拓展开说,倘若学校的时间都“课程化”了,那还有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吗?若果真如此,学生还有什么自由,还有兴趣、爱好、特长的发展吗?
当然,简单的问题中还隐含着比较紧要的问题。一是课间安全问题,这是必须关注的大事。所以,长期以来所实行的“护导制”(或“导护制”)必须加强,不能有任何松懈。但也绝不能因此不让学生走出教室,这种简单极端的做法实在不科学、不道德,要坚决制止,我们绝不能让课间10分钟消失。二是要考虑选课走班问题,这是课改的新举措,应给予支持。因此,教师绝对不应“拖堂”,一定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去“走班”。三是每天的大课间需要精心设计、细致安排,“课程化”不是不可以,但最好还是指导学生自己来安排。事实证明,学生是有能力有智慧安排好、玩得好的。四是有少数人借课间10分钟的偶发事件大做文章,给学校和教师施加压力,对此有关部门必须严肃处理,以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给予学校和教师应有的尊重和支持,从而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和教育生态。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和发展的地方。下课以后,学校里充满一片笑声甚或一些吵闹声,这才是常态。其实,课间10分钟里也有未来,我们希望在课间10分钟看到学生活泼泼成长的样子,也从心底里发出问候与祝福:课间10分钟,你好!孩子们,你们好!
相关文章推荐↓
谢 凡丨对话全国人大代表张大冬:让历史名校的教育“行走”彰显时代精神
文章来源:
《中小学管理》2024年第4期 · 随想录
文章编辑:王淑清
微信编辑:黄子珂
微信设计:新媒体运营部
在线购刊请点击↑↑↑
欢迎订阅 共同成长
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AMI扩展期刊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连续十次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18次居人大《中小学学校管理》年度全文转载量榜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