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 | 《中国社会组织的历史演进及当代发展》
内容简介
作为一种区别于政治组织、市场组织的组织形式,社会组织在当代中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也承载着重大的时代任务,即以自身独特的优势参与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本书以社会组织的历史演进及当代发展为研究对象,分上、下两编。上编为“理论视角与分析框架”,侧重在反思和重构“国家与社会”分析框架的基础上锚定社会组织的地位与功能,并结合当代中国社会组织发展历程、变迁轨迹及影响机制,阐明国家力量所发挥的主导性作用,进而呈现当代中国社会组织创新发展与西方结社运动的本质差异。下编为“组织类型与运行机制”,旨在从历史社会学的视角出发考察社会组织的历史形态,如宗族组织、会馆组织、慈善组织等,从而捋清社会组织从传统向当代转型的演变过程和内在逻辑。
中国社会组织的历史演进及当代发展
丁惠平 著
ISBN:978-7-5228-0723-2
2022年11月出版
作者简介
丁惠平,江苏海安人,先后就读于吉林大学社会学系和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分别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为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组织社会学和理论社会学;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学习与探索》、《学术研究》、《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社会学评论》等期刊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支持型社会组织与政府互动机制研究”和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公共危机治理中社会组织动员机制研究”;2019年获“江苏社科优青”称号,2022年入选江苏省第六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计划。
目录/contents
上编 理论视角与分析框架
“国家与社会”分析框架的应用与超越
一 引言
二 “国家与社会”分析框架在社会学研究中的应用
三 “国家与社会”分析框架的倾向与限度
四 超越“国家与社会”分析框架的尝试
五 结语
社会组织研究中的“国家与社会”分析框架及其缺陷
一 “国家与社会”分析框架的兴起及引入
二 中国社会组织研究中的 “国家与社会”
三 “国家与社会”分析框架的理论缺陷
四 结语
当代中国社会组织变迁的影响机制及内在逻辑
一 市场化机制
二 全球化机制
三 网络化机制
四 内外部机制的共同作用与社会组织的未来
依附、发轫与同构:当代中国社会组织发展历程
一 引言
二 政社一体化与社会组织的样态
三 政策持续放宽与社会组织的发育
四 社会建设与社会组织发展的快车道
五 结语
当前中国社会组织理论体系的建构
一 关联概念界定
二 既有研究路向
三 基本考察维度
中国社会治理体制变迁的组织社会学考察
一 单向度的单位制及其组织基础
二 多元化社区制的组织基础重构
三 结语
社会组织研究的新方向:社会学与历史学融合
一 引入历史视角开拓认识社会组织新思路
二 将历史的维度真正引入社会组织研究
三 社会学和历史学的跨界融合:一次必要的研究转向
下编 组织类型与运行机制
中国传统民间慈善组织及其运行机制
一 研究缘起与理论视角
二 多元化的施善团体与施善行为
三 传统民间慈善组织的运行机制
四 结语
社会组织的历史形态及其运行机制:以宗族组织为例
一 研究缘起与文献梳理
二 宗族组织的简要历史及其社会功能
三 宗族组织的运行机制与变迁逻辑
四 拟合结构叙事和时间叙事的社会组织研究
社会组织研究的历史转向:以传统会馆组织的嬗变为对象
一 研究缘起与学术史
二 传统会馆组织的形成逻辑
三 会馆组织的近代转型
四 余论
支持型社会组织的分类与比较研究
一 研究缘起与研究进展
二 支持型社会组织的类型:案例分析和比较
三 镜鉴与启示:几种国际经验的比较
四 支持型社会组织的未来走向
居间往返:支持型社会组织的行动机制
一 背景与问题
二 支持型社会组织的实践探索与研究回顾
三 支持型社会组织的行动目标与策略
四 制度与组织:支持型社会组织的立基之本
融合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
——以公共危机治理中的社会组织为例
中国社会组织治理的过程、特征与未来指向
一 国家治理理念中的社会组织:角色认知与结构位置
二 社会组织治理的制度环境:构成内容与政策效果
三 社会组织治理机制:创新形式与制度效应
四 结论及进一步的讨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前言
21世纪以来,社会组织的发展进入快车道。民政部统计数据显示,2001年,全国社会组织数量突破21.1万家,2010年达到44.6万家,2020年则上升至89.44万家。在社会组织的数量出现井喷式增长的同时,社会组织的种类日趋多样化。截至2020年底,全国登记在册的社会组织中社会团体有37.5万家、社会服务机构有51.1万家、基金会有8385家。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作为组织社会的一种特殊的制度化机制,社会组织在21世纪的异军突起与社会结构的变迁密切相关,它在某种程度上及时应对了因单位制式微而出现的社会原子化、碎片化等问题,起到了凝聚社会力量、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为当下中国带来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并在相当程度上重构了国家与社会之间的边界,使彼此间的关系呈现诸多新的特征。
进入新时代,社会组织被赋予并实际承载着重要的时代使命——以主体身份参与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对于社会组织实践创新的蓬勃发展,学界自然也是积极跟进,尤其社会组织研究本就是社会学的经典议题,时至今日该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已颇为可观,并且在经验与理论之间呈现融合发展的趋势。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关于中国社会组织的研究都被置于“国家与社会”的分析框架之下,而构成这一分析范式的理论视角则主要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两大经典理论——市民社会和法团主义。从全球性结社革命的视角来看,中国社会组织的崛起可以被视为其有机组成部分。作为现代化先行者的西方国家在诸多方面确实是后发现代化国家的引领者和示范者,因此,沿用西方成熟的理论框架来分析中国现象往往被当成一种理所当然的方式。事实上,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先是海外中国研究学者,然后是国内有先见的学者,纷纷通过对中国社会组织(既包括晚期帝国时期的民间社团,也包括当代各类社会组织;既关注某一具体类型的社会组织及其行动,也关注社会组织的总体演化路径)的研究来总结中国经验进而探寻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本质和特征。然而,这样一种在中国社会组织的发展中寻找西方市民社会“影子”的反向求证思路,在提供了最初的启示后却始终未能揭示契合中国历史与现实的本土化国家与社会关系实质。一方面,种种在中国历史中寻找西方市民社会元素的努力最后都被证明是失败的。在中国,社会领域从来都不是以与国家(帝制皇权和官僚体系)相对立的面目出现的。另一方面,对“国家与社会”的整体化和简单化处理,难以解释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实践中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的多样性、权变性及其背后错综复杂的演化机理。
那么,如何才能通过社会组织找到一条接近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真相的路径?中国当代的社会组织是模仿西方“国家与社会”关系及其结构的产物,还是遵循着一条独特的发展进路?只有暂且搁置种种理论预设,回到社会组织的源头,借助丰富的史料对历史上存在过的诸多社会组织形态予以梳理,考察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段的结构、功能及运行机制,廓清它们与特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之间的关联,再从中找出隐含的国家与社会之间分立与交融、冲突与妥协的互嵌机制和互动方式,才能呈现其中所蕴含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内核,并对其未来的可能走向加以预判。换言之,这种追溯历史的办法将有助于我们挣脱西方经验范式和理论框架的束缚,以社会组织本身的演变为“主角”,从纵向上捋出组织延续和变迁的线索,而非理所当然地将之置于西方式“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框架下,再以一种反向求证的思路加以审视。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还原中国社会组织的本来面目,把握其深层构成的原则,进而对中国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特征及来龙去脉真正有所体认。
回顾社会学领域二十年来的社会组织研究,可以发现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多数研究着重关注当代中国社会组织的理论与实践,将研究视野最多拓宽至新中国成立以来,而对传统中国社会组织形态的研究则付之阙如。这种斩断历史的研究策略,一方面是受制于史料有限而难以拓宽研究视野;另一方面是为了在研究力量尚不充分时聚焦更紧迫的时代问题,以对当代社会力量的发育水平及其未来走向做出更直接的研判。但随着人文社会科学各个学科近年来的长足发展和研究力量的持续增强,对社会组织历史资料的挖掘积累日益丰富。历史学家和人类学家对此贡献良多。日臻丰富的史料和个案为社会学对传统社会组织的介入和深挖提供了可能。进言之,从一种本土化的历史社会学视角来考察社会组织的演进将有助于我们跳出西方经典理论的既定框架,开拓一种认识社会组织的新思路。不过,将历史取向或历史维度引入社会组织研究并非最终目的,“博古”乃是为了“通今”,只有对社会组织从传统中国走向当代中国的演进路径和内在机制予以清晰化和明确化,才能为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组织提供一个切入口。基于上述考量,本书将秉持一种历史意识,借助史料,对中国社会组织的历史演进及当代发展予以研究和探讨。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侧重于廓清与社会组织相关的理论视角及分析框架。首先是在“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分析框架中锚定社会组织的地位与功能,从而明确国家力量在社会组织发展中所发挥的主导性作用,以呈现中国社会组织创新发展与西方结社运动的本质差异;其次是对当代中国社会组织的发展历程、变迁轨迹及影响机制进行分析,考察社会组织变迁的内在脉络,并筹划其未来发展之路。下编则重点关注具体的社会组织类型及其运行机制,其中既包括社会组织的历史形态,如宗族组织、会馆组织、慈善组织等,也涉及社会组织的当代类型。本书中“当代中国社会组织变迁的影响机制及内在逻辑”“依附、发轫与同构:当代中国社会组织发展历程”“中国传统民间慈善组织及其运行机制”“社会组织的历史形态及其运行机制:以宗族组织为例”“社会组织研究的历史转向:以传统会馆组织的嬗变为对象”五章的主要内容来自我的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社会组织演化的逻辑——基于国家与社会视角的分析》,该文后来陆续得以发表。在撰写本书的时候,我在原有论文的基础上对标题和内容均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删减和增补,并更新了相关数据。2014年,我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支持型社会组织与政府互动机制研究”。该项目聚焦支持型社会组织这一特殊类型的当代社会组织,围绕其在发挥组织作用和提供公共服务时与政府部门之间的互动行为及行动机制展开探究。本书中“支持型社会组织的分类与比较研究”“居间往返:支持型社会组织的行动机制”两章就是这一项目的核心成果。
不无遗憾的是,我最初的设想是沿着博士学位论文的思路和篇章布局,进行丰富和完善,以呈现一本相对完整的历史社会学专著,但最终因为历史功底不够扎实、经验资料不足,以及对史学知识范式的掌握实在难以做到胸有成竹而放弃。索性就将十年来关于中国社会组织理论和经验研究的相关成果结集成册,题曰“中国社会组织的历史演进及当代发展”,权且作为在此领域所做思考的阶段性回顾!当然,本书虽难称得上系统、完备,但自有其内在的逻辑和主线。况且思考是永久性的,学术之路漫漫,我亦立志在社会组织这条“战线”上继续埋首耕耘。2020年,我申报并获准立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公共危机治理中社会组织动员机制研究”,这一契机将助推我进一步深化对社会组织的认识和研究。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中有部分章节发表时间较早,面对话语的快速流变,某些议题和表述已“过时”,与当下的主流提法存在一定的出入,但是为了呈现社会组织在不同社会转型阶段所处的制度处境和角色位置,本书某些地方依然沿用了当初的概念和提法。为了避免引发误解或歧义,我将在文中适当的位置标注具体的发表信息。
丁惠平
(节选自本书前言)
拓展阅读
新书 |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发布
扫码加入社群
享受粉丝专享购书福利↓↓↓
欲了解详情或购买
保存图片打开淘宝扫一扫
策划:lzh
编辑:lzh
审校:myx
封面:photo by 12019 on 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