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生习作| 近期读书报告汇编(男生)二

中学实验班 辛庄师范 2022-06-08

【编者按】

学生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思考,

用自己的心、自己的生活去和作者相印

方可说是,把书——读进去


文六:

无中生有

——《我为什么不是基督徒》读后感

学生:万仞



之前把《西方哲学史》(下)看完,觉得读史学资料不大过瘾,便拿起了罗素的《为什么我不是基督徒》。


书中罗素从多个方面论述了基督不尽人意之处,他认为:“人类处在致命的危险中,而且像过去一样,现在恐惧正在使人们寻求上帝的庇护,但实际上,摒弃宗教会把我们从理智上的不诚实中解脱出来。”


首先从上帝是否存在说起。其中的第一原因论证上帝存在的印象较深。

第一原因论:世界上所看到的的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原因,若沿着原因之链一步一步追溯,必定会发现一个第一原因,而这个原因很显然就是上帝。


第一原因论的前提是万事都有原因,而显然第一原因之外任然有原因,这个理论也就不攻自破。实际上,中国早在几千年前便有“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的无中生有的思想。中国文化,触及的事物本来的模样啊!


书中写道:“不义实际上是一种民众不喜欢的行为。民众通过把这种行为叫做不义,并且围绕这一概念编造一个精细的到的体系,证明对他们所厌恶的对象施加惩罚是有道理的,而同时又因为按照释义民众是正义的,民众在放纵自己爱好残酷的冲动时增加了他们自己的自负。”


孔子说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义指的是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而是否合宜由谁决定呢?盗贼可能认为不让他们行窃为不合宜,偷猎者可能认为不让他们打猎为不合宜。易经里说:“理财正辞,禁名为非,曰义。”“义”的标准,应该是身体里的元神、心中的天给的。做事时,用心去印,用心则必能得到回应。久而久之,便会得到一套完整的价值体系。


【点评:用圣人之言与西方哲学家的观点参照,做辨明的功夫,这种尝试很好。】

 

文七:

《曾国潘家书》读后感

学生:于飞


“天道忌巧,谦退不争,不伎不求。”

这是《曾国藩家书》中,曾文正公写下的一句话。


这部书中分很多部分,有修身,齐家,治国,理政,军事,交友,劝学等等。给父母的都是汇报自己的情况,分享自己的收获;给弟弟们和学生晚辈们的大部分是教诲和道理。很朴实的话,却能引发的深省。


读着《曾国藩家书》,总是会想起人们还习惯写信的年代,虽然那时我还没有出生,但是听过长辈们聊起过。如今通讯、交通都很发达,这边发个消息到那边不过几秒钟,有的甚至不到一秒钟!很方便,很快捷,可是总感觉少了一点什么。


《曾国藩家书》的出现离我们并不久远,也就一百多年,所以这部书易懂。可是真的到了行动上,却很少有人能做到。因为曾国藩对自己很狠,对晚辈和学生也很严格,他曾说过:“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问收获,但问耕耘。”还有“责己厚而责人薄耳。” “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这样的话,掷地有声,但要落实到我们自己身上,确实很难。


曾国藩严格,但不死板,有时他很活泼,有时也很温顺,并且不卑不亢。他的活泼是对友人的,他的温顺是对长辈的,对皇帝及比他位高的官员并不惧怕,也不傲慢。他曾这样提醒自己“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人才,皆以一傲字致败。”


人无完人,曾国藩到了晚年便开始缺乏斗志和气势了,虽然不贪,但还是迫于形式,做了很多有害百姓的事,不像年轻时那么据理力争,最后竟遗憾地病死在了床上。


天道酬勤,曾家由于曾国藩留下了勤俭廉洁的精神,所以很多代都平平安安的。很安宁,最后用文正公的一句话作为结束吧。

“坚其志,苦其心,勤其力,事无大小,必有所成!”


【点评:曾文正公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尤其是少年立志阶段,当以曾公为楷模。可参考梁启超对曾公的评价:“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中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烁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吾以为曾文正公今而犹壮年,中国必由其手获救。”】

 

文八:

佛与儒

学生:含光


在“文革”时的中国,敢于无顾忌、无畏惧、坚持说活的人已经不多了,而梁淑溟正是这样一个人。从梁先生的谈话中能发现,他的思想永远是活的,不僵化。他的人格表里如一,像个传统的儒者。他用自己的生命去实现对儒家和中国文化的理想,就这点而言,他永远都是独一无二的。


这个世界会好吗?这是书名,也是许多人内心的大哉问。梁先生对这个问题,是乐观的。就如同梁先生所说,世界最后的方向还是要看文化的传承。老先生交友无数,不管是文化界还是政界,国民党还是共产党,像是个中间人。从他对其友人的评价中,能感觉到那一代文人的谦虚与博学。在政界,梁先生可能是仅存的与两派领导都有交集的人了,受两派领导的赏识。


梁先生年轻时想过出家,虽然没有成功,但却不能阻止他研究佛教。梁先生认为,生灭就是不生不灭。他认为的佛与斯宾诺莎所说的神,很像都是宇宙规则。书中梁先生提到了“戒、定、慧”,此处我有点看不懂,觉得对,又不对,不一定不杀生、不吃肉才能入定。梁先生是个很有意思的人,他对外否认在当时学佛的,可是他自己却坚持学佛。不过梁先生之后也说了,是因为时世很混乱,而佛教思想讲“慈悲喜舍”,在当时的情况下不会越学越好,只会越来越乱。


佛教虽然对梁先生起到了很深的影响,但也不能否认儒家思想对他的帮助。梁先生讲到过“执”这个东西,一共有两个:一个是“分别执”,一个叫“俱生执”,这个东西很像识神。佛家讲的是破二执,儒家是不破的,他认为佛教高一点,儒家低一点。梁先生佩服佛教,却是儒者。梁先生主要学的是王阳明,他希望跟着王阳明走。而王阳明与佛家很像都是对人生、生命的彻悟。


梁先生一直保持乐观、随和这两种品德。他对一切都很乐观,尽管接受艾恺访谈时,他已经八十七了。他对中华文化的的传承同样乐观,他认为它能发扬光大。梁先生也是个随和的人,他一生也遭遇了很多的不愉快,不过老先生却没在意过,这也许是他独一无二的原因吧。


【点评:很好!佛儒互参,佛道兼修,都是很好的治学途径。】

 

文九:

本不应被理解的事物

学生:含光


人们总是喜欢研究、分析,直到能用所谓的科学语言去表达。而在庞大的世界中,总有无形的事物,于是哲学诞生了。在无尽的研究中,人们终于遇见了一个本不应被理解的事物。在遇见后,人们对这不应被理解的事物——“美”,开始了分析的旅程。


美,它住在你的心里,但不可以被解剖;它涵盖了整个世界,但不能被语言所描述。可西方的哲学家,却偏偏诞生了分析的念头,这是多么愚蠢的决定。也许之后这问题被意识到了,它被加了一个“学”字,因此它变得能被研究了。


美学,关乎美,它诞生在希腊,也许我们可以叫它“艺术”。在那时音乐盛行,所以和谐是美。艺术既然不是“美”,那它是什么?它属于人创造出的美,那它就把自然美踢出去了。美学属于艺术和心灵共鸣的结合体,所以说还是没什么可研究的,毕竟它涉及的面没有限制,就没有规律,可是呢,西方人愣是研究了几千年,最后研究出的只有几句话。


虽然很难研究,但美学的用处其实还挺大的。它就如同是一把通往心灵的钥匙,人的心在反应什么东西,艺术就会变成什么样子。像远古时美是狩猎,画就是狩猎的画。而如今人的心是浮躁的,因此艺术也是花里胡哨的。


心灵既然能影响艺术,那艺术就能影响心灵,所以就影响到了诗、音乐的诞生。这些东西被运用在各种场合,各不相同,不过人们对美,即对高尚物的崇拜却是一点都没有变。不过呢话又说回来了,既然美学是把心灵的钥匙,虽然都知道了,但怎么分析这颗万变的心,不可能啊!可是历史的车轮在转,研究还在继续。


其实这几千年来,西方为美学,总结了五句话:“美在物体形式;美在完善;美感即快感,美即愉快;美的理性内容表现于感性形式;美是生活。”美被研究了这么久,能有这五句话,已经很多了,既然早已知道钥匙不去使用,而去研究它的成分,又有什么用,美无限的复杂,也能说成是无限的简单,就像人们永远不能理解一个点一样。既然知道心中有美,就拿去用,不必研究,因为它本就是一个不应被理解的事物。


【点评:很好!美是去经验的,而不是用来分析的。我们可以赞叹美,最到位的赞叹,莫过于“天地有大美”。】

 

文十:

立定脚跟

学生:中行


买书对我来说可真是个难差事,书评上华丽的词藻,让人晕头转向。“经典之作”,比比皆是,又有多少是真正值得阅读的?写书评的人,也总单从“文学角度”出发,能给出中肯评价的,少之又少。归根结底,还是自己的“功夫”不够呵。


《人间失格》,“在人间失去做人的资格”,作者太宰治。这是一本自传体小说,里头有一股压抑的气氛,不见一丝生气。


这本书被拍成电影,其中有一截图,一个微笑的男孩,举着一张面目扭曲的画像。他活着的样子,是旁人想看到的。从小到大,他最怕的事情,是别人发现他真实的样子,那个孤单挣扎的样子。好似许多人都如他一般,有一层“迎合”的皮,有礼无体。虽说这社会之残酷,用“人情冷暖”、“世态炎凉”,都已不足形容。但即便这样又如何,要一辈子做“附庸”?


鲁迅先生有句话:“小时候不把他当人,长大以后也做不了人。”但何为人?若只是“高级动物”,那太宰治说出“生而为人,我很抱歉”的话,便也不足为怪了。


看完《人间失格》,又在网上找了本备受好评的书。想与之做个对比。书名《花田半亩》,是作者从得知病情(癌症),到去世前写的一篇篇日志,后被整理成书。


作者是个活泼开朗的人。她文笔不错,像诗,却不够大气。读她的文字,有时觉着有股朝气,有时又很伤感,像“鸡汤”。她去世早,二十出头。这个年纪有生气,我觉得很正常。但若像太宰治一样,遭遇诸多不公,她心中的那份美好,还能立得住么?我想不一定。若她对大的背景有确信,定可以做到“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


《人间失格》,被人说是毁灭美学。我想起未上完的课题——“暴力美学”。


什么是“暴力美学”?就是以艺术的形式,让“暴力”呈现出某种美感。电影一幕幕“冲击力”的画面,台下的观众直呼过瘾,这两者真是相呼应。


一次在查资料时,翻到一个标签“看了这个暴力美学视频,肾上腺激素明显上升。”媒体的大幅推广,游戏,电影,漫画。这些东西影响这一代人,尤其是青少年。“想毁了一个孩子么?给他一部手机。”在将“立”的年纪,却误入歧途,追求生理的刺激。


媒体不用负责么?


教育是很重要、很严肃的事情。它不单是在学堂与家庭。身边的人,事,都可以对一个人,造成极深的影响,但这是不立定脚跟的理由?记得以前在公立学校,有些人喜欢拿刀子,圆规,在身上划各种图案,好像很美。这是病态的,转瞬即逝,不长久且小气。我心中的呢?“日新其德”!


【点评:非常好!行文更沉稳了。】


延伸阅读

学生习作|《世界是红的》读后第一辑

学生习作|《世界是红的》读后第二辑

学生习作| 金华游学报告 第一辑

学生习作| 金华游学报告 第二辑

学生习作| 近期读书报告汇编(女生)




★  辛庄师范由立品图书董事长黄明雨创办,致力于“重建大人之学”。更多信息请登录

     "一滴水“的新浪博客

       "立品图书“微信公众号

    “辛庄师范”微信公众号

★  招生咨询及报名邮箱 xzsf_school@sina.com

★  扫一扫或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