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生习作| 近期读书报告汇编(男生)四

中学实验班 辛庄师范 2022-06-08

明雨老师:此次,有意将继明同学的一组读书笔记,编在一起,大家可以充分感受一下。虽然,他每周做的读书笔记,篇幅未必大,许多内容是摘抄、引用,但长此以往,必有收获。跛鳖千里,滴水穿石,功夫不负有心人!


文十六:

   感官与自明  

《笛卡尔哲学原理》一书,用几何学方式陈述笛卡尔哲学思想。


“我思故我在”,是笛卡尔的基本原则。发现这个基本原则,起于对思想对象的一切事物加以怀疑。斯宾诺莎对这一点表示,笛卡尔之所以怀疑一切是因为他发觉感官有时欺骗他,例如做梦与幻肢疼痛,由此而推断出:感觉并不是一种能够在它的上面建立全部知识的坚实的基础,从而把许多东西都看成仿佛是感官中产生的。


斯宾诺莎在阐述笛卡尔思想的同时,也表述了自己的看法:我存在”必须是自明的。因为如果借助他物才知道“我存在”,那么在对于他物的确信又先于“我存在”,因为当我们不知道我们是否存在时,我们绝对不能确信任何东西。


《形而上学思想》是主要论述存在物、上帝、灵魂等札记。内容与之前所看的著作基本一样。


斯宾诺莎与笛卡尔的分歧根源,在于对于神与人的认识,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来证明上帝的存在,因为“我存在”所以有使我存在的更高存在。而斯氏对于神的认识,则是自因的,即一个实体不能是另一个实体的原因。

 

文十七:   

 维特根斯坦的逻辑观 

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书写严谨,有部分采用公式表达。


书中提出:在逻辑中不存在任何偶然的东西,一个物,如果它能出现在一个基本事态之中,那么该基本事态的可能性便已经被预先断定了在该物之中了。


看似否定了因果律,但在后面又说:如果真的存在着一条因果律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这样来表述它:‘存在着自然律’。但是,人们不能说出这点:它显示自身。


书里涉及较多逻辑学名词与概念,公式推理,因而许多没看懂,但看完能感觉到一种超然。在书的结尾维特根斯坦写道:我的命题以如下方式起着说明的作用:理解我的人,当他借助于这些命题——踩着它们——爬过去之后,最终认识到它们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可以说,在登上梯子之后,他必须将梯子弃置一边。)他必须放弃这些命题,然后他便正确地看待世界了。


好像前面严谨细密,像做工艺品般的认真,而做好了却挥挥手好似毫不在乎。没有对于概念的执着。

 

文十八:

  你方唱罢我登场  

  宁国府,荣国府,金银财宝如粪土。吃不穷,穿不穷,算来总是一场空。”一语成谶,从元春选为妃子,在荣国府庆元宵,将人世的繁华描写到极致,到元妃薨逝,宁国府被抄,树倒猢狲散,看过一个家族的荣辱盛衰,富贵幻灭。


整部书里,无论是整体的剧情,还是细节处,作者喜欢将落差极大的两者并在一起,形成一种莫名的落寞,那是透骨的凉,如黛玉气绝之时,正是宝玉与宝钗大婚之时,潇湘馆众人痛哭,隐隐约约听到远出传来的热闹声,竹梢风动,树影移墙,竟是说不出的凄凉。


黛玉天生喜散不喜聚,只因有聚便有散,聚时欢喜散时悲,徒增伤感,不如不聚的好,如花有开有谢,开时芳香靓丽,谢时令人伤感。


我从小独自在外上学,一年寒暑假才得与父母相见,自是欢喜不已,直至收假,临上车前一阵低惆,母亲与弟弟长送我到车站,临别时尽是叮嘱,记得有一次,至安检口前母亲与我说:“你每次走,我心里也难受几天,总感觉空空的。”当时心里一阵难受,尽管随着一年年长大,一次次离别,努力去习惯,但每次心里仍多多少少有些惆怅。就算这样,我仍愿意回去,虽然把握不了时间,但可以珍惜当下啊。


在北京正乙祠戏楼有一副对联:“演悲欢离合,当代岂无前代事;观抑扬褒贬,座中常有局中人。”一切似乎都在轮回之中。书中提到贾政年轻时也“诗酒放荡”,最终却是“假正”。书中也给了跳脱轮回之道,作者喜以僧道点人,有的人没醒,有的人醒了,随之飘然而去,但我不喜欢,不喜欢宝玉抛下双亲、宝钗,还有未出世的孩子,他们怎么办?


当看过盛衰变化,一切到了谢幕,拍手鼓掌时,殊不知,自己也在演绎着属于自己的那份剧本,“梦里不知身是客,一响贪欢。”即便如此,我愿意演好这出戏,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梦里也要做个清醒的人。


春夏秋冬,轮回盛衰是为天道,花落只是尘归尘土归土,来年仍芳香如旧。黛玉葬花,还是可怜自己。

 

文十九:

  知者不言  

在《逻辑哲学论》结尾,维特根斯坦得出结论:对于不可言说的东西,人们必须以沉默待之


在《哲学研究》第一部分里,维特根斯坦提到:“在哲学中的目的是什么?——给捕蝇瓶中的苍蝇指明飞出去的途径。”同时也指出哲学史上的问题,即对于语言的误解。语言是什么?可以说是表述思想的工具,而语言本身有着不确定性,因此,在书中大量篇幅来理清语言与实际的关系。


人们只用一种类型的例子来滋养他们的思想,维特根斯坦认为这是哲学之病的主要原因。


维特根斯坦具有一种透彻的洞察力,认识到人与语言都是有限的,从“语言游戏”中看出哲学的困境,语言的界限就是思想的界限,先产生想法,而若要表达想法便会出现语言,若是心有所感,却难以表述,自然会会觉得语言是苍白的。


最后附一句维特根斯坦的话:“能说的,都是不必说的;必须说的,恰恰是无法说的。”

 

文二十:

  博爱与救赎  

《复活》是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


故事讲了主角聂赫留朵夫与姑妈家的养女马丝洛娃相爱,随后抛弃,马斯洛娃因怀孕而被逐出家门,沦落未妓,被冤枉而牵扯投毒案,聂赫留朵夫作为陪审员,在法庭上认出了她,对于马斯洛娃的处境,让聂赫留朵夫感到心里不安,自觉有愧,于是四处奔波,为她申冤,并请求结婚,然而上诉失败,马斯洛娃被流放到思博利亚,聂赫留朵夫陪伴她同去,马斯洛娃渐渐释然,变得开朗起来,同时政治犯西蒙松爱上了马斯洛娃,最终为不拖累聂赫留朵夫,和西蒙结婚。


托尔斯泰与托夫妥耶夫斯基表达上很像,两人都擅长心理描写,心里的那种不安与纠结,都被细腻的描写出来。


同为小说,有的小说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有的小说不断抛问题给读者,引人深思。


在奔走申冤的过程中,他目睹农村因土地分配不合理而导致农民贫穷,在西伯利亚的途中,他了解到了犯人的冤情与苦衷。


最终主角在《圣经》中找到一切矛盾答案,“人不但不可恨仇敌,而且爱仇敌。”


在书的末尾,托尔斯泰以宗教为归宿,下定结论:“人们执行这些戒律就能实现他们能达到的最高幸福。”

 

文二十一:

   国家的诞生  

《利维坦》是霍布斯的一本关于国家论的专著,是西方著名且有影响力的政治哲学著作之一。


利维坦是《圣经》中所记载的一种巨兽,作者霍布斯以此命名这本书,意在用此比喻一个强大的国家。


书中内容可大致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人最原始的生活讲起,人们为自保、生存而互相防范、敌对、争战,于是渴望和平而安定的生活,放弃自然权利,把它托付给某个集体,服从它的意志与判断,建立契约,而被托付的这个集体就是主权者,通过契约而统一在一起的一群人就组成了国家。因此,一个国家的主要职责有三:

一是对外抵御侵略,保障国家安全;

二是对内维护社会的和平与安宁;

三是保障人民通过合法的劳动生产致富。


第二部分明确指出教会必须臣服于世俗政权,抨击教皇,并否认“教皇无过错”之说。并揭发罗马教会的腐败与黑暗。呼吁大学教育拜托教会的影响。


在最后强调了国家和平的重要性,书中说道:“闲暇是哲学之母,而国家则是和平与闲暇之母。”同时批评了空虚的哲学,霍布斯自己本身就参与到政治之中,称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是一套跟政治最不能相融的。


同时看了牟宗三的《历史哲学》,是牟氏“新外王三书”之一,作者叙述历史,从夏朝到东汉,求通观大体,以完成“历史之精神发展观”,找出常道。


在讲到东西方生活原理时,牟先生说道:“中国自尧舜禹汤以来,以至周文之形成,所谓历圣相承,继天立极,自始即握住‘生命’一原理,内而调护自己之生命,外而安顿万民之生命。”


的确,这是与《利维坦》中所讲的“主政者”的一点差别,古之王者,受命于天,中国的学问,首先是生命的学问,《尚书》里说:“正德、利用、厚生”,正己之德,向生命处用心,再利用厚生,《利维坦》中有安百姓之说,而在中国这里是修己以安百姓。


牟宗三在开头说应将自己置身于历史之中来看历史,怎样更好的理解历史和国家,我想,不只是置身于从前的历史,也置身于当下的历史之中,如此,可有更切身的体会,方能了解。


延伸阅读

学生习作| 金华游学报告 第一辑

学生习作| 金华游学报告 第二辑

学生习作| 近期读书报告汇编(女生)

学生习作| 近期读书报告汇编(男生)一

学生习作| 近期读书报告汇编(男生)二

学生习作| 近期读书报告汇编(男生)三




★  辛庄师范由立品图书董事长黄明雨创办,致力于“重建大人之学”。更多信息请登录

     "一滴水“的新浪博客

       "立品图书“微信公众号

    “辛庄师范”微信公众号

★  招生咨询及报名邮箱 xzsf_school@sina.com

★  扫一扫或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