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知音 将军绝唱——王心刚银幕形象赏析(12)
《知音》无疑是王心刚银幕生涯中最重要的一部影片了,蔡锷也成为王心刚扮演的最后一个银幕军人,但这个军人绝对不同于以往他扮演的任何一个军人形象。
这是一个精彩绝伦的角色,我踌躇于先生的精彩面前,感觉自己的笔触是那么笨拙,竟不知从何落笔。
在许多人看来,《知音》是一部革命历史传奇,而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一个美丽的爱情悲剧。透过讨袁护国的义举,我看到一段尘封的哀伤。影片在“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意境中结束,蔡锷与小凤仙传奇式的相知与离情,被浓缩在百来分钟的胶片里。清香一柱,红烛一支,古琴一柄,知音一曲……这样的画面,不由得让人生出一种穿越时空的恍惚来,仿若在亲眼目睹蔡将军与小凤仙的那段铁血浪漫。英雄与美人、阴谋与爱情、囹圄与逃亡、高山流水音、生死两茫茫,这样的戏剧元素组合在一起,注定会构成强烈的戏剧冲突,也预示着《知音》注定是一部成功的影片。
《知音》的确是成功的,当年影片上映的盛况不是现在的电影所能抗衡的。它甚至还引发了一场称呼的变革:八十年代人们普遍把“爱人”称为“知音”。就我个人而言,《知音》的意义在于,从此我成了蔡锷将军的拥趸——虽然那时我还并不十分懂得“拥趸”这个词的完全涵义。《知音》的成功自然是多方面的,比如,导演的细腻手法、东方情调;比如,在时代背景的描述上没有过多的政治渲染,只通过一两个场景交代;比如,音乐的抒情优美,那首主题歌《知音》至今仍在传唱。而《知音》最大的成功,是让我们在银幕上看到了一个风流倜傥、沉稳大气、儒雅睿智的蔡将军,先生亦因此获得第五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圆了广大心迷们一个长久的心愿。
《知音》是古典的,影片的基调细腻、含蓄、收敛、传统,古琴、佩剑、书法、字画,老戏园、老牌楼、老家具……无不透着中国古典的气息。特别是那古琴的清音,成为影片中情节衔接、情感传递、情绪渲染的重要元素。影片里的爱情是含蓄的,一曲《高山流水》,一曲《知音》,都是最古典式的表达。
《知音》是传奇的,蔡锷与小凤仙的故事一直流传于民间,情节曲折而多舛,这本身就有传奇的内涵。从来都是英雄救美,而《知音》却演绎了一出红颜救英雄、护国舍生死的冲天义举。
《知音》是浪漫的,将军与名妓,他们的生活本是两个不同的轨道。但命运使他们相交,从陌生、猜疑、利用,到相识、相知、相许,他们演绎了一段铭心刻骨、情爱交融的爱情故事。
在这样古典、传奇 36 42080 36 15231 0 0 1253 0 0:00:33 0:00:12 0:00:21 3037浪漫的故事中,王心刚以他一如既往的非凡魅力,炉火纯青的表演功力,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洒脱大气、雍容闲雅的护国大将军,将“这一个”蔡锷永远印刻在观众的心中。
蔡锷其实是一个很难演的角色,他是百年前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他是赫赫有名的文武将军。他离我们很远,但似乎又很近。我们对他既陌生也熟悉,史料中留有他的照片,他的诗稿,还有他的传记。他的崇拜者众多,他的后人、学生、下级亦有健在。影片《知音》也只截取了蔡锷生命中在北京的一个片段。这中间,既要演绎出他与小凤仙之间的情爱纠葛、铁骨柔肠,又要符合一定的历史真实,这样的尺度实难把握。纵观全片,愚以为王心刚抓住了一个“儒”字,着重表现人物的文化内涵与内敛气质,再通过“儒”带以他自身的英气来表现蔡锷的军人特质,儒雅中透着英武,沉静中彰显大气。蔡锷的深沉练达,近乎狡猾的机智,对小凤仙似动心又无心的感情,王心刚演来张弛有度、游刃自如。
影片贯穿始终有两条主线:一是蔡锷与小凤仙的爱情,这条线扑朔迷离而又峰回路转,展现了二人的情感经历;二是蔡锷与袁氏父子的斗智,这条线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将袁氏父子戏于股掌。两条主线相对独立,又相互交错,戏剧冲突、人物性格、故事情节,从这两条主线中弥漫,一个荡气回肠的故事也就此展开。
很感谢谢铁骊导演,力邀王心刚出演蔡锷一角。谢导有一种独特的含蓄与细腻,他的影片风格总有一种隽永的东方情调,情感深厚又不过度煽情。在他的这种风格里,王心刚表演里固有的细腻与风采也得以淋漓发挥,这在《知音》里随处可见。
影片一开始,是蔡锷在知音琴社里以琴会友,初遇凤仙。他轻按琴弦,制止了小凤仙焦躁的琴音。一曲高山流水,那神闲气定的抚琴,蔡锷的儒雅气质扑面而来,罩住了整个琴社气场。那句“与强敌一争短长”的话语,语音沉缓却棉里含威,又恰如仙风道骨,飘逸而去,一代名将的泱泱气度立呈眼前。
面对何诚对袁世凯的谴责,蔡锷报以君子之心。这里有一个服药的细节:他接过汤药碗,微笑着劝说何诚,喝药,用清水漱口,掏出手帕擦嘴,然后沉缓地说出“国难当头,个人恩怨就一了百了了吧。”整个动作一气呵成,自然流畅,没有一丝刻意的痕迹,仿佛就像生活中的一个瞬间。就这么一个小小的细节,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闲雅大度、不计名利、隐忍负重的将军。
在会贤堂的宴会上再遇小凤仙,长袍马褂的蔡锷更显名士风流。对小凤仙的暗讽,他并没有立刻接话。而是在敬酒后悄声回敬一句“三十几岁的庸人,你看我没有看错,可我看错了你,琴友”,言语中含着调侃,表情上带着逗趣,眼神里透着轻俏,俨然一个老到的社交圈人。
作战室里,踌躇满志拟定作战计划的蔡锷,初听到《二十一条》秘密签定的消息,先是愕然,伫立不动;然后震惊,紧咬牙关;最后愤慨,怒而拍案,将作战地图“哗啦啦”掀在地上,转身长叹。那深深起伏的背影,把将军的忧国之心跃然托出。血色晚霞中,将军映红的脸上,一滴眼泪悄然滑落——这泪也流到观众心里去了。那一双震惊的眼神,何等犀冷;那一记震怒的重拳,何等血性。这个片段,没有一句台词,却层次鲜明地表现了将军愤怒、愧恨和忧患的心情,出色地勾勒出蔡锷面对国土丢失的深深负疚,夕阳下那个挺拔的背影成为一幅永恒的画面印记在心。这是一个忧国忧民、刚烈血性的将军。
风和日丽中,与小凤仙同游于公园。面对记者对时局的提问,他一语双关地回答:“我的喉头生病了”,诙谐中将问题挡了回去,巧妙隐藏了自己的真实想法。血色黄昏里,看爱国青年作画时,为小凤仙轻拭手指上的血,显示出一种温情与细心,表现了蔡锷的绅士风度。而当小凤仙提到袁世凯时,他立刻竖起警惕的盾牌,不接话茬,只在墨镜后面露了一个狡黠的冷笑。这是一个心思缜密、暗含心计的将军。
夜深人静,蔡锷在家中一边清毁文件,一边与母亲交谈。母子俩轻言细语,好似唠家常似的谈论着时局与环境。一身白色绸衫的蔡锷,静闲中散发着一种慵散与优雅的气质,透着男性的成熟和飘逸,连端火盆的动作都显出一派优雅。
将军身陷京城,但时刻不忘报国之心。他在郊外策马,马上的将军别有一番激昂潇洒的壮士气概。据说这段高难度的骑马镜头是王心刚自己完成的,先生雄风不减当年呵。
在小凤仙的厢房里,面对报纸上的渲染,小凤仙流露出隐隐的担忧,蔡锷却洒脱地坐在摇椅上,悠然自得。他嘲弄般对小凤仙说出“你给袁克定捎个话,我蔡锷待价而沽”的字眼,神情冷漠甚至放纵,却是好一派不羁的气度。看到小凤仙伤心落泪,他起身走到小凤仙身边微笑着安慰她:“你认真啦”,声音中又分明含了宠爱和哄劝,表现了蔡锷对小凤仙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情感。
讨袁战争胜利了,可将军的身体也垮了。在万众的欢呼中,蔡锷以疲惫和沙哑的声音,顽强地挤出“共和万岁”四个字。沧桑憔悴的面容,让观众心酸哽咽。
……
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人物的灵魂,在影片中,王心刚同样用眼神再现了蔡锷的风采。
听到《二十一条》签定的消息,伫立在血色晚霞中的蔡锷,眼中含泪,静静地注视着晚霞中的京城。紧锁的眉头、忧虑的眼神、沉思的面容,呈显一代名将内敛冷静的外表下,藏着炽热报国的激情。
袁世凯为了复辟帝制,企望倚靠蔡锷的军事才华和政治威望,故意安排林参政送劝进书以试探蔡锷。但蔡锷却不予答复,只默然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脸上是不置可否的表情,眼神飘忽闪烁,老到的袁世凯也感叹无法看清他内心里的真实。
为了迷惑袁氏父子,蔡锷在云吉班宴请袁克定等袁系官员,假借支持帝制的名义实发倒袁电文。草拟电文时,小凤仙默契地走到桌旁研磨,但蔡锷却用一个看似不经意的眼神瞟了小凤仙一眼。这个冷淡漠然、稍纵即逝的眼神,显示出这时的蔡锷,依然不信任小凤仙。所以,蔡锷写好电文后,径直交给梁士诒,全不理会小凤仙伸过来的手和她的怅然若失。我喜欢这场戏中划拳饮酒的蔡锷,很有点江湖气,倒给人物平添了一份豪爽。这和王心刚以往的军人形象是迥然不同的。
天津皇宫饭店,小凤仙跟踪蔡锷至蔡锷与梁启超见面的房间里。在房门口,蔡锷盯视着一脸无辜的小凤仙,冷冷地说了一句“你想赌个输赢吗”,同时射过一道含冰彻骨的眼神。这个眼神,表露了误解中的蔡锷对小凤仙的愤怒与蔑视。
在小凤仙的掩护下,蔡锷逃出京城。在火车上听到小凤仙身陷囹圄的消息,他一言未发,只默默戴上墨镜,透过镜片,我们分明看到将军眼中泪光莹莹;
在蒙自车站,何诚挡下刺客一刀。看着牺牲的爱将,蔡锷哽咽着说:“他是为共和而死的,我们都会死,不死的是共和”,满含热泪的眼中透着坚定的目光。
检阅护国军时,马上的蔡锷军姿威武,目光如炽,帅气大气霸气。没办法,王心刚天生就是军人的气质,披上戎装,神采飞扬。那金戈铁马、大气恣肆、纵横一方的气度,让人迷得如痴如醉。
蔡锷是文武将军,一琴一剑是他的象征。那把佩剑,在影片中出现过三次,又起着穿针引线、导领爱情的作用。而影片中重点表现两人爱情的戏恐怕就是抚琴诉衷肠和新婚夜离别这两段了。这两场戏,是全片的戏眼,主题的升华。
从天津回来,蔡锷与母亲合演了一出母子反目的假戏,借机将母亲安全送出北京。入夜,蔡锷再一次来到云吉班,小凤仙抚琴唱起了那首著名的《知音》。婉转的歌音声声如泣,沉浸在歌声中的蔡锷倚靠在窗边,和歌轻叹“是啊,叹千古知音难觅”,陷入沉思。而小凤仙的一句“将军的知音遍天下”,让蔡锷略感惊讶。待到小凤仙唱出“将军拔剑南天起,我愿做长风绕战旗”时,蔡锷惊诧,回望凤仙,久久凝视,眼睛里有一份疑惑,也有一份期待。直至小凤仙痛诉家世、倾诉心声,将军百感交加,深为所撼。这里,王心刚的表演自然大方,不雕琢不造作,情感层层递进,很好地把握了情感尺度。当蔡锷拥抱凤仙、深情说出“凤仙,风云莫测,我不能向你吐露真情,委屈你了”时,感动的又岂止是银幕上的小凤仙。
新婚之夜,夜色凝重,凤仙的厢房红绸遍布、红烛摇曳,两个知心人终于走到一起。但是,沉静中暗藏着躁动与不安。外周全是监视的眼睛,小凤仙决意掩护蔡锷,逃出京城。蔡锷感叹“难道脱险之日,就是我们诀别之时”,言语中带了几分伤感,与小凤仙深情相对、互诉离情,正应验了那句“无情未必真豪杰”。将军拦住了凤仙为他拭泪的手帕,那眼里饱含的泪水,却始终没有滴落下来。这样的伤感,这样的眼泪,这样的离情,直达观众心底。一个永恒的夜晚,恰似两颗流星他们交会于苍穹,却又匆匆奔向各自的天际。
黎明前蔡锷打道回府,离开了云吉班。朦胧的曙色中,一辆马车在清扬的主题曲中缓缓行驶,但马车上乘坐的人却不是叱咤风云的蔡将军,而是他的红颜知己小凤仙。袁世凯的士兵被引开了,蔡锷得以冲破囹圄,转道云南,举讨袁义旗。
什么是传奇,什么是荡气回肠,在这一段里得到最完美的诠释。
在《知音》里,先生以他全付的倾情,将自己完全融进了角色之中。可以说,蔡锷是王心刚以几十年深厚的艺术、生活积淀用心血塑造的角色,他集大成于一体,厚重、沉稳、倜傥、睿智、儒雅、大气,尽显名士风流。整个表演,王心刚抓住了蔡锷的神韵,收放自如,随心所欲,先生的精彩实在是我难以用笔触一一描绘的。有一种说法,出演蔡锷时,年近五十的王心刚在年龄上已不是最佳。这话倒不错,但因为先生先天的外貌优势,加上化装的弥补和良好的体形,他与角色之间的年龄差距已然缩小。又因为蔡锷是一位叱咤风云的大将军,在人们的印象中是沉稳、老成的,他似乎界于青年与中年之间,人们更多的是看重蔡锷沉稳历练的气质。所以,继《伤逝》里的涓生后,王心刚又一次成功走过年轻的钢丝,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而创造这个奇迹的王心刚,更以他精湛的演技,达到他艺术生涯的最高峰。对于这个奇迹最好的褒奖,就是广大观众将最佳的桂冠——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投给了先生(那时的票数可是几百万张啊)。这个姗姗来迟的奖杯,是对蔡锷这个角色的肯定,也是对先生几十年演艺生涯的肯定。其实,在我心目中,二十年前的洪常青早就无愧于最佳这个称号了。我忽然想起影片中蔡锷与小凤仙在夕阳下散步的那个场景来:柳枝轻拂,晚霞如血,一幅静谧美丽的画面,这似乎预示着《知音》这部影片是先生的一个华丽的告别。回望先生走过的艺术之路,我不禁叹喟:这样一个伟大的演员,因为时代的羁绊,留给我们的作品实在太有限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太深的遗憾,太奢侈的浪费。
顺带提一下,英若诚先生的表演太赞了,在不多的几场戏里,他把袁世凯玩弄权术、老奸巨滑、欲盖弥彰、面和手辣的心理,表现得入骨三分,拿捏的恰如其分。这位大师的精彩演绎,为影片增添了华丽的光彩。而作为女主角的张瑜,表演就相对弱些,只能说是中规中矩,有些场景与王心刚的表演互动不够,没能对接,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削弱了先生表演的感染力。比如,在天津与梁启超秘密接头商议讨袁大计时,蔡锷误以为小凤仙是在监视他,冰冷而嘲讽地对她说了一句“你想赌个输赢吗”,这时王心刚的眼神里,有一股彻骨的寒光射向她。但小凤仙此时的脸部表情及眼神都比较平淡,根本没有接上先生的这个眼神。而在痛说家世、冰释误解的一场戏里,小凤仙又表现得过于激昂(也许是台词的缘故吧),反而削弱了“身近心远”的愁苦,影响了那份“赢得英雄是知已”的感染力。另外,总体感觉小凤仙妩媚的一面表现得不够,只是她那时时微颦的一道柳眉倒还算有了一些小家碧玉的古典韵味。
影片最后,蔡锷的两个镜头都是躺在病床上的。一个是护士给蔡锷脖子上放冰块,他静静的望着空中,眼神疲惫迷朦;另一个是蔡锷病逝,将军走了,一种非常宁静的离去,静到人心里发怵,一种无法表述的伤感就这样萦绕在心头。这里,王心刚的表演是“无为而为”,那么一个静止的画面,却无声中产生一种震撼。这震撼来自于心灵深处,你浑然感觉不到它的撞击,但心已经碎了。
死亡,是一种浓烈的无奈,是一种残酷的隽永。
洗尽铅华的小凤仙,携带一琴一剑,被蔡家人接回湖南。在山青水秀中,船上的小凤仙临水抚琴诉衷肠,却是“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小船在女声伴唱的《山青青》中渐行渐远,“天涯何远,人间何渺”,好一个隽永伤感的结局!真实里的小凤仙,并没有走进蔡家,而是隐遁于世,封存了她生命中这一段最瑰丽、最凄美的记忆。这倒满符合我心目中认可的结局,“萍水姻缘成一梦”,传奇毕竟仅仅是传奇。
蔡锷以他的生命之韵,成就了一段荡气回肠的千古传奇;王心刚以他的精湛演技,再现了一个栩栩如生的蔡将军。“山青青,水碧碧,高山流水韵依依,一声声如泣如诉,如悲啼”,《知音》的传奇,伴着这首歌,依然在流传。而先生演绎的一代名将,也成为银幕上华美的绝唱。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l0535s1ubjk&width=500&height=375&auto=0
(写于2007-08-16)
《知音》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e0135nn1eub&width=500&height=375&auto=0
牧人之子 赤胆诚心——王心刚银幕形象赏析(2)
电波点点 独上危楼——王心刚银幕形象赏析(3)
编辑:阿康
欢迎投稿 支持原创
如果您喜欢此文章,请给本文作者点赞打赏,谢谢!
长按二维码,识别二维码打赏
图说老电影|关注我 温暖你
以图文形式 诠释老电影
欢迎关注姊妹号:影视剧评
影视剧评|以我眼 观你剧
当代影视作品剧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