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影史追忆:《大众电影》红色年代的主旋律电影刊物

陈勇志林 图说老电影 2023-01-05
点击左上方关注“图说老电影”



71年前的6月1日,《大众电影》在上海创刊,这是新中国第一本电影刊物。从此她伴随着与共和国共同成长,肩负起向全国读者宣传中国电影的神圣使命,用文字和图片记载着中国电影的艰难历程和灿烂辉煌。


创刊号封面是苏联电影《小英雄》(又译《团的儿子》)小男孩凡尼亚手捧茶杯的剧照,由电影美术师池宁设计和题写刊名。
《大众电影》创办之初由电影艺术家张骏祥筹资,靠以前办《影剧丛刊》留下的一些纸张就上马了。梅朵、王世桢主编,编辑部人员还有袁路夫、顾征南、欧冠云、沈宗镐等。中央电影局直接管辖,地址在江西路四马路汉弥尔登大楼362号。创刊号至1951年总第30期为半月刊,26开本,文字页30页,除封面、封底为彩色剧照外,封二、封三及插页均为黑白剧照和人物照。
《大众电影》的创办得到了夏衍、于伶两位老前辈的支持,编辑委员除了两位老前辈外,还有叶以群、顾仲彝、陈白尘、钟敬之、柯蓝等文化界著名人士和领导,他们都为《大众电影》写过文章,这也说明他们对这本新生刊物的高度重视。
主编梅朵曾说过:过去我们是在不自由的环境中拍电影,办刊物,写文章。现在解放了,我们自由了,我们应当拍人民自己的电影,办自己的电影刊物,写自己的文章。既要把过去留下的污泥浊水冲洗干净,更要把新的美好思想带给读者,献给观众。


藏有这些刊物的读者,应该看到过内文介绍的那些红色主旋律的电影《白毛女》、《赵一曼》、《钢铁战士》、《刘胡兰》、《翠岗红旗》……泛黄的纸页间,电影人与影评人共叙新中国文艺事业的前景,其乐融融。

初期的《大众电影》对苏联电影大力推荐,业内人士曾统计,建国初至文革前引进外国影片的数量是857部,其中苏联电影就占了近一半。编辑部曾回答读者问题时说:我们认为苏联影片无论在思想还是艺术上,都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苏联是我们的老大哥。



《大众电影》1950年前三期封面为苏联影片剧照《小英雄》、《马克西姆少年》、《攻克柏林》。第4期秦怡登上了封面,她主演的《农家乐》成为首位登上《大众电影》封面的内地演员。接着《大地重光》、《思想问题》、《上饶集中营》、《钢铁战士》、《新英雄儿女传》、《团结起来到明天》、《我们夫妇之间》、《人民的巨掌》、《翠岗红旗》、《白毛女》、《刘胡兰》、《腐蚀》等剧照陆续上了封面,内文作了详细的介绍。


为加强宣传力度,由中央电影局华东影片经理公司随刊物发放中外电影优待券,多则五六张,少则二三张。这一举措促使刊物销售量大增,以致脱销。刊物每期印量10000册,发行时很快就抢购一空。读者纷纷来信,要求增印。为满足读者要求,编辑部和出版部加班加点,增加印量。其中创刊号就印制了四个版次,发行总量在45000册以上。
下图是一藏家从1950年《大众电影》合订本中摘录的发行数量:



《大众电影》创办之初,由赵丹主演的《武训传》刚摄制完成,刊物将该影片列为当年10部最佳国产片之一,还发表了赵丹《我怎样演武训的》文章。1951年5月20日,毛主席在《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紧急着批判《武训传》的大量文章见诸全国各报刊,连同批判的还有《荣誉属于谁》(1954年公映,片名改为《在前进的道路上》)、《关连长》、《我们夫妇之间》、《夫妇进行曲》等,新中国第一次思想文化大批判序幕就此拉开。随着形势的严峻,《大众电影》与北京的《新电影》于1952年1月被迫停刊,接受文艺整风。


1952年5月文艺整风结束。《大众电影》从上海迁到北京与《新电影》合并,刊名仍用《大众电影》。主编梅朵,编辑地址设在西单饭舍寺12号,仍为半月刊,改为20开本。这一年的刊物更强调为广大工农兵读者服务,栏目减少了,对苏联电影介绍的比例却更大了。文字页增加到36-42页不等,这一年共出版15期。


1953年出版周期恢复正常,每月11日、26日为出版日,改为16开本,文字页32页,画页从4页逐步增加到12页,王攻任社长,梅朵主编,唐文、孙文波任副主编,主要编辑有马德波、唐家仁、许绥之等。该年10月,《大众电影》第19期起,社址迁往新街口北大街32号。1956年5月中国电影出版社成立,6月把原属中央电影局的《大众电影》合并过来,只设编辑部,梅朵调任上海,方诗任主编,1957年方诗被划为右派,由出版社领导之一贾霁任主编。同年5月,《大众电影》第10期起编辑部迁往西四羊市甲71号,1958年3月,《大众电影》第5期起,编辑部再搬回西单饭舍寺12号,与中国电影出版社同一栋楼。这段时期,宣传、介绍、评论国产影片比例增大,相继介绍苏联及外国影片比例减少。《南征北战》、《龙须沟》、《智取华山》、《草原上的人们》、《梁山伯与祝英台》、《山间铃响马帮来》、《祖国的花朵》、《平原游击队》、《神秘的旅伴》、《董存瑞》、《南岛风云》、《马兰花开》、《虎穴追踪》、《为了和平》、《新局长到来之前》、《祝福》、《家》、《上甘岭》等优秀国产影片使影院观众爆满、读者争相阅读。


1957年6月,全国开展了反右派斗争运动,由于对形势估计严重,导致运动扩大化,把一批知识分子和党内干部错划为“右派”,造成不良后果。《大众电影》1957年第14期报道了中国电影工作者联谊会召开反右派座谈会,随后几期对吴茵、钟惦棐、石挥、白沉、项堃、吴永刚、陈歌辛、吕班、沙蒙、郭维的言行进行了批判。为配合形势,天马厂突击拍摄了以三个短片组合的反右派影片《大风浪里的小故事》。


1958年,为贯彻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使电影艺术密切地为生产大跃进服务,来反映伟大时代的面貌,各制片厂将在工农业生产中涌现出来的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作为蓝本,以真人真事为基础,有的还自己演自己。拍摄了一批艺术性纪录片,简称新艺术片,如《黄宝妹》、《钢人铁马》、《爱厂如家》、《二十天革个命》、《水库上的歌声》、《天下无难事》、《服务员》等等;这些影片因拍摄周期短、缺乏生活提炼、故事情节单一、大多数不被观众认可,放映周期短,上座率低。



1958年下半年,为向国庆十周年献礼,周恩来与邓小平确定在经济建设和文化领域组织一批重点项目。邓小平亲自抓文化部工作,中宣部落实任务对各制片厂提出“内容好、风格好、声光好”的三好要求。国庆十周年时各制片厂推出了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形式活泼、质量具佳的优秀故事片18部,其中上影厂6部,北影厂、长影厂、八一厂各4部,它们是:《林则徐》、《聂耳》、《春满人间》、《老兵新传》、《万紫千红总是春》、《宝莲灯》、《青春之歌》、《风暴》、《林家铺子》、《水上春秋》、《五朵金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冰上姐妹》、《笑逐颜开》、《海鹰》、《万水千山》、《回民支队》、《战上海》。这些献礼影片给人们带来了触动灵魂的思想启迪和情感,一些演员凭借这些经典而成名,还有一些影片在国内外屡屡获奖,其影响力及高水准难以超越。《大众电影》都将这些影片剧照刊登在封面、封底和中心插页,并及时报道各地组织观摩、召开座读会的实况。
1960年开始连续三年,国家遭遇严重的自然灾害,也是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灾荒,当时国民经济十分萧条,人民过着节衣缩食的日子,这一时期文艺刊物相继停刊,电影刊物停刊的有《上影画报》、《电影故事》、《长春电影画报》、《百花》等。《大众电影》仍在坚守,从第13期起文字页从32页减少到24页,用纸质量粗糙发黑,有的纸上还有颗粒物和草筋。到了1961年四月份《大众电影》半月刊改为月刊,其实前三个月都是两个半月刊合刊的,实际也等同于月刊,这一年共出15期,实为12册。



1961年6月,中宣部和文化部在北京新侨饭店召开“全国文艺座谈会”和“全国故事片创作会议”。周恩来总理在会上说,电影好不好,关键应听观众的意见。经讨论确定设立“百花奖”,由《大众电影》读者评选国产优秀影片等奖项,并每年举办一次。《大众电影》1961年第10期刊登评奖公告,评选范围是1960年至1961年11月期间公映的影片,设立最佳影片、最佳编剧、最佳导演、最佳男、女演员、最佳配角等12个奖项。选票附在十一月号《大众电影》内,征集选票时间1960年12月至1961年1月底,3月揭晓,5月发奖。




首届“百花奖”观众投票的踊跃程度超出了杂志社的想象,选票再度发放,经征集11多万张选票统计结果:最佳影片为《红色娘子军》;最佳编剧奖为夏衍、水华的《革命家庭》;谢晋获得最佳导演奖;崔嵬、祝希娟、陈强分别获得最佳男、女演员奖和最佳配角奖。1962年5月22日,首届百花奖的颁奖大会在北京政协礼堂举行,周恩来和陈毅出席了会议。






由于首届百花奖的成功举办,第二届百花奖评选在社会上引起更大轰动,《大众电影》共收到18多万张选票,统计结果:最佳影片奖《李双双》;最佳编剧奖《李双双》编剧李准;最佳导演奖《槐树庄》导演王苹;张良、张瑞芳、仲星火分别获得最佳男、女演员奖和最佳配角奖。1963年5月29日,第二届百花奖颁奖大会仍在北京政协礼堂举行,周恩来和陈毅再次来到会场与获奖人员及电影工作者同庆。郭沫若书赠张瑞芳“三亿神州新姐妹,人人竞学李双双”曾在民间一度流传。


1964年3月,第三届百花奖开始征集选票,群众评选程度更加踊跃,军营、学校甚至家庭集体商讨、投票,共回收选票近90万张,统计结果:《南海潮》、《甲午风云》、《停战以后》获最佳影片奖;蔡楚生、王为一、崔嵬、欧阳红缨、林农获最佳导演奖;李默然、张平、安吉斯获最佳男演员奖;王晓棠、吴文华、王丹凤获最佳女演员奖,原拟定6月下旬颁奖。因当时国内文艺整风、思想大批判如火如荼。有的获奖者正接受批判、检查,无奈影协人员对外宣称选票还在统计、颁奖要延期。两个月后读者纷纷来信质疑,影协只得在内部通知撤销评奖,并答复个别读者以减少误会和平息不满。第三届百花奖就这样夭折了。


1962年10月,《大众电影》从北京迁往上海,与《上海电影》合并,刊名仍用《大众电影》,地址是《上海电影》编委会的地址即瑞金一路150号,主编袁文殊,副主编洪林,崔博泉任编辑部主任。第10期的《大众电影》封面刊名由郭沫若手书题字,内页有陈荒煤《欢送<大众电影>回上海落户》的文章,老舍作新诗一首。文字页从24页减少到16页,画页从12页增加到了20页,成为了画报式的刊物,曾经的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内容丰富多彩,用纸质量很好,一下子博得了读者的眼球。1963年3月因编委会房屋偏小,搬迁到淮海中路796号。



在“百花奖”的鼓舞下,1963年至1965年文艺政策相对宽松,电影创作人员更加满怀激情,创作了一批高质量、高水准的作品,且数量较前几年稳定增加。其中1963年出品影片40部,1964年出品影片32部,1965年出品影片47部。它们是:《冰山上的来客》、《红日》、《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续集)、《金沙江畔》、《自有后来人》、《农奴》、《阿诗玛》、《小兵张嘎》、《小铃铛》、《蚕花姑娘》、《夺印》、《青年鲁班》、《家庭问题》、《浪涛滚滚》、《独立大队》、《霓虹灯下的哨兵》、《年青的一代》、《地道战》、《英雄儿女》、《烈火中永生》、《雷锋》、《苦菜花》、《东方红》等,《大众电影》都将这些影片登上了封面和封底,内文作了大力度的宣传和介绍。



由赵丹、于蓝、张平、庞学勤、王心刚出演的影片《烈火中永生》,因上面有人指出该影片有问题,没及时公映。1965年第7期的《大众电影》不得已在装订好准备发行时,将四页中心页《烈火中永生》剧照撤回,换上了《打击侵略者》剧照。该部影片的剧照直到1977年第11期的《人民电影》才予刊登。



1966年5月“文革”开始,整个中国被一股红色洪流席卷,《大众电影》与其它刊物一样,不能幸免,出刊到第7期后还未发行,就停刊了。1966年第6期就成为了终刊号,共出306期。(未完待续)

 
相关链接:
珍贵资料:岁月留痕  流年忆旧 —— 西影部分影片剧组重现
珍贵资料:前苏联影片剧照赏析
老歌名典:《歌唱祖国》诞生记
珍贵资料:香港电影杂志知多少
收藏之路:和胡昶老师交往的一段记忆及他的专著简介
珍贵资料:风雨历程几十载——北京电影制片厂纪念画册简介
珍贵资料:谈谈新中国十七年电影期刊“终刊号”
电影史话:记一次规模最大、明星最多的劳军义播、义卖活动
电影史话:电影与邮品之缘
电影史话:中国电影历史长河中的几个闪光点 ——纪念卡里的中国电影
珍贵资料:建国初期的北京影刊《新电影》
电影史话:文艺复苏时期的“七厂七刊”
珍贵资料: 抗战时期的进步刊物 ——《电影与戏剧》
珍贵资料:电影刊物中的“庆祝国庆”版
珍贵资料:《新影坛》上的昔日影星
留存在电影杂志里的一代伟人—— 纪念毛泽东主席逝世44周年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盘点新中国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
珍贵资料:《水银灯》下的好莱坞影星
珍贵资料《国际电影》:国际先进电影艺术理论探索的专业刊物
林林总总的电影说明书
珍贵资料:集电影、戏剧、美术于一身的津版刊物《影剧美术》
那年月,那些歌—— 建国十七年部分电影歌曲回眸
斯人已逝  经典永存 —— 六本电影前辈纪念画册简介
为孩子们祝福 —— 建国十七年儿童影片回眸
珍贵资料:才华与智慧的结晶 —— 部分电影人著作封面展示与简介
珍贵资料:《八一电影》里的八一电影人
珍贵资料:火花中的电影海报
珍贵资料:盘点《大众电影》各刊号
珍贵资料:它们,曾陪伴我们童年 —— 部分美术电影回眸
珍贵资料:承前启后的电影杂志《上海电影》
珍贵资料:好莱坞影星肖像照
珍贵资料:看《电影故事》忆儿时的电影情结
珍贵资料:《上影画报》那个年代的一段记忆
珍贵资料:五花八门的老电影特刊、增刊、创刊号
珍贵资料:跨越两个时代的电影杂志《青青电影》
珍贵资料:话说长影期刊姊妹花
珍贵资料:香港老牌电影杂志《长城画报》
珍贵资料:《电影介绍•浙江版》封面展示 新时期新影人新影片纷呈涌现
珍贵资料:建国十年的电影特刊和专刊
珍贵资料:浅谈五十年代的杂志《中国电影》
《电影杂志》:听到、看到、写到的旧时影星
迎国庆 | 创刊于国庆十周年的影刊——《广东电影》 只出三期的《安徽电影》
珍贵资料:创刊于“三面红旗”年代的津版影剧杂志《百花》

影迷珍藏:电影杂志上的“二十二大”影星(一)

影迷珍藏 | 弥足珍贵的老电影期刊创刊号


长按二维码关注,感谢您的支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