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杰 |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学术传统与学科建设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
学术传统与学科建设
本文发表于《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21年第1期,已被《新华文摘》2021年第14期全文转载
作者简介:刘少杰,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主任,教授,《社会学评论》主编,安徽大学讲席教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理论社会学、网络社会学和经济社会学。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等重大重点科研项目10余项,在《中国社会科学》《新华文摘》《社会学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十余部,其中《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变迁》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受到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表彰。先后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13项,荣获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提名奖、北京市教学名师、中国人民大学大华杰出教学贡献奖、国务院特殊津贴等。
正文
▼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与实证主义社会学是在相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其思想观点都发端于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由此而形成了相互对立的学术传统。二者之间的区别在于,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学术传统在其经典时期就开始了学科化,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后继者们虽然也曾试图推进其学术传统的学科化,但未能最终实现。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同实证主义社会学的这种区别,使其在当代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并产生了超越学科边界的广泛影响,也展示了与实证主义社会学不同的旺盛活力。一
在对立中生成的两种学术传统
很多学者认为,对市民社会的观察、分析与理论概括,既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理论起点,也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统的开端。事实也正是如此,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和«德法年鉴»时期开始了对底层社会生活的调查研究,并通过对底层社会问题的考察与分析,逐渐接触到同政治领域和思想意识领域相对立的经济社会领域———市民社会。正是把市民社会或经济生活看成国家和意识形态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形成了与实证主义社会学不同的基本立场和方法原则,亦即形成了独特的学术传统。
还有一些学者通过研究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和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更加深入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形成逻辑。马尔库塞曾深入地论述了黑格尔哲学解体后欧洲哲学向社会学研究的转向。在他看来,以思辨形式阐述的黑格尔哲学包含着指向现实的理性要求,其辩证法精神引导了哲学理论向现实生活的转向。因此,当黑格尔哲学解体后,直面现实的社会学就顺理成章地代之而起。“从哲学向国家和社会领域的过渡已经成为黑格尔体系的一个内在本质部分。他的基本哲学观点在国家和社会假定的特殊历史形式中已经实现了自身,而后者则成为一个新的理论的兴奋中心。哲学已经转化为社会理论。”
马尔库塞深入分析了黑格尔哲学解体后形成的社会学两大传统:高扬批判精神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和坚持客观原则的实证主义社会学。两种社会学抱着对黑格尔哲学不同的态度展开了自己的理论视野和理论追求。“马克思把他的理论集中在劳动过程上,并且通过这样做完成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原则,即内容(现实)的结构决定了理论的结构。他使市民社会的基础成为市民社会理论的基础。这样的社会根据普遍的劳动原则而运动,因为劳动过程决定了人类存在的整体;劳动决定了所有事物的价值。由于劳动产品不断地广泛交换而使社会得以永恒存在,因而,人类关系的整体就被直接的经济规律所统治。”
概而言之,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原则,坚持劳动实践和市民社会的基础地位,进而承认物质生活条件、生产关系和经济关系对社会政治、文化和思想观念的决定作用,在运动变化中看待人类社会的发展变迁,这就是马克思社会学最基本的原则和立场。但是,马克思与黑格尔又有明确的区别,黑格尔哲学并没有否定现存秩序,而马克思社会理论则直接要求现存秩序发生改变:“在黑格尔体系中,所有的范畴都终止于存在着的秩序中,与此同时,在马克思的理论中,所有的范畴则是触及这些存在着的秩序的否定。”
孔德创立实证主义社会学时也对德国哲学展开了批判,但这是另一种批判,并走上了另一条道路。马尔库塞明确指出:“实证哲学被认为是要在整体上战胜否定哲学,也就是说,要废除任何把现实从属于超验理性的做法。并且,它将引导人们去观察和研究被普遍有效的规律所控制的作为中立客体世界的现象。”“实证哲学目的是要反对批判过程,它包含了对特定的东西的哲学否定,以及恢复事实实证的尊严。”概括说,实证主义社会学反对辩证法原则,主张用抛弃价值评价的客观原则去考察由客观规律规定的世界,用科学的实证方法而不是辩证的批判方法去认识客观世界。
总之,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和实证主义社会学都是对黑格尔哲学的否定,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保留了批判的辩证法原则,在劳动实践和经济关系基础上批判旧世界、建立新秩序。实证主义社会学则否定了辩证法和劳动实践原则,主张无批判地客观观察和描述外在世界,顺从现存统治,维护既存社会秩序。因此,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同实证主义社会学是尖锐对立的,前者是积极的、批判的、要求现实秩序发生变革的社会学,而后者是保守的、肯定的,维护既存秩序、顺从现存统治的社会学。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同实证主义社会学在初创时期的对立,是两种学术传统的对立,马克思和孔德都分别为自己创立的社会学确立了基本立场、方法原则和价值取向。尽管在后来的演化中,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同实证主义社会学不仅有对立、有交叉,并且演化出很多新的流派。但只要追问其是否坚持实践的立场还是坚持客观的实证立场,是否坚持辩证分析还是客观观察的方法论原则,是否坚持从生产实践出发考察社会结构的矛盾运动和历史变迁,是否捍卫基层群众的根本利益还是维护社会控制秩序,就可以清楚地判别其是属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统,还是属于实证主义社会学传统。
二
未竟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学科建设
实证主义社会学作为一种学术传统形成之后,进入了学科化的发展阶段。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学科化或学科建设,首先是迪尔凯姆奠基和推进的,是他在19世纪后期执着地追求学科化的目标并将之付诸了实践。一般说来,通常以迪尔凯姆的这几件事为标志说明实证主义社会学作为一个新学科实现了建立任务:1887-1902年,他在波尔多大学任教,创办了第一个教育学和社会学系,1891年被任命为法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1895年出版《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准则》;1898年创建《法国社会学年鉴》,形成了法国社会学年鉴学派;1902年他受聘为巴黎大学社会学教授。这些在10年左右时间里发生的一系列事情,表明经过迪尔凯姆的努力,实证主义社会学已经立足于学科之林,受到了国民教育体系和学术研究体制的认可。
迪尔凯姆为实证主义社会学在学科建设上的努力和贡献,具有深远的意义。实证主义社会学跻身于国民高等教育体系之后,在大学里广泛建立了社会学院系,坚持用实证主义基本立场和方法原则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社会学专业人才;不仅实证主义社会学传统通过大学讲坛稳定持续地传承下去,而且在社会学专业队伍不断扩大、视野不断扩展和研究不断深入的发展过程中,又衍生出很多分支社会学,如家庭社会学、社区社会学、阶层社会学、组织社会学、制度社会学......,名目繁多,难以列数。但无论分支社会学如何多样,大部分都坚持迪尔凯姆奠定的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方法原则,实证主义社会学研究由此而成为社会学的主流。
在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也呈现了繁荣发展的态势。特别是卢卡奇、葛兰西等人开创并由法兰克福学派大力扩展的西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成了其主要的思想内容和理论表现,可以称之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或新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对法西斯主义和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批判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表现出实践立场和辩证分析的旺盛活力和强烈的思想感染力。然而,同在欧美各国已经作为学科而实现了体系化发展的实证主义社会学相比,其队伍阵容和发展势头还是差距明显。
在同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对比中,马克思主义者明确意识到实现马克思社会学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列宁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学,应当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研究社会历史的发展变迁。列宁指出:“在这以前,社会学家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总是难于分清重要现象和不重要现象(这就是社会学中主观主义的根源),找不到这种划分的客观标准。唯物主义提供了一个完全客观的标准,它把生产关系划分为社会结构,并使人有可能把主观主义者认为不能应用到社会学上来的重复性这个一般科学标准,应用到这些关系上来。”列宁的结论是:马克思依据唯物史观的原则,第一次把社会学放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观点,指导和推动了一批苏联学者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研究。特别是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共中央急于稳定社会秩序、推进社会发展,高度重视社会学研究和社会调查,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也变得十分活跃。M.谢列布里亚科夫、Н.И.布哈林和C.奥兰斯基是这个时期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研究的主要代表,他们都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内容。1921年,布哈林发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通俗教材》,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关系,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体系做了通俗易懂的论述。奥兰斯基在其著作《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中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存在的地位与特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中理论和方法的相互关系,以及怎样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与方法开展社会问题研究。
可见,十月革命后苏联已经开始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学科建设。但令人遗憾的是,自1938年斯大林发表《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后,历史唯物主义被当作是唯一能解释社会发展和社会结构矛盾运动的学说,社会学被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对立面遭到了排斥。也正是在1938年,布哈林被作为叛徒遭处决,他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观点也遭到了批判,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从此销声匿迹。并且,这种变化迅速波及中国和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再有人提及。
综上所述,马克思恩格斯在历史唯物主义或唯物史观的名义下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形成与发展做了实质性的奠基性贡献。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物质生活条件在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物质生产方式的变化是社会历史发展变迁的决定因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等一系列关于社会发展变化的思想观点,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构建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未能在这个理论基础上顺利地实现学科化建设。
三
面向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随着西方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和东方社会主义国家改革浪潮的兴起,人类社会发生了空前深刻与复杂的变化,紧密关注现实发展变化的社会学也进入了一个新的繁荣时期。不仅实证主义社会学在其奠基的学科体系中继续发展,经济社会学、政治社会学、文化社会学以及城市社会学和乡村社会学等延续实证主义传统的分支学科也都纷纷崭露头脚,而且原来立于社会学学科体系之外的现象社会学、解释社会学,也纷纷以不同的形式、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社会学的学科体系中,推进了社会学理论和方法的创新。如加芬克尔为代表的常人方法学、福柯为代表的历史社会学和知识社会学、吉登斯为代表的结构互动论和风险社会学、鲍德里亚为代表的符号价值论和消费社会学,五光十色、各有洞天的新社会学流派,都携带着现象学和解释学的立场与原则进入了当代社会学体系中的学术新潮。
在实证主义社会学同其他社会学传统发生互动相融的崭新发展的同时,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统也同实证主义社会学发生了广泛的交流与会合。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积极向社会学学科挺进,在坚持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立场、方法原则和主要思想观点基础上,同实证主义社会学一起直面后工业社会到来后人类社会的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在广阔的学术视野和宽容的理论胸怀中,形成了很多令世人瞩目、具有广泛影响的新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流派。如列斐伏尔、哈维和苏贾等人为代表的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社会学,卡斯特为代表的网络社会学,布迪厄为代表的实践社会学或场域社会学,这些生机勃勃、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的新社会学流派,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统在当代的传承和延续,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理论与方法上的当代发展。
另一方面,某些实证主义社会学研究也开始吸收或借鉴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立场和观点,形成了实证主义社会学研究在思想理论和研究方法上的学术创新。林南等人为代表的社会资本研究,在坚持实证主义社会学客观论立场的同时,不仅吸收和借鉴了马克思关于资本本质、资本投资与资本市场等理论观点,而且在社会资本的投资行动与社会关系客观结构的互动中研究社会资本,建立了可以引导社会成员开展积极投资行动的社会资本理论。林南在其代表作《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中论述的这些观点,实质上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实践立场是一致的。
还有一些坚守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基本立场,甚至公开反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学者,在其著述中也不得不接受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某些基本观点,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同实证主义社会学在当代学术研究中交叉与会合的不可回避性。近年在政治社会学和历史社会学研究领域有较大影响的迈克尔•曼,反对马克思主义从经济生活的决定作用出发揭示社会历史的发展变迁,主张从意识形态、经济、军事和政治权力的四种来源考察社会历史变迁。但是,当迈克尔•曼阐释他的“权力网络的构成”时,又不得不承认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观点:
源于四种来源的权力有不同的特点,经济权力是最嵌入日常生活的,也施加着循序渐进而旷日持久的因果压力,意识形态出场突然,气势逼人,但不规律,只是偶尔具有极其强大的超越的形象,军事权力的使用具有突然、偶尔和激烈的特点,但在技术方面也是不断积累的,政治权力是以领土和制度化为特征。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向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扩展与会合的学术新潮不可避免地渗透到了西方社会学的学科体系之中,不仅空间社会学、政治社会学、组织社会学、历史社会学等分支学科已经吸收了这些前沿的新理论、新学说,而且网络社会学和社会资本理论的一些重要成果也已经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对社会学新学科的建立与发展的影响。
上述讨论的理论现象主要发生在西方社会学之中,而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学术研究特别是学科建设方面还十分薄弱。尽管近几年推进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研究的呼声日渐增强,但怎样把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立场、方法原则和基本观点融汇到当代中国社会学的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之中,仍然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难题。
20世纪80年代恢复重建的当代中国社会学,基本上是学习欧美社会学学科体系建立起来的。无论是社会学学科设置和分支学科的建立、社会学专业的课程设置,还是人才培养的规格和层次,基本上都是对欧美社会学的移植和模仿。不过,经过40余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社会学同恢复重建之初相比已经有了很大变化,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不能简单地模仿欧美社会学,应当把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和中国群学的学术精华和方法原则也吸收到当代中国社会学学科体系之中。
应当承认,当代中国社会学的学科体系就其形式上看已经基本齐全,诸如理论社会学、应用社会学、中外社会学史、社会学研究方法、经济社会学、政治社会学、文化社会学和城乡社会学等分支学科都已基本健全。在高等院校的社会学专业教学中,为各门课程配备的师资队伍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各种社会学研究方向的凝练,也使社会学各分支学科的内容得到了深化和充实。
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而言,在学科建设上的重要任务不是在现有社会学学科体系之外再建立一套新的学科体系,而是把马克思社会学的基本立场、方法原则和基本原理融入现有社会学学科体系之中,并确立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指导地位。由是观之,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学科建设,其主要任务不是学科形式的构建,而是其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在当代中国社会学中的地位提升和作用发挥。进一步说,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学科体系建设,必须同其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设统一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徐 瑶)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创刊于1956年,是福建省最早创办的高校学报之一。目前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科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全国高校社科名刊”等。
本刊对所有来稿概不收取版面费、审稿费等任何费用,亦未委托任何中介机构或个人收费组稿。本刊严禁编辑私收作者任何费用或贵重礼物。如作者由于上当受骗而遭受损失,与本刊无关。
严禁一稿多投,如由于作者原因造成一稿两刊或多刊的,作者须承担全部责任和损失,本刊保留追究作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作者网络投稿时为防止误入假冒本刊网站,建议先登录福建师范大学官网(www.fjnu.edu.cn)在“科学研究”栏下找到本刊网页,再根据提示进行在线投稿。
本刊编辑部联系电话:0591-22867859。
往期推荐阅读
→ 娄 宇《平台经济灵活就业人员劳动权益保障的法理探析与制度建构》
→ 吴梓源《法政治学话语下新冠疫情的三重治理逻辑与未来出路》
- since 1956 -
欢迎转载传播
点击左下方“阅读全文” 可下载本期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