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浠川八景”中的“石壁回澜”四字为何人所书?
石 泉
“石壁回澜四个字是何人所书?”在一次田野调查的途中,清泉镇领导王君向我提出了这个问题。
“王君之问”很难回答,因为目前尚没有发现明确的史料记载;但是又必须作出回答,因为“一河两岸”工程竣工在即,在下一步的旅游景点简介中必然要涉及这个问题的表述。
我当时是没有回应王君的,尽管我对此问有过推测,苦于没有直接证据,一直没敢讲出来,但是事到临头也不得不讲。我的推测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
那天回乡下看父亲。刚到家,就接到卢楚波老师的电话,说是在浠河“石壁回澜”石的上手(左侧)发现了一篇古碑记,从广东回乡省亲的高山松老师正在那里勾勒,希望我去看看碑记上写的内容。
石壁回澜那里我曾和王金石、叶小青两位老师等实地探访过几次,没有注意到左侧有碑文。卢老师的电话,激起了我的兴奋点,我放下包裹就往县城跑。
我到的时候,高老师已将能够辨识的字勾勒了出来;对无法判别的字,就忽远忽近的一笔一划琢磨。旁边有一群好事者在一旁指指点点,七嘴八舌。
整个碑文为隶书之一的中郎八分体,但经过长时间的风雨蚀食,早已漫漶难辨,百分之九十的文字已经脱落没有留下一句完整的话。彼时,我就对破译碑文失去了信心。但是,碑文中有三个名字很清楚:明孺、江夏黄和三知。回家之后,我翻了很多书,希望能找到这三个人的踪迹。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光绪版《蕲水县志·艺文志》中,我找到了一些线索。第一位明孺全名李明孺,是位隐士,官抚邦曾为他写过一篇题为《逸叟李明孺》的诗。值得庆辛的是,诗的前面有一小序,序中简要介绍了李明孺的情况:“少起刀笔,隐于津吏,旋弃去。素工书,尤解中郎八分体……圹勒碑环,以青松暇日……”原来此兄从小就喜欢舞文弄墨,做了几天河道管理的小官就跑了,后以书法为工,擅写汉中郎蔡邕的八分体,并以刻碑为业,闲暇时以林泉为乐。记载中,名字、字体和喜好都与碑记相符。对官抚邦我也略知一二:他是明太常寺少卿官应震的二儿子,拔贡出身,当过四川桐梓县知县,辞官后回浠水修滌放居作隐居之地,与复社领袖吴伟业、谭元春和浠川名儒黄美中兄弟等多有交往。第二位江夏黄即黄美中,黄美中字正色,号慈云,浠水洗马人,浠川名儒黄可久之子,明万历丙子科(公元1606年)举人,当过芜湖知县,辞官后回武汉胭脂山江汉书院当了几年教席,晚年分别在白虎山(今土门处)和峨眉山(今洗马镇歇凉亭村)隐居。黄美中与其堂弟黄耳鼎(字以实,明末进士,当过陕西巡按)均与官家有交往。正色本人辞官后有长居江夏的经历,加之江夏为黄姓郡望,故时人常以“江夏黄正色”称之,自己也常署“江夏黄正色”之名。在谭元春与黄美中诸多的唱和诗中就有一首《送黄美中回江夏》,可以印证江夏黄即黄美中。并且,在碑记中,“黄子字正色”几字还依稀能辨。
第三位三知名王五岳。“王五岳,字三知,本邑贡生,有诗名,”在浠水的县志中只有一处角注中有记载,其他信息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复社姓氏录》中有他的名字,且在《谭元春诗集》和《蕲水县志·艺文志》中经常有他的名字出现,说明他在当时也算是风流人物。到此,我们能明白碑文中三个名字的身份,但内容依然不明,因为它不仅碑文不清,而且标题也脱字(只有《 子石记》三字)。我根据碑文余字、此石文化历史和石上柱础推断,碑文应为《苏子石记》(推测古人将回澜石以苏子石冠名),记录的内容为石壁回澜四字的镌刻过程——即李明孺首倡,黄正色题墨,王五岳作记。石壁回澜是古浠川重要的文化胜迹。据《古今碑刻记》记载:“回澜二大字,苏东坡书在黄州府蕲水县兰峰。”这说明,回澜二字是苏东坡为此地专门书写;玉台山古名(宋代)兰峰。浠水人民对“回澜”二字一直是细心保护的。为保护这两字,专门修了一座回澜亭。回澜亭在南门礓礤东边,西边还有一座叠嶂亭。两亭从宋代到清朝,三修三毁。叠嶂亭第二次修复时改名时雨亭,第三次修复时改名倚云亭,而回澜亭则一直未改,表达的是浠水人民对东坡先生的敬仰与怀念之情。
碑文的大致意思应该是逸叟(即李明孺,碑中称丈人)看到回澜二字已被冲刷,回澜亭又被毁,如是动员黄子(古人的敬称)书写了这四个字,由李明孺负责镌刻,王五岳记录其过程。其实,当时的浠水,也只有黄正色才有资格写这四个字。石壁回澜四字为楷书,其中“壁”的结体法为赵孟頫体的变体。赵体之“壁”,是将“土”字底移至偏旁之下,但此字还吸收了欧阳询的“辛”字写法,说明此书法作者是一位博采众长的大家。写这些文字只是因为“一河两岸”工程竣工在即而不得不为之,肯定会有人不同意我的观点,好在王三知所写碑记还依稀有字可辨,大家都可以见仁见智、作出自己的解读。
(“浠水一河两岸”已修成之“文昌公园一角”)
品浠水人文,观秀美浠水!
撰文:石泉 编辑&配图:詹佑麟 (个别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声明:本文所涉及观点系作者本人观点,本平台发布此文权当学术交流讨论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