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在金马大放异彩,他不是导演界的梁朝伟,他是赵德胤
采访、整理|胡旻旻现场摄影|小白
第53届金马奖入围名单公布,赵德胤无疑成为了最亮眼的名字。这位年轻的导演,不仅一手将自己的两部电影《再见瓦城》与《翡翠之城》送进了入围名单,还因为其在电影类型上的大力拓展,荣获了“台湾年度最佳电影工作者”的表彰。
在过去的一年当中,深焦DeepFocus曾经两次与赵德胤在电影节上碰面。半年前他带着动人的纪录片《翡翠之城》在柏林与我们分享了深入缅甸矿区拍摄的种种历程(详情请点击:专访 | 赵德胤:电影不需要我,是我需要电影),今年九月,他又在威尼斯的艳阳下和我们聊起了《再见瓦城》的拍摄与手头的新计划。我们也欣喜地观察到这位来自缅甸的导演,正在迅速地成长为华语电影年轻势力的中坚力量。
“缅甸落后台湾40年,我和年轻人有代沟”
深焦:《再见瓦城》选择了一个非常特殊的取景地:泰国。而这个泰国又和日常华语商业片中呈现出的异域情调截然迥异,我们很好奇为什么您选择泰国作为故事的背景? 赵德胤:选择泰国的首要是我的背景:目前我不论年纪还是资历,都还算是新导演,作为新导演都是先讲一些自己比较熟悉的、周遭发生的故事;因为我出生在缅甸,缅甸大概有三百到五百万华人,其中大约有三百人以上都还说华语,也就是云南话夹杂缅甸话的方言;因此这些故事是我们自身周遭亲朋好友的故事,和我之前《冰毒》这些电影都是一脉相传。 这个故事以一个真实事件为范本。这个故事发生在缅甸,一对情侣到泰国打工,1992年左右回到缅甸乡下结婚;但结婚之后过了几天之后,男生就杀死了女生,然后自杀了。当然,我们不太知道为什么两个人从泰国打工回来,结婚后几天就发生这样的事情。这留给我很大的编剧空间。在编剧的过程中,又听到种种流言,说这两个人,女生还想回去泰国,但男生已经不想回去了;当然后面也有很多其他的版本,比如说男生吸食安非他命等等。在所以种种因素和故事拼凑下,我就编写了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发生在泰国的一对华人缅甸青年偷渡去打工的故事,因为故事发生在泰国,所以就在那边拍摄。
深焦:您在东南亚长大,作品也一般都关注缅甸、泰国、台湾、越南这些地方,这些地区的政治状况,和您自身的成长环境,对您影片的创作有什么影响吗? 赵德胤:我觉得影响都是后来的,就是说,因为出身在这些地方而去拍电影,或者你周遭有很多悲剧性、戏剧性的故事,你把它拍出来;我认为这些跟你出身在哪里,可能没有太大关系。但是因为出生在这些地方,最后我又来了台湾,反而两个地方的文化和教育下形成的一些反差,会让你感到冲突感和刺激,从而影响到自己的创作。
再来,关于地域性,你说这些东南亚的文化它会不会影响了我的作品或者故事的呈现,答案是:一定会。因为发生在北京的爱情,跟发生在缅甸腊戌的爱情,处理方式肯定不一样,大家对爱情的看法不一样。比如在腊戌,我们以前小时候,或者现在,两个男女对性关系这件事是,不怎公开讨论或者碰触的,因为没有旅馆,年轻人也不会在外面租房子,那么两个男女接触独处的时间空间是没有的,这时候你去描述爱情,是不太一样的。《再见瓦城》里面的处理就比较隐晦,他们相爱,但不太是干柴烈火表现出来,而是在生活的细节上,这是比较乡下朴实的人的爱情。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欲望,或者没有表达,是因为那个环境限制之后改变了他们的表达方式,所以这就回到你的问题:那么出生在这些地方,这样的政治背景会不会影响到创作,会啊,不止影响,同时影响了你讲故事的方式,和你对人生的所有看法。它可能不是西方单纯的戏剧,三幕剧,它可能更多是充满了些微的唠叨、多话、安静……但这就是我认为的生活,我认为的可能乡下工人们的生活,我的世界的生活。是比较隐晦一点,但和真正的人的状态一样。
逼明星演员下乡,体验一年偷渡打工者生活
深焦:您在之前的采访中也谈到在拍摄的时候,会让演员在真实感上付出非常大的努力。那么这一次和演员的合作有没有什么改变呢?吴可熙是您一直合作的演员,《再见瓦城》中她的表演有什么不同? 赵德胤:在我的片子里,柯震东和吴可熙相较他们之前的角色状态都有非常巨大的改变,即便是吴可熙,她在我之前的片子里饰演的多是一种脏脏的、邋遢的,永远都在流浪的状态;但在《再见瓦城》中,她比较偏向的状态是:整部电影中,其他人都在流浪,而她是整群体里最亮眼的一个女孩,是工人里面会吸引到男同事追求的女孩。直白一点说就是,她可能以前角色比较丑一点,现在相对比较清秀一点,因为要把年纪拉小;她的可塑性很强,可以演出不同年纪的角色。 深焦:吴可熙的在表演方面也显得越来越自然了。 赵德胤:对,所以你可以看到在《冰毒》里吴可熙饰演的三妹,和在《再见瓦城》的角色差距很大,不管是体重、外形还有肤色都不一样,整个人的状态也因此大相径庭。而且在《再见瓦城》里,她的角色更为复杂:她是一个女强人型的年轻人,但她的外在很柔弱,所以柯震东饰演的阿国才会一直照顾她。
阿国这个角色相对来说,是很朴质、自然的那种,他的爱情很纯真,喜欢一个女生就会跟她结婚,长相厮守,但是他内心可能因为这个爱情而有很多算计,但这都是藏在电影的很多情节后面。 在准备的过程中吴可熙会为了这个角色重新学习一门语言。在此前的合作中,她已经会说一些云南话和缅甸话了,这次加强的是泰语。在开拍前在台湾她学了四个月的泰语。你在电影里可以看到她讲泰文,讲得还不错。另一个是,整个电影设计有在缅甸村里面教书,所以她有去缅甸的乡下和小朋友们相处实习过,和之前种田洗衣服的实习不一样。而柯震东就不一样,他的角色是乡下种田的小孩,所以反而要去种田,去体验一下以前吴可熙体验过的“土地感”训练——每天在田里,然后回家也住在乡下,和我们家人住在一起,没有网络,很多时候会停电——让他从身体、生活上去体会适应。 我甚至带他们俩去拜访很多有偷渡背景,可能会为了一百块人民币冒生命危险去工作的年轻人,访问他们,和他们变成朋友、了解。所以是由内而外,两个人都非常大地改变了。最后在泰国的时候,他们还去工厂工作。
深焦:就是电影里的那个工厂? 赵德胤:对。当然拍摄的时候我们还是在美术上对工厂的环境进行了改造。我也让演员们和泰国当地真正的缅甸、柬埔寨工人相处。这些人的经历、背景和故事里的人相似,这让演员的气质产生了很大的改变。我们让两个演员花了将近一年来准备这个角色,现在很少有华语片会这样做了吧。 深焦:所以这部影片花费了相当大的时间成本。 赵德胤:不只是时间成本。如果你是今天住北京都市的人,我把你送到云南乡下边境住三个月,你是受不了的;更不要说柯震东、吴可熙他们在台北,平常是有经纪人、助理,有人服侍的,我们就不能让他们有人陪着,而要让他们住工人的宿舍,为的就是让他们完全融入角色。 其实电影不等于人生,电影你只是把很多戏剧性的东西浓缩再加以扩大;但是人生太复杂了,其复杂性是一部电影无法去概括的。所以我自己不太同意“戏如人生”的说法,电影太不重要了,人生才重要。所以当你拍一部电影,你又希望电影当下所有的工作人员,主要是演员,达到一个很身临其境的状态,来尽情呈现,而不是他们经过伪装之后,用技巧表演。所以他们真实的状态就会变得很重要,我就有责任把这个真实的状态逼出来。如果你之前不让他们做一年的训练,当所有的灯光打下去,场景建出来,片场有上百个工作人员的时候,演员很难有真实的状态。反而会出来一种很尴尬的舞台感,而他们就很像是在表演。而一年的训练后,他们累积的语言、肤色、动作,非常熟练,就和工人一样。所以这时候这部电影才能说服大家,让大家体验它的真实感。虽然说到底,电影还是假的(笑),它只是浓缩了人生的一个小部分,但我们可以尽量让它做到最贴近真实的状况。
“找柯震东是我自己的选择”
深焦:为什么最开始会选择柯震东参演呢?这是您自己决定的吗? 赵德胤:是我自己决定的,早在2014年年底就有一个机会——大家刚好经过共同的朋友认识。当时我们刚好在找演员,也看了柯震东很多作品。我觉得他在作品里面表现出的是一个有天分的演员的状态,他的表演很自然,而这些自然性,如果没有天分,可能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 于是我就想找他合作,但是他必须要接受所有的条件:没有助理、所有的生活和农民劳工一样、长达一年零三个月要为这部电影准备,中间不能接任何工作。经过大家的互相沟通,他了解了,答应了,我们就做了。但可能我周边很多投资者不见得认同柯震东,他们可能看不出来柯震东适合这个角色。但是我觉得,《再见瓦城》中阿国的角色的外表和内心可能不太一致,他表面看上去比较朴实,整体价值观是一个蛮单纯直接的人,简单,对爱情有一个纯真的信念,但他很多行为却又可能和他的价值观不太一样。柯震东,我觉得他还算是一个朴质的人啦,不管他在外做了什么事情,我看得出他有单纯的一部分,很像小孩的这一块;我觉得光是这一点,我就可以去冒险尝试。当然,决定选他的当下我肯定不敢说这个人百分之百可以做到这个角色,所以就需要漫长的时间去训练和磨合。
吴可熙相对来说比较不一样,因为她是舞台剧背景出身的,表演比较精准;到我们这里来,我们要把她变成“素人”,所以她经过第二部、第三部片的没有表演,比如《穷人·榴莲·麻药·偷渡客》、《冰毒》,到《再见瓦城》里“没有表演”中表演,是非常非常困难的。如果你看过我之前的片子,就会知道一些地方,会有很微妙的变化,不好控制,不是你单纯用技巧或者不用技巧就可以达到的。其实素人和专业演员的差别就是:素人演员,你设计精准的表演他没法达到;专业演员,你有时候设计自然式的表演,他没法达到。所以《再见瓦城》是把两个演员都要求,既要精准又要看不到;就和《再见瓦城》的美术一样,你看的时候觉得好像没有做美术,但其实花了很多钱来做美术。
深焦:就是都藏在镜头下面了。 赵德胤:对,一般人可能看不到,会觉得这个镜头好写实,可以运作,但是很多都是不能运作的,因为要运作那成本就太高了,而它又是真的工厂。所以演员也是一样的道理,你觉得他没有表演,但其实又有表演;看起来有表演,但很多地方又没有表演。
深焦:您如何评价两位演员在成片中的表现呢?达到您的预期和期望了吗? 赵德胤:我觉得,说实话,整部电影按照我的标准,是达到六、七十分。当然,演员我觉得是很好,他们已经做到极致了。但是我作为导演,还是需要提高。因为整部电影,其实是在资源非常缺乏,时间非常赶的状态下完成的;整部电影从开拍到结束一共花了60天,但是光是等搭场景、转场景(曼谷、边境北部、曼谷南部的工厂之间)就花了很久。美术场景搭建了一个月,最后整部电影拍摄只花了23天。而整部电影所有行销预算,包括现在宣传、来影展:人民币一千万左右。一千万在中国能拍什么呢?所以电影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充满了遗憾,有很多地方,你想得到,你精准地知道这个地方要怎么拍,但是可能你今天只有五个小时,要拍五场戏,就只能这样做了;这时候就要考验你即兴的创造力,演员能不能在五个小时内被你逼到一个你想要的、符合角色的状态。
我觉得我们已经竭尽心力地在表达一个故事,但是可能它的结果,我个人不是百分之百满意,当然我不知道观众怎么想。这是艺术家,或者电影工作者,自己更加先知先觉的东西。我们比影评人、人和一般观众更加知道自己作品的缺陷或者优点。
“每部电影有自己的命运和磁场,但我不是来这个市场骗钱的”
深焦:您对自己的创作总是有相对客观的认识。 赵德胤:电影是一门很理性的科学,不是感性的表现,这些科学、技术不是一个局外人可以看了就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的,因为你们只看到了其中的一块。但我们站在局内人用科学、技术去评断的时候,就会知道:我哪些的地方,如果有数字性的改变,这些东西就会改变。就像我刚刚讲的,时间再多二十天,这部电影会更好;钱再多一千万,会更好。以前我们的电影《冰毒》从头到尾包含行销,只有十万块人民币,《归来的人》三万块人民币,从头到尾含行销;当然都有赚钱,赚很多钱,因为成本太小。 但是你说现在的电影,一千万人民币多吗?很少。现场有两百多人,光吃饭和交通都要多少钱?一直讲钱或者资源,会觉得蛮俗气、蛮无聊的,但是艺术品,特别是电影,就在这种东西的堆叠下,加上你的创意和艺术功力,它可能会展现你真正要的东西;但是我觉得,这就是每部电影有它的命运和磁场,剧组和导演,全部的人共同在一起,就成为了现在这个电影。也不是我一个人可以去掌控的。 深焦:刚刚您讲到这部电影您打到六、七十分,那么这部电影在您整个所有的作品里,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呢? 赵德胤:都差不多,我觉得。可能你们看《再见瓦城》,会觉得比《穷人·榴莲·麻药·偷渡客》、《归来的人》好,但我的创作力都一样,都是我对它有感情,它是一个在资源很限制的的情况下,很极致竭尽心力的表达。我已经尽力了,你们可以在作品中看到我们的诚恳。我们不偷懒,不是来打酱油的,不是来这个市场骗钱的。就是说,我们会有十万块、一千万拍片,以后可能会更多,因为资源多了嘛。但还是一样,我们的状态还是《归来的人》那样,一个摄影机,三个人,去到一个地方,就拍了。它并不是我们坐在房间,抽抽雪茄、喝喝红酒就拍片了。我觉得这个电影,为什么说它是一样的,因为拍摄的时候所有艺术上的技巧,还有你对电影核心、故事的视野和技巧——要讲技巧,因为艺术中,“艺”是一面,“术”是一面——和我之前所有的作品,还是共通的。这个我自己能知道,我不知道别人看不看得到。
很多东西都是表面的,你说我们用柯震东,对于一般大众来说,这就是一个商业化的行为,也许会增加影片的市场号召力。但他对我们来说,只是一个演员,要把他变得更专业。不然,一切行不通。每个专业有它的本质,电影的本质就是,对我来说,你可以没有任何故事,你可以没有摄影,你可以灯光很差,什么都很差,但是最重要的是演员,人的状态在里面一定要好。这就是说为什么我们愿意看纪录片,如果有一个人在追一条狗,那么追得很真实就很好看了。很好的纪录片,有美国早期《北方的纳努克》,讲极地人的生活,讲他们怎么捕鱼,很简单,但是你很感动,因为它真实地呈现他们怎么生活。但是可能现在大家觉得电影是声光效果、美术、摄影,但其实不是。电影也不是故事,电影是一种状态;观众其实是在电影的所有细枝末节里得到共鸣,发现自己的感受原本就是共通的。 观众会为电影哭,但他们不是为故事哭,他们是为自己曾经有过的生命经验哭。所以是在一个黑盒子里,把观众带进去,让观众找他们自己的经验和状态,而不是你要引领他们去到一个世界。那么回过头来,这个状态要足够逼真,演员要足够好,够自然,才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所以现在,如果我们要拍电影,你只有十块人民币,只有一个Iphone,可不可以拍片?还是可以拍,那么你就要追寻那个状态,人的状态一出来,它就好了。那个就是本质。但是可能现代的人很少讨论本质,大家会被外在的很多东西所蒙骗。
深焦:相比于之前《冰毒》一个疯掉,一个被抓的结局,《再见瓦城》中主人公的归宿更加惨烈,这个结局是在剧本阶段就已经设定好了的吗? 赵德胤:对,因为我是先有这个结局事件,再延伸出整个故事,所以它不能没有这个结局。我知道了结局,再去拼凑为什么,这些“为什么”就是我的功课。从2008年就开始最早把故事写出来了,我去访问了一百多个缅甸人在泰国的移民、劳工、偷渡者;访问他们的生命,他们的状态,访问他们发生什么事,大概种种拼凑下才有现在的电影架构。 深焦:与此同时,电影中还有一些幽默桥段,比如阿国算他们工资的那一段。 赵德胤:其实这对于我来说不是幽默,想展现的是几块钱对他们的意义。整部电影有很大一部分在讲钱,有时候,你会觉得1000元和1500元差距不大,但对这些工人来说不是这样,所以这一段很重要。柯震东他们每天都在存钱,女生也在存钱,他给女生算工资是想说,你跟我去,我帮你找的这个门路,可以让你很快地更赚钱。
深焦:因为他讲得很快,又很多,就很有趣。 赵德胤:对,所以这一段它就是想泄露柯震东的角色,阿国,不是像表面这么单纯,他会算计,会考虑。你说为什么这个女生不愿意跟他走,他来找这个女生,这个女生出去学泰文了,接下来她就因为没有身份证明被警察抓到。这都是在表现阿国这个人,他的爱情很单纯,但是他为了得到这个女生可能没那么单纯。
深焦:说到纪录片,您上两部作品是纪录片《挖玉石的人》和《翡翠之城》,在您的作品里,故事片也有很强的纪录片形式,您怎么看待剧情片和纪录片这两种形式呢? 赵德胤:没有差别,纪录片就是对于我来说没有“真实”两个字,“写实”是从文学上的说法借用过来的,那么“真实”更是没有了,因为当你的摄影机架出去,“真实”就不存在了,所有纪录片都是这样。但是它又和摆拍不一样,我不是在讲摆拍。即便是你的摄影机录下来,但可能因为你取的角度不一样,会显得很主观,所以片子就没有真实性存在。电影就是在很主观设计下发生的,它的核心都是呈现了导演的视野和给予人的状态。所以所有的电影,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都是状态和视野。
深焦:就是说纪录片或者故事片,都只是表现这种状态的一个形式、外壳? 赵德胤:对,它是一个外壳,它不重要。你可以把《再见瓦城》用纪录片的形式拍,可能很好看,大家会觉得这是纪录片;你要把《翡翠之城》当成剧情片来拍也可以,每个人都演戏,可能也很好看,大家会认同这是剧情片。但对我来说没有差别,要说差别,那就是技术的差别,当所有东西都没法控制的时候,你要怎么达到他的状态或你的视野,这就是你的功力和功夫,这是你平常练的。这是我们导演功课,要说我们每天在做什么,就是在准备这些功夫。其实电影世界就是一个江湖,你在山上功夫要练得够,各种武器你要熟悉,出去之后在江湖才有个见招拆招。但是电影后面的创作就不太一样,这是你个人生命经验的底蕴,你的文化,在我们看来就要看得到。不管《翡翠之城》、《挖玉石的人》,或者是《冰毒》里面看得到我们缅甸的华人文化,我们作为一个毫无归属,不隶属中国,不隶属缅甸,但是又尴尬地在台湾、东南亚、缅甸游离;这是我们的状态,可能这种状态,一般大陆和台湾的人都不了解,而大家可能不知道,因为战争等种种关系,全世界有四千万这样的华人,我们就是其中的一种,我们很像犹太人啊。 深焦:《再见瓦城》的投资都比之前的电影高很多,而且还有明星入阵,会就觉得是偏向商业化的片子。 赵德胤:你觉得《再见瓦城》商业化吗? 深焦:我看了。我觉得,并没有很商业化(笑)。但是您在拿到这么多投资的时候,会不会还是有一点压力? 赵德胤:(笑)商业要看结果链,对于我来说,它目前卖出不少版权,可能这,就算是商业。所以包装一下是有用的,可能卖得会比较好,压力的话,不是说没有,而是说对拍摄的方式没有过多的包袱。拍摄完,我就有压力了,所以要尽力得去做宣传,比如穿着上面别人有要求,那么这个我就可以做。如果油头粉面对电影有用,我就可以,因为这个不干涉我的创作。我已经拿了投资人很多钱,也不容易,你们愿意相信我,不干涉我,那么把电影拍完了,我就有压力说能不能赚钱,能不能回本;如果我可以做点什么,让电影回本,那么我是愿意做的。所以我现在就在做这个“让电影回本”的事情。
第二个说侯导对我的影响,当然是有的,他和李安都算是我的师父。金马电影学院的时候他们指导了我拍摄短片,所以一定会有影响,特别是侯导,关于电影拍摄的方法,是他亲自教过我的。但我不敢说什么,就是一直有偷学一点。其实电影和其他的一样,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你看多了,那就是这个故事适合用侯导的方法那就“偷”侯导的一点,这个故事的结构合适李安导演的就从他那儿“偷”一点什么。但这些都是在你平时日积月累的,电影其实就是那几个方法,只是因为后面作者生活背景的不一样,对于叙事的概念、角度,或者是表达的不一样,但是技巧就是那样。
有的人拍电影,用的是好莱坞经典三幕剧叙事,到一个地方,先拍广角,再拍特写,然后情绪重,这一场结束;下一场,广角、特写、情绪重,走。 但是侯导一脉的拍法,以前被外国人笑我们是“穷人美学”,因为你穷,你没办法做很多分镜,你的灯光受限制,素人不会表演,所以你必须要长镜头。但最后发现你硬要学是学不来的,因为没那么简单,你要让素人在五分钟表演而不出错,是很难的,所以各种天时地利人和都要配合,要看导演的磁场强不强,好不好。
受侯导影响更大的一方面的就是为人处事,因为台湾的氛围是我在大陆比较少看到的:关于传承和分享;比如侯导,你很容易请他来观赏你的电影,然后他会跟你说哪里哪里要改正,或者有什么东西他想锻炼我们,就把我们拉进去一起做。这个在台湾比较常见,他这样的或者说台湾电影人的行事作风,影响了我在台湾作为创作者和工作人员的相处,甚至和整个电影界的相处。这个业界的文化影响很大,即便台湾电影产业现在并不是很好,但是大家的凝聚力还是很强的。 他的美学,潜移默化偷学到很多。更重要一点是,我国外的朋友和我聊,觉得我的电影像他们的电影,是因为你回过头:《归来的人》我刚要去拍片的时候,刚好是缅甸刚解严要开放的时候,拍片的状态是偷拍,充满了整个大时代背后的压抑。侯导他们早期新浪潮出来拍片,也是要解严的时候;也就是说我的成长背景和他们那时候成长背景一样,所以我们的美学和对人表达的状态就是一样的。不光是因为美学一样而已,更是因为我们共同的生命经验很像。比如贾樟柯导演,他也很像,就是乡下小孩到城市里;那跟我乡下小孩要来台湾,也有共通之处。大家对美学,对状态的生命经验一样,所以表达出来就差不多。这个反而重要。 深焦:您的下一部新片有何计划?是哪种类型的呢? 赵德胤:我现在在准备完全不同的两个方面,同时进行。一方面是比较偏向《归来的人》一样。保持精简的团队,不论纪录片还是剧情片,去到一个你很想去的地方,待几个个月,拍一部电影。另一个方向在操作层面可能性更大一点的,但是需要更多资源,是一部科幻片。
深焦:可以透露一点大概内容吗? 赵德胤:科幻片,讲的不仅是“科”与“幻”,不仅仅只是特效和大场面,或者说和我们想象中的大场面有所不同。我想讲的还是关于人的哲学世界,世界观、哲学观的问题,还有量子学,比如一百年后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我不太讲究穿着、外表,而是设计一些时间、空间、速度的概念。一些更核心、更本质的东西。因为是科幻片,所以它需要的运作成本很大。我以前是学技术出身的,台湾那种科技大学,高中时美工科,大学是设计海报、拍照做后期这些,研究所是资讯设计。这些学习时积攒的经验和能力,在我目前的电影里可能还没有完全展现,但是我一直想做这种东西。它们需要一个大舞台,更成熟的时机才能拿来示人。我在等待这样的机会,天时地利人和,一旦时机到来,我会马上动手去做。
- FIN -
点击关键词查看往期精选
深焦DeepFocus是成立在巴黎
成员遍布世界各地的迷影手册,
提供欧洲及北美的最新电影资讯和批评。同时,我们也是全球各大电影节和电影工业的深度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