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为什么谁都爱东京?
东京是一面镜子
他们在这里看到孤独
作者
梨子冰
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影视学硕士,日影爱好者,擅长评估剧本的影视圈新人,志在影像推广及文化交流。
豆瓣ID:summerkyu0203。
编辑
parallel
每当独自一人站在熙熙攘攘的东京街头,总有一股无迹可寻的孤独感随之袭来。
这种感觉说不上好与坏,它仅在东京滋生,与街头闪烁的霓虹灯、科技感十足的胶囊旅馆一起,构成了我对这个城市的最初印象。而这份难以消退的“东京孤独”,就像不时打开一瓶香水嗅到的残香,只是这香味是否令人迷恋,我却很难说清。
笔者镜头下的东京
曾看过一位影评人这样解读东京:“在外来者(Outsider/Gaijin)看来,东京所呈现的都市风格往往是费解和疏离的”。因此我也十分好奇,在外国导演的镜头下,这座城市究竟会呈现出何种模样?是费解和疏离?是新鲜和好奇?还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文化碰撞?值得庆幸的是,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空间系统,给予了我们探索异国都市文化的巨大潜能。
《如沐爱河》海报
《如沐爱河》&《迷失东京》
伊朗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的《如沐爱河》(2012),描绘了摩登东京两男一女之间的微妙关系:年轻漂亮的应召女郎明子(高梨临 饰),耄耋之年的退休教授渡边(奥野匡 饰),与嫉妒心浓重的明子男友樋口(加濑亮 饰),三人间的秘密、互动与对话构成了影片血肉。全片采用日本演员加全日语台词,很难想象它出自一位外国导演之手。而影片对礼仪和用词的准确把握,亦受到了影迷的称赞。
《如沐爱河》剧照
当我们凝视阿巴斯的“东京”时,会发现,比起外景,他倾向于拍摄大量的室内镜头,构建出为剧情服务的“私密感”和“陌生感”。片中三个地点频繁出现,分别是:车内、酒吧、渡边的家。影片开头有明子乘坐出租车的一场戏,时长达到了惊人的十一分钟。明子祖母的电话留言、街上的喧闹声和车内广播构成了三组画内音,观众可以一边了解人物的家庭和过往、一边感受东京的夜生活。而在画面上,阿巴斯的镜头处理更显匠心,他将镜头对准了明子的脸,那是一张被车窗反射的城市灯光浸染的脸,一个孤独的都市女子形象立即跃然纸上。
《如沐爱河》剧照
阿巴斯的镜头调度是耐人寻味的,他善于塑造人物与周围的关联性、并鼓励观众思考环境在剧情中发挥的作用。在《如沐爱河》中,阿巴斯通过大量的夜晚和室内场景,构筑了这样一个现代“东京”:这里有丰富的夜生活和繁忙的街道,这里也聚集着孤独的、寻求慰藉的人们:明子与家庭断绝了关系、渡边在失去妻子后独自生活、樋口被女友欺骗背叛。光怪陆离的东京,成为了讲述陌生人之间亲密关系的完美舞台,它让那些暧昧的情感在日式“含蓄”文化的推动下逐渐发酵,并为片尾的情绪爆发埋下了伏线。
《迷失东京》海报
同样的,美国导演索菲亚·科波拉的《迷失东京》(2003)也意在建立一段陌生人之间的隐秘关系。中年过气男星鲍勃(比尔·默瑞 饰)和新婚精英女子夏洛特(斯嘉丽·约翰逊 饰)在东京偶遇,各怀心事的两人,在东方异国找到了短暂的依偎。在这部电影中,我们看到了大量代表“日本文化”的东京外景:霓虹广告牌、卡拉OK、柏青哥、游戏中心、漫画书店、脱衣舞俱乐部、寿司店、医院、选举宣传、地铁、的士......这些景象被混杂堆积在一起,镜头充当起了主人公的双眼,传递出西方人初接触日本文化的“疏离和费解”。
《迷失东京》剧照
与《如沐爱河》不同,《迷失东京》显然是倾向于服务西方观众的。如果我们稍作对比,会发现《如沐爱河》中含蓄礼貌的人际交往,在《迷失东京》中全部化为了乌有。《迷失东京》中的日本人表现得十分粗鲁、粗心、没头脑,甚至“愚蠢”,如鲍勃遇到的广告导演、上门妓女都呈现出了难以理解的“神经质”,与“含蓄礼貌”大相径庭。对此我认为,导演并非想呈现日本文化,而是想“利用”东京、为主人公制造出一种“异国的陌生和困惑”。科波拉的“东京”虽然视觉上占满了荧幕,内在却空空如也,它只是两位主人公异国情缘所需的东方一隅,换成曼谷、首尔、上海,也不会有太大差别。
《东京!》海报
《东京!》
《东京!》(2008)是奉俊昊(韩国)、莱奥·卡拉克斯(法国)、米歇尔·冈瑞(法国)联合执导的奇幻喜剧,由三段独立短片构成。除了莱奥执导的《梅德》,其余两部都选用了包括加濑亮、苍井优、香川照之在内的日本演员。三个故事各有千秋,用奇幻的手法剖开了东京靓丽的外壳儿,直指这座城市文化深处的内核。其中《梅德》最为荒诞,莱奥安排了一位痛恨日本人的“下水道怪人”搅乱日本社会秩序、掀起轩然大波,狠狠讽刺了日本社会的虚伪和军国主义罪行。四年之后,这个狂人走进莱奥的《神圣车行》,继续讽刺人间。
《东京!》之《梅德》
奉俊昊和米歇尔,则把镜头对准了大都市中渺小的个体。《室内设计》是一对年轻情侣的“上京”实录,昂贵的房租、脏乱的环境、逼仄的房间,大都市总擅长用现实教做人。在男友的事业小获成功后,女生变成了一把椅子,开始了“流浪生活”。诡异如江户川乱步的《人间椅子》,又让人联想到卡夫卡的《变形记》,米歇尔镜头下的东京,更像一首寓言诗:城市灯光下的孤独个体,其生存意义到底该如何找寻,这是这个时代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东京!》之《室内设计》
与之相比,奉俊昊的《震动东京》更显悲凉。香川照之饰演的“家里蹲”十年未出家门,而送货女孩(苍井优 饰)的出现撬动了他的心扉,当他终于鼓起勇气走出家门时,愕然发现所有人都变得足不出户,而唯二能让人们外出的只剩——地震和爱情。“家里蹲”在日本被称为“Neet族”,在日本社会中所占人数巨大,奉俊昊将东京市民全变为了“Neet”,为现代社会中愈演愈烈的封闭感敲响了警钟。可以看到的是,三位导演都将手伸向了“东京”万丈光芒下的阴影,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扯下了大都市的华美袍子。
《东京!》之《震动东京》
《战战兢兢》&《东京婚约》
上述两类影片分别聚焦城市的“情绪”和“内在”,还有一类作品则强调跨文化间的交流和冲突,比如Stephan Liberski(比利时)的《东京婚约》(2014),比如阿兰·科诺(法国)的《战战兢兢》(2003)。《东京婚约》是比利时女孩与日本男孩的小小恋曲,也是欧式影像与日式小清新的一次新鲜碰撞,然而拖沓的节奏、冗长的叙事都使影片仅停留于“东京观光游”的层面,片中精心搭配的场景为观众提供了一次视觉盛宴,然而也仅此而已,并未留下更深的反思。
《东京婚约》剧照
《战战兢兢》改编自比利时畅销小说,讲述了一个外国女孩在制度森严的日企内备受磨难的故事。影片一公开就引起了众多在日工作的外国人的共鸣,导演无疑是想讽刺和批判日企文化的,比起《迷失东京》,此片出现的日本人更加狂躁和不讲理,人物刻画十分夸张。片中外国女孩多次想象自己翱翔在东京上空,那是她在日本压抑社会中的小小“自我修复”。可以说,《战战兢兢》粉碎了外国人对日本的完美意象,它的中心思想十分现实:美好只存在于幻想之中,若真在这片单一民族的土地上求生存,那外国人恐怕会迎接不断的幻灭。
《战战兢兢》海报
外国导演电影中的“东京”探索,在这里就告一段落了。每个导演镜头下都有一个独特的“东京”,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次穿越涩谷十字路口,身边总有激动不已的外国旅人高举手机记录下壮观的汹涌人潮。下一个记录“东京”的外国导演在哪儿?或许他正在穿越层层人潮,朝你我走来。
—FIN—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往期团地专栏回顾
被隔离的人——《比海更深》和《团地》的若干观察
团地,不止是情色片中的寂寞人妻,还有青春与外星人
为何日本家庭主妇让我们觉得色情?
除了奔跑与花火,日本人的青春还有……
战后在日本电影中,我们住哪?
只有绫波丽住在这行将毁灭的世界
请为深焦口碑榜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