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回国的你,现在后悔了吗? 细数那些年海归遭遇逆文化冲击的尴尬

2017-10-29 海峰 澳洲新快网

导语:在海外,总以为自己的中国情结很深很重,自己的中国本色很纯很正;回国后,却发现,自己身上被移植的西化因子如此活跃,以至于与中国的现状格格不入。这是很多海归的尴尬。


从来,被大家谈及最多的就是出国以后遇到的文化冲击,然而在国外适应了一段时间,回到国内却又遭遇“逆向文化冲击”。这种冲击甚至积累成了回国后悔的情绪。


正如媒体报道那样,黄皮肤,东方脸,说着中国话,可是脑子里的思维方式却改弦更张,“我是谁?”成了中国人与世界交融过程中必然的发问。然而答案在哪里?此前一篇《一个女海归的逆向文化震荡》引起了不小的震动,现在看来仍有颇多的参考价值。



硅谷女学霸往返于中美之间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位化名为“北谷”(有媒体报猜测其真实身份是优曼集团创始人冯轶,但未得到证实)的留美女学霸,她回国后在生活、工作和人际交往方面遭遇了诸多难以适应的困难,在回国还是重返海外两大选择之间彷徨无措。


北谷自从北大生物学系毕业以后,留学美国。她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修读硕士学位,此后又从斯坦福商学院读完了MBA。2001年MBA毕业以后她加入了麦肯锡公司,担任大中华区企业战略咨询顾问。


然而异常激动的心情和做梦一般的蜜月感受在回国的4个月以后消逝殆尽,对美国的怀念之情渐渐涌上心头。她坦言,虽然因为“中国情结太深重,在海外的时候曾经有意识地抵触美国文化,保持自己的中国本色”,但是在回国以后却发现“很难与本土派打成一片”。


中英夹杂——假洋鬼子!


北谷回国两月有余,第一次去相亲,对方是妈妈同事邻居的儿子,国内一流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在北京一家民营的证券公司工作,地道的本土派,仪表堂堂,爸妈颇为满意。


然而第一次见面,交谈不久,对方冷不丁询问她在中文中夹杂的英文词语“impressive”的意思,让她一下子懵了。在国外已经习惯了讲中文的时候带英文词儿,从没想到过需要把英文的口头禅翻成中文。冷不妨被问到,一时半会儿还不知道怎么翻。“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直译,但听起来很蹩脚,中文不用这么长的形容词。“很好的”?好象意思又没有完全表达出来。


她发现,原来自己在交谈中不自觉带的很多英文词他都没有听懂,只是不好意思问罢了。猛然间,她发现钱钟书先生把海归夹在中文里的英文词比成“夹在牙缝儿里的肉屑”,放在自己的身上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直来直去和拐弯抹角


也许语言方面的问题很容易发现,也相对来说容易克服,然而一些潜移默化的文化差异则是微妙的,它藏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中,不是轻易能够改变的。


此前,一名85后海归女登上某电视招聘节目,但她节目中的表现并不被主持人和招聘人员所认可,被贴上“站姿做作、言语具有攻击性”等消极标签,最后失败离场。然而,跟现场的反应不同,网络上对她表示支持的网友不少,网友认为她个性鲜明,机智大方,只是因为受到国外文化的熏陶而表现得与国内学生相差较大。


北谷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一次她和本土派的朋友聊天,谈到聪明和智能的区别,被问道:“你觉得自己是聪明型呢,还是智能型的?”当时她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我是既聪明又智能型的。”朋友惊讶地看了她一眼,说道:“你倒是一点儿都不谦虚啊!”这句话让她一楞,北谷突然意识到在东方文化里,即使别人夸奖你的时候也应该谦虚。


在国外呆久了,可能习惯了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忘记了谦虚,也忘记了谦让。西方文化直来直去,觉得自己是十分好,一定要说十分——如果不是说十二分的话,学会推销自己是在国外谋生的先决条件。


“东方文化则比较含蓄,经常拐弯抹角,嘴里说的不一定是心里想的。觉得自己是十分好也只会说八分,留着二分让对方去猜。”


加班迷思


有媒体报道称,任君从美国硅谷回来,在一家跨国公司的上海分公司工作,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是他在美国工作时间的两倍,几个月下来身体严重透支。


他表示,很多在外企工作的校友也有同样的感觉,和美国相比,在中国工作时间长、强度大。在中国,人人都抱怨工作压力大,可是人人都争当工作狂(即使效率不高),好像生活的全部意义就是工作挣钱。而在美国,如果问100个美国人,工作和家庭哪一个更重要?99个会回答,当然是家庭重要,没有特殊情况,下班时间绝对不允许被工作占用。


他认为,在加班这件事上,也体现了中美价值观差异。美国文化强调个体的重要性,个人利益第一,企业利益第二,偶尔老板让加班,会很抱歉地对员工说:不好意思让你加班了,做完赶紧回家吧。而亚洲文化,强调集体的重要性,企业利益第一,个人利益第二,个人服从集体。况且中国文化崇尚坚忍,大家对加班习以为常,没有人因为工作时间长就炒老板鱿鱼。


以上这些也许仅仅是个别的例子,但此前《华闻周刊》做过的一项“国人讨厌海归的十大理由”的调查报告,则展现出一些群体特征。


其中“中英文夹杂”、“频繁提及海外经历”、“自视过高”、“傲慢自负”、“说话过于直接”、“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眼高手低、不愿放低身段”、“总拿国内和国外比”被评为最受国人讨厌的海归特征。


有人说,回国以后熟悉的一切已经陌生。从一定意义上讲,理解和克服逆向文化冲击、快速适应国内环境,成了海归们首要面临的任务,也成了海归们能否在国内大展拳脚的度量衡。


理解逆向文化冲击


逆向文化冲击(也称反向文化冲击),主要指旅居他乡的人们在回到母国后需要经历文化再次适应的过程。


对于海归来讲,归国前受到的异国文化与本文化的碰撞与冲击使得归国者在归国初期面对母环境时需要一定的时间重新适应本土文化。


绝大多数经历异国文化洗礼的归国者都会遭遇一定程度的再适应压力。逆向文化冲击对留学归国人员的生活、工作等有着巨大的影响。


这种情况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三个:


  • 在本文化环境中原有的社会角色丧失了。尤其那些在海外生活多年的海归,中国已经不是他们眼中熟悉的中国,他们某种程度上感到落伍了。


  • 价值观的矛盾和冲突。在国外形成的一些价值观与中国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不和谐,甚至相抵触。这些矛盾和冲突给海归们造成心理压力。

  • 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工作方法等方面的不同。这些差异使海归在异国文化里的经验用在本文化里不灵验,因此会在本文化里产生无所适从的感觉。



不当“最熟悉的陌生人”


海外时光会在很多方面改变一个人,而他们的本文化环境也在发生着改变。对很多人来说,回国之后的适应,是与融入海外陌生文化一样困难的事情。“文化的错过”往往会让这些思家心切的海归,变成“最熟悉的陌生人”。


一些身居海外的华人网友对此各持己见。某意大利华人论坛有网友甚至驳斥“逆文化冲击”的存在。


该网友在论坛上发文称:


什么逆文化冲击,真的回去待个几年比在国外适应多了,除非你是在国外土生土长的,那不一样。


还有网友称:


心态好了,不跟别人攀比了就回得去。我就是看到同时(在国内)毕业的同学各个(现在)都那么强大,才没脸回去。


有网友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情商不够,不会变通。


一些留学专家表示,刚回国时,在小事上感觉不适应很正常,适应只是时间早晚问题,大家都会慢慢习惯。


海归高先生就是这样的表率。他认为,生活习惯上的不适应仅仅是暂时现象,让他更加牵挂的是国内的亲友。他认为,现在的城市其实大同小异,虽然每个城市都有独特的样貌和发展,但是生活在城市之中的人是有共性的。海归作为在不同城市中生活过的人,倘若眼界就这么狭窄,容不下其他城市,比起一般人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适应。


留学专家称,面对逆向文化冲击,海归首先要从心态入手,乐观看待。


回国以前需多了解国内信息,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如参与跨文化交际机构的相关培训,与有相同经历的人相互交流和学习。


其次,积极利用当地媒体观察和了解风俗民情,努力尝试改变。结交新朋友,加入校友会,迅速重建社交圈,另外接纳来自社会多方力量的协助也至关重要。


推荐阅读


生命的代价:悉尼整容行业乱象大起底

海归沦为“海待”?澳洲中国留学生归国就业的何去何从

澳洲进入了史上最严重流感季?因为你打了20年喷嚏却打错了方式……


乙肝猛于虎 但并不可怕 上 | 

补习VS天赋 谁更有资格进精英中学? 上 | 

遭遇恐袭怎么办?反恐信息何处寻?这份指南告诉你 一 |  |  


当朝鲜导弹飞来的时候

共享单车之乱谁知过?

“豪车爱国队”的高调爱国与异见者


请翻阅10月30日《澳洲新快报》

或关注澳洲新快网 www.xkb.com.au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