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4年前解放虹桥机场,14年后建设虹桥机场

程继尧 党史镜报 2022-10-14

请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我们


1963年11月,作者曾跟随所在部队参加了把简陋的军用虹桥机场扩建为上海第一个国际机场的战斗,亲眼目睹了指战员们在这一艰巨工程中经历的千辛万苦,目睹了新跑道上降落第一架飞机时的万众欢腾。


 周恩来一锤定音:

虹桥机场扩建为国际机场 

1963年3月,周恩来和巴基斯坦总理达成了中巴通航意向。同年8月29日,双方签订协定,确定于1964年5月通航上海。开辟中巴航线,需要一个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国际机场。

● ●   

1963年7月,国务院派出以民航总局技术人员为主的专家小组来上海考察论证。当时上海的龙华、大场、江湾、虹桥四个机场中,只有龙华为民用机场,它虽有少量国际航班,但只能起降小型飞机。经过对四个机场的比选,周恩来最终拍板,决定扩建虹桥机场为国际机场。

为迎接中巴通航,1963年11月,虹桥机场开始大规模扩建。扩建工程按照当时国际机场的建设标准进行。依据气象资料,跑道方向也要纠正,旧跑道不仅要全部炸掉,而且要把炸碎的混凝土渣清运出去,再按新跑道的长、宽、深,打好地下基础,重新浇铸钢筋混凝土。站坪要能同时停放大型飞机2架、中型飞机4架;停机坪按停放大型飞机2架、中型飞机16架建设。要各按6000平方米修建航管楼、候机楼和外宾饭店。还要扩建油库,储油量由原来1920吨增加到3000吨。通信、导航、降落等设备以及其他必要的附属工程,都要按国际机场要求进行建设。


● 热火朝天的生产竞赛 

根据地方业内人士估算,完成如此艰巨的工程需要两年时间。但按照中巴协定1964年“五一”通航的要求,当年4月底必须完工。这时,已是1963年10月底了,这么重的任务,谁敢接?谁能干?只有交给人民解放军!

1963年11月10日,领命后的第5天,陆军第27军80师选调的一批机关人员就进驻虹桥机场,组成了施工指挥机构,随后有铁道兵52团、工程兵113团万名指战员共同进驻。巧的是,80师正是1949年攻入虹桥机场的一支解放军部队,而作为虹桥机场修建指挥部的副总指挥,80师师长王珽,又是当年率部攻打虹桥机场的一名团长。“14年前解放虹桥,14年后建设虹桥”一时传为佳话。

11月30日,施工部队进场完毕。航管楼、候机楼、外宾饭店建设,油库扩建、通信、导航、气象、降落指挥等设施以及其他必要的附属工程,交由来自民航总局、华东工业设计院、北京石油设计院等十多个单位的专业部门完成。

● ●   推小车、抬钢筋、筑地坪,远处可见部队宿营的帐蓬

当时的虹桥机场还是个“军事重地、闲人免进”的军用机场。当近万名陆军指战员开进这个神秘的地方时,只有一条光秃秃的跑道,没有人迹;看不到边的斑斑草地,常有野兔出没;一座陈旧的塔台孤立着,四面透风;几个不大的机库旁边是几排简陋的营房。施工部队没营房可住,吃、住、学习都在临时工棚或跑道两边搭起的帐蓬里。开工之际,正是上海严冬到来之时,空旷的机场上特别冷。开始施工的12月,上海的最低气温在零度以下有8天,26日更是达零下5.2℃。部队第一个任务是先把61条河浜填平,指战员们不畏寒冷,赤脚干活,整日甚至是整夜站在泥水里,不少战士脚上生了冻疮,甚至溃烂。

● ●   施工部队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程,精心绑扎钢筋网

飞行区场道建设是扩建工程的主体。填河任务完成后,为拆除2000米长的旧跑道,不知打了多少炮眼,用了多少炸药。广播站所在的塔台被震得发抖、窗玻璃直响。旧跑道炸掉后,要清理并重打新地基,铺设新跑道,扎钢筋、浇灌水泥地坪总面积达100多万平方米。单单起飞跑道就要浇灌混凝土129600立方米,还得先拆除旧跑道18000立方米混凝土,并确保3200米跑道的平坦度误差在2毫米之内。这时,劳动竞赛开始了,1800辆翻斗小车来来回回。工地广播也活跃了,演唱组的快板响起:“装得多,跑得快,谁英雄,谁好汉,施工战斗中比比看!”


● 人工抹平误差在两毫米内的

机场跑道 

旧跑道的水泥中没有钢筋,新跑道是要用钢筋的。地方上的电焊工人手不够,某团通信连十几个战士到工厂去学电焊,他们废寝忘食,勤学苦练,只16天就把一般学徒需要半年的主要技术学了回来。跑道中的每一根钢筋都不准有锈,得一根一根检查。有一个阶段,工地每天需要3000个钢筋支架,而加工厂每天只能造2000个。一位叫杜桂生的战士开动脑筋,创造出一种“之口扳手”,从一天造2000个提高到一天造5000个,大大加快了施工进度。

● ●   战士们正在“做豆腐”,抹平机场跑道

而在那个年代,除了那种老式混凝土搅拌机和提在手里的震荡器、风镐、手推车,几乎没有什么机械化电气化的工具。修建虹桥跑道,就像手工“做豆腐”,先把要浇铸的跑道地基分割成一个个边长3米的正方形空间,再用木板围上并固定好,一辆接一辆的翻斗小车把混凝土倒进设定的空间。负责“做豆腐”的战士就用手工工具把倒入的混凝土在钢筋间扒开、推平,用手持震荡器震实。

● ●   机场施工地区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任务艰巨。施工部队采取大面积平行流水作业,分段施工,逐段完成

单是在3200米、长60米宽的主跑道上,这样的“豆腐”就要打2万多块。而且用这么多块“豆腐”拼接而成的跑道,高低公差不超过2毫米。抹平这一块一块的“豆腐”并保证其平坦度全靠手工。技术人员用水平仪测量定下几个标高点后,战士们就蹲在横跨“豆腐”的木板上,用泥水匠工具把一块块“大豆腐”抹平。要知道这么大的“豆腐”,用这么小的抹刀去抹,肯定要留下难看的刀痕。最后用土办法来解决:用一根三四米长、30厘米宽的橡皮带,贴在“豆腐”上,两边的人用力拉着绷紧,像擦皮鞋一样来回摩擦,边拉边擦边移动,一块块“豆腐”光滑了!一块一块“豆腐”不断连接,最后形成了3200米长的跑道,水平公差没有超过两毫米!虹桥国际机场的跑道,就是这样用手工造出来的。

融化冰雪风的是指战员们的群情激昂。1964年4月20日,虹桥机场场道工程全面竣工,比原定计划提前1个月。经过对大小100多个单项工程逐项检查,技术检查组认为:“虹桥机场第一期的工程已基本完成,施工速度快,工程质量好,可以交付使用,能够如期实现中巴通航。”至4月25日,17项通航急需工程都已按期完成。 


● 追赶飞机的大兵 

为确保巴基斯坦飞机到虹桥国际机场试飞顺利成功,1964年4月13日,由我国自己的飞机先在虹桥机场新建的跑道上起降几次,以检验新机场的跑道质量和电信、导航、指挥能力等等。指挥部首长充分理解指战员们希望亲眼看到自己亲手建造的机场首航的心情,特地对当天的工作作了部署:安排各个部队在跑道两边平整土地,让指战员们在跑道两边观看飞机着落。

当天下午1点35分,随着人群中一片“来了,来了”的呼喊声,只见从远远的天空中的东南方云层里,钻出了一架飞机,向虹桥机场的新跑道飞来。隆隆的引擎声越来越近,飞机越飞越近、越飞越低,在跑道的一端下降、下降,终于,轮子着地了。跑道两边的指战员们欢呼起来。这是一架银色双引擎“伊尔”飞机,是上海民航局的编号为103的客机,是第一架在新修建的虹桥机场跑道上着陆的飞机!

一位按耐不住激动心情的战士忽地冲上了跑道,跟在飞机后面飞跑起来!警卫哨兵对这一情况还没有反应过来时,跑道两边已涌上来一大批战士,也跟着飞机一同跑起来。一名连长吹着哨子喊“回来,回来”,但奔上跑道的战士却越来越多,从跑道的两边汇成了一大股人流。吹哨子的连长把哨子放回了口袋,自己也跟着跑起来!就这样,数千名陆军战士追着飞机奔跑了1000多米。

飞机终于停下了,一下子被战士们团团围住。本来这架飞机是要起飞降落好几次的,但是因为螺旋桨下也挤满了看飞机的战士,没法再起飞了。指挥部不得不下令吹紧急集合号。这天晚上,部队传达了指挥部首长对白天发生的事的严厉批评,但是批评着批评着,领导们自己也笑了。

此后,上海民航局的飞机连续试飞。23日下雨,试飞夜航的时候,3000多米跑道上的照明灯像两串长珍珠,从南到北,在夜雨中闪着红的、黄的、蓝的光彩,真像一座通天长桥!

● ●   1964年4月29日,虹桥国际机场举行中巴航线通行仪式

4月26日,巴基斯坦的飞机要来试飞了。那是一架当时堪称最现代化的大型波音720。战士们心中自然又一次冲动了起来。指挥部吸取了先前的教训,下令所有指战员26日全天不准出来,全部待在帐篷里,帐篷的门不准拉开,帐篷上有小窗口,帘子也得放下来。当波音720飞机掠过头顶的时候,尖啸之声就像炸雷一样,战士们多想去看一眼从外国飞来的现代化大飞机呀!但是这天没有一个战士违反纪律。

第二天,各大媒体刊登了这个历史时刻:“新辟的中国—巴基斯坦航线,昨天试航成功。一架来自巴基斯坦达卡的大型客机,下午4时21分在新扩建的上海虹桥国际机场安全着陆。试航证明,整个航线上的通信导航设备和这个机场的各项工程设备,完全符合通航要求。”1964年4月29日,中国和巴基斯坦航线正式开通。

57年过去了,第一架飞机在新跑道上着陆那激动人心的场景,那批奔跑着、呼喊着追赶飞机的战友们,永远定格在历史的光亮时刻。



扫码关注我们





来源 /《党史信息报》

编辑 / 赵菲

制作 / 张丽燕

转载请注明来自“党史镜报”微信公众号


往期推荐

求贤若渴“七顾茅庐”:浦东开发开放不拘一格选人才

有一条“红色血脉”,从上海直通中央苏区……

从上海走向乡村僻壤,生活书店创造战时出版奇迹

上世纪60年代,上海人在西部崇山密林间建设地空导弹战略基地

以“上海”命名的这所大学,曾被誉为近代史上“革命的熔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