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网络群体性事件:概念、原因、特征与治理|2018新闻传播考研专题26

2017-09-19 栗子姐整理 新传土拨鼠


经过多个阶段的发展之后,2016年,中国手机新闻客户端市场已经进入以传统媒体、门户或新闻网站媒体以及聚合媒体三大运营主体为主,图文、视频、音频等多种内容形式共同发展,“人工+算法”混合智能推荐,自媒体创新内容产出生态的基本成熟阶段,但在商业模式、内容生态、细分市场等方面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2018新闻传播考研干货,新传土拨鼠:上海大学新闻传播研究生运营。



网络群体性事件,关于其具体内涵,学术界目前没有非常统一的认识,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杜骏飞提出的:“网民群体围绕某一主题,基于不同目的,以网络聚集的方式制造网络舆论、促发社会行动的传播过程。”这一过程“可以是自发的,也可以是受组织的,可能是有序、健康的,也可能是无序、不健康甚至是非法的。”第二种观点是刘振华和宋佳玲提出的:“网络群体性事件是指超过特定数量的网民以现实事件为基点,出于各种目的在网络公共空间表达意愿观点等,从而形成网络舆论压力,从而影响或冲击现实生活秩序的事件。”如上海杨佳袭警案、贵州瓮安事件等。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

政府层面

第一,政府信息公开化程度低,欠缺与民众的沟通。现实生活中我们的一些地方政府在决策时欠缺考量,信息封闭,造成网上谣言四起,再加上网络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等特点,使网民产生心理恐慌和对抗情绪,这种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便会直接在现实生活中体现出来。如“厦门px项目事件”。


第二,官方网络传媒发展缓慢,影响力有限。但从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我国政府网络平台建设还有待提升,仅有少数地区建立了“政府网络发言人”制度。有些地区尽管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官方网络平台,但官方媒体往往不能紧跟热点以及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同时也较少回应网民热切关注的问题,这直接导致了网民对官媒的忽视、冷淡。


网民层面


第一,现实社会矛盾激化。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动,利益格局面临巨大调整,我国社会主要呈现出各种传统矛盾和新型矛盾错综复杂、相互交织特点。


第二,民众的法治意识和话语权意识逐步提升。随着我国政治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入、法治理念不断强化,群众的维权意识日益增强,社会各群体努力争取话语权以期获得更加公正的待遇。


第三,网民的从众心理。在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过程中,网民群体的心理往往有情绪化、波动化的特征。


客观环境


第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同现实中的群体性事件相比,由于网络信息具有传播快速、信息传输获取便捷且信息量大等特点,因此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起和组织成本大大降低。


第二,网络立法尚不完善。网络也是把双刃剑,它在给人们带来方便快捷的现代生活的同时,基于其开放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特点也加大了网络监管的难度。而要加强对网络的监管能力,配套的立法工作必须加以完善。


第三,境外敌对势力的渗透。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潮流下,我国与他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合作日趋频繁,但随之而来的还有主流价值观的冲突和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在我国开放程度日益提高的今天,一些西方反华势力通过网络大肆宣扬他们所谓的西式民主,并以极个别的社会负面热点问题为机会,干预中国内政,肆意捏造诋毁我国政府形象的谣言,贬低中国的国际形象。


网络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基本特征 


(一)信息传播迅速,影响广泛,难以实施有效控制。网络群体性突发事件以互联网作为传播媒介,具有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放大效应明显等特征。2008年发生的高校学生在网络上发起的“抵制家乐福事件”,就源于国内某著名论坛上的一篇帖子,通过各大论坛、QQ群、MSN迅速传播而导致的。 

  

(二)参与主体具有虚拟性和非利益相关性,情绪易被激化,群体极化效应明显。由于身份的虚拟性,导致网民的言论自由大胆,同时由于近年来社会上出现的贫富差距拉大、房价过高等问题,官民矛盾、贫富矛盾比较突出,当事件客体涉及与政府或者富二代、官二代等相关的不公平现象时,他们情绪易被激化。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后,人们很难在现实社会中辨识事件主体的庐山真面目,在不知实情的情况下很容易被误导。 


(三)虚实交互性增强,呈现网上、网下群体性事件联动的特点 

网络群体性突发事件虽然发生在网上,但却与现实社会有着极强的交互性。有关专家通过对近些年发生的多起互联网内外的“群体性事件”分析后发现,这些事件有三种类型,并呈现出网上、网下群体性事件联动的特点。一是“现实与虚拟并存型网上群体性事件”,如重庆、三亚等地发生的出租车司机罢运事件。二是“现实诱发型网上群体性事件”,如“周久耕事件”。三是“现实诱发网内网外变异型群体性事件”。网络世界虽然是虚拟的,但却是现实社会的一面镜子。 

  

(四)区域性特征明显,“意见领袖”的作用更加突出 

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区域性的贴吧和地方性的QQ群迅速成为高校新的BBS。由于这些新的网络平台比高校BBS隐蔽,容易聚集一定地区的人员,由此也更容易形成区域性的突发性事件。另一方面,网络的社会化已经逐步同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化同质,一个ID在一个圈、群里的“话语权”和“公信力”以及其“社会影响力”直接影响到他说话的分量和效果,其中一些活跃分子便成为“意见领袖”。


网络性群体事件的治理策略


第一,加强对网民的心理疏导。构建行之有效的网民心理疏导机制,有利于纾解、释放网民的压抑和怨恨心理,防止网民出现过激言论甚至过激行为。此外,还要加强对网络群体事件的事后心理干预,在事件发生后,根据网络事件参与者的群体心理特征及特殊心理需求,采取措施引导、启发、转移网民的负面情绪,达到缓解网民群体的心理压力,真正消除网络群体事件负面影响的目的,以阻断网络群体事件的再次发生。


第二,合理报道网络群体性事件。首先,对信源信息进行辨别,媒体在报道网络舆论事件时,不能盲从,要对信源的真实性进行核实。其次,就传播者而言,在进行报道或评论时要保持公正、平等的客观态度。第三,在传播方式上,要选取合适的传播方式,切不可大发议论或过度宣传,尤其要注意避免使用“少数不法分子”、“非法聚集”、“个别别有用心煽动闹事”、“群众不明真相”、“公然向党和政府挑衅”等等激化矛盾的言辞,这些词语会极大刺激群体性事件参与者的神经,不利于事件的平息和问题的解决。

  

第三,寻求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治本之策。从根本上防范网络群体事件的发生,最重要的是构建利益整合协调机制。要降低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的风险,就需要在全社会进行合理的利益分配和利益协调,形成相对稳定合理的利益格局。构建利益协调机制就要致力于协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冲突,建立健全利益表达、利益获取、利益分配及利益补偿等具体机制。只有构建起利益的协调机制,促进资源在全社会的合理调配,才能从根本上尽可能减少网络性群体事件的发生。


其他的精彩荐读 



新传土拨鼠官方微店入口

请轻轻的戳一下阅读原文

一定记得轻轻的,我怕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