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汪仲启 :从写作到发表:实践学术共同体的集体生产 | 聚焦年会

政治学人 政治学人 2021-04-25


2019年12月27日,首届政治学人全国学术年会暨“世界政治的秩序”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办。

会上,来自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的汪仲启老师以自己近期发表学术论文的过程出发,讨论了研究议题的形成、完善及其主要内容。之后,汪老师还从与编辑、审稿人互动的视角出发,分享了自己是如何通过发表学术论文的过程实践学术共同体中的集体生产。下文为演讲的主要内容。



嘉宾简介


汪仲启,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教授。

年会现场


内容速递

汪仲启老师首先谈到了他研究的选题缘起。从80年代以来,中国各地出现了一些新型的基层民主实践,包括广西村委会的实践、深圳直选镇长、四川直选乡长以及区县人大代表自主候选人的出现等。汪仲启老师认为,一方面这些基层民主实践的形式非常多样,另一方面它们的结局则大相径庭。由此产生了一个问题:形形色色、成败各异的基层民主实践背后是否存在着机制性因素?而在回答这一问题的过程中,一些专家提出了新的问题,这促使他必须首先回答研究过程中遭遇的“这是民主吗?”“中国是否存在民主?”一类的前提性问题。因此,汪老师开始由实践问题转向对民主理论问题的探究,并转向深化理论与历史研究的方向。


接着,汪老师主要从概念问题、方法问题、学术共同体生产三个方面展开。首先是概念问题。汪老师指出,研究中国基层民主治理问题必须先进行民主的概念回顾,从而清理理论上的地基。在以往对于民主定义的研究中,绝大部分采用结构性的方式进行横截面记录式的研究,部分研究则采用过程性的定义方式。在此基础上,汪老师详细梳理了民主理论的谱系,并对英国、法国等国的历史进行回顾学习。虽然各个思想家对于民主的定义迥然不同,但其中有两个:一是民主涉及到哪一类主体的问题,二是民主是以什么样的形式运作的问题。汪老师将其概况为民主发展的两大逻辑:身份解放和机制建设。


其次,汪老师又谈到了他如何在研究过程中运用历史社会学路径。汪老师认为,思想史的梳理与历史事实之间具有很强的呼应性,理论研究需要有历史视野,找回“时间性”。巴林顿·摩尔(Barrington Moore)在《专制与民主的社会起源》中提及,如果没有法国大革命,英法两国不会有任何相似性。从英国与法国民主化进程的历史比较入手,汪老师试图探寻主体与机制两个层面在其中的发展轨迹。在这一基础上,以身份解放与机制建设为基本支柱的分析框架被建构起来。在民主发展进程中,英国是由机制建设引领,而法国则是由身份解放引领。这一框架同样适用于分析中国近代以来的民主化进程,在不同的历史分期中,有的阶段由身份解放占主导地位,有的阶段则着重于机制建设。


最后汪老师提出了他在研究过程中的一大感悟:学术论文不仅仅是研究者一个人的作品,而是整个学术共同体的共同产品。汪老师分享了他在投稿发表过程中的经历:审稿人第一次审稿后在文章的前后一致性、英文表述等方面提出了详细的反馈意见。前后用三个月时间修改完成后,审稿人又反馈希望作者能够提出科学化、操作化的设计。第三次审稿时,审稿人又提出了身份解放与机制建设之间的关系问题,这启发了汪老师开启新的研究子课题。汪老师认为在学术论文的生产过程中,从灵感到问题、从基本的概念到操作性定义再到分析框架是一个在作者、审稿人、编辑之间不断碰撞的发展过程。因此,一件学术作品,其实凝聚了审稿人与编辑的重要贡献,而不仅仅是作者个人的贡献。


现场答疑

在提问环节,有同学请教汪仲启老师应当如何对概念进行操作化分析。汪仲启老师表示,要形成有创新性并有解释力的操作性概念,需要作者对相关理论的知识体系有较为完整的把握。这是一个艰苦的理论探索过程,为了形成可操作化的概念,自己花费了许多理论心血。在这一过程中他既向编辑与审稿人吸收了很多内容,但是基于自己对历史的了解依然具备一定的原创性。





政治学人微信平台将会继续对首届政治学人全国学术年会暨“世界政治的秩序”学术研讨会的其他参会嘉宾的发言报告进行总结和推送,敬请期待!




文字整理:政治学人团队 俞驰韬

责任编辑:陈鑫   审核:沈青


相关阅读:李路曲:比较政治学如何看待国家独特性?| 聚焦年会

陈科霖 : 青年政治学人的问题意识与研究进路丨聚焦年会

季程远 : 中国政治学的量化研究 | 聚焦年会

陈超:案例导向研究的现状、问题与未来 | 聚焦年会

夏雪:闭门纸上要不得,写作还是需热点 | 聚焦年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