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女儿在海外得上新冠,上海一家五口感染:谁是幽暗中的微光

将爷 人格志 2022-05-11





文丨将爷




大家好,我是老将!

连续五天发文,今天要做一次互动,想传递一下读者朋友的声音。

开局一幅图:


这一位母亲给我的信息截屏,讲述了她女儿的新冠经历。

这位叫“碧海蓝天”的朋友说,她人微言轻,没有人能听到我的声音。她认为我内心有光,是能传递温暖的人。

其实,每个有爱的人,身体和灵魂都是有光的。

恰好,这个周末就是母亲节了,我也特别想来让大家感受一下,什么叫天下父母心。

这里要说一下,关注人格志的,有五六万人在海外,还有很多朋友子女在国外读书工作。

游子心,慈母泪,大疫三年,这里面有一种被蒙蔽的声音。

先不多说了,我直接以超连接形式,推荐这位母亲在自己公号上发的这篇“妈妈日记”——标题就叫“女儿新冠阳性 妈妈情绪“阴性”。(这里我做了超链接,大家直接点开绿体字阅读全文。)


我是一个把孩子当作信仰的人。这些年,放弃过太多更为体面的工作,只是因为可以每天回家,亲亲这个,抱抱那个,享受儿女绕膝的人生。

也只有在那种时刻,我才能做到与天下所有事情和解。

生为人父,我这辈子,就是想像鲁迅说的那样——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光明的地方去。

这个理念,之前在公号上也说了无数次——到世界去。

世界那么大,我们可能出不去了。但希望孩子们都可以去看看。

当然,每次我面对孩子远行,内心就会想到范仲淹老师这样的诗句——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

真心苍凉啊!活到老,我永远也都是个孩儿奴。

我特别能共鸣“碧海蓝天”这篇文章,尽管,文字有些琐屑,但,她对女儿在异邦感染新冠的忧心,就是那么的失魂落魄。

在获知女儿感染后,她生活一下子就没有激情,一切都变得很机械,人是木呆呆的,像没有灵魂的躯壳。甚至,后悔让女儿去留学,后悔让孩子在国外工作。

儿行千里母担忧,离家万里更害怕。

很幸运,孩子长大了,可以转身安慰母亲了。她的女儿谈笑风生,读书、家务、工作,全不耽误,用事实和行动,平复了她的焦躁。

得了“新冠阳性”,对无数中国人来说,无疑就是一记重锤。可是,这真是病毒的重击吗?

几天以后,“碧海蓝天”的女儿转阴了,包括她的同学,也都转阴了。事实证明,她们没有吃药,自愈了!

一个母亲在国内,内心无比的兵荒马乱。而身在异国的游子们,没有慌乱和恐惧,该干啥干啥,玩卡丁车,赏花聚餐,不负春光美好。

面对这样的“心理对冲”,“碧海蓝天”说了这样三点感慨:

一是凡事都有第一次,感染病毒也一样。要不恐惧,多喝水、多休息、少消耗。
二是病毒可以是“阳性”,但情绪要保持“阴性”。不向孩子传导恐慌,才是好的“成长课”。
三是岁月静好是一种难得的状态,置身其中,要学会珍惜!

这篇妈妈日记,写了一段女儿感染新冠病毒后的心路历程——跟病毒“过招”,与内心恐惧“战斗”。

“碧海蓝天”讲得平实,但是,却特别真实。

我把这件事分享给大家,一是想安慰那些家有游子在异乡的父母,二是想说,我们现在对病毒的恐慌,很多时候是一种错位。

这方面,这两天有一篇超级爆款,说得更加击中人心,文章叫《当我们一家5口都感染了新冠 我的三观重组了……》,大家不妨看看。


我看了几次,内心五味杂陈。其中信息量太大,批判反思的意味要更浓些。可以说,是一部极其珍贵的上海防疫家庭纪录片。

不过,这里面有一个内容的硬核,与“碧海蓝天”讲的是一样,那就是病毒本身根本不可怕,甚至有的也都是可以自愈的。

只是,真正让上海这家人无比绝望,对个人价值观形成颠覆,以至于要“叛离”上海这座生之养之的城市,并不是新冠病毒,而是粗暴野蛮混乱无效的管理,是邻居网易人性沦陷的二次伤害,是背离科学、人文和常识的无奈现实

这篇文章末篇主题叫“黑暗中的微光”,作者说,在黑暗的日子里,照亮内心的点点光芒,无需过分用力,就足够温暖寒冷的心房。

家人心在一起,成为彼此支柱,一起崩溃,一起重建,这是打败新冠病毒与人性病毒的唯一武器。

只可惜,能给予这样光和温暖的,在现实中,越来越奢侈了。

这些年,我一直喜欢用陀思妥耶夫斯基那句——上帝与魔鬼在搏斗,战场在每个人的心中。

现实已经如此艰难,我们因为价值观走到一起的人们,那自然就更应该爱了。所以,今天,我想传递家庭之爱,传递价值观同类之爱。

最后,我还要特别抱愧地说一件事——几个月前,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向关注人格志的书法界朋友讨要过书法。

那是因为寒舍和书房正在装修,我是想,如果得到价值观相同朋友的墨宝,那一定可以让我的寄身之处,更有灵气,更有光。

对这个事情,我一直没有回应。其实,那一次的偶尔提及,我就得到很多的馈赠,有的细节令我动容。

其中,有贤者身患重症,仍反复书写;有名家不惜时日,在反复雕刻;有太多朋友,扣住书法每个细节,寻找着适合老将心迹的诗句。


我一直在想,自己何德何能,竟然能得到这些馈赠。这两天,我一一登记造册,苦苦思索应该如何感谢。

“碧海蓝天”,也是这样的朋友。虽然她不会书法,但是,出于对老将文字长久的认同喜欢,她托自己的书法家朋友为我题字和篆刻。


人与人,心靠得近,就容易爱。

其实,人格志从来不想做什么意见偏激的平台,老将也更不会选择当什么公知大V。我最理想的人生,就是和大家一起,以人格站着的姿态,活出人的样子。

当然,这样的姿态,如果描述得更体面高格一点,我想说,一起成为生活家。

疫情已三年,我们很多生活都被摧毁,我们回不去了。

重塑我的价值观,寻找更加有意义的生活方式,以人格提升来实现自我提升,真的需要积极行动起来。

那么,到底应该怎么做呢?我认为,不妨从鲁迅先生那个命题开始做——今天我们如何做父母?!

五月,是母亲节;六月,父亲节。

我们多已为人父母,各位,孩子来到这个世上,是投奔父母的。从某种意义讲,做父母是不能死的,否则,谁来保护他们呢?

在这个残酷冷漠的世界,要把更多的爱与责任,传递给自己的孩子,做父母的必须自强自尊自爱自律。这也就是我为什么,一直说反对躺平的重要原因。

今天推荐的这两篇文章,其实,也就是做父母的一种普适性的爱与责任。

对孩子来说,父母才是幽暗年代不灭的光。

对此,我真心不希望各位,一脸麻木。

那么,今夜,请在自己面前放一张白纸,当一张试卷。

接下来,请问答2022,面对孩子,你将如何存在!






PS:全文完共2500字。昨天有朋友留言,批评我不注重与网友互动,今天,第一次围绕读者来信写作。我对大家的问询,绝不说大话空话,只说心里话家常话,只希望大家体味到的人间烟火和人间真情。
如果各位共鸣,恳请三连!大家需要交流,欢迎或扫下面二维码交流。微商勿扰,过号勿重复。





推荐阅读(已做超链接,点击以下绿体字即可阅读):
我为何哀矜于上海疫情中两条狗:思想的尽头是悲悯
“上海电话亭女人和狗”续篇:一个漂泊者的尊严和自由
上海电话亭女人和狗:如此消失不见,让人心如死灰
活着被送殡仪馆的福利院老人: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
比起疯狂痛骂连岳,我们能不能有点更高的文化追求
拆解上海作家陈村的发帖举报:人有病,天知否?
我最怕明天的上海,仍配不上今天极限的忍耐
一只柯基被杀死在上海街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