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 | 2018年历史学新书(47)
前言:
史学研究公众号定期精选历史学类学术著作进行推介,本期内容是我们编选的2018年第47期新书单。史学研究公众号将逐步组建专业的选书团队,也欢迎大家推荐好书资讯!(公众平台服务号微信:modentime | 公众号邮箱:shixueyanjiu2015@163.com 新书资料发送至该邮箱即可,公众号进行初选)
正在进行的赠书活动:点击蓝色链接查看
一部全景式反映改革开放的长篇小说,定价320元
1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中国大通史
作者: 商传 / 曹大为 / 王和 / 赵世瑜
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出版年: 2018-6
页数: 11654
定价: 3739
2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战国时代官私手工业的经营形态
作者: 陆德富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年: 2018-11
定价: 52
本文的目的是通过梳理文献记载,结合战国时代的铜器、陶器、漆器、古玺等各类古文字资料,对战国时代的官私手工业的经营形态做一个较为全面的讨论。
陆德富,杭州师范大学教师。
3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唐代碑志文研究
作者: 徐海容
出版社: 中華書局
出版年: 2018-12
定价: 128.00元
碑志文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文体,其发源于先秦,兴起于汉,此后历经演变。唐代碑志文创作尤为兴盛,其中碑志名家辈出,作品质优量丰,成为中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本书以唐代碑志文为选题,结合具体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文人创作心理,立足于《全唐文》等书籍的基本阅读,结合相关文献,对唐代碑志文进行系统性比较研究,特别注重对新出土碑志资料及研究成果的应用,通过研讨其文体形态、时代特征及思想内容,就其艺术成就作出综合性分析总结,从传承与革新角度出发,研究还原其发生的基本语境,分析其发展演变的内在规律及创作走向。
徐海容, 1975年5月生,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学历,2012年毕业于广州暨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广东省东莞理工学院中文系副教授。近年来主要发表论文:《唐代制诰的文体特征和审美追求》、《中唐宦官专权及对文学的影响》、《唐诗无避隐刍议》、《论张说碑志文创作的思想理念和时代精神》、《论晚唐碑志文的发展变化》等。
4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戏出文物:宋代戏曲文物与宋代演出
作者: 沈倩
出版社: 上海远东出版社
出版年: 2018-11
定价: 38
本书通过对宋代戏曲文物的研究、分类、分析,尝试着“以图证史“的同时,尽可能复原宋代戏曲舞台艺术之演剧形态。目前出土的宋代戏曲文物不仅给我们提供了当时盛行的乐舞、说唱、傀儡戏、社火、杂剧等表演的生动场景,众多杂剧演出场景中的角色形象还使我们能结合历史文献的记载,直观地了解当时对宋代戏剧演出的角色体制与扮演形态。
沈倩,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青年教师。20世纪80年代出生于上海。2000年入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系灯光设计专业本科学习,2004年毕业。2004年-2006年攻读硕士学位,专业方向“灯光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2009年获博士学位,专业方向“舞台设计与演出史研究”。2006年留校任教至今,曾担任大量舞台演出的灯光设计、舞台设计工作。
5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理心和会
作者: 金香花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李退溪的道德世界
出版年: 2018-11-30
定价: 68.00元
本书从朝鲜儒学的一段公案——“四七之辩”说起。它是理解朝鲜朱子学的钥匙,也是其最大的理论特色。持续近500年的“四七之辩”,是中国儒学在朝鲜半岛的新发展,其由来有自。朝鲜朝官方正式引进与刊印“四书五经”和《性理大全》,确立朱子学的正统地位,这是理解退溪理论的思想基础。故而,退溪伦理思想展开的哲学语境是东亚儒学,更具体地说是朱子学的框架。退溪的思考路径与最基本的命题围绕着心、性、情、理、气而展开,心性问题的逻辑推演是其主要思考对象。
金香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从事日韩儒学与伦理学研究。先后任韩国首尔大学客座研究员、日本学习院大学青年研究员。2014年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博士后项目,赴日本早稻田大学(2014-2016)深造;同年入选辽宁省教育厅优秀人才计划之“高等学校杰出青年学者成长支持计划”。现已在《中国哲学史》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
6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近代知识阶级新论
作者: 郑师渠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18-12
页数: 432
定价: 126
本书的研究聚焦于20世纪20-30年代的知识阶层。作者坚持唯物史观指导,从五四前后中西方社会文化思潮变动与国民大革命兴起及其相互交感的大视野出发,系统考察了新生的近代知识阶级的整体自觉,并经由五卅、三一八运动迅速走向社会政治中心,发挥自己重要作用,乃至浸成了以中国社会精神领袖自居,充当“一切政治运动社会运动的指导者”的理想与抱负之心路历程。缘此展开的过程,广泛涉及了诸如外国名哲来华讲学与中国思想界的变动,反省现代性的不同视角、中共建立“思想联合战线”与思想界关于“好人政府主义”与“科玄之争”两场著名的论战以及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南京民国政府建立初期的政治心态,等等的问题。作者以为,知识阶级上述并非科学的自我体认,既反映它具有崇高的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也彰显了它缘于阶级属性的个性与浪漫主义的情怀。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在近代史上得失毁誉和最终归宿的历史命运。本书的部分内容还涉及学术与时代的评论与随想等。
郑师渠,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近现代思想文化史的教学与研究。 出版著作主要有:《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在欧化与国粹之间》、《思潮与学派》、《社会的转型与文化化的变动》、《五四前后国人的现代性转型》、《中国近代史》(主编)、《中国文化通史》(10卷本,总主编)、《历史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精神》(主编)、《中国共产党文化思想研究》(主编)等。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刊物,发表有《新文化运动与反省现代性思潮》、《从“五卅”到“三一八”:中国的知识界》、《五四前后知识阶级的自我体认》等一批学术论文。 先后主持《弘扬与培新中国华民族精神研究》《中国新四军史料整理与研究》等国家社科重大项目。 《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获1995年教育部第二届高校出版社优秀学术著作奖。 《历史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精神》获2017年北京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 社会兼职:历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教材审定委员会专家、全国社科基金评审专家、马工程首席专家、孙中山研究会副会长。 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曾兼中国史学会副会长、北京史学会会长、北京市社科联副主席等。
7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民国时期广东学人与中国西南研究
作者: 王传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年: 2018-11
定价:68.00
民国时期,地处广东的学界同仁开展了一系列旨在探究西南社会历史文化的田野调查与研究,在研究实践中通过倡导田野调查与文献分析相结合,历时性的研究与共时性的分析融入一体,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交叉借鉴的学术范式,为今天以中山大学为中心的南方学界继承和发扬,在中国区域社会史研究中贡献卓著,对中国现代学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王传,男,安徽合肥人。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史博士(2012),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史博士后(2014)。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讲师。研究领域:中国近现代史学史。
8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拒日图存
作者: 李斌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年: 2018-11
定价: CNY55.00
中日“二十一条”交涉,对当时的中国社会和 国民带来极大的震撼,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激起社 会各界的愤慨,并引发国人奋发图强的各种社会思 潮,在中国近代史和外交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李 斌著的《拒日图存(中国对日二十一条交涉及其影响 )》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日本向中国提 出二十一条要求的预谋、背景、过程从不同层面进 行分析,论述了双方总的对策、策略、结果,并阐 释了“二十一条”主要内容的交涉过程,较为全面 地梳理与探讨了中日“二十一条”交涉对中国内政 外交产生的影响,从而揭示了民国时期中国社会政 局变化的深层民族主义因素。
李斌,女,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博士后。著有《废约运动与民国政治(1919—1931)》、《“向苏联老大哥学习”运动纪实》、《湖南经济通史(近代卷)》(合著)、《长沙县通史(第二卷)》(合著)、《推进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十大湘学名人》(主编)、《浴血长城1940一1942》(合著)、《湘军·日记》等
9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现代的先声:晚清汉语基督教文学
作者: 姚达兑
出版社: 中山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8-11
页数: 380
定价: 76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晚清的“汉语基督教文学”,尤其聚焦在传教士和口岸文人一起合作翻译或写作的新教作品;时间段为1807年在晚清汉语基督教文学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传教士马礼逊来到中国澳门始,至1919年《圣经》和合本的出版止。本书作者通过三个主题:“典律的碰撞”“文学的推动者”和“本色化再现”来系统地研究“晚清汉语基督教文学”,将这个领域的研究进一步推向了纵深。 第一个主题“典律的碰撞” 分述三个问题:一是清廷《圣谕》的传教士英译如何体现出儒耶的冲突;二是打破旧有的典律之后,圣书的俗解带来的现代白话方言文学的兴起;三是解释典律的圣书方言作品如何影响了晚清方言小说的兴衰。第二个主题“文学的推动者” 聚焦在汉语基督教文学的写作者方面。第四章以马礼逊和郭实腊两位传教士为中心。第五章意在揭示基督教文献写作过程中,中国文人作为文学的推动者,其身份危机和文化认同的复杂性。第六章讨论了晚清时多次征文比赛中*重要的一次,即傅兰雅在1895年发起的“时新小说”征文,并由此导致的中国现代小说的兴起。第三个主题“本色化再现”。第七章以林乐知及其女婿刘乐义所译的《安仁车》一书,来讨论汉语基督教文学中的思想本色化议题。第八章是以汉语基督教小说中的插图为中心,讨论被译的插图如何体现宗教的本色化。第九章借助晚清《三字经》的各种仿作来讨论蒙书与教化的关系。本书勾勒了这个实际上超过一个世纪的汉语基督教文学的演变历程,给读者描绘了一个完整的变迁图像。
姚达兑,1982年生于广东汕头,文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现任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山大学“西学东渐文献馆”、“广州与中外文化交流研究中心”研究员。曾任美国哈佛燕京学社访问研究员。近年来致力于近代中外文学交流与翻译研究。主要著作有《近代文化交涉与比较文学》《耶鲁藏<道德经>英译稿(1859)整理与研究》等。
10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血液循环
作者: [法]弗朗索瓦·布斯塔尼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副标题: 东西方之间的一段发现史
译者: 吴文艺
出版年: 2018-10
定价: 59
如同科学发展的历史一样,人类对于血液循环的认识也是经过了数个世纪的探索、前进甚至倒退。在了解它的道路上,古希腊、阿拉伯地区与西方基督教国家三个区域、三种智慧、三种语言、三种历史文化不断交汇。它的发展更加证明了这三个“世界”之间紧密联系的重要性:现代科学的诞生,正是因为阿拉伯人翻译了古希腊的智慧,而南欧人将它进一步丰富并发扬光大。本书从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自然哲学家克罗顿的阿尔克迈翁区分了静动脉谈到20世纪最前沿的成果,从古罗马哲学家盖伦谈到17世纪证实血液循环现象的英国人威廉·哈维,回顾了这一段医学发展史,同时也是科学发展史,更是文明与思想的发展史。字里行间激发了读者们去思考促进科学进步的条件,及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书的最后谈到了心脏病学,这也是人类寿命大大增加的主要原因。
[法]弗朗索瓦·布斯塔尼 ,法国心血管领域专家,法国-黎巴嫩心脏病协会副秘书长,著有《心脏病学要义》等。
11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巫术植物
作者: [法]利昂内尔·伊尼亚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译者: 张之简
出版年: 2018-12
定价: 68.00元
在古代,许多植物被认为是与巫术有关的,人们用它们来治疗疾病。几千年来,这些植物大多是天然植物,如今它们有些已经被现代医学所开发吸收,有些则在老人们口耳相传的秘方里。这些植物究竟是有益的还是祸害无穷呢?从苦艾到毒芹,从槲寄生到曼德拉草,从罂粟到马鞭草.....接近这些谜一般的植物,了解人们为它而创造的故事与信念。
利昂内尔·伊纳尔,酷爱植物,曾从学习电影专业转为生态学专业。1995年首次出版专著《朴树、意大利松和桉树》。参与编写《图卢兹词典》,迄今已出版20多本著作,包括《奇幻植物志》《臭味植物和有刺植物》。伊纳尔还喜欢文学,指导过多部纪录短片,创作与奇幻植物有关的剧目,曾获法国南部比利牛斯区文学奖。
12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Stretching the Qing Bureaucracy in the 1826 Sea-transport Experiment
作者: Jane Kate Leonard
出版社: BRILL
出版年: 2018-12-13
页数: 180
定价: GBP 83.00
In a new study of the Qing government’s 1826 experiment in sea transport of government grain in response to the collapse of the Grand Canal (1825), Jane Kate Leonard highlights how the Daoguang Emperor, together with Yinghe, his chief fiscal adviser, and Qishan, Governor-General of Liangjiang, devised and implemented this innovative plan by temporarily stretching the Qing bureaucracy to include local “assistant” officials and ad hoc bureaus ( ju) and by recruiting ( zhaoshang) private organizations, such as merchant shippers, dockside porters, and lighterage fleets. This is significant because it explains how the Qing leadership was able to respond successfully to crises and change without permanently expanding the reach and expense of the permanent bureaucracy.
Jane Kate Leonard (Ph.D. Cornell University, 1971) is professor emerita of history (University of Akron). She has published monographs on early nineteenth-century Chinese thought and institutions, including Wei Yuan and China’s Rediscovery of the Maritime World (Harvard East Asian Studies, 1984); “Controlling from Afar.” The Daoguang Emperor’s Management of the Grand Canal Crisis, 1824–1826 (Ann Arbor;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96).
编辑 (文) / 史平
往期内容
本期图书您最喜欢哪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