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25)

史学研究 2019-07-04

前言:

2019年史学研究公众号将继续编选历史学新书单,本期为2019年第25期新书单。为保证书单的质量,公众号将主要通过专业的评选团队选书。新书单以当年的新书为限,每期选书不超过15本,每个出版社选书不超过2本,以历史学的学术专著为主。荐书邮箱:shixueyanjiu2015@163.com。

1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创造近代中国的“世界知识”

作者: 潘光哲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年: 2019-7
页数: 340
定价: 98.00元

在近代东亚世界里,有心知晓世事,探究世变由来,思考因应之道的士人,不知凡几。在他们具体身处的生活世界里,确实存在着前所未知的知识天地,乃至于新式传播媒介提供的讯息,好似广袤无涯,总可吸引有心好奇之士探其究竟,明其奥妙。他们就像是进入了一座包罗万象的“知识仓库”,只要愿意信步直入,披卷展读,随意阅览,各色信息、思想与观念,斑斓眩目,应接不暇,迎面扑来,总可撼动挑拨观奇览胜者的心怀意念,汲引足可激荡多样思考想象的“思想资源”。他们共向同循的,乃是可以名曰追求“世界知识”的思想道路。

潘光哲,台湾大学历史系博士。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兼任胡适纪念馆主任。专业研究领域为晚清史、中国现代史、当代台湾史。著有《华盛顿在中国:制作“国父”》(2006)、《“天方夜谭”中研院:现代学术社群史话》(2008)、《晚清士人的西学阅读史(一八三三~一八九八)》(2014)。主编《殷海光全集》(2009)、《容忍与自由:胡适思想精选》(2009)、《傅正〈自由中国〉时期日记选编》(2011)、《胡适全集》(2019)等。

2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西洋镜:5—14世纪中国雕塑

作者: 【瑞典】喜仁龙 / 赵省伟主编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译者: 栾晓敏 / 邱丽媛 
出版年: 2019-5
页数: 792
定价: 228.00

本书初版于1925年,为西方中国艺术史研究巨擘喜仁龙的名作,直至今天仍被西方学者奉为研究中国古代雕塑的“圣经”。文字部分主要介绍了5—14世纪中国雕塑的历史演变,以及各个时期的艺术特征和代表作品。图录部分近千张图片按照时间和省份编排,既集中展示了同一时期不同地域雕塑的艺术特征,又呈现了不同时期同一地域的风格演变。这些海外博物馆、美术馆以及古董商、私人收藏家珍藏的中国文物,相当一部分已经下落不明,更有一些名胜古迹和文物珍藏屡遭劫难,今已绝迹世间,足见本书之珍贵。

 喜仁龙 (Osvald Sirén,1879—1966):20 世纪西方极为重要的中国美术史专家,首届查尔斯•兰•弗利尔奖章获得者。曾担任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艺术史教授、瑞典国家博物馆绘画与雕塑部主任馆员等职。1916年起,先后赴美国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和日本的诸多名校讲学。1920年起六次来华,曾在末代皇帝溥仪陪同下拍摄故宫,对中国古代建筑、雕塑、绘画艺术研究极深,代表作有《北京的城墙和城门》(1924)、《中国雕塑》(1925)、《中国北京皇城写真全图》(1926)、《中国早期艺术史》(1929)、《中国绘画史》(1929—1930)、《中国园林》(1949)等。

3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丝绸之路上的西州回鹘王朝

作者: 付马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副标题: 9~13世纪中亚东部历史研究
出版年: 2019-5
定价: 68.80元

公元840年,称雄蒙古高原近百年的回鹘汗国破灭。回鹘部众西迁至天山南北两麓,以吐鲁番盆地为中心建立西州回鹘王朝。原属游牧文明的回鹘人吸收汉人及当地族群的文化,发展出独特的回鹘文明,深刻改变了中亚东部的族群和文化面貌。他们在9至13世纪控制着丝绸之路天山南北两道,是唐元之间中原与西方交流的纽带。

付马,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博雅博士后。学术专长为中亚史、古代中外关系史、丝绸之路研究。

4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信仰与秩序

作者: 陈春声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副标题: 明清粤东与台湾民间神明崇拜研究
出版年: 2019-5
定价: 52
装帧: 平装

在华南地域社会,民间信仰及其与乡村的关系,往往深刻地反映了地方文化资源和权力结构的历史变迁与存在实态。本书汇编了作者近20年完成的15篇论文,重点研究明清时期华南地区若干重要信仰形态(包括三山国王、双忠公、大峰祖师、义民、妈祖)发展演变及其所反映的地域社会历史变迁过程。作者试图揭示,在相对“边缘”地区的百姓逐步接受来自“中原”的意识形态的过程中,民间神信仰与乡村社会的复杂关系,以及这种关系近百余年来在地方社会近代化背景下的演变。

陈春声,广东省揭西县人,1959年8月出生于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社会史、中国经济史和史学理论的教学与研究。 现为中山大学党委书记。

5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首译之功

作者: 李奭学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明末耶稣会翻译文学论

《首译之功:明末耶稣会翻译文学论》是李奭学多年学术研究的心血之作,也是研究明末清初西学东渐风潮与影响的最重要的中文著作。这本书对于研究者来说,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对一般历史,文学史以及翻译史的研究非常重要。而对一般读者来说,这本书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明末社会的文化风潮,更为全面地展示了晚近中国的面貌。

李奭學,芝加哥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合聘教授,並為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兼任教授,以及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研究中心名譽研究員。著有《中西文學因緣》、《中國晚明與歐洲文學——明末耶穌會古典型證道故事考詮》等書,譯有《閱讀理論——拉康、德希達與克麗絲蒂娃導讀》、《重讀石頭記——《紅樓夢》裡的情欲與虛構》等書,並曾擔任《聯合報》、《中國時報》、《中央日報》及《自由時報》等報之專欄。

6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瞿秋白與跨文化現代性

作者: 張歷君 
出版社: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 2019-1
页数: 280
定价: US$23.00

跨越二元對立的傳統研究方法,看瞿秋白思想的複雜性。  本書將瞿秋白的思想、政治和文學實踐,理解為二十世紀初中國「跨文化現代性(transcultural modernity 的重要案例。誠如台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研究員彭小妍所言,「所謂跨文化,並非僅跨越語際及國界,還包括種種二元對立的瓦解,例如過去 / 現代、菁英 / 通俗、國家 / 區域、男性 / 女性、文學 / 非文學、圈內 / 圈外。」因此,我們討論瞿秋白與跨文化現代性的關係,無疑於在討論瞿氏如何跨越這些二元對立的界線,將來自各種不同文化脈絡的思想資源,創造性地轉化成嶄新的思想和書寫軌跡。正是在這一跨文化現代性的研究視野裏,瞿秋白多重複雜的思想世界才得以重新展現在我們眼前。

張歷君,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助理教授、香港藝術發展局評審員、《現代中文學刊》通訊編委、《字花》雜誌編委以及蘇州大學海外漢學(中國文學)研究中心的成員。他曾是哈佛燕京學社的訪問學人(2009–2010)。

7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天路歷程

作者: 王政文 
出版社: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副标题: 清末臺灣基督徒的改宗與認同
出版年: 2019-4
页数: 352
定价: NT$500

本書探討清末臺灣基督徒的改宗歷程及其社會處境與身分認同,分析基督徒改宗的社會脈絡,描述信徒改宗基督教前後所面臨的社會壓力及其疑慮、惶恐、矛盾的心理。   作者清楚論述基督徒徘徊在文化、社會與族群之間的自我認同與價值衝突,說明基督徒與親人、周遭的人際關係及社會處境,解釋基督徒在尋求「天路」與「人路」之間的迷惘心態及生活轉變與調適。透過史料檔案的爬梳,重新為以往被忽略的清末臺灣基督徒尋找論述位置,凸顯基督徒生命的主體意識。研究方法更突破傳統教會史論述中重視傳教士傳教的研究範式,以此邁向一個新視野的臺灣基督徒生命史。

王政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博士,東海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研究領域為臺灣史、臺灣社會史、臺灣基督教史,主要探討基督徒社會網絡、改宗歷程、身分認同等相關議題。著有《臺灣義勇隊:臺灣抗日團體在大陸的活動(1937-1945)》、〈清末噶瑪蘭基督徒與漢番社會網絡〉、〈近代臺灣基督徒的婚姻網絡:以滬尾、五股坑教會信徒為例〉、〈重現與重建:論「臺灣基督徒史」的建構與書寫方法〉、〈麥仔落土:三重埔、錫口、水返腳的初代基督徒家族及其婚姻網絡〉、〈無語問上帝:十九世紀臺灣基督徒的社會處境〉等書及論文。

8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由图入史


作者:李清泉

出版社:中西书局

出版年:2019年4月

定价:98元

《由图入史》是李清泉教授的艺术史研究论文集。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天门”三议,讨论墓门与墓葬壁画中“门”的意象;第二部分“壁画考辨”,讨论壁画的相关个案;第三部分“墓葬新释”,主要探讨墓葬形制的有关问题;第四部分的两篇长文,是对山东石窟艺术的研究。全书既有综论性质的总结概括,也有众多角度新颖、分析方法多样的个案研究,并随文附有100余幅插图,是一部内容扎实的论集。

李清泉,广州美术学院美术研究所教授,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2001—2002年间,任美国国家美术馆视觉艺术高等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2002年、2005年先后在芝加哥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亚洲艺术研究中心进行访问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汉唐美术史。

9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毛澤東的新世界

作者: 洪長泰 
出版社: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副标题: 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的政治文化
译者: 麥惠嫻 
出版年: 2019-7
页数: 408
定价: US$27.00

 本書結合歷史、政治、文化和人類學的研究方法,探究毛澤東等領導人構建新中國歷史記憶的努力。作者運用檔案、內部通訊、圖像、專家的憶述等資料,展現了新中國初期的政治文化。

洪長泰,香港科技大學人文講座教授(榮休)。香港中文大學學士(哲學),哈佛大學碩士(東亞研究)及博士(歷史學)。從事現代中國的儀式與政治、中國民俗與民間文化、政治空間與歷史等方面的研究。著有Going to the People: 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Folk Literature, 1918-1937(中譯本《到民間去:中國知識分子與民間文學,1918–1937》);War and Popular Culture: Resistance in Modern China, 1937-1945;《新文化史與中國政治》;《地標:北京的空間政治》。  

10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漫长的战败

作者: 桥本明子 
出版社: 理想国丨上海三联书店
出品方: 理想国
副标题: 日本的文化创伤、记忆与认同
原作名: The Long Defeat: Cultural Trauma, Memory, and Identity in Japan
译者: 李鹏程 
出版年: 2019-7
页数: 280
定价: 56.00元

本书致力于探究日本战败创伤记忆的建构与形塑的过程,围绕“记忆的叙述”,力图揭示出日本战败后创伤记忆的生产和再生产。作者以比较的视角,综合运用了访谈、教科书、影像分析在内的多种研究方法和模型,分析政治权力、媒体、个体叙述等在战败文化中各自扮演的角色,对日本在战后数十年间处 理创伤记忆的方式进行了深入而富有同情心的分析。

桥本明子,波特兰州立大学东亚研究与社会学院访问教授,耶鲁大学社会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11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人文学科与美国梦

作者: [美]杰弗雷·盖尔特·哈派姆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原作名: The Humanities and the Dream of America
译者: 生安锋 / 沈矗 
出版年: 2019-5
页数: 203

本书指出,今天的人文学科是“二战”之后在美国学界发展和兴盛起来的。人文学科被构思为一种对美国文化的表达,是体现美国国家利益的一种工具,其在概念上描绘了“美国之梦”:人文学科代表了共和国建立之初美国人对一个安全而繁荣的国家的渴望和向往;在那样的国度里,人民能够纯粹地享受并欣赏文化,它们用学术术语,体现出了对于美国国民性格的一种理想化概念。人文学科这一概念已由美国播撒到世界各地,并仍然是美国对高等教育所做出的最显著、最宝贵的贡献之一。 书中所收入的文章不仅受惠于哈派姆作为美国国家人文中心主任的优势,也得益于他在海外以及在美国空军学院的丰富教学经历,故而能够为读者思考历史、意识形态和人文学科的未来这一重要话题提供一个至为重要的视角。

杰弗雷•盖尔特•哈派姆(Geoffrey Galt Harpham),著名英美文学教授,曾任美国国家人文中心主任(President and Director of the National Humanities Center),一向关注人文精神与人文学科在美国直至世界范围内的发展状况。现任杜克大学资深教授、剑桥大学Clare Hall终身会员。

12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圣彼得堡传

作者: [英]尼尔·肯特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副标题: 沼泽上的奇迹之城
译者: 毕然 / 钱杨静 
出版年: 2019-7
页数: 296
定价: 79元

本书从政治、宗教、文化、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城市建筑格局等入手,多角度多层面展现圣彼得堡的城市历史,剖析其城市精神的形成和变化。作为俄罗斯前首都的圣彼堡市,既有过繁荣兴盛的黄金时代,也有饥荒和战争破坏了有序的政治和文化生活,导致灾难的发生。尽管如此,音乐、戏剧、艺术等仍然在这座城市蓬勃发展,创造了圣彼得堡丰富的历史。

尼尔•肯特,剑桥大学斯科特极地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圣彼得堡国立艺术、建筑与文化学院教授,《情报与恐怖主义研究》杂志总编辑。著有《瑞典史》《赫尔辛基的历史》《的里亚斯特:城市变迁史》《克里米亚史》《丹麦及其帝国遗产》等。

13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美国全球权力的兴衰

作者: 阿尔弗雷德·W·麦考伊(Alferd W.McCoy)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原作名: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US Global Power
译者: 小毛线 
出版年: 2019-2
页数: 227
定价: 69.80元

《美国全球权力的兴衰》讲述了美国的全球权力在过去120年的崛起与衰落(包括三个阶段:1898年美西战争到1935年;二战胜利前后二十年;利用网络战争、太空战争、贸易协定和军事同盟的整合,将霸权深入到21世纪)以及美国统治全球的独特方式,勾勒了美国为保持世界*超级大国地位而发动影子战争(包括秘密干预、区域代理、酷刑虐待和全球监控)的基本轮廓。

阿尔弗雷德•W.麦考伊(Alfred W. McCoy),美国知名历史学家。生于1945年,1977年毕业于耶鲁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历史学教授。2012年,耶鲁大学和耶鲁大学研究生院校友会联合授予麦考伊教授“威尔伯•克劳斯勋章”(Wilbur Lucius Cross Medal),表彰他“是研究东南亚历史的世界顶级历史学家,是研究菲律宾政治史、金三角毒品非法交易、地下犯罪集团和国际政治监控的专家”。著有《东南亚的海洛因政治》(The Politics of Heroin in Southeast Asia, 1972)、《对刑讯的质疑:中情局从冷战到反恐战争以来的审讯》(A Question of Torture: CIA Interrogation, from the Cold War to the War on Terror, 2006)、《管控美利坚帝国:美国、菲律宾和监控国家的崛起》(Policing America’s Empire: The United States, the Philippines, and the Rise of the Surveillance State, 2009)等作品。

14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巴金《家》中的历史

作者: [美]司昆仑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副标题: 1920年代的成都社会
原作名: Fact in Fiction: 1920s China and Ba Jin’s Family
译者: 何芳 
出版年: 2019-6
定价: 58.00

本书是由美国布法罗大学历史学教授、美中关系国家委员会成员司昆仑(KristinStapleton)所着,研究1920年代成都社会经济文化的学术专着。 该书采用社会历史方法分析了巴金“激流三部曲”(特别是第一本《家》)作品的社会背景,即20世纪早期中国西部城市——成都的社会经济、文化以及发展变革。通过大量丰富的史料考据,从不同社会层面(婢女、上流社会、成都经济、城市贫民、抗议活动和战争、新女性、革命改革)进行描述性研究,揭示了那个时代的成都社会家庭和城市的变革面貌;从“激流”小说中一个或多个人物入手,探讨五四时期成都多层次的经济、文化、政治和现实图景,同时批判性地审视巴金在小说中对他生长之地的社会阐释存在的缺失。 本书受到成都历史研究专家王笛的倾力推荐,“让我们看到了在急剧变化的社会中,小至个人的命运,大到革命的运动,以及个人命运怎样与五四时期的那个大时代联系在一起”。本书可作为外国学者研究五四时期中国内陆城市的一个参考,进一步拓展了学术界关于近代中国城市历史文化研究的视野。

司昆仑(Kristin Stapleton),美国人,布法罗大学历史系教授,美中关系国家委员会成员。著有多部研究中国文化及城市化进程的研究著作与论文。

15

出品| 史学研究公众号

A History of Cultic Images in China

作者: Alain Arrault 
出版社: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副标题: The Domestic Statuary of Hunan
译者: Lina Verchery 
出版年: 2019-5-1
页数: 260
定价: $55.00

In the past twenty years, work on the local culture of central Hunan has been one of the most exciting sources for rethinking the nature and variety of Chinese local society. At the heart of this society is a kind of statuary found nowhere else in China—sculpted images of local people, primarily religious specialists of a wide range, but also parents and ancestors who, according to Confucian orthodoxy, should be represented by tablets, not statues. While the consecration ceremonies of these statues include rites that are common to all China, they are embedded in unique local ritual traditions. Based on two decades of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ve research, Alain Arrault focuses on some 4,000 of these statues and studies them on the basis of consecration certificates inserted in the statues, the earliest of which date to the sixteenth century.

Alain Arrault is a professor at the École française d’Extrême-Orient (French School of Asian Studies), attached to the Research Center on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a. 

Lina Verchery graduated from Harvard Divinity School and studies contemporary Chinese Buddhist monastic life in China and worldwide. She is also a documentary filmmaker.                             

往期内容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1)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2)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3)

书单 | 2018年历史学新书(4)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5)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6)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7)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8)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9)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10)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11)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12)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13)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14)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15)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16)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17)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18)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19)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20)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21)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22)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23)

书单 | 2019年历史学新书(24)



编辑 (文) /  史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