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 | 2020年历史学新书(26)
史学研究公众号以传播高质量的学术论著为目标,已拥有近15万的订阅者。新书单是常设栏目,主要推介当年新出版的历史学著作。另外公众号也常年推介新出版的高质量学术论文,期待各位学人的推荐与支持。word版论文一般收到后,经过简单的技术性审核、编排在一周内推送。已经授权其他公众号发布且标注了原创的论文我们不推介。投稿邮箱:shixueyanjiu2015@163.com。感谢您的关注。本期书单为2020年第26期新书单。
1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宗法制度与周代国家结构研究
作者: 高婧聪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20-7
页数: 426
定价: 158.00元
本书结合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 围绕周代宗法制度的基本内容、发展演变、社会影响, 以及早期国家背景下宗法制度对周代国家结构的建构和维系作用展开研究, 详细总结了自汉唐以来周代宗法制度研究的学术史, 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宗法在宋代得名的原因、周代宗法制度的建立过程、宗法制度与周代国家结构的关系、以嫡庶关系为主的周代宗族等级形态、周代宗法社会思想, 尤其利用金文材料考察了周代宗法制度下的宗子、母弟、宗妇, 以及周代宗族的建构模式等问题。
高婧聪,1982年生于吉林省榆树市,历史学博士,现为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1-2005年就读于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获历史学学士学位;2005-2011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先后师从罗新慧教授、晁福林教授学习先秦史,获历史学硕士、博士学位;2011-2014年在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合作导师吴振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史、出土文献与古文字。在《历史研究》《考古与文物》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项。
2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齐民要术》农业词汇系统研究
作者: 李润生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出版年: 2020-8
页数: 462
定价: 88.00元
本书立足中国传统语言学,借鉴西方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以古代农学名著《齐民要术》为语料来源,运用系联、类聚和分类等系统研究方法,通过周密观察和严密推理,描写出了北魏时期的汉语农业词汇系统。本书既注重理论的总结和提炼,又注重方法的解析和说明,对中国古代专科词汇系统研究具有示范意义,推进了汉语词汇系统的实证描写研究。
李润生,男,博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现任北京语言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训诂学、词汇语义学、农业词汇史。发表论文二十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留学回国启动项目、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各一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重大项目多项。论文曾获得第十届北京语言大学科研报告会二等奖、第十二届北京语言大学科研报告会二等奖。
3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黑水城出土宋代汉文社会文献词汇研究
作者:邵天松 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20年08月
定价: 66.00元
黑水城文献是我国古丝绸之路沿线一次重大的出土文献发现。其中的宋代汉文社会文献年代明确、内容广泛、用语通俗,是近代汉语研究的宝贵语料。本书以黑水城出土宋代汉文社会文献中的词汇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历时层面及共时层面对黑水城宋代汉文社会文献中不同性质、不同使用层次的词语进行统计分析,勾画出其词汇系统的总体特征。同时将传统训诂学理论、考据学方法与现代语言学理论方法相结合,考察其中的新词新义、疑难字词以及不同语义场中的特色词汇。此外,本书还将词汇研究与考察文献的社会历史、典章制度、人情风俗等背景紧密结合,对于进一步了解“一带一路”沿途的社会历史、文化语言、人情风俗等均有所帮助,对于汉语词汇史的建构、汉语辞书的编纂修订均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及应用价值。
邵天松,江苏第二师范文学院副教授。
4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货币文化交流
作者:鲍展斌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20年08月
定价:78
本书以唯物史观和货币学为理论指导,对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货币文化交流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重点探讨了宁波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地位与作用,分析了近代宁波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及货币文化交流的特点。进而考察了中国货币在海外的文化影响及历史意义。
鲍展斌(1966.8-),男,浙江象山人,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5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出土文献所见汉传佛教在西夏的传播及影响
作者:樊丽沙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08月
定价: 89.00元
汉传佛教对西夏佛教的发展和兴盛影响深远。西夏先后六次从宋朝求得《大藏经》并译成番文本。形成于隋唐时期的禅宗、净土宗、华严宗、天台宗等佛教宗派在西夏境内并存,这些宗派为印度佛教所无,是佛教完成中国化进程的重要标志。此外,形成于中原的观音信仰、弥勒信仰、地藏信仰及儒家孝悌思想也十分流行。西夏佛教文化中融合了较多汉文化因素,佛教信徒娴熟驾驭汉语文,中原佛教典籍常用术语也被广泛吸收。传统史料和考古资料表明,早期西夏佛教如同回鹘佛教一样,也是汉传佛教在西夏地区的翻版,是汉文化影响西夏民族文化的范例。尽管中原王朝与西夏政权间长期存在敌对关系,但战争并没有割断各民族间的文化联系。
樊丽沙,女,1982年4月生,河南省沁阳市人,兰州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员、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会员、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会员、中国宋史研究会会员、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特聘研究员、河南省民族体育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现为郑州大学体育学院专职教师、硕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敦煌民族文化史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和厅局级项目2项,参与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出版编著1部,先后在《世界宗教研究》《敦煌研究》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6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宋史研究诸层面
作者: 邓小南 / 方诚峰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20-6
页数: 732
定价: 126
《宋史研究诸层面》由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邓小南主编,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方诚峰副教授执行主编,集中了一批宋史研究中青年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全书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学术史”部分,对宋代政治、制度、社会、性别诸领域的研究史作了概览与评论,总结和展望,重点在近二三十年来诸领域的一些新动向,还涉及了宋史研究所发轫的近现代政治、学术背景。二是“专题研究”部分,重点是制度史、政治史,也包含社会史、思想文化史等,以具体的研究实践落实诸多思考。本书既有对既往学术史的深入回顾、总结与反思,方便读者快速了解既有研究成果;又有具体研究论题上细致、沉潜的探索,反映了相关专题的最新研究动态。
邓小南,女,汉族,1950年6月生于北京,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1982年、1985年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此后长期在北京大学历史系与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任教。1998年起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教学名师。现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北京大学人 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兼任中国史学会副会长,曾任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宋史、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史、唐宋妇女史。主要学术成果包括《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朗润学史丛稿》《宋代历史探求》等。曾在哈佛大学等海外多所高校讲学。在海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其开设的“中国古代史(下)”“中国古代的政治与文化”“宋代政治制度史专题”等课程深受广大师生的好评。
方诚峰,1980年生,浙江淳安人,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清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宋史,出版《北宋晚期的政治体制与政治文化》。
7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皇权与教化:清代武英殿修书处研究
作者:项旋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0-7
定价:168
武英殿修书处(1680-1912)是专门从事内府书籍刊印、校勘和装潢的清代皇家出版机构,刊印殿本达六七百种,以“精校精刊”著称于世。本书以“武英殿修书处”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发掘利用档案、官书、政典、笔记等文献资料,系统探究设立始末、职官设置、人员分工、后勤保障等基本问题,关注“活”的制度史,动态考察制度损益和日常运作机制,同时从版本学、书籍史等视角考察殿本的形成过程、版刻特征及其售卖流通,从而深入揭示出武英殿修书处的政治文化内涵。武英殿修书处作为清代“皇家出版社”,系统全面地厘清其历史源流、发展历程、制度运作、活字印刷等细节问题,对于中国出版史、藏书史、文化史等诸多领域均具有重要意义,为当今图书出版和管理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也将进一步凸显武英殿修书处在清代学术文化脉络中的地位和价值。
项旋,福建龙岩人,历史学博士、博士后。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讲师。本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硕博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先后获历史学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师从黄爱平教授。博士期间曾在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联合培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史、书籍文化史。已出版《清代古今图书集成馆研究》等著作,在《近代史研究》《中国史研究》《文史》及韩国《中国史研究》等海内外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优秀博士论文出版项目一项,主持完成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一等资助项目、北京师范大学青年教师基金项目各一项。
8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采采荣木:中国古典书目与现代版本之学
作者:向辉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07月
定价: 48
本书分为四部分:一古典书目价值论,以古典书录著录考察古代学术思潮之变迁, 以书目信息揭示所谓“性理学”之发展脉络;二版本个案分析, 分别考察宋刻本《论语集说》,明内府刻本《历代名臣奏议》《大明集礼》,明刻本《居夷集》以及阳明年谱诸书作者、刊刻情形、递藏情况,并考察其书文本问题,并据此对各书版本著录提出了新见解;三版本考订细节论,考察鱼尾与为字不成之起源、样式和价值;四书籍历史互动论。书籍阅读者、鉴藏者考察,探究古典文化如何承续,如何欣赏,如果研读,如何成为一门技艺的细节。
向辉,1980年生,湖北恩施人。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现任中国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研究馆员,从事古籍保护与研究相关工作。编有《古籍保护工作概论》、《诗经导读》、《近思录版本丛刊》、《阳明文献汇刊》等书,在《社会理论学报》、《国家图书馆馆刊》、《版本目录学研究》、《国学季刊》等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9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有声的左翼
作者: 康凌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副标题: 诗朗诵与革命文艺的身体技术
出版年: 2020-7
定价: ¥42.00
从诗的本质上说来,诗并不是为了眼睛,而是为了耳朵而创作的。 经由对诗歌音响节奏的打造,左翼诗歌文本不仅在主题和内容上反映劳苦大众的日常经验,更为根本的是,其诗歌节奏本身就是集体的、劳动的身体节奏,因而召唤着集体的、政治的身体共鸣及其感官形式。
康凌,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中国文学与比较文学博士,现任教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著有批评集《读后》,译有《周作人:中国现代性的另类选择》、《静默》、《时间、劳动与社会统治》、《冷战与中国文学现代性》、《瓶花与匕首》等,论文散见《文学评论》、《文艺研究》、China Perspectives等刊。
10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老子》異文與黃老要論
作者:陳麗桂
出版社:五南圖書公司
出版時間:2020年7月
頁數:416
本書一方面經由對中國近年出土戰國與漢代簡帛本《老子》,和重要傳世《老子》文本之對比中,觀測《老子》版本的流傳與異文狀況,及其所產生的不同向度之思想詮釋,以理解老子哲學生命開闊深遠之影響力;另一方面,也藉由對黃老道家思想理論深入的解析中,了解《老子》哲學在後世是如何地廣納百川,吸取各家思想精髓,轉化開拓出閎闊的外王氣象與格局。
陳麗桂,臺北市人,一九四九年生,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曾任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主任、實習輔導處長、文學院院長等職,現為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多年來從事於黃老之學、漢代學術思想,與近四十年出土簡帛文獻之研究,著有《王充自然思想研究》《淮南鴻烈思想研究》《戰國時期的黃老思想》《秦漢時期的黃老思想》《中國歷代思想家──王充》《中國歷代思想家──葉適》《新編諸子──淮南子》《漢代道家思想》《近四十年出土簡帛文獻思想研究》《老子異文與黃老要論》《漢代思想與思想家》等書,並發表相關於上述三領域之研究論文數十篇。 主編《兩漢諸子研究論著目錄1912~1996》、《兩漢諸子研究論著目錄1997~2001》、《兩漢諸子研究論著目錄2002~2009》等書。
11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牛顿研究
作者: [法]亚历山大·柯瓦雷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译者: 张卜天
出版年: 2020-6
页数: 453
定价: 50.00
本书是关于17世纪科学革命和牛顿的经典研究,也是科学思想史学派的领袖人物亚历山大·柯瓦雷生前审订出版的最后一部著作。书中的七篇文章从不同方面研究了牛顿的科学思想,深入剖析了牛顿在建立概念体系过程中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以及这位科学巨人复杂性情的方方面面。其中第一篇文章《牛顿综合的意义》更是科学史领域的不朽名篇。
亚历山大•柯瓦雷(1892-1964),俄裔法国哲学家、科学史家。在科学史方面,柯瓦雷却享有不亚于科学史之父乔治•萨顿的地位。柯瓦雷的著作和他在普林斯顿研究院的科学史讲座,揭示了一种新的科学史研究方法,它不同于萨顿百科全书式的大综合,而是以科学思想为线索从整体上展现科学史,从而使科学史研究具备了极强的思想魅力,吸引了一大群富有才华的学子转向科学史并将之引为毕生的事业。柯瓦雷及其科学思想史学派所描绘的关于“科学革命”的雄伟画卷,深深地影响了并且至今仍强烈地影响着一般社会受众。换言之,为社会受众所普遍接受的是柯瓦雷式的科学史。
12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非洲裔美国人的斗争史
作者: [英]杰奎琳·斯诺登
出版社: 中国画报出版社
译者: 高志武
出版年: 2020-9
页数: 200
定价: 60.00元
从“我有一个梦想”到“我无法呼吸”,弗洛伊德事件这面“照妖镜”照出了美国种族歧视问题上的积弊。本书从1863年《解放奴隶宣言》到21世纪“黑人的命也重要”新民权运动,从林肯、马丁·路德·金、约翰·肯尼迪、马尔科姆·X到奥巴马,200多年历史,300多张照片,全面深刻地揭示了非洲裔美国人为自由与平等而斗争的根源……
13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失去合约的人
作者: [英]詹姆斯·布拉德沃斯
出版社: 中国工人出版社
副标题: 后工业社会英国低薪职业者的抵抗
译者: 杨璧千
页数: 204
定价: 46
本书为非虚构作品,主要叙述了作者詹姆斯为期180天的“卧底”调查中他,先后应征亚马逊拣货员、Uber司机、客服人员、居家照护员等职,挖掘出这些工作在轻松、创新名声下的面临的问题,描述了生活在后工业经济时代,每一个普通人或将面临的困境。本书令我们看到零工经济中的灵活就业人员不为人知的一面,也提醒我们在当前AI即将取代人工的时代,需要好好的思索自己的未来。在科技正在飞速变革的当代,劳动关系发生着变化,而劳动者在其中获得的究竟是新的机会亦或者面临着新的挑战,则需要我们进一步地进行了解与分析,而本书向我们展现了英国灵活就业者的一些境遇,使我们能够了解到世界他处究竟在发生什么,从而客观看待、理性分析我们内部如何应对这样的挑战,展现了零工经济乃至全英国社会的另一个视角。本书中,作者将自己的亲身经历亲切、幽默,略带讽刺地娓娓道来,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社会温情的渴望,对资本主义疯狂榨取劳工剩余价值而不想承担责任的批判,对工人阶级真实面貌的客观评价,对未来世界的憧憬与担忧。
詹姆斯·布拉德沃斯(James Bloodworth) 为《国际财经时报》(International Business Times)撰写每周专栏,文章常见于《卫报》(The Guardian)、《纽约书评》(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等报刊。
14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苏联的外宾商店
作者: 叶列娜·亚历山德罗夫娜·奥金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 为了工业化所需的黄金
译者: 施海杰
出版年: 2020-8-6
最初,作为莫斯科贸易公司办事处,外宾商店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向外国 游客出售古董并在苏联的港口向外国海员提供补给,以此换取外汇。但工业化需要资金,于是,外宾商店在 1931 年 6 月向苏联公民敞开了大门。开始时,苏联公民可以在外宾商店使用沙皇金币购买商品,之后可以使用日用金器、白银、宝石、外汇现金以及境外汇款进行交易。为了在黄金储备不足的情况下推动工业化,苏联领导层贷款购买了进口设备和原料,用于建设中的大型工业企业,急剧拉高了外债。1931 年是疯狂进口的巅峰。向苏联公民开放外宾商店是为了借此偿付工业化外债。
叶列娜·亚历山德罗夫娜·奥索金娜,历史学博士,教授。出生于莫斯科州波多利斯克市。毕业于莫斯科国立大学历史系。在莫斯科的俄罗斯科学院俄罗斯史研究所工作多年。目前为美国南卡莱罗纳大学俄罗斯史教授。 主要著作:《消费等级制度:1928年—1935年斯大林配给制下人们的生活》(1993年)、《“斯大林式繁荣”的背后:1927年—1941年工业化时期居民供应中的分配和市场》(1998年, 1999年, 2008年)。《为实现工业化的黄金:全苏外宾商供应联合公司史》(本书原名直译)是反映苏联工业化时期特殊资金来源二部曲中的第一部。
15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民主”与“爱国”
作者: [日] 小熊英二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副标题: 战后日本的民族主义与公共性
原作名: 〈民主〉と〈愛国〉 : 戦後日本のナショナリズムと公共性
译者: 黄大慧 等
出版年: 2020-4
页数: 832
定价: 198
本书考察了战后日本关于民族主义和公共性的论说,梳理了其从战败到1970年代初的变迁。所用史料涵盖了日本战后主要政治学者、政治党派、政治运动的观点,不仅探讨了丸山真男、大塚久雄、竹内好、吉本隆明、江藤淳、鹤见俊辅等战后知识分子的思想,还涉及了宪法问题、旧金山媾和、战后史学运动、战后教育运动、安保斗争、全共斗运动等领域。展示了日本人在战后如何面对自己的战争经历和记忆,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怎样的思想和政治。
小熊英二,庆应义塾大学综合政策学部教授,著有《単一民族神話の起源:「日本人」の自画像の系譜》《「日本人」の境界――沖縄・アイヌ・台湾・朝鮮:植民地支配から復帰運動まで》《1968——若者たちの叛乱とその背景》《社会を変えるには》《生きて帰ってきた男――ある日本兵の戦争と戦後》。
16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普法战争
作者: (美) 杰弗里·瓦夫罗 (Geoffrey Wawro)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副标题: 1870-1871年德国对法国的征服
原作名: The Franco-Prussian War: the German conquest of France
译者: 林国荣
出版年: 2020-6
页数: 564
定价: 92.00元
1870-1871年间的普法战争极大地改变了欧洲历史的进程。法兰西皇帝拿破仑三世惊惧于普鲁士在1864年普丹战争和1866年普奥战争中的大胜,以及俾斯麦的政治野心,希冀通过战争让普鲁士臣服。1870年7月两军开始动员,这场战争显然已经是“箭在弦上”。普鲁士及其德意志同盟的军力两倍于法军。不过,巴赞元帅麾下的“老兵”已然是战场传奇,不可等闲视之。他们经验丰富,更配备了当世最为精良的步兵武器“夏塞波”步枪。俾斯麦、毛奇筹谋已久,拿破仑三世、巴赞各怀心事,法国一路溃败,从格拉沃罗特、色当的血腥战役,再到卢瓦尔河和巴黎的残暴收官,这场战争始于政治谋略,终于政治谋略。 经过普法战争,战败的法国经历了自我革新,共和观念深入民心;胜利的德意志,形式上实现了统一,然而其帝国体制只会推动军国主义集团的崛起,将德意志的发展同战争与扩张相联结。在作者看来,究竟谁赢得了普法战争,答案不像看起来那般简单。
杰弗里·瓦夫罗(Geoffrey Wawro),毕业于耶鲁大学。目前担任北德州大学军事史中心主任,主攻战略研究。著有《普奥战争》(The Austro-Prussian War)、《欧洲的战争与社会,1792-1914》(War and Society in Europe, 1792-1914)、《哈布斯堡的灭亡》(A Mad Catastrophe)等。他所获奖项众多,其中就包括了奥地利文化研究院的大奖以及军事历史学会的蒙卡多大奖。他还是历史频道“精装历史”节目的主持人,这档每周访谈节目的受访者均是一流史学家、政治家和新闻人士。
17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Building the Buddhist Revival
作者: Gregory Adam Scott
出版社: OUP New York
副标题: Reconstructing Monasteries in Modern China
出版年: 2020-3-7
页数: 256
定价: GBP 65.00
Between 1850 and 1966, tens of thousands of Buddhist sacred sites in China were destroyed, victims of targeted destruction, accidental damage, or simply neglect. During the same period, however, many of these sites were reconstructed, a process that involved both rebuilding material structures and reviving religious communities. The conventionally accepted narrative of Chinese Buddhism during the modern era is that it underwent a revival initiated by innovative monastics and laypersons, leaders who reinvented Buddhist traditions to meet the challenges of modernity. Gregory Adam Scott shows, however, that over time it became increasingly difficult for reconstruction leaders to resist the interests of state actors, who sought to refashion monastery sites as cultural monuments rather than as living religious communities. These sites were then intended to serve as symbols of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al heritage, while their function as a frame for religious life was increasingly pushed aside. As a result, the power to determine whether and how a monastery would be reconstructed, and the types of activities that would be reinstated or newly introduced, began to shift from religious leaders and communities to state agencies that had a radically different set of motivations and values.
Building the Buddhist Revival explores the history of Chinese Buddhist monastery reconstruction from the end of the Imperial period through the first seventeen year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ver this century of history, the nature and significance of reconstructing Buddhist monasteries changes drastically, mirroring broader changes in Chinese society. Yet this book argues that change has always been in the nature of religious communities such as Buddhist monasteries, and that reconstruction, rather than a return to the past, represents innovative and adaptive change. In this way, it helps us understand the broader significance of the Buddhist "revival" in China during this era, as a creative reconstruction of religion upon longstanding foundations.
Gregory Adam Scott received his PhD from Columbia University, was previously a research fellow at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and is currently lecturer at 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Originally from Canada, he is a historian of religion in modern China, particularly Buddhism.
往期内容
书单 | 2020年历史学新书(14)
(点击原文查看)
编辑 (文) / 史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