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点名的中资收购海外俱乐部,原本就充满了盲目与浮躁
在过去一年里风光无限的中资收购海外俱乐部的大潮,可能终于要趋于沉寂了。这桩被部分专家称为是“稳赔不赚”的生意,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文/ 陈 点点
编辑/ 郭 阳
2016年疯狂收购海外公司的中资,在2017年归于沉寂了。甚至,其中的一些还惹上了麻烦。
在2016年,发改委、商务部等四大部门发布通知,海外并购的口袋被紧收之后,2017年初,政府、金融以及外汇管理机构一而再再而三地警告中国企业在海外收购足球俱乐部的行为。
在央行行长周小川表示“投一些体育、娱乐、俱乐部,对中国也没有太大的好处,同时在外面还引起了一些抱怨”之后,央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甚至指出:
“有很多企业,在中国的负债率已经很高了,再借一大笔钱去海外收购。有一些则在直接投资的包装下转移资产。”
实际上,即便是在资本尚未开始管制之时,就出现了AC米兰和南安普顿这样长久拉锯、迟迟无法完成交易的窘况。而在中资与国外的接触中,则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中间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华人文化——拥有城市足球集团13% 的股份
大连万达——拥有马德里竞技20%的股份
中国华信——拥有捷克布拉格斯拉维亚60%的股份
莱德斯(中国德普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子公司)——完全所有法乙索肖俱乐部
唐辉、李翔—— 全资收购西乙B球队胡米拉
徐根宝——出资收购西乙B球队洛尔卡
合力万盛——荷甲海牙足球俱乐部最大股东
星辉互动娱乐——收购西甲西班牙人足球俱乐部股权并增资,控制俱乐部股份超过50.1%的股份
联合睿康——完全所有英冠阿斯顿维拉俱乐部
苏宁集团——拥有国际米兰70%股份
铂涛集团——入股法甲尼斯
雷曼股份——收购澳超纽卡斯尔喷气机100%股份
Desports双刃剑总裁蒋立章——收购格拉纳达98.13%的股份
复星集团——收购狼队
云毅国凯体育发展有限公司——控股西布朗(占股87.8%)
中欧体育投资管理长兴有限公司——控股AC米兰(占股99.93%,进行中)
奥瑞金——控股法乙欧塞尔(占股59.95%)
IDG资本——收购里昂母公司OL集团20%的股权
香港商人孙粗洪(Paul Suen)控股的中国投资集团Trillion Trophy Asia(TTA)——收购伯明翰50.6%股权
体育旅游——“看上去很美”
圈哥(ID:Eco_Sports)先来给大家说说海外体育旅游的故事。
对比起体育产业的其它领域,体育旅游产业在海外的发展较早,规模也较大。体育旅游的门槛是其中最大的原因。将原有的旅游产品赋予体育元素,便能提炼出一个差不离的体育旅游项目——只需要解决最核心的体育票务资源。
在目前的英国市场,充斥着大大小小的体育旅游公司,他们有的只出售球票赚取差价、有的也会为希望深度游的中国球迷安排各式各样的足球朝圣活动。
据生态圈了解,体育旅游公司通过关系安排与退役名宿踢球、喝茶、聊天的活动,以一名曾在英超豪门呼风唤雨的锋线球员为例,他的价格是4个小时2万英镑。
联想到类似的职业,这颇有些嘲讽的意味。不过在一些英超俱乐部官方看来,这也是长期开发中国旅游市场的手段之一。
不久之前,一家英超豪门球队一直在寻找中国VIP票务代理。具体的模式是俱乐部将某个球场包厢一个赛季的使用权以2万英镑的价格打包出售给代理商,由其在国内随意定价出售,自负盈亏。
然而这笔生意,最终还是没做成。
尽管面向中国用户的体育旅游生意门槛低、易操作,但这个细分领域的发展很快就触及天花板。根据一位在英国伦敦经营体育旅游定制服务的创业者所言,体育旅游的生意近期不太好做,可能有这几个原因。
首先,即便中国市场可能蕴藏着亿万死忠球迷,但真正能来海外看球的实属凤毛麟角,实际上,英超豪门球场里随处可见中国面孔大多都是旅居英国的留学生,他们并不需要体育旅游服务。
另一方面,体育旅游的生意大多是一锤子买卖,同样注重“一锤子”的卖方大多时候忽视服务品质,导致回头率极低。
而由于定制化体育旅游并未形成标准模式,这些国外公司与在华代理洽谈时,并不能给出一个详细的球员报价表和行程单,导致这些合作“充满未知的风险。”
归根结底,蜂拥而至的外国体育旅游公司似乎过高地估计了真正能到海外观赛的中国球迷数量,而且其自身服务也确实有待加强。
一则有趣的佐证是,在西布朗被棕榈资本收购后,一位做体育旅游的朋友兴奋不已,并筹划了面对中国用户的西布朗观赛旅游产品。然而无情的事实却是,即便是西布朗死忠,也很少会为了一支中资俱乐部去坐十几个小时飞机到伯明翰的郊区看一场比赛。
球员访华——兴旺还是乱象丛生?
与体育旅游生意类似,球员访华业务也成为了众多国外体育中介公司在中国市场中看重的香饽饽。
国内的体育产业热,也催生了体育论坛、发布会、峰会等大大小小的活动热,越来越多的活动就需要更多的球星帮忙站台。顺应这样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国外经纪公司开始涉及相关业务。
据生态圈了解,以一名英超传奇球员为例,他来到中国的出场费大约在2天70万人民币左右,而负责牵线搭桥的中介公司,大概能够从中抽取10%左右的佣金。 从目前的趋势来看,球星或名宿访华的生意,似乎是在蒸蒸日上。
▼图文无关哈.....
即便如此,在实际的活动运营中却充满了种种乱象。据生态圈了解,近期,一名来到中国的球员为某公司站台2天,但藏着小心思的经纪人在与该公司签约后又悄然接了“私活”,这个灰色行为让双方在结尾款时扯皮撕逼,最终闹得好不尴尬。
一位活动执行方表示,不同于NBA球员每年夏季成体系的访华,欧洲和南美的足球运动员来到中国进行商业活动,其活动流程、执行以及多方对接沟通时有太多不成熟的地方。尽管这一市场在中国的需求仍在提升,但随之增长的乱象,却是百害无一利。
社交媒体——乱枪打鸟式的战斗
以最小的代价开发中国的体育市场,运用社交媒体来切入行业,自然是最佳的选择。细心的小伙伴们可能会发现,最近一年多的时间,不少五大联赛的俱乐部官方账户都悄然登陆了微博、微信。这其中不仅有我们熟悉的豪门劲旅,那些中小型球队,也渐渐多了起来。
延伸阅读:助英超、温网走入中国,这家跨国公司如何看待中国体育产业?
首先,通过外媒各个方面的报道,中小俱乐部也意识到了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看着豪门球队在中国呼风唤雨,吸金无数,很多俱乐部的营销总监、社媒总监,也都希有所作为。
另一方面,代理海外品牌、组织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产业,已经发展得相对成熟。事实上,这条产业链,在时尚品牌、海外高校领域早已形成了一个逻辑通畅的闭环,随着体育逐渐升温,国内外的数字营销公司也希望能够涉足体育类的社交媒体业务——几台电脑,几名双语员工,就能够将这个生意做起来,甚至可以远程办公,不需要实体办公室。
然而在这些大大小小进驻中国社媒的生意中,也发生了不少让人哭笑不得的荒唐事。
据生态圈了解的情况来看,一家英超中上游的俱乐部,其负责商务开发的团队,可能只有2-3名员工,而整个媒体团队也不超过5人。有限的精力和人力,决定了其面向中国的社交媒体业务和相关的市场开发计划只能完全外包。而由于外包公司没有员工常驻俱乐部,导致了沟通不畅、信息传达滞涩,球队相关资源无法有效利用等问题已是业内常态。
缺少了独家、为中国用户定制的内容,加之球队本身影响力有限,这些官微、官博所获得的声量其实极为有限。
现实来看,一家英超中游球队的微博运营内容,只能依靠简单地从官网、官推上截图、翻译文章来机械式地产生内容。
平心而论,这桩生意最致命的一点,还是因为一些海外俱乐部没有真正重视起中国市场和用户。从媒体的只言片语了解到诱人的中国球市,从社媒代理公司的PPT中看到了一个个诱人的数字,于是开个微博、微信试一试球队的影响力,但从始至终,俱乐部所给予的支持都极为有限。
据生态圈了解,更讽刺的现象是,某英超俱乐部在运营中文社媒时缺少最基本的配合,用于宣传、曝光的奖品长时间不兑现,甚至不提供;另一家英超俱乐部甚至一直以试运营的形式与其代理合作,迟迟不支付相关费用(目前这支球队的官博已经长时间更停,八卦的小伙伴可以去搜一搜)。
相比起俱乐部的不上心,鱼龙混杂的社媒代理公司并没有好多少,那些曾在时尚、生活和高校市场中寻找到运营诀窍的团队,在接过一家球队的社媒业务后,却屡屡碰钉子。
2015年底,一家英超俱乐部在开通微博不到2个月的时间,便因为第一任代理商的各种不专业而闪电解约。而内情则是,当时社媒代理公司的团队并没有熟练掌握足球、英超知识的员工,阿西吧…
与此同时,一些代理俱乐部、球员的社媒公司,也过于乐观地估计了中国市场目前的状况以及球员、球队的影响力。
曾在某家社媒公司工作的行业人士向生态圈透露,在部分代理商看来,只要是一些在豪门里叫得上名字的球员在中国开个微博,就会在短时间获得大量的粉丝。甚至一些公司许诺在代理运营社媒业务时不收取相关费用,而是期盼通过社媒的衍生的商业合作来收取佣金。
这样的商业模式,有时真的过于理想化。说得尖锐一点,目前许多中小俱乐部、有影响力的球员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业务,如同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青训留洋——人家真的操心你的下一代吗?
最有料的内容,圈哥特意安排到了最后。
在许多鱼龙混杂的中外体育生意中,最频繁被提到的一定是青训和留洋业务。国外优质的足球资源如何变为中国足球的造血能力?当然是通过青训层面的合作。而国内关于校园足球那一个个宏伟的数字,一份份厚重的文件,让许多人都嗅到了青训产业的商机。
在中国青训百废待兴的阶段,不少国内外的公司都看准了中外合作模式。而一些知名的俱乐部,也有相关的训练营、夏令营产品。
延伸阅读:豪门足校纷纷落户中国,能拯救筚路蓝缕的中国青训吗?
这些模式也许让在风口中的培训机构赚到了真金白银,但标榜着世界先进的足球青训产品,对我们的足球下一代而言,真的有实际的意义吗?了解了下述信息,我们不得不对此打一个问号。
此前,有来自西班牙足球圈的人联系过圈哥求合作,表示拥有西班牙大大小小俱乐部的各种资源——深度接触后,这名西班牙人原来只想在中国市场干一件事:签一些小球员,依靠人脉运作到西乙B等级别的球队,镀镀金再包装一下高价卖回中国......而球员能否得到高质量的训练、能否真正踢上比赛,都不是他们关心的问题。出口→内销能转多少钱,才是重点。
嗯,圈哥把这个西班牙足球混子拉黑了,于是这个事情就没有了然后。然而,更多类似的情况,却仍在发生。
▼由留洋军团组成的国青在亚青赛上耻辱出局
不光是在西班牙,在英国的低级别联赛球队中,也有这样的“商业”模式。根据生态圈掌握的情况,不少英甲、英乙俱乐部愿意接收来自中国的年轻球员,甚至已经明码标价。但由于英国严格的签证、劳工证制度,这些球员并不能为俱乐部踢正式比赛,只能随队训练,参加一些社区级别的业余联赛。
不客气地说,这样的青训和留洋,是在耽误孩子的未来,是在榨干下一代的梦想。
另外一方面,咱们的足球运动员,水平又如何呢?之前收购了胡米利亚的李翔告诉生态圈,中国球队也就是西乙B的水准,但是西乙B不可能负担国脚的工资。他的言论遭到了网友围攻。而后一周,“中国足坛教父”徐根宝给出了同样的言论,则让网友冷静下来,陷入了思考。
▼唐晖、徐根宝、李翔在西班牙的合影
延伸阅读:在与徐根宝打中资德比前,我们与李翔聊了聊青训、资本与足球规律
事实上,不少国内的商家,也在打着与国外青训合作的如意算盘,然而缺少相关的培训体系、经营的长期规划,又没有青训到职业有效接轨的办法,这样的青训产品,究竟是在为中国足球未来的发展做贡献?还是趁着政策的红利赚快钱、赚概念?
亲,在决定投资足球之前,扪心自问一下吧。
点击下面蓝色字,获取更多资讯
米兰收购深陷造假疑云、人和胡尔城联姻未果,玩足球的中国资本怎么了?
长按识别上图二维码 关注我们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