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场微散文第4期颁奖号外

2016-10-14 在场主义散文


(设计:丁简)

【4期颁奖号外01】龚益成:

从各期获奖作品中,从闻道老师的各条创作杂谈中,从迟凤君老师、袁连莹老师的点评中,我个人认为,往后的征文要获奖,必须具备三点:1、在场意识强烈(不清楚赶紧找资料学习);2、切中主题(主题材料征文,你不符主题再好也只能忍痛割爱);3、叙述语言灵性独特,文章结构布局奇巧。


【4期颁奖号外02】龚益成:

整个征文活动中,我仅仅只是赞助人之一,其它活动我一律只是边缘人,评审活动一概不知。本期一等奖作品《夜芒》,我的确钟爱并解读了,但这不是作品获奖的理由。单线叙事的作品,的确没有多线叙事的文章在结构与张力上有优势,但并不是说这是评奖的必要标准条件。单线叙事优势在于文字更容易专一灵性、细节更能触动人心、情感更能升华主题。这也是《夜芒》能够获得评委认可的地方吧!我在想,如果可以,尽量不要单线叙事,特别杜绝“小我”说教与泛滥抒情,多注重语言的个体性。


【4期颁奖号外03】周闻道谈在场性:

注重在场性。散文写作有多种可能,在场写作强调在场精神。这是在场主义的审美本位。文学只有强烈的介入意识,与时代贴近,呈现当下发生的、就在你身边的事,才是真正属于你的、属于这个时代的,才因作品与你亲历的时代共在而富有了永恒的生命。因此,在场主义把在场当作作家的存在底线,认为写作如果不在场,就没有存在价值。在场主义旗帜鲜明地反对停留于个人内心、浅表抒情和小境界的个人化写作。在场微散文奖评选, 当然要体现自己的价值尺度。


【4期颁奖号外04】周闻道谈散文性:

在场主义包括两个核心词:散文性和在场精神。它表明,我们是在写散文,而不是小说、诗歌、戏剧,更不是其他非文学。散文性是文学性在散文中的体现,它既包含了文体的身份识别,又包括了文本的艺术品质。

从近几期参赛作品看,有的作品在强调在场和介入中,却忽视了文学表达:一是图解现实;二是论说现实;三是罗列现实。共同特点是散文性不足。韩冬红的《一念,一念》、高影新的《飞鸟》、杨文丰的《人类的墓碑叫谁立》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这些问题。


【4期颁奖号外05】周闻道谈审美性:

审美性是一切文学作品不可或缺的要素。艺术美之所以高于现实美,由就在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在场写作中的审美性,主要体现在作品散文性和在场精神的完美融合,我们把它作为追求的艺术高线。这里的“完美融合”,是在场主义指向的终极价值,可以接近,不可抵达。但面对无限风光的险峰,我们没有停步的理由。美的最高境界是自由。著名美学家、思想家和作家,在场主义散文奖得主高尔泰有句名言:“美是自由的象征”。这里的自由,包括了精神自由、文字自由灵动、散文性和在场精神的完美融合。


【4期颁奖号外06】周闻道谈发现性:

发现性是在场精神的重要体现,也是作品的价值所在。创作和写作的区别,就在于有没有发现性。论文、公文之类写得再好,也不能享有创作的美誉。发现的对象是意义。意义是一切价值的基础。意义不在既有中,而在未知中。每一次发现,都是向既有极限的挑战,是对既有的突破。群内的绝大多数文友,都有一定的文字基础,一些基本的技巧也有掌握,要说有所区别,就是发现的能力。生活就像蒙娜丽莎的微笑,有人从中看见的是善意,有人发现的是阴毒,有人读出的是醇厚,有人看见的是狡黠。不管什么发现,只要你是首先,你是唯一,且能说明理由,就有价值。比如近两期的征文,不少人写到了情,爱情、亲情、友情、人情等。但在下笔时你是否想过,你的这个情,这个爱,与其他同类是否独一无二,不可重复,或超越一步?有,就写;没有,硬写,有什么价值!


【4期颁奖号外07】周闻道谈微散文:

微散文是微信时代的产物,以“在场性、微叙事、快节奏”踏入现代文学,为文学带来一股清新之气;在场写作与微散文的结合,是在场之幸,也是散文之幸。但在场微散文毕竟是个新东西,许多方面需要探索,才能逐步建立起适应自身特点的书写体系。从几期征文作品看,除了前面谈到的外,比较普遍的问题是:选题不当,让写作步入误区,事达而功不济;长题短做,埂坎之下残缺不全,影响了文本的完整和意义的表达;文短意微,抓住生活中鸡毛蒜皮的下笔,视野和境界不足,文章格调不高;引入其它文学元素时把握不好度,把叙事写成了故事,诗意弄成了浅表抒情;单线叙事,简单浅薄,影响到文章的审美空间;叙事和语言功夫不够,文字粗糙,技术性毛病多。


【4期颁奖号外08】周闻道谈在场的包容性与原则性:

在场主义是包容的,但这种包容主要体现在尊重不同写作主张的存在,不搞唯我独尊;不表现在倡扬非在场写作。在场主义旗帜鲜明地反对停留于个人内心、浅表抒情和小境界的个人化写作。在场微散文奖评选, 当然要体现自己的价值尺度。因此,一些个人化和抒情性作品,比如9月参赛中清雅的《偶遇》和张小玲的《昨夜无寄--杂思》等,以“五四”以来传统的抒情叙事标准观之,许是不错的作品,在这里只能割爱。


【4期颁奖号外09】周闻道谈《夜茫》的长处与不足:

小河的《夜茫》,以突然的停电对现代生活方式的中断,重启了人一夜的本真回归,无论选题还是语言的表达,都相当不错了。可停电中断的是电器、网络和现代生活方式,而全部的回归,却落在了主人黄昏里的亲昵和月光下的窃窃私语,前后的错位是明显的;单线叙事也影响了文章的厚重感。


【4期颁奖号外10】周闻道谈林中蔓青《昨夜无寄》的长处与不足:

林中蔓青的《昨夜无寄》,在场精神的把握很到位了,多线叙事交织构建的立体框架,让现实的陷阱处处呈现,介入非常深刻;语言也几近达到“辞达”的效果。从文本本身看,评一等奖完全没有问题,考虑到已经得过一等奖了只好委屈了。但由于篇幅所限,“硬压”之下,语言的圆润度和诗意美会受到一定影响;将高密度的社会信息压入一个小小文本,让人难免有点压抑的感觉,有人甚至因此怀疑它的真实性。短短小文,有几处使用了成语。须知,任何成语,或者形容词,都是一种转意式表达,难免产生被本意的遮蔽;在场写作主张汉语回归,即用本真的语言表达本真的世界,反对使用成语、习惯用语和形容词。



在场微散文奖丙申十月主题

       “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的《丑奴儿》,通过“少年”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一种备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愁苦。不止秋,也不只是愁,世事纷繁,每个人都有自己说不出道不明的事。这既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美丽和丰富。

       在场微散文2016年10月主题:欲说还休

        用你的笔,写出你的说不出道不明之事。当然要记住在场精神:最好是与社会当下最关切的事有关,而不只是个人小情绪。

在场微散文十征文一人一稿,上限为550字,必须是原创首发(如其他平台、网站、论坛已发的,请勿投)。请各位老师在邮箱注明标题、作者和字数,将照片和稿件分别传进邮箱附件,简介写在文章下面,并注明所在地。截稿日期为10月25日。在场微信平台投稿邮箱:zczy0838@126.com

在场微散文奖

在场微散文群,是在场主义散文流派创立的一个微散文平台,旨在宣传、交流、倡扬在场写作。

在场微散文,是在场写作的一种散文样式,主张通过在场性、微叙事、快节奏的书写,适应微信时代的阅读需要。

在场微散文奖,是在场微散文群开展的一项在场微散文同主题征文奖,每月一期,每期设一、二、三等奖各一名,分别奖给500元、300元、200元奖金,并颁发获奖证书;优秀奖若干名,赠送“在场主义散文理论卷”《颠覆城堡》和《在场》杂志,颁发获奖证书。

在场微散文平台是面向全国的文学交流平台。目前参赛作者来自全国27个省市区。

在场微散文奖颁出首期

在场微散文奖颁出二期

在场微散文奖颁出三期

在场微散文奖颁出四期

在场微散文丙申六月第一期目录

在场微散文第二期目录 (2016年7月

在场微散文第三期目录 (2016年8月)

在场微散文第四期目录 (2016年9月)

周闻道 | 微散文:文微意宏的时代叙事

在场微评

【特约月评】草原凤凰:简评林中蔓青《六月栖栖》

【特约月评】草原凤凰:哭不出也笑不成—— 简评常忠魁微散文《扫盲》

【特约月评】草原凤凰:简评东珠《蛛言不尽》

【特约月评】草原凤凰:精美与缺失——简评《夜芒》

【在场评论】郭连莹: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在场阅评】郭连莹:读常忠魁《昨夜无寄》随感

【在场阅评】郭连莹:读韩冬红《一念一念》随感

【在场评论】龚益成:解读小河的微散文《夜芒》

【在场评论】战林林:最动听的声音 ——读花溪水《虫语》

【在场争鸣】周闻道:浅谈散文的张力一一以林中蔓青《昨夜无寄》为例

文虽短,意可达海;奖虽微,情真如山......


在场管理团队

总    编:周闻道

副总编:晓来轻酌

编    校:邹安音(组长)、宁静(副组长)、钱昀、偏说、刘小四、六六、刘爱国、刘月新、杨培铮

朗    诵:海之魂(组长)郭万梅、赵文、鹤山丁丁、杨丽、花语、龙丹、吴海燕、章涛

阅评组:郭连莹(组长)、润雨、王茵芬、夕夏、高影新

制    作:晓来轻酌、相相、袁志英

特约评论员:草原凤凰

投稿须知

在场公众平台已经开通原创保护、留言和赞赏功能,无论长篇散文还是微散文,请勿一稿多投,已在其他的公众号发过的,请勿投。所有来稿须经编辑审核或修改,一月之内未发表的稿件请自行处理。来稿请附上简介和照片。

在场微信平台投稿邮箱:zczy0838@126.com

《在场》杂志投稿邮箱:zczy0838@163.com

在场网站:http://www.zczysw.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