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律师法务的彼此误解有多深?听他们说(1)

踢米尼 见我 2023-10-21


在《不是法务过分,是律师没弄懂律师费》发布后,我们法律人俱乐部群几个群里发生了近期最热烈的讨论。从律师该不该背锅,到法务是不是要求太多,到价格重不重要,再到律师是不是自己亲自干活……各种观点碰撞,珠玉之声不绝于耳。


我一边参与讨论,一边摘录,生怕错过。回头一看,竟然这么多有价值的内容!在征得发言的群友同意后,我未经删增,稍加整理一下陆续发出来。


  • 很多内容是在对话中呈现的,我都按照发言人统一汇总了,所以有些段落有点不连贯,但相信不影响阅读和理解。


  • 留言以群友首次发言的时间排序。群友未说明实名的,通通匿名处理了。


  • 群友观点不代表本人观点,只求给大家不同视角。


  • 因内容较多,所以打算多篇发布。本文为第一篇。


1


匿名群友A:


很认同Timini文章里面说的:价格的决定权是律师,既然答应了,无论价格高低,都应该把活干好。而不是拿低价作为低质量的借口!


我之前碰到的是,交期非常紧,我再三确认有没问题。说没问题。结果以交期紧作为质量不高的借口。把我气晕了~

2


匿名群友B:


这些个评论,虽然我是律师,但我站T总,大可以签订协议时就把工作量确定了,一方面嫌活多不好好干、一方面嫌钱少满腹牢骚,这是在砸律师行业饭碗,法律顾问费用如果收不上去,他们可不是无辜的。

3


匿名群友C:


非常有意义的调研文章,800个格式合同占大多数的,也不算啥,有的律所就拿格式合同来锻炼实习律师。

4


匿名群友D:


一年800个合同给10万,这不能简单按照愿打愿挨理解,会导致互相欺骗,毕竟律师要吃饭。


如果调研,我相信没有法务会说价格是第一因素。虽然价格是第二或重要因素。


客观说,其实法务还都比较理解律师,只不过预算不是法务说了算。


任何行业都是,贵有贵的道理,贵的一定是最好的。如果预算充足,个人建议选择贵的。虽然不绝对,但常理是这样的,像买房买车怎么选。


其实服务很难什么是最合适的,如果没有比较,大家都从良好的愿景出发,想替公司初步判断这个问题不需要太复杂,但往往这种判断并不准确。


有的律师业务多了就忙了,肯定反应不及时,客户也跑了,没办法的事,经历有限的,也说明他们确认经验丰富。我有个合作多年客户,最早是一家大所大律师服务的,后来有案子输了,觉得这个律师反馈不及时,还经常换不同的助理辅助。后来我接受以后搬回来了就一直合作,我一直说不是我的能力比人家强,就是缘分,该换了没办法。


不过敢反应不及时,开会不发言的,像T总碰到的那样的,挺厉害的。

5


邓燕:


年轻独立律师,很难签到大公司的常法业务,遇到中小企业的需求,为了拿下订单,一定会不考虑人力成本的去接。而中小企业主本就觉得律师费是笔奢侈的支出,请了常法就会使劲用,律师自己很快就会觉得负担,但又不敢提出怕失去客户。那最容易的应对就是糊弄着来。


律师自己的level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他们接触的客户层次。


有一部分的律师,并没有和大公司法务打交道的经验。他们接触的有签单决定权的人大多是老板或者业务部负责人。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觉得给小法务背锅是不值得的。


那口锅对法务来说可能就是扣奖金丢工作的麻烦,对律师来说,不影响收律师费,扛过了锅会被法务一直念着好,以后有项目还找你。为啥不背?


之前我跟一些同行沟通,大家得出一个结论: 法务得到老板的器重通常都不是因为真正意义上的公司法律事件。

6


匿名群友E:


这里其实是三角关系:律师、法务、客户(企业老板),中国法务发展的现在还是相对弱,所以很长时间律师直接跟企业老板对接(做好做坏就是有没有下一单的问题,不存在锅的概念),进而会觉得帮法务背个“锅”不值当...核心问题还是法务价值和话语权的问题。


长期来说,律师做得好一定是有一定数量相对固定的长期客户,法务后期做得好一定要有一群主要领域专业过硬又信得过律师...偏差在于刚开始时法务选律师试错成本太高,律师选法务怕见异思迁,转而把精力聚焦在法务现有单位本身...见过优秀的律师,让客户喜欢,让法务信任...


常法服务容易出问题的律师有这样的特点: 没有跟过成熟的商事律师团队或是没有在公司工作的经验、一拿证就独立执业、平时业务多是民事纠纷。


年资一般在五年以下。五年以上的律师,有一定业务积累了,也会开始选择客户和业务,同时也开始有自己的团队,相对来说出问题的机率会少一些。


7


匿名群友F:


这个要从商业角度看,除非你提供的服务是独一无二的,否则客户就有比价的可能性。


还有律师在开拓市场的时候,如果是单次博弈,当然开个比较好的价格完成交易。如果是多次博弈,就要算总账。


我给你们一个法务视角,仅供参考。以前我们做法律项目的时候,要求对律所比价,有个所很好,报给我的价格基本就是我的心里价位,也就是成本价。我后来就选了他们,也没有再还价。我后来问这个合伙人,为什么报的低,怎么赚钱呀?他回复我,因为他觉得我们服务需求会很多,希望长期合作,而且客户的品牌对他们是有加持的。我们这类客户的收入就是养活律所的固定成本,真正赚钱是靠民营企业行业新贵。


法务应该多和外面的律所打交道,才能找到更合适的律师。律所现在变化挺大的,就像是采购,要对你采购的行业足够熟悉。从律师身上吸取精华。


只要是诉讼输了,肯定是律师背锅,这是职业决定的。老板不会理性的。所以每一个败诉的案件背后,都是一个新的律师的机会。


不要对老板说不,要说,你这个想法很有建设性,我们想想办法

如果法律部负责人说不出公司的营业收入,利润,主要竞争对手,公司的战略布局,那就继续学习吧。


但是太贵对于利润率没那么高的企业真的不行,我以前一直想用贝克,麦坚时,就是因为报价,一直无缘合作。


8


匿名群友G:

我一个做企划的高中同学,同济本硕,他策划的一款菜籽油,100块一斤,绝不降价,只要降价,就泯然于众了,而且董明珠一个观点我也同意,作为一家工业企业,格力卖的不仅是空调设备, 还有安装服务和售后服务,如果卖东西给你的企业都没有赚到钱,怎么维持基业长青,怎么请得起优秀的员工给你做安装和售后服务?最终消费者还是输家。这一眯我深以为然。花小钱请个律师简单搞一搞,结果问题多多,最终损失的是客户自己。我实在无法相信同样一件事情,一位资深律师对待2万块和10万块的律师费,服务品质完全一样。


我当时面试一个校友,同龄的,后来我发现他其实更合适我前东家我空出来的岗位,问他要多少,他当时14年工龄,说要8000,我也给加了一个1,然后他得到了那个职位,在那里做了4年。


其实我的故事还有续集,我2014年招的一位小朋友,89年的,当时从天津过来毕业两年,持执业证,在仲裁委做过一段助理,人比较冷静,不像我一样很张扬,很内敛,踏实,不盲目点赞,然后我一看不错,,对上海的行情不大了解,他只要了6K税前,面试登记表上先填的,过了HR才到我,然后我看好了HR去谈薪,谈到5.5K,他也接受了,呃!我说这就难搞了,然后第一个月塞给他一个比较挑战的案子,他办得漂亮 ,有思想,我给他提前转正,加到7K,他一直在那家公司干到现在,2017年底接替我做了法总。


我又要说BUT了,其实,当前背景下,如果法科生换个赛道,用自己的法律素养,或者好一些的话,讲修养,去其他赛道,也许比做律师,或者法务,出息得更快更好。


9


匿名群友H:


背锅国企--开会解释,写材料。

背锅民企--写材料。


对民企--法务先说好,小锅背背,大锅肯定不行。


开会向所有部门汇报,从采购部开始一级一级,不能说自己有错,也不能说国企有错。鬼的错~

10


匿名群友I:


——(以上)得到了法律形式主义的精髓 


每个律师,每家所,的风险偏好不一样,会天差地别的


律师多是人精,法务们也都不傻,关于背不背锅的决策只是因为看不懂法务的眼色吗?


11


匿名群友J:


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法务基于自己的身份,左顾右盼,顾忌太多,律师则可以畅所欲言。所以说,工作中,法务与律师应打组合拳!让老板知道,离了谁都可惜。律师费高,让老板觉得法务还是便宜的。事情办好了,律师告诉老板,得益于法务的大力支持。


12


匿名群友K:


会背锅的律师,我们永不辞退。


13


匿名群友L:


我说句心里话 我心里最偏爱的还是那种“除了贵没毛病的律所”,工作质量杠杠,观点情绪明了。


工作质量和响应速度做到,钱真的是迟早的事。


但确实预算有限,所以有的时候交付一个好的工作质量更重要 ,尤其是帮助法务团队拓展在公司内影响力。


但是我遇到很多律师意见存在问题 比较突出的是:


1.观点不清晰,模棱两可; 

2.缺乏实操。


当我遇到那种法律说理清晰、 实操指导意见明确的意见, 我就特别喜欢。


我在上商学院,我现在的感觉是要尽早脱离纯法律思维 增强商业思维。


自己的行业竞争格局都说不出一二三, 跟老板能聊啥。

14


匿名群友M:


我喜欢两种律师,工作质量还行但态度非常好响应很及时,工作质量杠杠滴态度一般性,分情况选用。最怕遇到专业能力和态度都不好的,曾经碰到有红圈所知名律师,稍微追根到底多问两句就不耐烦了。

15


匿名群友N:


 在与法务谈合作的时候,律师最好不要漫天要价(遇到不懂的老板的情况除外),在与律师谈合作的时候,法务也不要去随意砍价,大家都是在一个圈里混的,最终的恶果都要各自自己承受的。


任何一个案件,输了,虽然是律师背锅,但如果公司有法务,这个法务也是有责任的,至少在起诉前没有对案件的可能性结果作出专业的判断。即使每个案件都是律师背锅,这样的法务也干不长。


请一个什么样的法律顾问,该花多少钱,把事情做到什么样的质量标准,这是公司法务应该考虑的问题,公司法务应该要了解市场行情,如果双方中任何一方不满意,合作多半不会很顺畅。


贵有贵的道理,主要是要识货,这也挺考验公司法务的

16


贾大圣:


1、信任。老板信任法务去办事。

2、预算。有个预算有个底。

3、体量。不同体量不同话语权。

4、优先级:重要性和紧急性。项目很重要,很急,自然价格的优先级就没那么高


我越来越觉得律师费按小时计费的方式越来越不能适应当前纷繁复杂的法律环境了。项目立项执行很可能是3个月起步,拆解到A培训和B文件所花费得时间是一致的,但含金量很可能不同,但归拢是同一个项目内的。


"我是来帮你赚钱的"。

"我是来降低风险的"。

好像是前者更吸引老板


就见过一个前三红圈的核心大par怎么来一步步攻下单子的。因为做了A公司的上市,A司的老总跟我司老总很熟,自然就顺着介绍了。给我司老总邀请去家族财富主题酒会。给CFO拉去做XX基金论坛做嘉宾。给我们法务安排各种其他条线的大趴免费培训主题。


上面的是术,攻心的是来了一次相见恨晚的会谈。到处这么做的目的:布局各个赛道有IPO潜力的科技公司。


千司千面,每家的悲欢不尽相同。不变的是法律人自身的格局、素养、思维要不断的提升,累是累的,谁叫干了这行呢,不能放手就好好享受吧。法律共同体必然是同呼吸共命运的,考虑怎么双赢,甚至三赢就是打怪升级吧,一路闯一路打。


昨天吭哧吭哧花了几个小时做的海报,竟然扫不上二维码。气得不行,只有老实地直接贴上这个原始的二维码。感叹说,专业的事还要交给专业的人,看似简单的工作也不是那么好“斜杠”的。



你可能还想看:


201位法务给困境下律师朋友的建议

独家发布 | 律师们稳住,市场需求与机会还在!

没错,法律人应当理性,但这不是理由

独家发布:企业法务使用外部律师习惯调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